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18 05: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

城西马公小学语文课题组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儿歌音韵和谐、语言活泼,学生会听得有意思,学得有趣味。因此,我们在低年级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实践研究,本报告主要从随文教学与专项阅读教学中强化诵读品味,在诵读、欣赏、分析、感悟中指导创编儿歌研究活动。此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首先通过诵读、创编儿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次,儿歌教学的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课堂,儿歌进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 儿歌 教学 快乐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纵观一些学校低段的语文教学往往将重心过分集中于对字、词、句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而且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少趣味。这与低段学生最具模仿性,可塑性大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学生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而一进小学,他们的学习活动急剧地转变为以纯学习方式进行。尤其是语文学习,入学第一课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难懂的汉语拼音,对于六七岁的学生来说难以识记,不少学生在幼儿园已接触过汉语拼音,因此大部分老师开展复习性的教学,而且这枯燥的拼音教学要持续一个月。学生学习缺少兴趣,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尽管老师借助各种媒体来吸引他们,让大部分学生能在被动状态下达到或接近教学要求。

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仅仅依靠多种媒体与各种方法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如何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显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所谓“浅显”就是学生能读懂。儿歌语言浅显形

象具体、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读懂,一旦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习动机,突起兴趣,从而使孩子产生学习心理需求,进而主动的学习。

(二)相关课题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小学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策略研究层出不穷,如:江山文溪外国语小学的小学语文和绿色童谣(儿歌)整合的理念策略,他们从整合文本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校园语言环境研究。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和儿歌导行相结合,他们以优秀导行儿歌为学习材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但这些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将优秀儿歌净化学生

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标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低年级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策略与研究” 它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1.随文教学。根据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诵读感受儿歌语言美。

2.专项阅读。虽然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但教材里这些儿歌还不能满足低段学生的需求,我们鼓励学生课外搜集儿歌,定时开展实用性、操作性、融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儿歌教学系列活动。

3.导编儿歌。孩子学习儿歌,对儿歌有了美的认识,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孩子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积极的最佳的状态。我们就抓这个时机,充分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尝试编儿歌,做学习的主人。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诵读、收集、创编儿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探索儿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课堂,让儿歌进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3.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研究历程 两年来我们主要从随课教学、专项阅读、导编儿歌这三方面,进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一)随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沟通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方言)之间的桥梁,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石

,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儿歌韵文。据统计第一册约有16首,每一首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这些儿歌、韵文是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了儿歌课堂教学模式: 巧妙评价 读出语感 诵读积累 开发潜能

感情诵读品赏韵味 重视评价巩固效果 背诵积累读写结合 正确诵读初感韵律 字字响亮 声声入耳 感悟词性 品味诵读

1.正确诵读 初感韵律

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儿歌语言浅显形象具体、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确立“一要四不可”的诵读标准,让学生带着这标准去诵读儿歌,初步感知儿歌韵律美。

(1)确立诵读标准

“一要四不可” 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评价学生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

(2)指导有效实施

要求明确了,课堂上,学生进行自由读、同桌读、男女读、分小组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按照“一要四不可”这个标准展开多种形式的评价,如:奖星星、竖起大拇指、点头、掌声、亲切的语言等。人人做到“字字响亮,声声入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98%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子弟(尤其是学前教育不规范的农村学生),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先人人过好拼音关。

[案例 1]课题组老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一课教学片段:上课老师出示儿歌,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读,同桌读、指名读,在指名读时,一位学生读得不熟练,另一名学生一站起来就这样评价:“他读得不熟练”,这时,老师立即纠正:咱们评人家的时候,要先说说他的闪光点,接着,有的学生就这样评:“我觉得王晨今天能主动举手站起来已经很勇敢了”,有的说:“我觉得王晨读的声音很响亮。”,还有的说:“我也觉得王晨读得很响亮,如果“跟”和“陪”读得重一点,那就更好了”,面对这位学生的评价,老师乘机这样鼓励那位诵读儿歌的学生:王晨,你能再读一遍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的帮助下,那位学生连续读了三遍,才把儿歌读通顺,老师又不失时机地送给他一颗进步星(贴在衣服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6v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