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模拟试卷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31 18: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育研究》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学习过程“五个阶段”(孔子):孔子在他的教育言论中说过这样一些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弗学,何以行。”(《治学篇》)根据这些话,很显然,孔子是把学习过程划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等五个阶段的。

2.学习过程“七阶段”(朱熹):朱熹等主张学习过程的七阶段论(立志、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3.语文试卷的“效度”: 指一套测试题是否测试了应该测试的内容或者说所测试的内容是否反映了测试的要求,即测试的代表性和覆盖面的程度。

4.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得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和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包括构想效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等。效度比信度有更高的要求,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信度的测量工具就谈不上具有效度,但信度高的测量工具未必具有高的效度。

5.试卷的效度:效度指一套测试题是否测试了应该测试的内容或者说所测试的内容是否反映了测试的要求,即测试的代表性和覆盖面的程度。例如,如果某一套发音技能测试题仅仅考查发音所必须具备的某些技能,如只考单一音素的发音,而不考查重读、语调或音素在词语中的发音,那么,该测试的内容效度就很低。

6.“累积学习”(加涅):加涅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的层次理论。他的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加涅意识到,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据此,他按八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层次理论。他的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例如,学生学习较复杂、抽象的知识,是以较简单、具体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累积过程。加涅通过描述八个学习层闪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

7.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8.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

第 1 页 共 10 页

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9.学习的反馈:在学习中,将学习结果的情况提供给学生,即为学习反馈。

10.形成性测试(评价):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的测试。

11.凯洛夫课堂教育“五个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12.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譬如,在化学实验室里,你可能“发现”一条职业化学家早已熟知的原理,但由于事先没有人告诉过你,也没有从自己手头的书看到(尽管它早已写在有关的书上),这就是你自己的发现,是千真万确的发现。这一条你自己发现的原理,要比你通过学习别人的发现理解深刻得多,记忆牢固得多。

13.语文综合型教材:即将知识体系、训练序列和课文三部分编入一套教材里,又有按文体分类、年代顺序和训练要求三种不同的编排方法。近代语文教材又基本上按文体分类或训练要求组成单元的方法编选课文。综合型初中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以读写训练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例分单元编排。读写训练主要通过课文(每册30课)体现,是教材的主线;语文知识贯穿其中,编写成短文,是教材的副线。

14.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是指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概念、原理和事实信息的意义理解而获得知识。它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教科书上的词句与符号,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词句与符号所代表的实质内容,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的影响,也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5.语文的美育目标:(一)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形成正确审美观,懂得一定的现实美、艺术美的知识以及从中抽提出的形式美的知识,包括色、线、形、音感性物质美及其在空间、时间排列组合上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等形式规律美。(二)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1.保护和发展审美感官(主要是视、听、发音器官)的机能,具有一定的对美的观察技能、感知技能,以及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2.具有辨音、辨色技能,联想、想象的技能和情感体验能力等。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识别事物美与丑,能理解为什么美、美在哪里、美的种类和程度,对其欣赏和评价。学习区别崇高与优美、幽默、滑稽、喜剧、悲剧等。学习明辨多种形式的艺术美,学习分析出作品的文野粗细,正确鉴赏文艺作品内容和它的表现形式,能识别抵制低级庸俗的作品。3.较好掌握发音、配色技能,具备钩、画、点、线、面、体的手的活动能力。具备善于在生活中表达美、创造美能力。如美化校园、布置教室和会场;同学间相互勉励,真诚地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温暖气氛;坚守严格的校风、校纪;争做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创造出朝气蓬勃的集体;注意体格锻炼,使自己成为体魄健康、体态优美的人;发展写字、绘画、唱歌、舞蹈、表演、写作以及其它的创造才能等等。(三)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 1.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

答: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倾听、交流的习惯4、质疑问难的

第 2 页 共 10 页

习惯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6、读书看报的习惯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9、勤于动笔的习惯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2.语文学习为什么要坚持课内课外相集合的原则?

答: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激发活力,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在学习时间上,提供学生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天地。 4.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1.教学活动要认真分析教学,教材和学生情况再确定目的。2.教学活动要难易适中。3.要有预设方案和生成。4.合理利用多媒体。5.教学活动量的设计不宜过多。6.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哪几种有效途径?

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让孩子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自由争论中学习;相信尊重孩子,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7.为什么要将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答:

8.语文美育能力的目标有哪些?

答:美育能力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思想政治品德方面2.智能结构方面3.身体素质方面4.审美素质方面5.劳动技术素质方面。 9.阅读能力有哪四个基本因素?

