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校友通讯7

更新时间:2024-04-02 17:3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祝愿与期望

王淀佐

春秋乍署共切磋 临去六诗情最多 每遇金风红橘林 归心长忆洞庭波

回忆早期筹建矿业学院若干事

黄培云

1992年11月1日是我校建立四十周年纪念日。回顾四十年来我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有色金属事业最高学府,全国工科院校中的佼佼者,实令人感慨兴奋无比。

1951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定把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矿冶系合并在长沙成立独立的矿业学院。这实际上是全国院系调整的先声,影响是十分重大长远的。在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之前关于成立矿业学院之事早已有酝酿,关键不在是否应该进行院系调整设立专业院校(在这一点上共同意见都趋向于赞成), 而在校址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意见, 一时定不下来。据说当时冶金领导部门(以有色局为主)倾向于将以培养有色金属有关人才为特色的矿冶学院设在北京,以便与当时也正在酝酿成立的培养钢铁有关生态为特色的北京钢铁学院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当时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则倾向于将矿冶学院设在中南区,更倾向于色彩中南区军政领导机构所在地武汉附近。湖南大学李达校,长以及湖南省委不少领导同志和倾向于将矿业学院设在湖南,理由之一:湖南是毛主席故乡;理由之二: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据传李达校长在工业学院院长开会前夕面谒毛主席,并获得毛主席关于不反对将矿业学院设在湖南长沙的表态。这样,在工学院院长会议上很快统一意见,形成就在长沙建立矿冶学院的决定。不久中央教育部有证明当时正在德国访问的清华大学秘书长陈新民教授领导矿冶学院的具体筹备工作。

1952年3月,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矿冶系系主任都到长沙湖南大学集中共商筹备矿冶学院事宜。3月22日开了筹备委员会,会上宣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已同意将矿冶学院正式定名为中南矿冶学院,并希望争取秋季开学。秋季开学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从筹备组集中到开学只有半年左右时间,而外校各地师生迁移、在长沙的校址选择、师生宿舍安排、教室修建、教学计划安排、教材教具准备等等千般万绪都亟待进行。幸亏当时上至中央与省委、中至各校系领导、下去师生职工个人,万众一心全力支持,克服了一层就异常困难。首先在校指选择上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动员当时在左家垅的湖南革命大学与清中学让出原清华大学在对日抗战时准备南迁,已筹建农学院名义在长沙左家垅修建的两栋教学大楼(现机电楼与选矿楼)与两栋学生宿舍供矿业学院用。原清华大学修建大楼虽然建筑基础质量好,但经过八年抗战破坏十分严重。几乎所有门窗都已损失殆尽,只残留空架四壁而已。1952年初,从湖大到左家垅道路破烂不堪,车行不便。当时建校工作需人很多,教育部允许四校部分毕业生提前半年毕业,并参加建校工作。这一批年富力强、不畏辛苦、积极肯干的年轻人与各校矿系教职工一起团结奋斗,完成了很多现在公认为当然是专职人员的工作,例如,组织烧制砖瓦、制造着床板凳、挖井修路、安装电线、准备食堂、采购设备、粉刷墙壁等等。

外校各地师生克服了许多困难,陆陆续续安全的千百师生职工及家属,以及大批设备、图书、行李、家具、不远千里迁移到长沙。由于职工宿舍来不及修建,当时全体教职工及家属都住在现在有色工校处。每户只住房一间,只用点灯一盏(当时电力供应十分紧张)。

教育部于1952年8月又决定将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的矿选、冶金专修科也合并到中南矿冶学院来。这样中南矿冶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师资阵营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同时由于师生职工人数增加,而教职工与学生宿舍的紧张程度也加剧了。

