矶崎新和九间堂

更新时间:2024-06-29 20: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格外引人注目,他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0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型人物。

作为世界建筑师,近十几年来,有关矶崎新的评论很多。但是,最集中的,可以算是1991年了。因为这一年是被他称为他“还历”的60岁生日的一年,而又正值他创作的30周年。从美国的洛杉矶开始,然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水户等五个城市巡回展示他的作品。 关于对他本人创作特色的评论则看法各有千秋。有的认为“他走的是一条冒险家的艺术家道路”, “他的作品反映出两极性,东和西,过去和现在,自然的和人工的,理想和梦幻,严肃和复杂的两极性”, “他的作品早已跨出建筑家的圈子,进入了卓越的造型家和思想家的范畴”, “他的实践的领域深处反映了诗的意境的知的严肃性,是诗心和知的严密融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建筑文化》杂志出了“矶崎新解体新书”专刊。日本的学术界开始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矶崎新的作品,称他为“日本建筑界的英雄”,是年轻一代的理论指导者。这么认真的分析、解体一位本国的现代建筑家的作品这在日本也是首次。 建筑师在创作时冥思苦想、反复构思的表现与他创造结果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因素,及在所有行为中,建筑师一种转弯抹角、最费周折的表现过程,一向建筑计划在未最终实施完成前,必须具备得到社会认可的先决条件,对矶崎新来说,他是在一些欣赏他的才能的指引们的要求下和赞助下在家乡进行工作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建筑师”,他在家乡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并只有在有人支持的情况下发挥”,他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因为那些事纯粹的“有机建筑”,脱离了当地的历史素材,观念则难以理解。

矶崎新曾师从丹下健三,并曾在丹下事务所工作过,正统吸收了丹下健三的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民主主义理念。1966年以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初次获得日本建筑学会新人赏而出名。可以说他是日本自己培养起来的建筑师。边创作边思考是他创作的极大特色,无怪芦原义信称他为“左手创造,右手分析”。这句话是很中肯的。他的思考激发了他的创作,而创作又促使他更深入的思考。从矶崎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之广。作为日本建筑师他不排斥世界,作为最现代派的建筑家他又不排斥从历史中汲取。这也是矶崎新能发展为“世界市民的建筑家”的基础。

矶崎新的设计常常可以看到他在为现代建筑尽可能争取光线、争取空间,追求一种现代建筑无法表达的美好意境,表现了他反现代主义的观点。

上海九间堂别墅位于上海浦东世纪公园东侧,建有4栋别墅和一栋会所。矶崎新在1970年代开始在建筑上应用“零度还原”的概念,赋予基本圆形和方形的高度,并将形成的立方体和球体等拆分组合。1970年代的住宅系列就是这种应用的结果。

30年后的今天,矶崎新再一次运用零度还原后的生成手法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生活要求、不同的技术力量下做新的尝试。它们就是九间堂中的原型别墅——立方体和半圆穹顶的组合:十字别墅——园内套园的四合院的演变。同时各栋围墙外完整的庭院和水中的建筑倒影,将江南水乡的神韵和巴拉迪奥的别墅风格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作为21世纪的大宅,九间堂秉承了江南民居的传统意匠,特别是从空间序列、光暗对比以及物料运用上吸取养分,纳入其中的感觉和气氛。设计上完全摒弃了采用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幸事,而从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及营造标示着我们所处的时代。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便是以院落式的方法来组织室内外空间,上至宫殿,下至民居,并以此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此设计原则,在多方面体现了一些历久常新的建筑院里:保护隐私,功能分区明显,调节小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合理采光和通风,冬暖夏凉等等。特

别之处是维持着人和自然的关系,院落跟房屋一阳一阴,互为补充,给人们带来一个平衡的居住环境。

九间堂别墅依次为出发点,以墙垣将基地界定后,于中轴线上安排主要的院落,纵向为进,横向为落。功能不同的楼房,如主厅、主卧、起居室、卧房等分置其中,并用以界定院落的相应功能。

传统的民居的另一个特色则是空间内的光线引入。江南地区,气候宜人,建筑物增强通透感较北方地区为宜,光线透过院落引入,与白墙反影,屋檐出挑遮挡后的自然光线,使室内光线显得柔和。特别是书房或卧室旁的蟹眼天井,光线从上方渗入,是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加上建筑构造上使用不同的自然材料,带出不同的纹理质感,使光和影成为建筑空间内的点缀。

九间堂别墅的立面及空间处理上纳入了上述的重要元素:天窗、天井、小院落、石笼隔断、遮阳设施等均以现代的简约手法带出传统民居的朴素、洒脱、宁静、和谐。将大宅的境界提升到另一层次。

在柏林博物馆旁住宅园内,矶崎新设计的住宅位于宁静的封闭式庭院中央。建筑主要朝向为西向,高度为6层,与沿街的老建筑高度相同,顶层为跃层。平面户型的设计各层均有变化,打破了户型在各层基本相似的局限,由此带来住栋剖面设计上的独特构思。交通系统的处理则是在不同的楼层上采用不问的平面交通组织形式,二层住户从楼梯间直接进入两侧的大户型,而三层则是通过内廊来联系楼层内的较小户型。

建筑整体为浅灰色调,底层深灰色外墙饰面砖与基地内的老建筑相呼应。而在建筑形体的处理上,采用圆拱形屋顶、退台、悬挑的金属阳台、红色的窗框线等细部元素,带有明显的后现代风格,这是20世纪80年代柏林住宅建筑探索性、试验性的鲜明烙印。

矶崎新说:“至少,在我心目中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的基本条件是他必须怀有一种足以代表他自己的、为他个人所特有的建筑观念——这种观念能随时对整个社会现象作出有机的反响。”可见他所追求的建筑师的内在价值——具有独立的“个人主义”,恰恰相反,正因为站在他苦苦寻找的最有利的观察点上,他才得以开阔视野,加之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表现力,是他总是走在社会需要的前面,已充满激情和已取得作品强烈的吸引着人们。

极其新的建筑与手法主义密切相关,他拜托了现代主义的“和谐、均衡、完整、统一”的经典构图原则的约束,在“多元、混杂、片段、夸张、变形、倒置”等逆反形式中寻求新的审美激励:他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而开辟了“从形式到形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他突破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而追求暧昧、模糊、变换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

然而,极其新的激情是有节制的加以表现、逻辑性极强的、有着充分的一句,矶崎新并不是在简单地、意气用事地与“现代主义”唱反调,他的建筑是在现代建筑的辩证反应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源于他对现代建筑的深刻理解,他在建筑中运用的处理手法既丰富又很巧妙,但他并不是玩弄技巧,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有条不紊的将情感如实地表达出来。

在矶崎新40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多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建成”,并且这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品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所以想理解矶崎新,得先理解那些“未建成”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8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