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农村小学数学提问技巧情境创设实施方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更新时间:2023-08-26 00: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根据儿童认知特点

创设趣味情境课堂的研究

龙市镇福庆小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课题的提出的背景及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标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严重影响了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认为,实验研究适合农村小学数学趣味化的情境,努力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数学教学的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多方面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课堂情境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乏味无趣:老师的课堂情境较单一,长期以来,学生对这类的情境缺乏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效率底下。

(2)目的不明:课堂情境过于宽广,如:“在出示一幅主题图后教师提问: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这类的过于宽广的情境使学生摸不到头脑,甚至造成在此情境中,产生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师生交流,使课堂陷入无数学的问题中。

(3)脱离生活:某些情境,没有尊重生活规律,随意更改了事实,如:老师去购买衣服时,商店标价:4件衣服384元。商店标价一般使用的是单价。这样的情境与实际生活不符,导致学生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想法。这样学生将会逐步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简单庸俗: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原原本本地拿到课堂上来,以此充当问题情境,如:“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漂亮吗?看见这么漂亮衣服,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缺乏数学化加工的情境,在创设时毫无意义。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

趣味化的情境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因为在趣味化的情境中,能够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而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因此,为了构筑趣味化的情境,就要善于发现和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新课程提倡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的现实生活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将单调乏味的数学题目,演变成具有丰富情境的生活数学题,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桥梁,使学生在解题时感到有趣,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世界,从中发现数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我们三年级《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一道例题0 4 ?如果干瘪瘪的直接讲述就会显得生硬,学生不一定就能接受。但是这样讲述效果就会不一样了:把整个例题融入到故事《西游记》-----猪八戒分西瓜中,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致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创设充满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既能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因此数学知识趣味化是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形成农村小学数学趣味化情境创设的一般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

(2)通过趣味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愉快而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趣味化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研究的内容

(1)研究和形成农村小学数学趣味化的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

(2)具体研究

①趣味化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

②趣味化情境创设使学生有目的的主动接受学习的研究。 ③趣味化情境创设效果的评价研究。

④趣味化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

⑤多媒体技术在趣味化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2、具体措施

(1)从儿童认知特点入手——借助现代教育科技创设趣味化的情境课堂

《小学教育心理学》中,阴国恩、沈德立等对小学生的注意进行了研究,发现:

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小学二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发展初期,自觉控制注意的能力差,容易被其它刺激分心。无意注意在其认识活动中仍很重要; 小学五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比二年级儿童有了进步;在其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已逐步取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认为只有根据儿童各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创设与年龄相符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2)从教材入手————灵活整合教材信息中的生活意义。

根据生活背景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创造性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合理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设臵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途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有生活意义的题目背景材料中,在新课堂教学的要求下,通过熟悉的背景来学习与体会知识的产生、演变等过程,是数学学习方式改变的必然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中,上课开始时,我采取的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乖乖听音乐————新闻联播开头曲目。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曲子?学生大胆的说出这是新闻联播的曲子。你知道新闻联播什么时候播出吗?(7点)老师强调是早上七点吗?(不是,是晚上七点)出示图片(19::00)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将即将学习《24时计时法》引出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也有数学,进而快乐的学习数学。

(3)从课堂教学入手————启发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教育的宗旨,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是关键。

传统的数学弊端:在传统的数学解决问题中,总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背景,给学生一个不平等的学习机会,其意义只是在于巩固数学知识,拉大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造成这些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欠缺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甚至有些解决问题的背景材料是人为的编造。还有由于城乡差别的原因,许多试题的背景缺少共性,面对这些问题时,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兴趣调动不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解决问题的知识时,不妨选用学生喜欢的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适当的改编,作些生活化的加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熟悉的生活背景试题进行数学建模,在有心理兴趣的准备状态下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数学。相信其学习的效率至少能够让学生接受数学。

(4)从教师自身入手

①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以知识为条件来发展学生的智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情景创设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了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教学情境。

③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意识。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其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④研究中加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

(5)从研究根基入手———— 将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

课题组每学期要组织教师上一堂研究课。一是围绕课题研究阶段进行说课。教师介绍自己近期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研究点及达

成的目标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二是现场观摩听课。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片段录像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素材。三是集体会诊评课。评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组长课前确定中心发言人。评课要根据课题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着眼点,对设计的理念、教学策略、研究点的落实、目标的达成等方面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诊断。同时,每个听课老师要结合自己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补充评价,授课教师根据评课人的分析诊断,对课题研究进行很好地反思。课题组要根据教师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形成研究成果集,成果集可以是叙写的教学故事、案例、研究报告、专题小论文、专题反思等,作为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材料。四是评估鉴定。由课题负责人对阶段研究的情况进行专题小结,为教师后续研究指出研究的方向。每次活动都要征收教师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讨论,在不同教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共享资源,拓宽思路,提升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

四、课题的研究步骤、成果及分工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6年7月)

主要工作

(1)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理论学习

(3)参加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阶段成果:课题小节,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

(2)撰写研究报告

(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预期研究成果:撰写操作性强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人员分工

负责课题的总设计,实验课题各阶段的计划、总结;(扶敏)

负责查找文献资料,从理论高度指导课题的深入开展,组织课题的教研活动;(黄文碧)

负责课题会议记录;(程倩)

负责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廖丽、陈曾才)

深入实验班执教,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陈曾才、扶敏、程倩、廖丽、黄文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6e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