答:阅读能力是由认读、理解、记忆、速度四种因素构成的。 10.什么是写作的“一般能力”?什么是写作的“基本能力”?

第 3 页 共 10 页

答:写作的“一般能力”是指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的“基本能力”是指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

11.为什么语文教学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内容,多方位多层次的刺激学生的认知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3.语文教材编写要坚持哪几个统一?

答:1.教材要有时代精神,体现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2. 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3. 选文鲜活、视野开放。教科书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16..语文课利用多媒体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答:(一)教学演示多媒体(二)模拟教学(三)交互式教学(四)现代远程教学。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你认为在小学初中阶段是否应该加强古诗文的背诵记忆?为什么?请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

答: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6~13岁这一年龄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大概在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到达顶点。以后的岁月只能保持却不能超过这一顶点。一个人一旦错过了13岁以前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不能形成知识的、情感的、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至于理解力的发展,它虽同样从出生开始,

但大约在13岁以后,才有可能取得长足进步。一般的人大概在18岁以后才有可能趋于成熟。

背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无数先贤大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记忆力很强的人,他的理解力必然会相对高些,他的想象力也必然会相对丰富些,这一切都得意于背诵。

背诵优秀诗文,毋庸置疑对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起着良好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一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背诵,特别是课堂上有指导的背诵练习,几乎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而被人们拒之门外,仿佛一提背诵就是老套做法,就是违背课改新理念,就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第 4 页 共 10 页

其实,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将来做学问、搞研究,学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既然背诵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那么,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这种方法,通过背诵优秀诗文进行严格的记忆训练,进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而记忆能力正是我们致力于培养的学生认识能力的一种重要能力。

3.语文教师的素养与教学效果有什么关系?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一、 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 三、同伴合作,在合作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探究,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自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

第 5 页 共 10 页

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

4.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几方面基本素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尊师重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是倍受推崇,这是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之一。老师对学生而言不仅有文化影响力,还有精神影响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针,尤其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无论从课程理念、课程功能,还是从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仅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效果与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紧密相关。积极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德为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折射到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上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必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如果教师自己尚且“身不正”,又怎么能使学生“身正令从”呢?语文教师是我国丰厚广博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人。他们承担着传播祖国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神圣使命。因此,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真诚地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真诚地热爱教学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对待工作;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心爱护和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用高尚的师魂引领学生不断上进,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楷模。 二、个性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的个性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能否有效实施,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不骄不躁,这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强沉着冷静对待事情的能力。其次,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勇敢面对挫折,这点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可以帮他们养成遇到困难不低头,迎难而上,

第 6 页 共 10 页

奋发图强的能力。此外,为人和气,开朗大方的个性素质还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地亲近自己,信任自己,还能更好得处理与同事、家长等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 三、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

语文教师是母语的传播者,其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影响巨大。渊博的理论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业务技能是作为一名成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语文教师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众长,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之外,还应该广泛涉猎各个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语文教师应该精读、仔细揣摩,反复品味。凡是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应该读到,了解到。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提问做到有问必答。教师精心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善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全力打造语文趣味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真正带有语文味,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具备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有着极为深广的意义。“人文渗透”是新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感对教与学的催化剂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和导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更好地发挥人文渗透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吸收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得以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人才的重任。

五、创新意识和终身发展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课改实践,认真学习并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导引下有效利用新教材进行语文创新教育,巧妙采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艺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乐于探究、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这样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教学体验,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教科研素养是每一位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教师在教科研中积极反思,

第 7 页 共 10 页

不断进步,进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教学越来越卓有成效。

总之,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保障。语文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语法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你认为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有哪些?应如何尽力减少它们的消极作用?

答:1.教师垄断课堂教学一、 教师垄断课堂教学2.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3.知识的传授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4.注重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鉴赏文学作品5.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6.教学方法的使用未能顾及学生身心水平的发展7.课外阅读范围过于狭窄,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环境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2.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6.请联系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原则?答: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创设情景,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

(二)找准支点,听说读写,揣摩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表达感悟。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内涵。2.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

第 8 页 共 10 页

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7.在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它对我们学习现代汉语有什么帮助?此外还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姐姐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在运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语文水平。 四.给下面一首宋词编写一个简明扼要的教案

要求包含:1.教学目标2.教学思路(步骤)3.教学方法4.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一首 一剪梅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 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 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 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 背诵这首词

三、 赏析这首词

1、 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 扩展阅读

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第 9 页 共 10 页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 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 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 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 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 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

第 10 页 共 1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7i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