在教学方面,当时正值学习苏联热潮 。整个中南区各高校学府都在不折不扣学习苏联,我校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当时大家谁也不熟悉苏联高等学校是如何组织教学的 ,只能派人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区“取经”,搜级到可供参考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课题资料??等等,并采用当时出版社正在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一些苏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译本,中南矿冶学院老师们就纷纷夜以继日的自学准备采用。这次院系调整由于缺乏经验,只吧专业师生进行了调整集中,但对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师资则未做充分准备。后经中南教育部动员湖南大学志愿了一批基础课师资,才基本上解决了燃眉之急。各部委、学校领导也都志愿了一批党政干部,使开学准备能够顺利进行 。开学前夕,湖南省委又派来干部加强了筹备建校工作的领导。矿业学院有举办了展览,中南教育部、湖南省委、省政府许多领导同志都前来参观并予肯定嘉许。这样到十月底,除自来水尚来不及接通靠井水供日常需用外,电力已接通,马路能通汽车,校舍基本安装好门窗玻璃,学生宿舍有床可睡、职工宿舍初步得到安顿,各食堂能提供三餐伙食,教室都粉刷一新,但课桌课椅尚未能全部完成,每个学生先发小板凳一个随身携带下课可带回宿舍,教室只悬挂黑板就可上课,实验室都在先后装修,这样终于在1 952年1 1月1日欢声雷动、群情激奋,正式宣告中南矿冶学院成立并开学了。

忆峥嵘岁月

邹佩麟

四十年过去了,“岁月飞花已白头”。但“艰苦奋斗,团结建校”的口号声仍萦绕在我的脑海,创业时的峥嵘岁月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我们为在极短暂的时间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有色金属地、采、选、冶综合性大学而骄傲,为我们是建校后第一批考进中南矿冶学院的学生而自豪。

当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年龄;其中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有近半数的调干同学,他们之中有解放军战士,有老游击队员,有国家干部,有土改工作队员??;他们当中有相当多的人还没有来得及修完高中的全部课程就投笔从戎,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过贡献,有些人甚至已届而立之年,而有些同学还不满1 6岁。但是,我们在“艰苦奋斗、团结建校”的召唤下,继承光荣传统,团结一致,结成了互敬互爱、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为着建设祖国而学习这一共同目标,革命气氛是多么浓厚啊!学校刚建,学习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当时只有和平楼(现选矿楼)、民主楼(现机电楼)、老一舍(原址在新多么浓厚啊!学校刚建,学习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当时只有和平楼(现选矿楼)、民主楼(现机电楼):老一舍(原址在新教室大楼的前楼)和现在医院的住院部是现成的。

它们既是办公楼、教学楼,又是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我们曾150人同住一个大寝室(现在选矿楼的重选实验室),一年半时间内四次搬家;在大冷天里早晨起床后要到现在机电楼东侧的古井旁边(古井已废)排队接井水洗脸、刷牙,遇上雨天还会在“水泥”马路上溅上几把泥浆。由于实验设备和仪器无处安身,许多物理、化学实验无法进行;教室太少,学校就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小方凳,在民主楼礼堂(现在机电楼后面的外文书库)合班上大课。直列现在我家还保存着当时的小方凳,被老同学视为“珍贵文物”。对于这一切,同学们毫无怨言,而是互相勉励,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暂时的困难。同学们自觉地把星期天当作“星期七”来使用,把《投影几何》叫做“头痛几何”来认真对付;晚上熄灯后,许多同学就到路灯下站着、蹲着在复习功课,后来学校发布了熄灯后不准到路灯下读书的禁令,一些同学就凭借手电筒的微弱光亮,在被子掩盖下偷偷地背俄语单词。由于同学们入学时的业务基础参差不齐,不少调于同学十分吃力,为了尽可能不叫这些同学掉队,我们就组织了“学习互助组”。由学习好的同学担任“小教员”,给其他同学以耐心的辅导,他们不仅要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为了使大批调干同学赶上队伍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每当考试,同学们不仅为自己能否考好而着急,更多的是为学习吃力的同学能否及格而焦虑。在政治思想上我们也是“互助”的,同学间的谈心活动成了风气,不仅经常性的互相批评、互相鼓励,特别是发现某一位同学情绪低落影响学习时,很快就会有同学主动找他交谈思想,互相帮助。当时的党团组织真正成了同学们心坎上的亲娘,同学如同兄弟手足,每当回忆当时的情景,都使人眷恋不已。在生活上同学们互相关心和照顾,很自然的成了这个革命大家庭的“家规”。当时在我们校园内发生同学之间争吵是极少的,至于打骂斗殴更是绝迹。许多团结友爱的好人好事可以催人泪下。例如一位从部队下来的男同学,默默地坚持了半年多时间 “查哨”,就像在连队时那样,每当更深夜静同学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他就悄悄地到我们年级的每一个宿舍查铺,为踢开被子的同学盖好被子,在起风或下雨时关好窗户,为了同学们能休息得更好,他自愿的牺牲自己许多宝贵的睡眠时间,自觉地尽一点自己为自己规定的义务。当中共中南矿冶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顾凌申同志获悉后,大加赞扬,在全院师生员工代表会议上称之为新型大学的好风尚。类似的事例,何止一二,他们从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声张,只为能替同学们做点有益的事而欣慰。

