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蒙族文化传播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03 17: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蒙族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蒙古民族在中国乃至人类的历史上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蒙古民族在13世纪完成了中国第四次大统一,并打破了中国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真正的迈向了世界历史的舞台。蒙古民族的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秘史》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这些都代表着蒙古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蒙古族大多居住在地域辽阔、人口相对稀少的草原上,地域上的跨度和封闭性,制约了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并且一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方式,缺少稳定的文字记载,即便是有文字记载的,由于语言的限制,制约着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由于有诸多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蒙古族电影也同时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孕育绚丽文化非常多的民族之一,蒙古族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少数民族电影中较为重要的民族电影。电影作为一个比较直观的交流手段,因为其具有声画并茂、覆盖面广等特点,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克服语言文字等障碍,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使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通过电影来传播民族形象,不仅可以使本民族人们增加民族认同感,也可以向外传播自己的形象和文化,是一个较好的传播媒介。通过精彩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电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个难以忘记的银幕形象,透过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更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

蒙古族正经历环境和文化的现代变迁,在变迁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活空间的焦虑和文化趋同的威胁,在逐渐向汉族文化靠拢的过程中,蒙古族已经意识到自己原有文化的丢失,开始用电影来保护和传播自身文化,并且希望能够引起其他民族包括汉族在全球化冲击下的自审,在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有益因素的同时,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蒙古族题材电影作为传播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少数民族的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中,它既是展现多民族国家内部多元文化的纽带,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和文化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电影,桀骜不驯的英雄、多情刚烈的女子以及骏马、烈酒、篝火、草原??成为蒙古族程式化的公共形象。本文以蒙古族题材电影为切入点,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进行归纳和凝炼,梳理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过程中展现的蒙古

族文化特点,从传播学角度对电影中呈现的蒙古族传统生活中的民族精神、风俗文化和文化符号等进行研究。探讨蒙古族题材电影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试图挖掘出电影中所蕴涵的深厚的蒙古族历史文化底蕴,使电影媒介更有效的传播蒙古族文化,以此达到对蒙古族文化的薪火传承,并保护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2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查阅国内外针对蒙古民族题材影片的研究现状,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蒙古族电影或相关的少数民族电影,但暂时还未出现针对蒙古族题材影片的专著出版。通过对CNKI、万方资源数据库期刊论文的搜索,现将主要参考文献综述如下。

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发行的《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一一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既包括了著名导演的创造感想,还有很多专家学者的精辟论述,他们从民族学、电影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出发,研究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预测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走向,提出了可行性发展方针。而对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导演所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评析,例如刘金梅的《浅谈蒙古族导演赛夫、麦丽丝的影片之细节运用》以及郭培绮的《马背民族的英雄史诗一一评塞夫、麦丽丝的电影创作》等,通过细致的探讨两位导演的创作风格,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风土习俗等方面所展现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二是对蒙古族形象的正面塑造以及对草原精神的歌颂,如陈宝光的《马背民族颂》;三是探讨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走向问题,即民族电影不能永远停留在马背和草原上,而是应该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关注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机遇,不断拓展电影创作的思路,使民族电影走向国际化。此外,还有部分关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硕士毕业论文,对蒙古族电影进行了时间上的梳理,例如邢海珍的《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运用民俗学、影视艺术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蒙古族电影在宏观上进行整体的研究,通过分析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成就与问题,指出未来民族电影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张利洁和高永久在《民族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中指出各民族之间免不了要有文化上的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渗透,这种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郝磊的《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对蒙古族题材影片中出现较多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进行论述,从影片中草原、马文化、信仰、音乐等内容研究在蒙古族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阐述他们为什么这样表现,表现是为了突出什么。李美鲜在《论内蒙古影视对草原文化的传播》一文

中从探究文化与传播的关系入手,论述内蒙古影视与草原文化的互动共生,深入分析内蒙古影视传播草原文化的可能性条件和现实性基础,并通过对内蒙古影视发展历程的回顾,剖析内蒙古影视在不同时期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肯定其传播草原文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如何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加快发展、实现草原文化更为广泛、优质的传播提出具体对策。高文娟的《跨文化传播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身份思考》,对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身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阐述了跨文化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影响,并就如何处理好文化身份提出了几点建议。于慧杰在《蒙古族影视资源的文献研究》一文中对在1949年—2012年间,CNKI中141篇研究蒙古族影视资源的中文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具体通过对文献量、文献主要作者、被引用下载的情况、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蒙古族影视资源的文献数量偏少、对不同种类影视资源的研究不均衡,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水平不高,研究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高校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研究热点为:文化、音乐、编导演、审美、女性、民族等。李丽芳、郝朴宁等编著的《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用传播学和现代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包括通过哪些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得以保留,哪些文化遗失等。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是进行包括传播学在内的专业研究的一种基础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总结前任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认识与新观点。

