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更新时间:2024-03-18 19: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近年来,旅游之风愈演愈烈,而乡村旅游在我国由南至北遍地开花,成为我国旅游业

的一个新亮点。在婺源,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朝阳产业\但也伴随着出现许多问题:景区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混乱,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节假日游客人满为患。……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婺源的发展,亟待解决,以期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解决办法

一、 江西婺源发展的背景、意义

(一) 婺源发展的背景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具有非常明显和强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加强各地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而婺源,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因境内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深厚潜力。

(二)婺源发展的意义

1.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把农业变成快乐高效的产业,把农村变成美丽和谐的家园,把农民变成富裕而有尊严的群体,旅游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丰富旅游资源和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新场所。

2.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婺源围绕“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的目标,山上山下统筹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全力培育以茶叶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

3.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

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进城市提供了基础。婺源是省级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该县以彰显山水文化为特色,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和品位。五年来投入城建资金10.25万元,城市绿化率达到43.4%;共筹措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两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 - 1 - -

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4.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二、 江西婺源发展的现状

(一) 婺源的发展进程及经济现状

十年之前,婺源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多田少,许多人不得不常年外出谋生解决温饱,发展十分缓慢,“三省交界边穷县,山清水秀路难行。”则成了当时婺源的真实写照。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破解发展瓶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道“应用题”。

2001年,婺源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大打“文化与生态”两张牌,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该县先后编制了产业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等四个层次规划;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举措;制定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等8个《管理办法》,推进乡村旅游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自发经营、资源整合等两个阶段后,实现“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全县先后开发出江湾、李坑、卧龙谷等20多个精品景区,其中4A级景区7个,创全国县级之最,形成“伟人故里古村游、山水奇观生态游、古洞古建古风游”的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融入“名山、名村、名镇”国际旅游黄金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相通、客源互送。全县接待游客由2000年的12万人次飚升到2010年5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3亿元,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7.5万余人。

(二)婺源的旅游资源优势及风土人情

1.简介

婺源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

2.自然资源

婺源县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内有上千对鸳鸯。

3.文化及风土人情

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

- - 2 - -

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起源于缘故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还有别具风情的抬阁、灯彩、地戏等。

4、特产

婺源特产可以用四色概括:绿、红、黑、白。

绿:即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中外驰名。早在1915年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5年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品质的最优者”。1999年又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

红:即中华荷包红鱼。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目前,婺源的中华荷包红鲤鱼已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受到保护。 黑:即龙尾砚。享有“砚国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誉的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婺源古隶歙州,故又称“歙砚”。

白:即江湾雪梨。因产地江湾,且果白如雪而名。江湾雪梨不仅体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属果中珍品。

三、 江西婺源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一)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原有生态环境的安谧却被破坏了。文公山景区增加水上游乐项目,在山脚建起一座人工湖,蚊虫大量滋生,使游客望而却步。鸳鸯湖本是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生活的乐园,自开发后游客和快艇的喧闹,使鸳鸯生活的环境质量大大降低,数量急剧减少,由原来的每年4000对锐减到每年2000对。

(二)乡村文化受到冲击

文物古建遭到破坏。婺源村落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古建筑都存在着坍圮的危险,而且许多古建筑还遭到人为的破坏,许多婺源人借着旅游这股东风,发了财,然而,他们发了财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扒掉那些令游客心动的祖屋,反而建起了小洋楼。这样做不仅毁坏了古建筑,而且还破坏了村落的整体得和谐美。

(三)景区村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婺源的江岭景点是婺源看油菜花的必经去处。但油菜是要靠当地村民去种的,游客去看油菜花,也很喜欢在油菜花地里拍照,但却经常有意无意的去采油菜花或者踩到村民种的地。这样一来,村民就以客人破坏农作物为由,在田地里拦着客人不准客人下田拍照,有些客人采了花或踩了菜地,村民就会要游客赔偿,且赔偿的价格都比较高,个别狡猾的村民学会了“钓鱼执法”,专门等客人采了花再上前拦着客人进行勒索敲诈,可以说这种做法完全破坏了婺源的旅游形象。

(四)旅游基础设施滞后。

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都会迎来旅游的高峰期。每年的这个时候,所有县城宾馆的入住率基本上是100%,乡村农家乐也是异常红火,可是尽管如此,婺源所有的宾馆还是接待不了那么多的游客。由于供不应求,宾馆的房价更是一路狂飙,比平时上涨2到3倍。许多游客不得不住宿在婺源周边的县市或取消赴婺源旅游计划。由于景区停车场面积较小,在近景区的公路两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旅游车和私家车。在加上通往景区的公路路面并不是很宽敞,所以塞车现象十分严重,不得不排起长龙。

- - 3 - -

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四、 江西婺源的发展前景、对策和措施

(一) 发展前景

近年来,婺源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市委、市政府打造“一个枢纽”,建设“四个基地”的战略,坚持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和著名绿茶之乡。

(二)婺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要科学定位,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要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打造自己的品牌。把握几条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注重人文与自然地和谐融合,传承产铜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做好规划建设管理,确保乡村旅游的原味性。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重视环境保护,提高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协调好农村产业发展与保护原生态的矛盾。

2.要进一步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大到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小到旅游公厕、旅游标识等,都要加强配套,满足游客需求。大力发

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及各种民俗表演推广,形成系列和规模。

3.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各方面利益冲突。

制定《旅游管理条例》,为发展旅游经济创造更优良的条件,使保护和利用古村资源发展旅游业

有法可依。强化政府作用,政府必须对利益冲突做出有效地调整。所谓有效地调整,就是通过道德、行政、法律手段是利益冲突保持在社会有序运行可接受的范围内,均衡各方面利益,使利益达到一致性,实现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4.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旅游与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旅游税收,努力实现富民富县。 由经济粗放型发展向节约型转变,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婺源乡村旅游要朝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组团花的产业化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吴建光;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对策;《南昌大学》,2007年 - - 4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72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