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试参考大题及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3-10-30 15: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基本特征:a.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b.实践性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的实践性,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二是它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2.哲学基本问题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如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概括的说就是以下三个观点:世界是统一的;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性、永恒变动性中的一种。

首先,这里所说的物质,并不是人们平时所理解的物质,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列宁在恩格斯对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是有着共同本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辨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除了以不同形态存在的运动着的物质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指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意识,从而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分了界限。

世界物质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中,虽然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某种形态,但是它们的形而上学性却把世界理解为机械的世界,忽略了世界是会变化的这 一事实。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辩证的统一。 总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统一又是多样的发展的统一,正是在物质的无限发展中诞生了人和人类社会。 5.什么是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答:a.含义: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b.特征:客观物质性丶主观能动性丶社会历史性

c.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唯物辩证法总的特征

答: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 答:a.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b.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10.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说明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2)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与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同,与其他国家面对的金融危机不同,所以我国政府根据我国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政府作出这一政策既看到了金融危机的普遍

性又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作出的政策及适合我国国情,又可疑缓解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作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说明我们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实践意义

答:a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式: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他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地作用 12.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2)这一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它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理论为基本依据的。 (3)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这已为我们20年的改革实践所证明。

13.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 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

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克思主义观点)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与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答:a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b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c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1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其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第一

和基本的观点。

18.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答: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并未结束。人们还需要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先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b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3)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相互区别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1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特点

答: a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感官(眼睛、鼻子,手)就可以认识,是一种直观的形象认识,感觉器官“感性”可以大致归结为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不是深思熟虑的过程,也即给出直观经验经历作出的主观(融入个人感情)的判断

b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 20.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答: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但是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其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答: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 b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联系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不可混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取代;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若超出了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3.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名词,两者之间是相互存在的关系,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明白两者中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24.生产力生产关系基本要素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a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生产资料。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b(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4i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