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协会换届选举方案的建议

更新时间:2023-09-24 08:34:02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换届选举方案的建议

五月份即将到来,校园里将迎来一片换届选举的热潮。在这片热潮里,如何举办一个公平、公正的换届选举大会,是各大社团的一大难题。

虽然作者本人不是分析师、评估师,但作为协会里的一位08干事,经历过多次形形式式的选举大会,本人觉得有必要提出以往选举大会中的不足之处,有必要对即将到来的换届选举大会提出建议。

目的:使协会能够展开一个更为公平、公正、公开的换届选举大会,使协会在创新中成长。

背景:在以往的选举大会上,选举程序都是在场的协会会长、部长以及干事人手发一票→侯选人上台演讲→所有人开始投票→检票→公布结果。这种形式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一下,却发现很多问题。(以下问题皆按最坏的情况而论)

1) 按人头派发选票——各部门人数参差不齐,在票数上使投票失去公平性。例如:某部门为使该部门的侯选人当选,在选举大会当天,召集大批干事到现场(有些干事从没见过面,也难分辨是否“干事”),因为人手一票的原则,使该部门的侯选人在票数上占绝对优势(甚至比其他两个部门的票数总和还要多)。

2) 侯选人无差别地上台演讲——侯选人的工作环境差异,应该因人而异。因为协会各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也使得各部门的参选人的优劣条件十分明显。相对于处理内部文件、对外工作的部门,面对干事等工作的部门无疑在人气上更占优势。(选举大会上,人气相比工作情况更为重要)

3) 无差别的投票方式——投票者的观念性质不同,应该在投票上区分不同等级。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干事,大一干事在投票上通常都是比较片面性,更多时候是在不了解侯选人的情况下,根据熟悉程度而投票,而大二大三的干事,通过两年的工作,对协会具有一定的熟悉,而且对人、事、物都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但在选举大会上,一个看法片面的人和一个看法全面的人,所投的票都是同等的,有点不可思议。

4) 另外还有的是,一个部门拉拢另外几个部门,相宜为自己部门的侯选人投票,以在票数上占据主动权。这种做法十分恶劣,若成功了,引起对方的不满,下次以同样的手段报复;若失败了,会变本加厉,下次拉拢更多的部门??如此恶性循环,甚至会使协会内部划分阵营,相互不服,纷争不断,长久以往,谈何发展?

一个选举大会,却成为老一届干部为下一任干部争权夺利的战场,经常为了如何选举,如何投票争吵,从短期来讲是影响团结,从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发展。

根据以上的种种问题,结合个人所学的知识理论,以及在各种经历中所总结的经验,特意设置了以下的选举方案:

注: 步骤1~步骤4分四个时段进行,5~9步骤在选举大会当天进行(其中忽略选举大会当天的演讲、答辩等过程)

步骤1、接受干事报名参选。报名参选时应该坚持“任何人皆可报名”的原则,使报名公开化,竞争公平化。(步骤1的实施时间可为2~3天甚至更多)

步骤2、面试小组进行面试,评分。面试小组成员应该包括3位会长以及各部门部长,候选人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参加竞选面试,对现场提问进行答辩,面试小组即席打分,评分内容应该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参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工作思路以及业务水平。另外面试小组应该施行“人均一问”的原则,问题可重复,因为是面试对象是单独

一人的(建议将问题列表,小组成员人手一张)。还有就是在面试时,对尚未面试者安排座位,以及工作人员(在引导时同样作监督作用)。例如:面试现场为协会办公室,则安排待面试者在走廊,但同时安排1~2名人员在门口做引导工作,同时确保已完成面试的干事没有向待面试者透露试题。(步骤2的实施时间可定为1~2天,但必须在选举前的一个星期以上)

步骤3、确定侯选人名单。在对所有参选干事进行面试评分后,对于分数排前列者可作为本次换届选举大会的最终侯选人(人数可视实际情况而定),而对于分数不能达到要求者,我们只能无情地淘汰。该步骤必须要有原则性,对于落选者绝不能以任何理由而让其进入最后侯选名单。(步骤3的实施时间可定为步骤2结束后的当天或第二天)