(2)案例分析法

本论文选取在蒙古题材电影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草原母亲》《狼图腾》等电影作为整体分析后的个案分析,在有了一个大框架的认识后,具体举例子进行研究,可使研究摆脱讲空话、纯理论的悬空状态,从实际事例出发,使得研究易懂、具体、有迹可循。

2、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蒙族文化传播历程

蒙古族电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为人们展现的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与蒙古文化的内涵与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族题材的电影跟随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蒙古族电影艺术本身的变化以及电影所表现出的蒙古族文化与精神。概括而言,蒙古族题材电影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迷失期(1949—1989)—受政治意识形态裹挟下的民族文化主体缺失;觉醒期(1989—2002)—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的逐步展现;发展期(2002—至今)—民族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与交融化趋势加强。

2.1 1949—1989(迷失期)—受政治意识形态裹挟下的民族文化主体缺失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寥寥无几。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开始逐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主题大多以宣扬中国政治和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主旋律。摄制于东北电影制片长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是解放后最早的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面貌的电影。

1949年至1989年,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是为团结人民进行阶级斗争宣扬和传播,这时的蒙古族题材电影主要充当着国家政策的宣

传平台,具有极其深刻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作用。典型的代表作品包括《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晨曲》、《鄂尔多斯风暴》等。《内蒙人民的胜利》是由于学伟导演的反映内蒙人民生活的电影,同时,它也承载了新中国政策宣传的期望,使人们充分认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解放和人民幸福生活。1959年摄制的《草原晨曲》讲述了蒙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普通牧民变为钢铁工人,在草地上建设城市的幸福景象,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二是围绕内蒙草原建设为主旋律,代表电影包括《战地黄花》、《绿野晨星》、《沙漠的春天》等。《战地黄花》讲述了蒙古族青年人珊丹和玛希巴图与破坏社会文艺的捣乱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实现了在牧区的演出,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这一电影主要从蒙古族艺术文化的角度来宣扬阶级斗争,展现蒙古族在新时期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沙漠的春天》是一部“文革”时期进行草原治沙内容的故事片,讲述的是当地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娜仁花深入群众,调查沙情,依靠党和群众,粉碎了敌人的种种阴谋,揪出了干扰治沙的坏人达木林,实现了沙漠大规模改造。这部影片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的政策。

在这四十年中,蒙古族题材电影主要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裹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展示平台,缺乏对蒙古族文化的体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解放初期的电影创作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其制作的目的只是宣传新中国民族政策以及蒙汉团结的建设。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大多以革命者、英雄、翻身妇女为主要形象,感召民族大团结的政策与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这其中,蒙族族题材电影中对蒙古的草原、宗教、地域、饮食等文化并没有着重表现,缺乏蒙古族文化的主体。

2.2 1989—2002(觉醒期)—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的逐步展现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受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电影事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多元化的影响和冲击,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蒙古族题材电影也逐渐从最初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转变为对蒙古族文化的展示。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导演开始审视蒙古族文化内涵,将表现蒙古族文化以及蒙古民族精神作为创作的中心,这使人们更加充分透彻地了解了蒙古族这一游牧民族的深层次面貌。例如1993年拍摄的《东归英雄传》展现了蒙古四部之一土尔扈特部的勇士在人类历史上进行的最后一次伟大迁徙的历

史场面,恢弘史诗般的气质和感人泪下的情节,引发了观众对历史的回味与深思。1997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再现了一个叫铁木真的蒙族男儿如何抛开个人恩怨、部族仇杀,从一个凡人一步步走向伟大的历程,歌颂了历史上蒙古族的伟大领袖成吉思汗的卓越成就。

