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6-01 11: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次设计: 教材创设的套圈比赛情景为学生认识平均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了体现对教材的尊重,一开始的设计我们利用了教材上的例题,但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我们对比赛过程作了动态处理。

《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一次设计:

教材创设的套圈比赛情景为学生认识平均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了体现对教材的尊重,一开始的设计我们利用了教材上的例题,但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我们对比赛过程作了动态处理。具体设计如下:

1.先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出示1个男生和1个女生套圈比赛的成绩(数据见教材例题,下同),让学生比较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由于男、女生各只有1人,学生自然会想到只要比较这两人的套圈成绩。

2.在统计图中继续出示2名男生和2名女生的套圈成绩,让学生继续比较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由于此时男、女生各有3人,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学生能自然地想到要比总数。

3.在统计图中继续出示最后一名男生和2名女生的套圈成绩,让学生再次比较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的准。由于此时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人数不相等,所以比总数就不公平了,由此引出要比平均数。

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要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要用不同的数据来比较男、女生的套圈水平,由此体会到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初步了解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教师对套圈比赛的过程作了精心设计,前两轮比赛学生也都能按教师的预设想到相应的比较方法,但到了第三轮比赛,由于男、女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各不相同,比较是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学生却只能在比总数、让男生增加1人、让女生减少1人等方法上绕来绕去,无论教师怎样启发,“平均数”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原来平均数的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也接触过一些平均数(如平均成绩等),但对平均数的特点、统计意义和作用等还缺少认识,也缺乏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相关经验,所以,他们并不能很自然地想到用平均数来进行比较。为了能够让学生比较自然地想到平均数,之前还应作一些铺垫。于是,我们对这一环节作了重新设计。

第二次设计:

有了第一次试教的经历,再次设计时我们决定不再直接使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着重思考了怎样在教学例题前,先为学生认识平均数设置一些“台阶”,从而使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变得更加自然。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对教材例题作了一些改编,把由原来的一次比赛改为了三次比赛。具体设计如下:

1.第一组比赛:男生有4人,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也有4人,每人都套中5个。让学生通过比较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引出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方法一: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也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第二组比赛:男生有4人,每人分别套中6、7、5、6个;女生也有4人,每人分别套中8、6、4、7个。让学生继续比较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男、女生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

3.第三组比赛:男生有4人,分别套中6、9、7、6个;女生有5人,分别套中10、4、7、5、4个。让学生再次比较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男、女生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合理;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比一个人的个数也不好比,由此引出比平均数。

第一次设计: 教材创设的套圈比赛情景为学生认识平均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了体现对教材的尊重,一开始的设计我们利用了教材上的例题,但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我们对比赛过程作了动态处理。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要选择不同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先安排两次数据比较特殊的比赛,为引出平均数作一些铺垫。

显然,试教的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首先,在讨论后两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时,由于数据比较复杂,学生在计算上花时较多,甚至还有学生算错。其次,尽管前两组比赛已经为引出平均数作了一些铺垫,但到了第三组比赛,当学生面对“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相等”的情景时,他们仍然想不到用平均数来比。通过反思,我们觉得可能是因为第二组比赛无意中强化了“男、女生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的方法,因此,当第三组比赛“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相等”时,学生还是沿着前一次比赛的思路,去想“怎样使男、女生的人数变得相等”,而不是去想“怎样使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思维方向发生了偏差。认识到上面这些问题后,我们对这一教学环节再次进行了修改。

第三次设计:

这一次设计和第二次设计相比,我们并没有在设计思路上作大的改变,只是针对试教中出现的问题,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一是把每次比赛中的有关数据适当简化(减少了每次比赛男、女生的人数),这样更便于学生口算;二是把第二次比赛从原来的“男、女生人数相等,每人套中的个数不相等”改成了“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的情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的统计图:男生有3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也有3人,每人都套中6个。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男生有3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也有3人,每人都套中6个。

师: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生: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男生每人套中4个,女生每人套中6个,女生每人套中的都比男生多。

师:(引导学生看统计图)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就可以了。还有其他比法吗?

生:还可以比总数,男生一共套中12个,女生一共套中18个,所以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师:对了,男、女生人数相等,还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的统计图:男生有3人,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有4人,每人都套中5个。

师:从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男生有3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有4人,每人套中5个。

师: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生:男生一共套中18个,女生一共套中20个,女生套得准一些。

师:(目光巡视其他学生)如果你是这一组的男生,你认为这样比公平吗? 生:不公平。因为男生有3个人,女生有4个人,人数不相等。

师:对,男、女生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那应该怎样比呢?

生:每个男生都套中6个,每个女生都套中5个,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所以是男生套得准一些。

师:(引导学生看统计图)也就是说,这里虽然男、女生的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可以比一个男生和一女生套中的个数。你们同意这种比法吗?

第一次设计: 教材创设的套圈比赛情景为学生认识平均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了体现对教材的尊重,一开始的设计我们利用了教材上的例题,但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我们对比赛过程作了动态处理。

生(齐):同意。

3.出示第三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分别套中7、9、5个;女生4人,分别套中10、4、7、3个。

师:这一组的情况与前两组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一样多的,这里不一样了。

生2:男生有3人,女生有4人,人数也不同。

师:这一组的情况真复杂。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各不相同。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你还会比吗?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男生一共套中21个,女生一共套中24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

师:你们同意他这样比吗?

生1:这样比不行,男、女生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生2:男生最多的套中9个,女生最多的套中10个,女生套得准。

师:有道理!看来,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不一样多,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个数也不好比。

生:如果能把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变得一样多,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变得一样多,就可以比了。

师:(引导学生看统计图)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如果把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匀一匀,变得同样多,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匀一匀,变得同样多,然后再来比。这样比可以吗?(学生都表示同意。)像这样,把几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由于有了前两次比赛的铺垫,第三次比赛面对“男、女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同”的情景时,学生在依次否定原有的两种比较方法后,自然地想到了用平均数来比。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自然地引出了平均数,同时也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特点和统计意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对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反复推敲。磨课的经历是痛苦,更是快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5c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