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学习任务是繁重的,但我们的文体生活却十分丰富多彩。学院有同学们自己组织起来的文工团,下设戏剧组,舞蹈队、合唱队、管弦乐队、电景放映队,召集了不少原部队的文工团员和地方的文工团员,加上许多爱好文艺的高手,经常排练,十分活跃。不仅为学校师生员工带来节日的欢乐,而且演出大型话剧、歌剧,如《卓娅》等,博得了众多人的喝彩。由于文工团员起着骨干带头作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文娱生活非常充实,不仅班有活动、年级有活动,高年级同学除了主动协助老师担负我们的业务学习辅导外,还同我们共同联欢。毫不夸张,当时校园内到处都是欢笑声。学院及各系还组织了男女篮球队、排球队、体操队,班级比赛、系队比赛不断,而且我院篮球队一度称霸湖南高校体坛。每班都组织了以宿舍为基础的锻炼小组,围绕着劳卫制达标,天天都组织锻炼,或爬山,或跑步,或做早操,或练双单杠,真是热气腾腾,早上找不到睡懒觉的。到了每天的第七、第八节课,也就是文体活动课,更是一片欢腾,打球的、跳舞的、唱歌的、排练节目的,就是极少抱书的。即使功课再重,许多同学宁肯赔上星期七;每逢星期六晚上的电影也是很少放弃,而且电影散场后还要到和平楼二楼礼堂(现在外文书库)跳上两圈友谊舞,并恢谐地称之日“苦中有乐”。元旦、春节就更欢乐了,当时春节早上团拜时唱的拜年歌、跳的拜年舞及抬起老教授游场一周的热烈场面,至今还是那样的记忆犹新、那样的亲切感人! 回忆当年峥嵘岁月,我们确实是苦中有乐的;既有劳又有逸,生活学习秩序井然,在革命熔炉的熊熊烈火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艰苦奋斗,团结建校”精神激励下的我们,为振兴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为建设新生的共和国,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学校的发展同步成长,

学到了比较过硬的本领,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出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服从祖国需要,奔赴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塞外北国、祖国边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了我们的青春和毕生精力。我们在建造祖国社会主义大厦的伟大工程中,添砖加瓦,流汗流血,甚至有的同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和希望,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哺育,“忆峥嵘岁月,喜回头,敢说无愧对母校;抚苍苍白发,朝前看,可以微笑传后人”

建校初期片断回忆

董心廉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弹指一挥间,中南工大自1 9 52年建校至今已届不惑之年。四十年来,,工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她的诞生成长与发展曾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不平的道路。如今四十年过去,回忆1952年建校初期的种种往事,仍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1952年秋岁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刚刚结束后,中南五省的地质矿冶系即奉命集中到明媚的岳麓山下,筹备成立矿冶学院,一批矿冶方面的教师和大学毕业生集中到这儿,我们这些非矿冶专业的干部也因管理工作的需要,千里迢迢来到了长沙。