九十年代中后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开始逐渐转向关注个体的命运,突出蒙古族人民坚强、豁达的生命力与精神力量。这一类电影的代表作品有《黑骏马》、《小城牧歌》等。《黑骏马》这一电影弱化了蒙古草原的魅力风光,着重表现蒙古人民的豁达胸襟以及蒙古族的风俗文化。采用倒叙手法,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年少时的种种美好与失落表现的淋漓尽致,加上典型的民族音乐,使该电影的民族氛围更加浓厚。电影《小城牧歌》也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个人情感,讲述了两个家庭消除误会而最终共度难关的普通草原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题材电影较多地融入了蒙古族的民俗风情、音乐、个人主体的生活与情感等。这使得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已经开始深入表现蒙古族深层次的民族文化与特征,并更多地关注对蒙古族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与情感,从小处来表现蒙古族人民群体的热情、淳朴、勇敢、坚强等民族特征与精神,能够深入地体现了蒙古族本质的精神文化。

2.3 2002—至今(发展期)—民族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与交融化趋势加强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全球化体制以及国际多元文化进一步冲击着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2002年,我国建立了电影发行院线制,并开始大力推进影视产业化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市场磨合,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已经适应并在其中逐步推进了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可谓蒸蒸日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据统计,二十一世纪的初的十来年中,蒙古族题材电影摄制至少有四十部之多,电影大多在多元化制作背景下,充分融合了蒙古民族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精神特质,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艺术斐然的蒙古民族文化与特色。例如《季风中的马》、《图雅的婚事》、《额吉》、《天上草原》等优秀的蒙古题材电影,广受人们的喜爱,并引发人们对当前蒙古族人民生活及环境的思考。简而言之,新世纪以后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交融化的发展趋势。与以往的蒙古题材电影不同,如今的蒙古题

材电影更多地表现了深层次的主体,运用多元化的电影艺术风格来表达蒙古族的文化。

3、蒙古族题材电影所展现的蒙族文化及代表影片

3.1英雄主义精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英雄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向往,英雄主义精神是蒙古族历史传承和精神延续的重要基调,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审美标准。崇拜英雄、赞美英雄是蒙古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电影作品是精神层面的产物,对英雄的塑造是电影艺术的必然创作方向。蒙古族题材电影在英雄主义精神的表现上与其他英雄塑造型电影并无二致,且蒙古族题材电影更加注重本民族的这一优秀传统,通过更加鲜明的独特民族性,表现蒙古族特有的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纵观蒙古族题材电影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往往能够找寻到电影作品中对英雄人物惊心动魄、英勇顽强的性格特征的表现以及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蒙古族题材电影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往往具有积极进取、勇往直前、追求乐观、顽强拼搏等理想主义色彩。这类电影的代表包括《东归英雄传》、《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他们在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面对强大的异族力量时,总是能肩负起捍卫民族利益的历史使命。本节将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部电影为分析案例,解读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由蒙古族夫妇导演塞夫、麦丽丝根据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而改编拍摄的传奇人物故事。这部电影讲述了小小的少年铁木真是如何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成长为以为传奇伟人成吉思汗的,并如何在母亲、草原的教导下从一个天真稚嫩的孩子一步步克服内心的狭隘与残忍,成长为一个坚毅、有胆识的军事人才的。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少年丧父,几次身临绝境,最终却成为震撼世界的一代天骄。他率领弱小的游牧部落迅速崛起,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大的蒙古帝国。他用兵如神,先后经历60多场战役而鲜有败绩,多次以少胜多,堪称一代战神。他驭下情同手足,一生杀戮无数,深谙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法则。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凝聚了个人奋斗、团队发展、政权兴盛的一切智慧。影片固然是放大了历史人物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也正是电影艺术能够带给人们的满足。在蒙古族人民的

心中,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人物依然具有伟岸的形象。影片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蒙古族英雄形象,使成吉思汗的形象能够跃然纸上。因而使约定俗成的历史价值观和众所周知的历史通过艺术形式得到生化。该影片主要以情感为线索,描写成吉思汗的内心。成吉思汗在他戎马生涯的前半生中,他致力于蒙古高原的统一事业,为元朝大一统版图的实现和祖国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整部电影以宏伟的气势、悲壮的情调、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生活,塑造了为历史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成吉思汗形象。

3.2理解和包容精神—《草原母亲》

蒙古草原广阔无垠,这一游牧民族的生活便是在这青天绿草中展示生机,这不仅显示出蒙古草原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更是对蒙古民族文化、蒙古族生命的理解与接纳。理解和包容精神是蒙古族题材电影表现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大多都能将蒙古族拟化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并通过影片中典型的母亲形象来展现蒙古族的理解与包容精神。蒙古族题材电影中传播最多的主要是女性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通过塑造蒙古民族特色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加深电影表现的主题,更完美地体现蒙古民族精神。在蒙古族,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而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力求将蒙古族的女性形象表现为具有民族特色又青春盎然的融合体。在这种情境下,女性作为蒙古族的一种民族标志承担了多重意义。而母性是草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基本的民族灵魂。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有很多影片都在塑造母亲形象,一部分将母亲塑造成蒙古族崇高价值的化身,一部分将母亲塑造成灵魂的拯救者,还有体现母亲的大爱无疆形象的,这些电影透过艺术的真实很好的诠释了蒙古族的理解与包容精神。

