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04 18: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 练习题

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

1

《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C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 昆体良的( A ),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 究教学法的著作

A.《雄辨术原理》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 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 A )。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育论》 D. 《教育论》 4.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B )

A. 《康德论教育》 B. 《普通教育学》 C. 《教育漫话》 D. 《爱弥儿》

5.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 B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培根 6. 柏拉图的名著是( A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伦理学》 D. 《爱弥儿》 7. 首次提出并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是:(A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孔子

8. 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是我国的教育著作( B A.《师说》 B.《学记》 C.《论语》 D.《大学》 9.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D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0. 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B )。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D )。

A.社会科学 B.自然科学

C.交叉科学 D.人文科学 12.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 《学记》 D. 《劝学》 13.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C )

A. 《教育漫话》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14.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 C )

A. 《论语》 B. 《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 《劝学篇》 15.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B )

。 2

A. 《论语》 B. 《学记》 C. 《孟子》 D. 《中庸》

16. 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观点的是

( B )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关系起源说 17.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 利托尔诺 B. 孟禄 C. 高尔顿 D. 达尔文

18.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 ) A. 生物起源说 B. 神话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19. 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 C )

A. 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B.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C.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D. 教材和教法 20.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 C )

A. 教育内容 B. 教育对象 C. 教育手段 D. 教育原则

二、判断题

1.早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教育。( × ) 2.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 ) 3.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 )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 ) 5.教育学和教育同时产生。( × )

三、名词解释

1. 教育p4---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 教育影响p6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3. 教育学 P8 --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P5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2.简述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P10

3.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P16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营的一种

理性反思和历史性的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在教育习俗性认识中,经常是各种问题混杂在一起,根本不加以逻辑

的区分和界定,因此就需要教育科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界定和明确。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获

3

得大量的家坳与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打下基础。

4

第二章 教育功能

一、选择题

1. 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C )。 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2. 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是(D )。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生活水平 D.教育 3.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D )。 A.正向功能 B.筛选功能 C.协调功能 D.社会功能

4. 从教育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C )。 A.正向功能 B.协调功能 C.负向功能 D.社会功能 5. 与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不符的是( C )。

A.教育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B.教育使人追求真善美 C.教育不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D.教育能让人获得幸福 6. 下列不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有( A )。

A.谋生 B.传递 C.更新 D.创造

7. “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 B )功能的重要性。 A.个性化 B.社会化 C.职业化 D.主体化 8. 教育的固有功能是( A )。

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隐性功能 9. 教育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属于教育的( C )。

A.负向功能 B.社会功能 C.隐性功能 D. 正向功能 10. 使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是教育的( C )。

A.个性化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D.人口功能 11. 通过“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我国教育( B )功能的基本方向。 A.个体 B.社会 C.正向 D.负向 12. 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这是指教育的( A )功能。 A.个体谋生 B.个体享用 C.个性化 D.社会化

二、判断题

1. “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 2.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是个人本位的代表。( √ ) 3. 德国现代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是社会本位者。( √ )

5

4. 古代社会,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趋向只有社会本位。( √ ) 5. 我国的文化传统是个人本位取向。( ×)

6. 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只有正向的促进功能。 ( × ) 7. 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 × ) 8. 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 √ )

9. “文革”中的教育,体现了非常态教育的负向功能。 ( √ )

10. 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促进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 √ )

三、名词解释

1. 教育功能 P31 2. 隐性教育功能 P33

四、简答题

1. 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38-39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表现在: p44 3.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p48

五、分析题

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请陈述理由。P32

六、论述题

1.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P35-41

2.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P40-41

现状: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国语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

创造性,扼杀了创新精神;

过重的学业负担,学生党 压力越来越大,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里问题的大量出现;

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教会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6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 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属于( B )价值取向

A、个人本位 B、社会本位 C、自然本位 D、政治本位 2. ( A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规律 D、教育方法 3.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涂尔干 B、凯兴斯泰纳 C、孔德 D、卢梭 4.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定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A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5. 一定社会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的要求,我们称之为( B )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 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 ) A. 教学 B. 生产劳动 C. 团队活动 D. 课外活动

7. 表示各种教育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的是( D ) A. 社会性教育目的 B. 目的性教育功能 C. 功能性教育目的 D. 发展性教育目的 8.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 C )

A. 普及义务教育 B. 扫除文盲 C. 促进人的发展 D. 增强国力 9. 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的是(A )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历史发展进程 C.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价值取向和理想

