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行动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18 16: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行动研究

[摘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音乐教学应是教师启发和引导下,师生共同体验、发明、创造、表现和感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必须强调情感体验。本文就如何在一年级教学中关注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展开初步的探讨。分析现状,论述成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与解决方法。 [关键词] 感受 体验 行动研究 引 言

音乐学科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感受与体验。所谓音乐感受,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对欣赏作品的一系列情感反应。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往的音乐教学所关注的仅仅是单位时间内规定教材内容的“全盘”教授与知识技能的反复操练,这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更违背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音乐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感受与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新教材的闪

亮登场,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或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都强调对一年

级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一、一年级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现状

作为实施新教材的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

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现象。

笔者曾对所任教的班级共72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发现: (1)在课前律动时,笔者发现其中67%的学生无法准确地将音乐中的情感元素直接转化为内心感受与体验,并用富有创造性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2)在欣赏教学中,笔者发现:一年级学生能根据音乐以创编故事的形式进行联想,甚至“瞎想”。但学生对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

等要素、缺乏足够的体验,无法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 (3)由于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较弱,因此,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也相对受到制约。调查发现:63%的学生在音乐课的创编或表演活动中

“不敢”、“不会”或是“不愿”跟着音乐进行表演。

(4)调查还发现,由于从事一年级新教材教学任务的音乐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对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

有效引导,致使学生感受音乐能力呈现相对滞后的现状。 二、一年级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较低的成因

(一)书本理论:

心理特征:研究资料表明,小学一年级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幼儿特征。其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锁定的情感目标易激动,易兴奋,但“坚持性”与“自持性”相对薄弱。 认知规律:新教材的出台与实施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接触音乐实践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最佳时期 (二)本校一年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相较于市中心学校而言,学生素质(尤其是音

乐素养)往往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主要原因有:

1.家庭教育:众所周知学习音乐需要一定的天赋,并与家长的素养与重视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我校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课外兴趣开发与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环境支持,致使我校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呈现低

下水平。

2.学前教育:经调查发现:我校80%的一年级学生原先接受的幼儿教育属民办或私立幼儿园。相较于正规幼儿园而言,他们在音乐课程的开设方面以及专职音乐教师的配备上不够完善,在发展学生音乐特长方面缺乏一定的引导,致使我校一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未曾参加过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的学习。从而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音乐教学带来困

难。

(三)同行意见:

1.习惯的培养:对于一年级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

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2.教材的重组:为了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教师可适当重组教材内容,选择贴近一年级儿童心理的课外音

乐教学内容,例如“动画音乐”等。

3.开设课外音乐兴趣小组: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活动。例如:合唱队,鼓乐队等,增强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并提

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提高一年级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措施 (一)学会聆听 激发感受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思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重

要途径。听觉体验

也是学习,感受音乐的基础。尤其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塑造他们“一

双会听音乐的耳朵”,是培养音乐感受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例如:在教唱一年级歌曲《母鸡叫咯咯》时,笔者通过让学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复听歌曲,听记歌曲内容” →“再听歌曲,划分乐句并找出喜欢的乐句”等步骤,使学生在有目的的反复聆听中,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并借助音乐“弥漫性”的特点,使学生轻而易

举地掌握歌曲。

新教材的实施为音乐欣赏教学打开了一扇“天窗”。欣赏教学必须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的“听”与教师枯燥的“讲”,而应使每一个

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呈现教学目标的“梯度性”。例如:在欣赏新教材《三个和尚》时,可让学生看着形象直观的动画片由“边看边听”到看着动画片“边动边听”,逐渐过渡到不出示画面的情况下“听着音乐动”等步骤。这一举措可使学生实现在“记忆模仿”中感受音乐逐渐过渡到在“创编活动”中理解音乐的提高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感受音乐的兴趣。

(二)学科综合 丰富感受

音乐情感的感受,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音乐欣赏。实质上,音乐欣赏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主要形式之一。音乐欣赏是指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音乐欣赏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三度创作”,即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探索作曲家创作时的

原型,并尽可能地获得强烈而相似的音乐感受。

新教材强调“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一学科特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搭建了平台。在欣赏乐曲《野蜂飞舞》时,笔者力求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发挥通感作用。通过以“听听,画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一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他们有的以“火车过山洞”的画面呈现,有的则联想到了“龙卷风”,还有的则以“警察抓小偷”的场景表现。“音画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画面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并发展学生在音乐中畅想的能

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6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