那时候,学校刚刚初建,校舍很少,只有民主楼(今机电楼)及和平楼(今选矿楼)两栋房子及远在二里外的岳麓中学(今有色工校内),物质条件很差,且不说教学条件,单生活条件就差到了极点:当时学校没有洗澡地方,我们每天不得不自己掏五分钱到学校门前不远的小街上去买水洗澡。学校没有锅炉房,工人不得不用大木桶把用煤和木柴烧来的开水一担_担的送往办公楼和宿舍。宿舍里没有厕所,夜间起来方便,不得不披衣到几十米远的山坡上去。至于每天的工作从来没有人计算过今天我干了几个小时,任何人都没有“八小时”这个概念。每天日以继夜、加班加点、从未有人叫过苦和累。大家互相攀比,但比的不是钱、而是比贡献、比谁做事多、比谁流汗多、比谁最革命、比谁觉悟高。记得那时我们住在岳麓中学,每天晚上要在学校加夜班干到十一二点,然后奔往宿舍去睡觉。途中没有路灯,在黑暗里,在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听到前面有人唱歌,却看不到人影。回到宿舍没有热水洗脚,大家就用冷水洗。第二天一早爬起来吃过早餐就跑步回来上班。虽然生活这么艰苦,但那时的年轻人却感到无穷的乐趣,而从没有烦恼。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四十年前那些朝气蓬勃的建校者如今已有一部分去了“天国”,剩下的大部分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或离休、或退休,在党和行政领导的关怀下安度晚年。虽然目前我们已失去许多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的机会,但我们的心是与工大连在一起的。因为我

们和工大的感情实在太深、太深了。真是情系 “工大”呵!

在工大四十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在此谨祝中南工大蓬勃发展更上一层楼。祝参加建校的老同志们健康长寿。祝全体校友及全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工作如意。

足 迹

刘庆林

今午是母校成立四十周年,翻开四十年前的日记,留下了一串串走过的足迹,也留下无尽的回忆和思念,她使我记起那峥嵘岁月,她使我企盼那更美好的未来。 这里,仅随手摘抄几则,献给母校四十年大庆。

一九五二年九月廿七日 星期六 晴

凌晨三时,我们由湖北省干部补习学校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的一百多名青年,在长沙火车站下了车,乘休息时间,我和刘恻(现在包钢)等到街上,每人买了碗面条吃。天亮后,到湘江乘轮渡过河,换车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看到的只是两栋旧楼,感到不

·像大学样子,有些失望。但先来报到的武汉市干部补习学校的一些同学们,为我们搬行李、打洗脸水、倒茶十分热情。特别是吕

乃壁女同学还向我们解释说:学院刚筹建,我们要边建校边学习。一打听,他们也只比我们早来几天。我们也得学习他们啦。先来的,接待后到者。

九月廿八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是到校的第二天,洗洗衣服,休息休息。 下午吃饭时,先来的同学对我们说:“在木水槽边洗碗的那位中年男同志是我们的建院筹委会主任陈新民教授,我们转眼看去,见陈主任穿一套灰布干部服,带一副眼镜,对人说话细声小语,一一派学者风度。有人说:他是从清华大学来的。

九月廿九日 量期一 晴

院筹建处领导给我们讲话,他说中南矿冶学院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经过院系调整而新建的。目前一切条件很差,但我们一定要按时开学,要以革命的精神,革命的办法,艰苦奋斗,团结建校。确实,这两天,我们也看到院筹建处主任陈新民教授吃饭和我们在一起,洗完都在一个大木槽内,他脚穿一双旧黄色皮鞋,都磨成皂白色,说话慢条斯理我原以为教授都是西装革履,没想到陈教授是这样朴素。

十月一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是国庆节日,许多同学都外出游玩去了,我是学校纠察队长,在校区值勤护校,在操场边遇到刘立同志,和他商量并要求约定某个时间谈谈(当时刘为党支部书记)。

十月三日 星期五 晴

今天向刘立同志谈了我的入党要求和自己家庭专历史、思想情况。刘立同志给我一些勉励,感到很振奋;一定要在边建校边开学的工作中努力奋战(我是1953年本院首批发展的中共党员)。

十月四日 星期六 晴

上午,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矿治学院和地质系的一些情况,勉励我们要努力搞好学习;又讲了开学前的三周补习计划。晚上,团小组会上,大家讨论了为了迎接开学典礼,地质系向选矿系提出了挑战。