步骤4、成立评审组。作为该方案的最大特色,这一步骤主要是针对“无差别的投票方式”这一弊端而进行的,评审组的成员应该包括大三的师兄师姐,舞队队长,以及三位会长。在选举大会上,评审组的选票并不和干事的选票对等,应该形成一定的比率(即 所有评审组选票数/所有干事选票数 ,比率大小视实际情况而定),使得评审组的一票等于干事的两票或其它数目的票数,所以评审组的选票在外观上应当不同于干事的选票,而且在选举大会当天,评审组选票和干事选票应该由不同的人去收取。(步骤4的实施时间可定为评审组的前3天)

注:(1)评审组选票与干事选票的比率一定要有个范围,比率过高会造成类似于内部决定结果的感觉,但比率过低又会形成没有成立评审组的必要。所以,评审组的持票应该“影响结果而不决定结果”,作者认为评审组选票与干事选票的比率定在4:6会比较合理(评审组选票占总票数40%)。(2)评审组成员不包括各部门部长,因为侯选人是各部门当中的干事,与部长有着直接嫡属的关系,所以成员不能包括各部门部长,以使评审组有着独特的中立性。另外,因为评审组成员的特殊性,也可以避免了各部长的拉拢,将重要的一票投给他们心目中的侯选人。(相信以评审组成员的身份,不是各部长随便说说,拉拉关系就能拉到的)

步骤5和步骤6是同步进行的,其中“按部门人数比例派发选票”也是该方案的一个特色,这步骤主要是针对“按人头派发选票”这一弊端而进行。确定各部门的到场人数后,可根据各部门的到场人数,按人数比例派发选票到各部门。当某部门有多名侯选人时,可为该部门额外增加一定的选票,但增加的票数必须少于最少人数部门的人数(建议不能高于2/3),而且该部门总票数不能大于该部门总人数。

方案一:每个部门所获得的票数比例按“部门人数/最少人的部门人数”,但必须小于 2:1(建议控制在 1.5:1以下),也就是说“最大部门的票数不能超过最小两部门的票数之和”。若部门有一名侯选人以上的,每位可为该部门增加一定选票。例:A部门有30人,B部门有10人,按照“票数1.5:1”的规则,A部门有15票,但A部门有3位侯选人,第2位和第3位侯选人皆可为A部门增加8张选票,所以A部门总票数为15+8+8=31 >30,减去多余的票数,最后A部门总票数为30票。

方案二:每个部门所获得的票数按“各部门人数平均值/2”,公式为“(各部门总人数-最大部门的人数-最小部门的人数)/剩余部门的个数/2”,之所以需要除2,是为了侯选人所增加的票数提供空间。与方案一的不同之处是,部门所获得的选票从第一位开始进行累计增加。例:A部门30人,B部门10人,C和D部门分别为14和16人,根据公式可得:(70-30-10)/2/2=8(取整数),但A部门有3位侯选人,3位侯选人皆可为A部门增加6张选票,所以A部门总票数为8+6+6+6=26。

注:(1)增加侯选人名额可获得额外的票数,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出现某部门派出多个打酱油的干事参与竞选,以使得该部门获取更多的选票等手段,所以在步骤2中,特设置一个面试环节,从途径上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一部门能出多名人才的可能性。(2)对于额外增加的票数,具体增加数额大小可视实际情况而定,若同一部门有多名侯选人,则增加的票数就小;若侯选人分布在不同部门或只有极少的侯选人是同一部门,则增加的票数就大(3)方案一比较适合每个部门都至少有一名侯选人这种情况,而方案二则更适合于个别部门有侯选人,而有的部门却没有侯选人的情况。

步骤8和步骤9,并没有什么改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对于侯选人的演讲,如果有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在确定侯选人名单后,为每位侯选人做一小段宣传MV,在选举大会当天侯选人上台演讲的时候播放(参考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因为很多时候,侯选人的事迹不是在台上那几分钟用语言可以表达的,特别是对于幕后工作、内部工作的干事。而且相对于语言,视频更能吸引群众的眼光,或者他们看到视频后,会想“哦,原来平时****的就是他(她)”

以上所述均属作者个人建议,提供给协会作参考,祝愿协会的未来发展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50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