2002年上映的《草原母亲》便是这样一部反映蒙古族理解与包容精神的电影作品。这是一部故事影片,导演周玉鹏将视点聚焦于草原和母亲,直接展示草原母亲的爱,塑造的是代表民族包容精神的母亲形象。。该电影讲述了草原母亲与南方孤儿间的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连续三年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一大批南方孤儿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在党中央、国务院周总理和乌兰夫等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将这些孤儿辗转千里送到内蒙古大草原,落户到草原牧人家中。同样困难的牧民,以草原一样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孤儿。在草原人民的精心哺育下,

孤儿们茁壮成长,长大成人。影片《草原母亲》对女性的描写往往游弋于现实与传奇、苦难与幸福之间,在两种形象的交替中,赋予了人们对蒙古民族文化的想象,也透过女性展现了蒙古族的一种重要的民族精神,那就是对一切事物和人的包容与理解。《草原母亲》充分而含蓄的表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达到展示蒙古族文化精神的目的。

3.3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狼图腾》

蒙古族文化有着与其他民族文化迥异的独特思想内涵与中坚思想,对腾格里(即天)有着最崇高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动力。自古以来,蒙古族对天的崇敬深深蕴含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在他们的观念中,天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最高主宰。蒙古族文化中的“腾格里”则是蒙古族文化中万物有灵的主题之意,彰显了蒙古民族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生命的敬畏。

2015年上映的电影《狼图腾》(Wolf Totem)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险剧情片,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由法国奥斯卡获奖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影片讲述了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与狼为了生存而彼此展开搏杀的故事。《狼图腾》里既传达着蒙族人对自然的尊敬,例如毕力格老人对腾格里、对自然规律的尊崇;也有汉族人利用先进医学技术救人,像陈阵千辛万苦取回青霉素救回噶斯迈儿子,对蒙汉文化都有得当的体现。观众得以能从银幕里感受蒙族民俗风情,也能让世界进一步看到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多元,感受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特色。法国导演阿诺能在《狼图腾》里毫不别扭传递出原著里蒙古族人对生命和信仰的敬畏。在蒙语里,“腾格里”代表至高无上的天,又名长生天,具有赐予人类幸福和带给人类灾难的双重职能。腾格里是《狼图腾》故事的灵魂所在,它承载着草原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与自然相处的法则。拍信仰,特别是一个不熟悉的信仰,要能传达智慧并激起观者反思并不容易。

蒙古民族对“腾格里”天的理解,不单指宗教意义上的超自然力量的含义,也不单指客观意义上的天体含义,更有深层哲学含义。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倡导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生命意识。所谓长生就是生命、生态长存不息的意思,长生天本身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有天必有地,在蒙古族传统观念中,天与地密切相关、遥相呼应。在蒙古族先民的世界观里,世上万物以天地为根:天是有灵性、有神力的万能的神,是一切自然现象的主宰者、一切生

命现象的赐予者,是慈悲仁爱的父亲。地是一切生物的养育者和保护者,是乐善好施的母亲。正如影片中毕利格老人说的,“草原是大命,草原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小命,小命是要依靠大命才能存活的。”“你把神抓起来变成了奴隶,这是对我们祖先的不敬。”《狼图腾》表现出的既是宁死不屈、智慧团结的狼性,也是蒙古族文化不容忽视的闪光点,是对生态坏境生态平衡的敬畏之心。如何始终保持对“大命”的敬畏,维持自然的平衡持续发展,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或许才是《狼图腾》最实际的现实意义所在。

3.4骏马精神—《骏马少年》

蒙古族又称为马背民族,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生活是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而且也是人们的伴侣和挚友。马是蒙古族文化精神的依托,也是民族的象征。骏马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有一种神性,成为游牧民族彪悍和粗矿性格的象征,成为人亲近大自然最具特色的工具。骏马的形象和对骏马的憧憬,构成了游牧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成为蒙古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几乎所有的蒙古族题材电影都有不可或缺的骏马这一元素,只要涉及到蒙古族,就一定会有骏马的形象。骏马形象是集兽性、人性和神性的统一体,与银幕中出现的其他动物形象比较,骏马形象更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某些场合和某些方面,它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了它的主人,蒙古人爱马的传统在影视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凡较有代表性的影视剧中的骏马都是英雄(或可汗)必不可少的伴侣,没有马的英雄几乎是没有的。