十月廿二日 星期三 云

图书馆今天首次开放,屋小人多,挤的很,但仍只能阅报,不能借书。

十月廿八日 星期二 晴

晚上,欢迎最后一批报到的新同学,他们中分到我们学习小组的有两位,其中一位是由马来西亚归国的华侨。我们全组有九名同学,团员四名,我和另三名男团员是调干来的,一名女团员应届高中毕业参加统考来的,她叫曾淑桃.很稳重,我们选她作团小组长。我们三名调干同学也都有些社会工作,我是学校纠察队地质系分队长,经常要站岗放哨。

十一月一日 星期六 晴

可喜的日子一一我们中南矿冶学院今天正式成立了。上午,中南教育部及省市有关领导参观了学院展览室。下午举行开学典礼,潘梓年部长等在会上讲了话,他们注重讲了中南矿冶学院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要求全院师生员工克服困难,边建院边搞好教学。

十一月二日 星期日 晴

今天,巾南教育部徐懋庸副部长专门为全院调干学生作了一次报告,他指出调干学生要服从祖国需要,认真搞好学习,处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并要求调干学生特别要注意搞好团结。

十一月三日 星期一 晴

今晚举行文艺演出,由院文工团演出文艺节目,,地质系女同学李舒的独唱、舞蹈“荷花灯舞”等节目都受到欢迎。

十一月十一日 星期二 晴

上午,顾凌申副院长作报告,他主要讲了学习技术的方向和目标。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有生产技术本领,还要明确政治方向。其次他讲了一定要搞好师生关系,尊重老师,遵守纪律,这是建院的基础工作之一。

感受与印象

李宝银

离开母校三十二年了,很长时间没机会回校看看。逢校友会成立之际,应邀返校一次,看到了母校的变化,一条感情纽带,把我这个游离在外的学生与母校系在一起了。承蒙校友会的关怀,经常寄来《校友通讯》、《工作简讯》、《校刊》、《学报》等,从中了解到母校的发展喜讯,获悉各地校友会和校友的活动情况,使人感到鼓舞。觉得做一名“中南工大”人,很荣幸,很光彩。难忘的是,1990年深秋,我们采矿系六O级校友,组织了一次返校

学术活动。这是一次久别重逢聚会,又是一次向母校汇报成绩的报告会。离别三十年的同窗好友,又相聚在岳麓山下,湘江之滨。短暂的三天时间,除按东道主——留校的校友安排的主要活动外,都用在叙旧、畅谈、寻找过去的影子上了。大家都觉得又年轻了,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互相称呼过去的绰号、小名,倍感亲切。大家亲眼看到了母校的新发展,新气象,到处郁郁葱葱,旧貌换新颜,听到了学友们的各种经历,几度风雨,痴心不改,为我国采矿事业奋斗终身,为工大倍添光彩。四十周年将要来临,母校进入不惑之年。这所培养造就矿冶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的确越办越有起色,我们的母校变得更大、更美、更有名气了。“三湘弟子遍天下,四海均有工大人,返校共忆昔日景,喜看母校创一流。?祝愿母校在办校、育人、创业绩、出成果方面更上一层楼。

在母校四十周年到来之际0我思绪万千,写点什么才能表达一下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呢?还是谈谈印象和感受吧。

母校的变化真大,变得认不出来了。记得在五十年代刚进“矿冶学院”时,映入脑海的印象是进了“旷野\学院,牌坊似的校门到很气魄,矗立在左家垅尽头,显得非常孤单;大操坪空空荡荡,不时还有放牛的闯入;和平楼、民主楼是清华留下的财产;学生五舍是新盖的,迎来了一批广仔、老依、伢子、湖北佬。宿舍还散发著砂浆和油漆的气味。我们这些从农村和小地方来的学生显得十分土气。但终于安安心心的呆下来了,风风雨雨呆了五年。毕业了,响应号召,服从分配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在冶金、有色、建材、核工业的矿山,我们的足迹踏遍祖国大地,从矿冶出来的学生能吃苦,默默无闻地当“采矿佬”的大有人在。我算是个幸运者,来到建材系统搞非金属矿管理工作,即便做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与母校的培养和校风熏陶是分不开的。九十年代的今天,过去的“旷野”变成了花园式的高等学府,校园占地8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一幢幢教学楼、科技馆、试验楼、综合楼、体育馆和新的宿舍区,连成一片。昔日的采矿楼、地质楼已显逊色,悄悄地被淹没在新的楼群和绿荫之中。要想寻找旧的印象标志,恐怕只有风雨球场和它前面的那条60级路了,因为我们为它出过力流过汗,它虽然还在,想不久的将来,在大操坪盖起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之后,它也得改改面貌了。我真羡慕,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能在这幽静的校园中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啊.!