10.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B ) A.重要前提 B. 重要条件 C. 重要中介 D. 物质基础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生的影响和作用。 B.教育功能与教育职能的含义一致

C.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D.教育的内部功能是由社会的结构决定的 12.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C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推进素质教育

7

二、判断题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 )

2. 操作性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 ) 3.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 )

4.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 )

5.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6. 近代以来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7. 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于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9.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0.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

价值取向。(√)

11.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步变化,都不具有

变革性(×)

12.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和

发展。(×)

13. 教育目标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4.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

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15.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6.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

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 教育目的P59 2. 全面发展教育P86

四、简答题

1. 教育目的选择的依据包括哪些? 2. 教育目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65-66) 3.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P82-85) 4.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85、89)

5. 如何看待“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

五、案例分析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

8

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认为这些观点合理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87-88) 参考答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颇,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学识、道德、审美、生活态度和能力等各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总称。所以,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并不是单指某一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各类活动的叠加。在素质教育中要关注到孩子的特长,长善救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开拓学习的领域以及加强学习兴趣,但这些只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和出发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你赞同成都市教育局这个规定吗?请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评价此规定。

3、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造美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有人说,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六、论述题

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当代有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请问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评价。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87-90

9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 以下不是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的是 ( D )

A. 政治 B.经济 C.文化 D.自然和人文环境 2. 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 A )学制

A.分支型学制 B.单轨制 C.双轨制 D.并轨制 3.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称( A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壬子学制 4. 美国现行学制属于( A )

A.单轨学制 B. 双轨学制 C. 混合学制 D. 分支理学制 5. 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 C )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6. 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是( A )

A. 癸卯学制 B. 壬子—癸丑学制 C. 壬戌学制 D. 1951年学制

7.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并在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这主要仿照了下列哪个国家的教育行政制度( B )

A.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8. 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A )

A.双轨制 B. 单轨制 C. 分支制 D. 中间型学制 9.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 B )

A. 国民教育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国家教育体系 D. 教育制度

10. 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 A )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1951年学制

11. 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B ) A.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12.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B ) A. 学校管理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学校人事制度 D. 学校办学体制 13. 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C ) A. 国民教育制度 B. 社会教育制度 C. 学校教育制度 D. 高等教育制度

14.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A )

10

A.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15.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C ) A.客观性 B. 强制性 C. 历史性 D. 教育性

二、判断题

1. “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2. 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说是重新对教育取向选择的结果。(√)

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制度的纵向分段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而教育制度的性质、状况及其发展,则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决定的。(√)

4. 双轨学制的两个平行的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5. 终身教育是涵盖人一生的正规教育。(×)

6.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 7.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

8. 今后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适度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切实普及高等教育,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9.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10.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11.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12. 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三、名词解释

1. 学校教育制度P94 2. 终身教育P97 3. 学制P99 4. 义务教育P114

四、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P94-95

2.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势。 P114-115

11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选择题

1. 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身份的获得等表现的是教师职业的什么地位?( A )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法律地位 D、专业地位

2. 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教师社会

地位的最直观表现是什么?( B )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法律地位 D、专业地位

3. 以什么手段确立、保障教师的权利,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措施?( C )

A、政治 B、经济 C、法律 D、专业 4. 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是什么?( D )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法律地位 D、专业地位 5. 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工作关系 B.心理关系 C.道德关系 D.个人关系 6. 师生关系在道德上的关系是( D )

A.授受服从 B.民主集中 C.矛盾排斥 D.相互促进 7.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D )

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 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C.尊师爱师,长善救失,双边互动 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8.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D )

A.人—物关系 B.授—受关系 C.道德关系 D.人—人关系

9. 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指教师的( A )

A. 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人格形象 D.外在形象

10. 教师具有“科教兴国”、“让每个学生都成才和成人”的理念,是教师( D )的体现。

A.专业知识 B.专业能力 C. 专业自我 D.专业理想 11.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A )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 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 D )

A. 职业 B. 专业 C. 事业 D. 以上三者都是 13.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在( B )

A.1988年 B.1989 年 C.1990年 D.1991年 14. 在我国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师生间的( D )

A. 权利平等 B. 义务平等 C. 知识平等 D. 人格平等

12

1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C )

A. 搞好教学 B. 做好德育工作 C. 教书育人 D. 关心学生身心

16. “有的儿童情感际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

展的( D )

