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4-06-01 02:1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思考题]

1、澶渊之盟及评价

就交战双方而言,“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从险境中脱身,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不过,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却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因而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2、北宋政府达成屈辱的和议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 辩证看待影响: A.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B.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C.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3.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主要原因,对我们有何启示。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 原因:①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② 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③ 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和利用。

过程:从三国时期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朝中期以后,转移的速度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南要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描述南方经济状况的?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你认为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这是因为魏晋以来,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哪些人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你认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南迁的北方人民;江南当地的原住居民。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原因: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启示: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等。

【图说历史】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请结合所学知识,观察下列图片并回答: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

(4)图1南宋《耕织图》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

(4)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5)图2是2007年打捞出水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模型。宋代政府为发展海外贸易采取了哪些措施?穿越时空,作为南宋时期的一名船员,你能跟随你的船队到达哪些地方?船上装载的货物都有哪些?

(5)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茶叶、丝绸、瓷器等。

(6)你能说出图3所示纸币的名称吗?它最早是在何时、在哪个地区出现的?请你根据生活常识分析一下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6)交子;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优点:纸币轻便,便于携带,利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携带纸币更加安全;纸的原料更易得。(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思索】

据史料记载,从东汉末年起,许多北方官民陆续往南方迁徙,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人口流动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特征。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7)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两次大迁徙高潮?大迁徙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7)总趋势是由北向南迁徙(或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南方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出现两次迁徙高潮,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二是两宋时期;大量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 (8)今天,我国北方人口纷纷涌向南方,这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有何区别?(8)区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口南迁是因为北方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人口南迁是社会重压下被迫的;今天我国北方人口涌向南方,是因为现在国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现在的人口南迁是自愿的。 (9)请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事例来说明当今社会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情况并探讨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9)我国人口流动情况如三峡移民、外出打工、经商、外出读书等;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流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问题。

随堂练习

1.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①“故都”指哪里,是今何处?答:“故都”指“东京”,今开封。 ②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③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答: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和利用。 ——————————————————————————————————————————— ①“故都”指“______”,是今______。②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1)这是什么时期的谚语? (2)“苏湖”分别指什么地方?(3)“苏湖熟,天下足”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答:南宋。苏州、湖州。太湖流域经济发达,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

这是______时期的谚语。“苏湖”分别指______、______。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有一句南宋谚语反映了盛产水稻的南方一些地方形成了天下闻名的“粮仓”,请写出这句谚语。新的手工行业指的是什么?答:“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的什么地区?名称是什么?南宋时,发行的纸币称为什

么?

答:四川。交子。会子。

———————————————————————————————————————————

南宋谚语“_______、_______”反映了盛产水稻的南方一些地方形成了天下闻名的“粮仓”。 两宋时,新的手工行业指的是__________。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的______地区,名称是______。南宋时,发行的纸币称为______。

4.(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_____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A.隋朝 B.唐朝 C.两宋 D.明朝 (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 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D.南方贸易发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7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