2011年上映的电影《骏马少年》由导演李宝生执导,通过蒙古族少年毕力格及其伙伴励志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生动经历,反映了坝上草原蒙汉人民和谐相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电影以几个蒙族孩子的生活为背景,以孩子和骏马、孩子和雄鹰的情感为载体,通过毕力格“熬鹰”这一核心事件,反映了新时代蒙古族孩子对生活和理想的态度,反思了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下,人们应该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影片中,毕力格以及他的伙伴们与骏马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使骏马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伙伴。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马并非是一种与牛、羊同级别牲畜,而是一个通人性的伙伴,就如同《骏马少年》中所表现出的一样。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马,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时刻提醒蒙古族同胞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昔日的战友,

要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骏马精神—顽强坚韧,勇敢坚毅,包容豁达,开放自由地生活下去。

3.5西方文明对蒙古族文化带来的冲击—《蒙古精神》

“东方与西方的区分,会导致更小的区分,特别是当一个文明通常拥有的那种进取意识激发人们去进行像旅行、征服和体验新生活这类外向性活动的时候。”这是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所论述的东方与西方的区分。这里的“文明”是指西方文化,“进去意识”是指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更小的区分”阐述了西方强势挤压下可能会造成的文化同一性的后果。显然,这是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初衷相违背的。但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很明显地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多种西方元素汇入其中。典型的蒙古族题材电影《蒙古精神》就深刻地反映了西方文明对蒙古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影片《蒙古精神》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家庭的在一天之内的生活。通过这样平淡的故事,传达出对蒙古民族精神的赞扬、怀念以及失落。电影以蒙古族男子刚波及其一家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刚波和妻子的关系、与俄罗斯司机的相遇相处、在城里的经历等事件,展现出现代蒙古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几百年前,成吉思汗带领着蒙古铁蹄踏过了亚欧大陆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今天,曾经豪气冲天的蒙古人在现代文明下却变的有些软弱甚至妄自菲薄。无论是刚波一家还是整个蒙古民族,都表现出了在现代社会的文明冲击下,被边缘化的民族的生存状态。作为影片的主体对象,发生在刚波身上的事从侧面反映出整个蒙古民族面临的现实困境:在面对外来文明文化冲击之时,如何去捍卫本民族的传统。以往蒙古族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惯等,都在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而发生着改变。外界带来的新鲜事物给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能量,而更重要的是能否保持自己原有的民族精神。具有象征意味的套马杆的风俗不再出现在草原上,而电影最终结尾时草原上当初竖起套马杆的地方随着第四个孩子的成长竖起了同样雄伟的烟囱,或许并不是代表了民族传统的丢失,也许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蒙古精神的建立。影片中,刚波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外来人的交往、对外面世界的接触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矛盾,现实生活决定了这些问题的继续存在,而刚波的坚持则决定了蒙古民族精神的延续。

3.6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季风中的马》

蒙古族题材影片从最初的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宣扬社会主义精神逐渐过渡到表现蒙古族人民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其中蕴含的悲剧意识越来越浓厚。这主要是现代文明带给传统文明巨大冲击的缘故。现代文明的渗透,使蒙古族人民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蒙古族人民试图做出反抗,但这种反抗却仍不能动摇强悍的现代文明。现代化的建设进入蒙古后,蒙古族由于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产生了痛苦与无奈。

