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整理稿

更新时间:2023-10-03 03: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何?

答: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其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与功能不是单值单向的,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与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因此又推动着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2、 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四个:

一、 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

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它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本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它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由本质的区别,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二、 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

关系,自然界任意一个无知系统都会想其所处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会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

三、 动态性,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与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

联性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系统与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引起系统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四、 层次性,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

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3、 为什么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答: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加

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它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本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它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由本质的区别,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4、 试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答: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的或自主的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开放性、远离平

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普里戈金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通过自然界组织过程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増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

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负责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自然系统演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所中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自然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外部的作用被系统内的非线性机制选择、吸收不断消除系统内混乱的产生为系统向有序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通常有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成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

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是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条件是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5、 生态系统的规律?

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它具有闭路循环、反馈调控以及系统和谐三大规律。

(1) 闭路循环规律是生态系统的规律之一,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

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 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B、转化再生 与多层次分级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再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是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要求,而这一点由于生态系统的层次多样而获得保障 C、主体性偏差及纠正 闭路循环过程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生存智慧”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反馈调控规律 闭路循环得到高效利用要归功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

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A、反馈调控的层次性 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B、反馈调控的目的性 追求一种适应性,或者说追求一种稳态 C、反馈调控的复杂性 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乃至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各层次间进行循环,而系统的反馈调控作用也通过这一网链传递着,造成因果的复杂性 C、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

(3) 系统和谐规律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

和谐,生态系统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示了生态系统的本然形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形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6、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与人工自然、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以及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意义: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条件:确立辨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7、 提出科学问题为什么很重要?

答:科学问题不仅是科研的真正起点,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 (1)确立了问题就找出了疑难之处,也就确立了研究对象和目标,因此科学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2)科学问题表明了科研中的关键点,它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科学问题的提法往往包含着某种假设成分,或以某种假设为前提,这也会对科学研究产生指导作用。 8、科研选题的原则?

答:(1)需要性: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本身的发展需要

(2)创造性:应具有创新性。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性的工作,创造性是科

研的灵魂

(3)科学性: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4)可行性: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9、实验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极其条件

(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极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 (5)可以经济可靠地认识与变革自然 10、为什么说观察中渗透理论?

答: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的“观察渗透理论”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11、机遇的特点与作用?

答: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特点:意外性、偶发性

作用: (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条件:好奇心,知识积累、打破思维定势。

12、科学假说的特点和认识论功能? 答:特征:

(1)科学性:科学假说要以科学事实与背景知识中的某些概念、科学理论为根据和前提

(2)假定性: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解答和对科学事实的说明具有猜测性与试探性

(3)可检验性:提出一个假说,同时要给出如何检验假说的方法 (4)简单性: 提出一个假说应该要求它符合简单性原则。 (5)逻辑协调性与无矛盾性:

(6)易变性:随着实践过程中新发现的出现而看变化 认识论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4o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