A.顺序性 B. 不均衡性 C. 可变性 D. 个体差异性 17.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 赫尔巴特 B. 裴斯塔洛齐 C. 杜威 D. 夸美纽斯 18. 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 A )。

A、主体性 B、独立性 C、选择性 D、调控性

二、判断题

1. 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 。( √ )

2.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 √ ) 3.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 。( × ) 4. 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应具有的客体地位。( × ) 5.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 √ )

6.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专业地位。( √ ) 7.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 )

三、名词解释

1. 教师

2.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3. 教师的职业形象

4. 师生关系

四、简答题

1. 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P125-126 2. 简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P126 3. 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P129-130 4. 简述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P132-133 5.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39-140

五、案例题

1、某天松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刘勇(化名)上学迟到了。方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刘勇忍受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十分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和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刘勇躲在房间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

13

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的手里。方老师看后很生气,在课堂上狠狠地批坪了他一顿。方老师在批评刘勇时,当着全班的面说“在我们班上就得有点儿师道尊严。你们现在很小,许多道理和规矩都不懂,老师和家长有责任管理和教育你们。否则,出了大问题,谁都负不了责任。“接着,方老师命令刘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刘勇‘禽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

试分析上述案例所反映的师生交往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可能的解决之道。

2、考第一的孩子奖励什么?

“包老师,我和你打赌,我能考到年级第一,你要给我奖励。” “好,你能考到年级第一,我就给你奖励。”

这是几周前小洋跟我的对话。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这是孩子的撒娇,能考到第一,当然好,为什么不给奖励?

考试结束了,小洋语文拿了91分,确实是年级第一。我准备掏钱包买奖品了。“小洋,你想要什么奖品?”

“包老师,我早就想好要什么奖品了,你奖励我去你家吧!” 出乎意料之外的要求。这是什么奖励?能带孩子去我家吗? 周末,我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试问,你怎么看老师给学生送礼物这件事?礼物在师生交往中有何作用?

六、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P148-150 2. 试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4

第六章 课程

一、选择题:

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A 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3.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B) A 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4.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 A 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5.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

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D)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6.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B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7. 以下哪个是“课程即文化再生产”所认同的( A ) A 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B 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C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 D 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8.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C)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9.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 C )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10.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1.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D )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12.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 D )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15

13. 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D )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14. 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泰勒 B伯比特 C杜威 D巴格莱 15.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于( D)年开始实施。 A 2013 B 2010 C 2006 D 2001 16. 主张“课程即学习经验”的代表人物是( B ) A.斯宾塞 B.杜威 C.多尔 D.弗雷尔 17. 主张“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的代表人物是( D )

A.斯宾塞 B.杜威 C.鲍尔斯、金蒂斯 D.弗雷尔

18. 强调“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而且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这是( A )的主张。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9. 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这是( C )的观点。

A. 经验主义课程论 B.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0. 认为“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这是( D )的观

点。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二、判断题: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

2.纯粹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实际中是普遍存在的。×

3.比较而言,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上,试图解答“为什么”的问题,而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结果上,试图解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 ×

4.实质教育论主张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形式教育论主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

三、名词解释

1.课程p155

2.课程目标p161 3.课程标准、教材p163

16

4.综合课程p166 5.核心课程p167

四、简答题: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有什么不同? 4、什么是核心课程?它有哪些优缺点?p167

五、案例分析

1、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2、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人认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党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材料选自《高中生物研修网》之《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请结合所学有关课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P178-179

17

第七章 课堂教学

一、选择题

1.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C )

A . 布鲁纳 B. 布卢姆 C. 克伯屈 D. 杜威 2. 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A ) A .讲述法 B. 讲解法 C. 讲读法 D. 讲演法 3. 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等教学方法称为( B)

A. 讲述法 B. 讲解法 C. 讲读法 D. 讲演法 4. 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边讲边读的教学方法称为(C ) A. 讲述法 B. 讲解法 C. 讲读法 D. 讲演法 5. 孔子“扣其两端”的方法是指( B )

A. 谈话法 B. 讲授法 C. 陶冶法 D. 实践法

6.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 D)

A. 实践法 B. 谈话法 C. 参观法 D. 讲授法 7. 正确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 )

A.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 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 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D. 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 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9. 讲授法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B )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10.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D )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出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11.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D )。