《季风中的马》讲述的是一个蒙古放牧家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压力的双重逼迫下,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草原进城谋生的故事。影片直接对准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的草原,在这个蒙古族视为生命之源的草原上,主人公牧民乌日根由于环境的恶化被迫选择将他唯一的一匹白马拉到城镇卖掉以换取生活所需。这是一个蒙古族人的无奈之举。乌日根一家所在的草原严重沙化,在现代文明突至的今天,为了继续祖先千百年来遗留的游牧生活,苦苦挣扎。那匹白马是一匹老马,在季节多变的烈风中,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奈嘶鸣。这是蒙古族人在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古族人骑着马创建过蒙古国,也给人类缔造过伟大的草原游牧文明,但今天的蒙古族人似乎无法留住他仅有的一匹老马了。以待客为传统、视买卖为耻辱的游牧民族被迫经商的足迹是历史性的。站在汽车奔突的危险边界,他们拥有的只是一缸酸奶,却没有价格和零售工具。这样一个平淡的情节使人心寒。尽数卖光残存羊群、准备进城打工,残酷地写出了脆弱的游牧业濒临的破灭。当美好的白马被一个肥蠢的半裸女人骑着走上歌厅前台,为红男绿女的狂浪欢乐助兴,这更加表现了事态的严重,同时也是游牧文化的屈辱。影片利用空镜头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表现出牧民对于大自然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一方面,依靠大自然生存,另一方面,又渴望征服大自然的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也渲染了一种沉闷的无力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天地辽阔,人类何其渺茫的意境。结尾处对于空镜头的运用,更是将影片的矛盾展示出来,一匹来自于草原的自由的马,却缓缓的走在现代化的公路上,预示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季风中的马》揭示了生态环境恶化给蒙古族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文明下蒙古族文化所受的冲击。年轻一代的蒙古族

青年已经丧失了用本民族传统文化抵抗现代文化的能力,以至于抛弃草原、拆掉蒙古包、卖掉牲畜,走向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城市。

4、蒙古族题材电影对蒙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4.1民族文化精神内核方面的影响

蒙古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灿烂的文化遗产,蒙古族文化精神支持并影响了一代代蒙古族人,同时也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蒙古族题材电影展现和传播了蒙古族的文化和精神,通过镜头,我们可以寻找到曾经辉煌的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以及这一民族的伟大精神与智慧。通过蒙古族题材电影,我们看到蒙古族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伟大的蒙古草原母亲的理解与包容精神、蒙古族对于天的崇敬以及对骏马的独特情怀。这些都是我们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所感受到的蒙古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然而,蒙古族文化受到西方文明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蒙古族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传承也在现代和西方文明的影响下逐渐退化、甚至消失。而蒙古族题材电影则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表现,唤醒人们逐渐丧失的文化传承意识,并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这些即将逝去的民族文化。通过电影,人们更多地了解了蒙古族文化,并予以保存。如《长调》、《季风中的马》、《天上草原》、《蒙古精神》等影片都真实反映了蒙古族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并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在面对这样的环境下对生活的无奈和妥协,通过电影呼吁人们能够保护这些民族文化,使其不至枯竭消亡。蒙古族题材电影发挥的这种功能和效用对蒙古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予了蒙古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蒙古族题材电影依托于蒙古民族的文化,以现代影视事业发展为重要平台,成为展现和传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4.2宗教习俗方面的影响

蒙古族的宗教文化主要以萨满信仰文化和蒙古佛教文化为主。萨满教是早期蒙古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它有满洲通古斯语族个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蒙古族萨满教信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

式和世界观。萨满教的思想核心是天父地母、万物有灵。蒙古族萨满教的最高神明是长生天,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随着藏传佛教影响在蒙古地区的日益加深,萨满教结束了在蒙古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但在东部的蒙古地区,萨满教在与佛教进行或明或暗的斗争,逐步转入民间,并以民间习俗的形式生存了下来。现存主要的萨满教习俗包括祭腾格里、祭火、祭敖包以及宗教音乐。这些宗教习俗在蒙古族题材中多有体现,如《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始终提及的腾格里,《天上草原》、《嘎达梅林》、《悲情布鲁克》中描述在敖包祭祀等,都无不展现出蒙古族宗教习俗与宗教文化的传承。另外,还有很多电影往往会描写蒙古族人民围着篝火跳舞唱歌等场景,这些也都是将蒙古族宗教文化中的宗教音乐融入到电影的叙事中,展现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4.3娱乐生活方面的影响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众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别有情趣的草原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与原始游牧生活和原始宗教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原始氏族或部落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崇拜自然,敬奉天神。他们把供养自己生存的牲畜,都视为天地所恩赐。后来,随着围猎技术的改进,认识水平的提高,牧民们不再迷信那种不可抗拒的“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依靠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去战胜、征服大自然。在这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牧民的集体围猎活动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牧业生产劳动与群众娱乐相结合的民俗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蒙古民族的民间娱乐习俗,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一些新的娱乐活动形式已经或者正在产生与形成,那些旧的传统的娱乐活动形式,又充实了新的内容,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时代的需要。蒙古民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很多,主要有摔跤、射箭、赛马、赛骆驼、布鲁、秋千、牛斗虎、蒙古棋、查玛、蒙古戏、好来宝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总能寻到一些影像。例如在《天上草原》中,融入了婚礼、赛马等场景,《嘎达梅林》中如泣如诉的马头琴声等,不管是欢快的娱乐盛会,还是悲情的哭诉,总能在电影中寻得蒙古族娱乐生活的影子。蒙古族娱乐生活及其中包含的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精神的其中一个部分,通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影响一样,电影对于蒙古族娱乐生活方面的影响也具有

