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话》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3-11-24 17: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实话》读书心得

李春玉

最近,我读了陈桂生老师撰写的《教育实话》一书,我体会到了这本书的馨香。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一些实实在在的话,这就是《教育实话》带给我的实实在在的感受。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玄虚的道理,没有做作的姿态,全都是作者日常的教学随笔,是作者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教育文章。文章写得明白如话,却又深入浅出、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一些教育学上的原理、道理,使人茅塞顿开。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陈桂生自然是有一套相当高深的理论的,但他不是将这些理论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在娓娓道来中使人明了其中的道理。就拿文章的题目来说吧,他的文章绝大部分都以“漫话****”或“也谈****”为题,从不为自己取一个哗众取宠或令人遐想的题目,他平实得没有任何作秀的题目,让人感到的恰是那种实在的风格。但这丝毫不影响文章的感染力,从这一点上说,实话实说,我觉得这样的书比起那些挖空心思,取上各种匪夷所思的题目的专家们要好得多。

再看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实在,他从当代教育理论的高度,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炒作现象和教育论文中的虚话、套话,进行了强有力的辨析。他的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空洞说教的,而是通俗易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来讲述的,他的行文也不是呆滞刻板、讲究章法的,而是庄谐相生、

亦趣亦理的。对每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剖析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他的“实话”“实”在地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地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他书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我们教育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就在读书过程中陈教授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问题做一点剖析,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也谈“教育常规”

我想大家都会和我一样认为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但是陈教授就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不能只以安静作为衡量课堂教育的尺度。陈教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老师曾经标榜他在上课时静的连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陈教授认为单靠纪律管制手段是不可能达到和保持这样一种安静的状态的。能做到这样安静上课的人,往往是学生们都被老师精彩的演讲吸引了。再有就是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哄堂大笑,按照我们的“常规”理解可能会去批评这位授课老师,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哄堂大笑”也要视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种情况可能是学生起哄而导致哄堂大笑,但是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可能就是老师或同学偶然说了一句引人发笑或可笑的事情。如果是后者导致了全班的哄堂大笑,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这总比死气沉沉,睡倒一片的好。拿我自己上学时的经历来举个例子:有的老师上课时没有一点新颖之处,只是在机械的念教参,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和学生也没有任何的互动。大家甚至有时候都不知其所云,这样没有吸引力的教学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向我们抱怨,不认真听讲,既是浪费我们的时间,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但这

真的全是学生的责任吗,真的是我们有意不尊重老师吗?换位思考,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时也有不尽人如意的地方。 二.从“罚抄作业”谈起

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罚抄”现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不当行为,对学生出现的差错、错误,应分清其性质,并区别对待。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写错一个词抄写上百遍,希望通过罚抄让学生长记性,记住所学的知识,出发点是好的。而学生往往是为了应付老师,在被罚抄的时候,只是手在做机械运动,大脑根本没有思考,根本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任何的痕迹。当然适度的“罚抄”会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但是真的有必要写上几百遍吗?这难道不是变相在剥夺学生们的时间吗?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留一些他们自己的美好回忆,或是让他们多多去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以至于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难道不好吗?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无论在任何国际比赛中都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真正到了成人后,诺贝尔奖却始终和我们无缘。我觉得是其他国家的孩子在进行创造力培养和开发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在进行机械性的死记硬背,罚抄作业。在中小学的各种国际比赛中,比赛的方式不过是一道道的试题,这对于我们经历过题海战术,大量死记硬背的学生,这样的考试当然不在话下。但真正到了诺贝尔,这种需要创造性的“考场”。我们的学生就败下阵来,因为他们的学生时代,只有做不完的题与他们相伴,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什么创造力的培养。

三、漫话“教师唠叨”

陈教授说:对于学生的行为,可分为违规和不违规两种。首先判断他有没有违规,对于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原则上应按学

校的纪律严肃处理,无需讲多少他们耳熟能详的道理,进行“刚性教育”,多次重复学生已经懂得的道理,反而会招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的行为只要不致造成对自身的伤害和对别人自由的妨碍,也就是不违规,教师就没有理由干涉,没必要唠唠叨叨的“背堂书”。反思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违规之处,老师或是家长也会喋喋不休,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而学生违规了,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只以一通唠叨搪塞。导致不守规矩和死守规矩的学生越来越多。

由此,我感受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理念还有很大的“缺失”,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揣摩教育艺术。批评教育学生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绝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更不能信口开河,应就事论事,千万不能老帐新帐一齐算。给学生讲道理时要事前准备,理清一二三,明确四五六,话不在多,而在“精”,应切中要点。有时候学生承认错误并不是认识到错误的本身,而是“认识了老师的狠”,想早点结束这毫无意义的、让人难受的说教,这样的教育效果很显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还应紧跟潮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理念进行“补缺”。切忌,唠叨,即使是善意的唠叨,他也不是教育。

教育无止尽,但能说实话的并不多,面对教育中媚俗的新招和不着边际的空谈,我们则更愿意听听诸如此类的道理和意见。在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象陈教授在书的结尾处呼吁的那样:教育应该真实。让我们都做实实在在的教育者,实实在在的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6z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