A.讲授知识 B.教书育人 C.教学艺术 D.引导启迪

12.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

立的课程理论是(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3.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

18

原则属于( A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4.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旨达”这句话体现了(D )

A.循序渐进原则 B.教学相长原则 C.及时而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5.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

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B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6. 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D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17.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D )

A.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 B.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法 C.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D.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18. 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9. 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

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B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二、判断题

1.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2.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 3. 教学是一种智育活动。(×)

4. 教育性教学是夸美纽斯教育学的核心,他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教

学形式阶段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5. 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指示,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关于方法和应

用的指示。(× )

6.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

7. 讲述有两种功能:一是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二是解释原因,在讲述时,为提高效率,

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学生呈现尽可能多的新知识。(×)

8. 在教学中,一般较为常见的是小组讨论,有研究表明,讨论一般以16人左右最为理想。

(×)

9.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了过程模式应遵循的十个基本步骤。(×)

19

三、名词解释

1. 教学p191

2. 教学设计p207-208 3. 教学策略p219

四、简答题

1.请谈谈当代“教学”的新理念的趋势 。 2.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

五、案例分析题

新课程实施后,青年教师小李主动向特级教师王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跟班听课,并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上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对此,小李甚感苦恼和困惑。请运用教学的相关原理帮助小李分析一下原因。

六、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学,谈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运用讲授策略才能使讲授的教学方法发挥它最佳的功效。P226

20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行动研究p350 2.教育个案研究p360

二、简答

1.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有哪些?P346 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P352--354 3.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P356--360 4.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P364

三、论述

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请论述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性。p347--348

21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 选择题

1、 以下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特点的是

( D )

A、 延长普及教育年限 B、发展初等教育 C、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D、改革高等教育

2、1984年通过的( B ),宣布“初级和基本教育应当免费”,“应当实现小学义务教育”。 A、《儿童权利公约》 B、《世界人权宣言》 C、《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D、《学会生存》

3、1990年3月在泰国召开的宗迪恩大会提出了( B )思想。 A、终身教育 B、全民教育 C、教育公平 D、教育民主

二、 判断题

1、 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2、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各级教育的发展现状中,学前教育受到重视,入学

率提高,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3、 学前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以前的教育阶段。(√)

4、 中等教育包含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两者都属于义务教育。(×)

5、 学会关心的提出是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与更新,它标志着教

育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6、教育信息化表现在国家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 名词解释

1、 学会关心 2、 毛入学率 3、 全民教育

四、 简答题

1、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 2、 举例说明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3、 简述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五、 论述题

1、 比较分析我国初等教育与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认清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

地位以及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

22

建议增加知识点: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

1、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 C )科。

A. 具体 B.基础 C.应用 D.一般 2、 教育哲学是( C )结合的产物。

A .哲学和科学 B.哲学和社会学 C. 哲学和教育学 D.哲学和人类学

3、 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 B )一门应用学科。

A.教育具体问题 B.教育一般问题 C.教育理论问题 D.教育方法问

4、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世界名言的是( A )。

A.弗兰西斯·培根 B.伏尔泰 C.苏格拉底 D.孔子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现在( A )

A.《论语》 B.《四书集注》 C.《学记》 D 《孟子》 6、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关于( A )教育目的的主张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7、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8、 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0、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1、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

A.义 B.仁 C.礼 D.智

12、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13、 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3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 )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15、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

目标。

A.闻 B.见 C.知 D.行

16、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

的观点体现了( A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17、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

了教学的( D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18、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

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C )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9、 孔子在( A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20、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21、 “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22、 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3、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24、 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 )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24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2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6、 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二、判断题

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基本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3. 现代教育哲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派别。(√) 4. 教育哲学是哲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5. 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具体问题的一门学科。(×) 6. 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7. 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8. 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9. 《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

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 10. 先王用礼是为了节制人心。(√)

11. 研究礼乐的结果是提高内心的修养。(√)

三、名词解释

1、 教育哲学 2、 六艺、七艺 3、 教育本体 4、 教育公平

四、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哲学的特点。 2、 简述人的存在特征。 3、 简述人的形象与教育的关系。 4、 简述人的境界与教育的联系。

五、论述题

1、 阐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名教育家及其核心思想 2、 阐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0本文献及其主要观点。 3、 阐述外国具有代表性的10名教育家及其核心思想。 4、 阐述外国具有代表性的6本教育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7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