重要的宣传和传承作用,借助电影的平台,蒙古族的娱乐文化得以在世人面前体现,寄托蒙古族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饱含丰富的精神意蕴。蒙古族题材电影对蒙古族娱乐生活方面的影响还包括推动蒙古族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休闲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等。

4.4游牧文化方面的影响

蒙古族从事的游牧业,在史书上被描绘成“逐水草迁徙”、“黑车白帐”,看似无规律的游荡生活,其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牧草资源又不破坏和使其退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这一游牧民族的人们依靠游牧的生活方式,成为游牧文明的继承者,在辽阔的草原上繁衍生息。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是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

蒙古族题材电影往往以辽阔的大草原作为拍摄的背景,最大的体现就是一批批游牧人赶着一群群的牛羊,拉着游牧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在我国解放初期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中,就渲染了辽阔草原中万马奔腾的雄浑气势,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反映出电影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向人们展示了草原民族的地域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图雅的婚事》中,将这种生活的气息浓厚充分地展现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牲畜可以帮助主人公驮载行囊等电影场景。另外,还有《东归英雄传》中的广袤山川,《骑士风云》中茂盛树林等这些草原风光,无不是草原游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牧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饮食主要以乌兰依德根(肉食)与查干依德根(奶食)为主。肉食多以煮食为主,春夏季肉食丰富,便将剩余的生肉割成细条、撒上盐、放在通风处晾干;也有人再把干肉磨成肉粉。吃不完的奶乳品分离成奶和油。奶经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这样不但减小体积,而且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和保存,这完全是由游牧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饮食习惯。例如在电影《图雅的婚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手把肉和奶茶是餐桌上的主要食品。透过电影,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才得以较为全面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5、优化蒙古题材电影对蒙族民族文化传播作用的对策

5.1深层次多角度挖掘蒙族文化价值

蒙古族题材电影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能够给广大的非蒙古族人民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奇感。人们往往能从电影渲染和表现出的草原背景以及骑着骏马的蒙古汉子的粗犷与豪爽中,体验出猎奇的新鲜感与刺激性。这一类型的电影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因而吸引了大批的导演来创作此类蒙古族题材电影,以获得商业收益。然而,这种类型的电影却是不能成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主流。只有少数蒙古族题材电影引领了蒙古题材电影的深层次发展方向,如《骑士风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悲情布鲁克》、《季风中的马》、《猎场札撒》等,以表现蒙古民族心理渴求、生存状态、民族精神等的主题为中心,这才是使蒙古族题材电影不至衰退的支撑。

一部优秀的蒙古族题材电影,首先需要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人物形象,引发对人物命运的共鸣,使电影人物形象生动,且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需要深入挖掘蒙古族文化的内涵,体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价值。首先,创作者一定要深刻了解这一文化,继而才能深刻表现出这一文化的内涵。对于职业电影人来说,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今后的蒙古族题材电影所展现的民族文化不仅要展现草原地区风貌、现状,还要更多地挖掘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等更深层的内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与创新。

5.2积极运用新媒体,创新文化传播理念与模式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的飞速进步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样的传播途径。在互联网时代,笔者认为,蒙古 族题材电影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学习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提高传播效率。互 联思维的核心是快速、广泛地收集信息,增加信息传播的效能,更加注重平台机制,遵守平 台规则,追求互利共赢。在新的传播思维方式下,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完全可以开辟新的 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开放、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将蒙古族题材电影投放到网络中,并 实现多屏互动。这样人们观看的方式就不仅仅是花钱买电影票,完全可以在任何能够上网并 且可以播放视频的设备上随时随地的观赏了。

优酷网、PP$等各类视频网站目前在国内己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达到了较高的信息覆盖 率。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能够让人们免费观看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却不多,只有一些较为经

