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20151127)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1 15: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以前购买现在正在使用的不是商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概念、本质

(1)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金银)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标价)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要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5:信用卡的功能

(1)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外币↑→人民币↓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正确的金钱观:

①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求关系是直接因素)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

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长期平均,而不是每一次)。

(2)唯一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他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他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A、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小。

B、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竞争更具优势);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两个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2)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

14: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

(1) 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

(3)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16 :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度节约不可取) 所谓适度消费: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包含不滞后消费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要有主见,要保持冷静头脑,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②绿色消费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③绿色消费体现、要求,即5R(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C.重复利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国情) 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的困难,帮助我们获取新的成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戒奢从简。 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发展的。实践证明,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已过时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和有害的。 第二单元 生活与消费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具体表现有;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决定生产是错误的)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3 (2)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A适合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B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公有制是根本经济制度,根本≠基本

5: 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6: 公司的含义及形式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7: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三百六十行)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途径多样化。

8: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①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措施:

(1)国家: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夺取到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劳动者

①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具体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

10: 储蓄存款的种类 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11: 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

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其一,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其二,贷款业务。它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其三,结算业务。

12: 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1)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2)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4

(3)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4)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5)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补偿。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农民种地也是)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渠道可以多样)

3: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直接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决定的。 (3)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4: 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5: 我国财政的作用

(1)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6: 财政收入的来源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收入:他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利润收入: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照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 债务收入:借贷、债券、贷款

其他收入:收费、罚没和公用事业收入

7: 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8: 税收的含义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5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9: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具有强制性(双向性:纳税人、税务机关)。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性的原因) 税收具有无偿性(相对的不绝对)

税收具有固定性(相对的,以法律形式)

三者的关系: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10: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①由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欺骗、隐瞒、不缴或少缴 欠税: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

骗税:骗得国家税收优惠,虚列、虚报 抗税:暴力、拒绝

(3)公民必须增强纳税人意识

①自己要依法纳税,监督别人依法纳税。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

第四单元 面向市场经济

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 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反映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制定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注: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反面例子:强买强卖)、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②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6

④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注:自发性:单纯为了眼前利益(特征),盲目性:“一哄而上”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1)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①经济手段: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扩张、紧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整供求关系,见效慢)

②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见效快)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 第一要义是发展。

(2) 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8: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问。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7

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10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对外开放格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原因),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国家的根本属性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1)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

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根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和物质(选

举经费,选举活动有政府开支)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

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 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脱离法律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③ 监督权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政治性义务即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8

②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③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④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光荣的义务。)

(3)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准。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享有权利、义务,保护合法权益,一切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但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6、公民应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1)地位: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区别: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其区别在于: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策划能够符合要求,就能确保有序的政治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法规、不遵循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3)意义: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利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4)有序的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

7、民主选举的几种方式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定义和优点及局限性。 ①直接选举定义,直接选举的优点和缺点。

直接选举定义: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直接选举优点:

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

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直接选举的局限性:

在选民人数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高。 ②间接选举定义,间接选举的优点和缺点

间接选举定义: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上一级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间接选举的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间接选举的局限性: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①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必须采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适合我国国情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8、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9

9、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0、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11、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一方面,公民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①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用非法方式如闹事、大字报等形式。

②公民行使监督权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③公民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独立、主权、公民生命安全、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合法财产,惩治犯罪)。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以权谋私);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形象工程);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公开市长、区长等专线电话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 设立信访部门(政府接收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发展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网站提供网上办事项目,随时接收市民通过网络传来的信息。);

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这是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

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审计部门、法制部门、上级政府)。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0

(1)性质: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人民代表的职权

(1)审议议案、表决各项决定;(2)提案权;(3)质询权。

3、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组建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原则。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起,就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斗争。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其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科学发展观、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遵循宪法和法律,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8、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9、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1

(1)性质: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是国家机关)。 (2)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0、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1)原则: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人大中少数民族的比例);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西部大开发)。

(2)关系: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1、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如何珍惜:

国家:(1)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3)加强民族团结,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4)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5)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公民:(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2)作为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1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 (1)坚实基础: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3、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1)内涵是:有信仰,也有不信仰的自由,有信仰这种,也有信仰另一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仰,现在信仰的自由,有过去信仰,现在不信仰的自由。(政府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这有两个内涵: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支持平等友好的对外交往,抵御外国势力的渗透打击极端宗教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

2、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①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宪法、政体,经济体制,条约,自卫战争)。平等权(不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外交文件上使用本国文字)。自卫权(防御,自卫)。管辖权(公民管理,侨民保护,范围包括驻外使馆)。 ②主权国家承担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的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联合国的作用

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以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改革。

3、 我国在联合国中地位和作用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2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4、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一个国家的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可能引起摩擦和冲突。③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5、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如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治利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巩固。

经济利益: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

(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3)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6、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代国家既合作又竞争。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世界多数国家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7、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国和民族的最高利益(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我国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3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4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0、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2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2、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2)双面交流。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 2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5、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5

26、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

(1)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7、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8、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9、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0、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3、中华文化为何源远流长?

(1)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4、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国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青年学生: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35、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6、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6

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7、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38、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9、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0、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4、面对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青年学生应肩负怎样的责任? (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年学生应发挥什么作用?)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 (2)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4)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要从我做起。

45、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请你说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7

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46、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市场有什么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你是如何理解的?)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47、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48、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49、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0、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51、多样化的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多样化的文化?)

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拓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5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8

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3、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54、什么是主导文化?对它的基本要求?作用?地位?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55、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6、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57、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一般人形成的世界观还不仅仅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所以,有了世界观,并不一定就懂哲学。

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注: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4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9

注:唯物主义不等于可知论,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确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了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具体形态)

例:无行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谢”;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原子概念)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有:

①主观唯心主义例:王守仁“心外无物” ,朱熹“理主万物”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世界上所有客观存在的共同事物的特点,即客观实在。

2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3 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功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注:“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相对于其他的属性而言是最根本的,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4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0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注:“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人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6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7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它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注: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1

8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仃住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怎样坚持: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昂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正面)

②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反面)

9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含义(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不同于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活动、精神性活动。

(2)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社会性);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向前发展的(历史性)。

1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注: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11 真理的含义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1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2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横向、纵向)。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

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凡是涉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到??“有利于??有利于??”的观点,都是指联系的普遍性。

4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3

5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但发展肯定是运动、变化,但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6 事物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新事物的含义: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

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7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达到质变(×)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质变必然是发展(×)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2)方法论:

①做任何事情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优化结构,为实现事务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8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 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的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0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4

11 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指的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12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方法论: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4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3)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5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拖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两点论的含义: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的含义,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注重把握矛盾

16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见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身是方法论。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具体说来,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要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其次,要全面地分析矛盾。再次,要在运动中把握矛盾。最后,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7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1)含义: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肯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是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合理的因素。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5

17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 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②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表现为: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 方法论: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③作为青年学生要敢于大胆质疑。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 人的价值及其评价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1)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人即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6

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

贡献了什么。

5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公义与私利,生与死,幸福观,家庭观,恋爱观)

6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坚持真理,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②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③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①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②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7h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