典的电影,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悲情布鲁克》等可以搜索到在线资源。像《彩虹》、 《世纪之战》、《飞越人生》这样不是有太大名气的电影不仅连在线资源都搜索不到,甚至 文字描述的信息都很难寻。不仅如此,连《季风中的妈》和《图雅的婚事》这类新世纪之后 拍摄的电影在视频网站也无法点播。周所周知,只要不是视频网站花钱所购买的,无论是以 个人名义还是官方机构上传的视频,审核通过后都可以免费观看。这是蒙古族题材电影在传 播渠道上的一个严重缺失。另外,大数据的发展也己进入成熟阶段,而作为蒙古族题材电影 最大制作和传播机构的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未建立数字资料库,甚至官方网站上更没有在线 点播电影的功能。这是内蒙古在传播自身文化的过程中仍需改善的硬件。

民族文化要想得到广泛传播,在当今的时代,必须要借助新媒体进行更为开元的传播, 使受众能够在网络上轻而易举的了解到最新的蒙古族题材电影。通过电影了解蒙古族,感受 蒙古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上网的人群中以青年一代为主,他们对蒙古族文化、民族文化了解 的主要渠道可能就是网络,做好在网络上的宣传工作,有利于将蒙古族在新时期的形象和民 族文化的先进理念通过新媒体传播给年轻一代,逐步改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 新媒体的另一大作用是可以使蒙古族题材电影走向世界,让民族文化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但前提是,蒙古族题材电影有了能够走向国际化的客观条件,必须创造与之相配的自身条件。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符号必须要用国际化的影视语言去展现,不能再是流于表面的 刻画。必须要认真学习现代电影的传播渠道和创作模式,拓宽创作思路,不断推陈出新,各 方面与国际接轨,才能使蒙古族题材电影得到认可。能够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获得成功, 是蒙古族题材电影不可多得的机会。同时,这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了解 蒙古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次好时机。

5.3体现时代特色,与主流价值观和而不同

前文已经提到过,蒙古族题材电影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过于注重表现蒙古族 的地域和传统文化特色,使得其他民族对蒙古族的了解出现滞后性,影响了外界 对蒙古族的认可,并在日积月累间形成了刻板化的蒙古族形象,这种滞后性的形 象使得受众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解读蒙古族,影响蒙古族的对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每个民族都难免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 蒙古族也不能够停滞不前、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保留原

有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只有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才能够永葆生命力,而不断的增加文化的生命力才可以保持永久的活力,使具有现代精神的蒙古族文

化经久不衰,并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得以传承,所以蒙古族题材电影无论是在传 播内容上,还是其他表现形式上,都应该融入现代元素,让人们看到一个与时俱 进、焕发生命活力的蒙古族。

电影在传播内容上仅仅强调民族性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的,所以无论在 电影的内容和宣传方式等方面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民族性上,而是应让民族文化

逐渐趋同于世界主流文化,只有这样蒙古族题材电影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实现 有效的对外传播。从表现方式上来看,不要被拘束在固有的思维模式里,而是要 对现有资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挖掘,比如说在 21 世纪以前,在内蒙古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蓝天绿草间,每年都会参加那达慕大会和其他的蒙古族节日, 身边总会有穿着蒙古袍并用蒙语对话的蒙古族,这种场景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 但现在的内蒙古,很多蒙古族已经迁入城市居住,以前司空见惯的事情现在倒显 得很新鲜了,所以蒙古族题材电影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去审视蒙古族,看一看现 代化带给蒙古族怎样的变化。

如何实现在本土化的基础上的在创作,首先在内容上要表现出时代性,贴近主流文化。 从地理位置上看,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区域,与主流文化相比,蒙古族文化也处于 比较边缘的位置,远滞后于当时社会主潮流文化,因而其文化特征缺乏一定的时代性。蒙古 族题材的电影如果将这种滞后性也照搬于银幕上,便会因缺乏时代性而影响当代观众的认可 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对蒙古民族的某些文化特征进行贴近时代性的再创造,就成为蒙古 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者们的必然选择。如《内蒙人民的胜利》直接表现了民族解放与抗暴的主 题,而《草原上的人们》则是表现胜利后与“搞破坏”的“敌特分子”进行阶级斗争的主题。 这种“时代性”即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感,同时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使用类型表现等多层次创 作空间,获得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电影用现代元素去描述这种变化以及变化后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要 向人们展示蒙古族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时代精神,改变受众对蒙古族的固有印象, 也希望人们可以关注现代化进程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冲击性,这种冲击是 否利大于弊。当蒙古族人民开始回过头审视自己的文化时,也希望其他民族乃至 国家可以意识到现在蒙古族所经历的,正是其他文化也在经历的,在这种文化同 一和异质的争斗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够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结束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6v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