今天的中南工业大学,规模达万人,成为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重点工业大学。共设14个系、15个研究所、29个本科专业;教授、副教授就有600多人;有一批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硕士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一批第一流的专家、教授,承担第一流的科研课题,拥有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强大的人才阵容和优异的科研成果,使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作为一名从“中南工大\出来的人,怎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想当年,在那“大跃进”年代,也发过办成万人大学的誓愿,说要“一院变三院”,搞教改、革新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让学生给老师讲课,把好好的仪器设备拆了搞革新献礼;把小高炉炼的“钢”支援上海炼铁,这些“左”的经历,不堪回首。四十年过去了,母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起飞了,全校师生员工,正在为将中南工业大学创建成国内一流的、国际上有影响的重点大学,辛勤地耕耘着,我们怎不为之欢欣鼓舞!我们也是中南工大人、也愿为母校创一流添砖加瓦。

矿冶情思

王德友

据说,人的记忆指数呈抛物线状:从出生开始,记忆指数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升高;但到达峰值之后,比如35至40岁吧,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成反比例下降。待到八、九十岁时,就只记得小时候掏鸟窝捉迷藏之类的趣事了。所谓老小老小,人老了性格如同孩童,诸如八十岁的老奶奶同小孙子争肉吃,九十岁的老公公因为后辈未让自己先下箸而生闷气等等,就是这个意思。自然,有了一般就有特殊。也许有例外的;但大都逃不出这个“记忆抛物线法”的规律。

1959年秋,我肩挑行李,跨过巍然屹立的校门、进入中南矿冶学院学习。五年后,我带着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乘车北上、奔赴社会主义建设岗位。虽然时近三十载,现已年过半百的我,对于矿冶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对于母校的一切,不但记得,而且愈来愈清晰;只要闭上眼睛,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音容笑貌,就会回响在我的耳边,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激动和眷恋之情,就会在我的心底油然升起,仿佛又回到了“恰同学少年”的时代??

云麓峰赏月

报到的第三天,也就是正式上课的前一日,恰恰是中秋节。中秋月儿圆。节日倍思亲啊!我们这些刚刚离开父母膝下的憨儿娇女们,自然更不例外。为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消除思亲的寂寞,我同支委们商量,决定组织建班以来的首次活动:去云麓峰赏月。

对于岳麓山的云麓峰,湖南同学比较了解;但除了家住长沙者外,却很少有人去过。至于外省同学,就只慕其名而未见其形了。听说去云麓宫赏月,个个高兴得跳起来。

青年人好动,何况又是初次相聚?大家急忙忙地吃过晚饭,就带着月饼等吃的,满怀着激情,向云麓峰攀去。

岳麓山不很高,但峰兀雄奇,景色迷人,是长沙著名的游览胜地。沿途松枝累累,翠柏青青,枫叶血红,绿竹如荫。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身临其境,心旷神怡啊!同学们高声朗颂着毛泽东主席这脍灸人口的词句,奋力向顶峰攀登。

徐壮菲同学来自苏州。她娇艳艳的外貌和音如黄鹂的说话,赢得众多女同学的青睐。秦君英同学长在长沙,体格又比一般女同学强壮,就主动帮助她。看着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真诚,作为团支部书记兼班长的我,心里十分高兴。我们稀冶643班虽然只是个刚刚组合的集体,甚至彼此还呼不出姓名,但所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友好,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 中南矿冶学院就在岳麓山脚下。学校本身就在风景区内。从宿舍往山上走,不一会儿就到达山顶。

赏月的序幕,是在云麓宫前绿茵茵的草坪上拉开的。自我介绍,诗朗颂、唱歌、跳舞,讲故事。没有节目单,也不知道谁身上有文艺细胞;但大家自告奋勇。女同学的歌刚唱完,男同学的表演又开始了。掌声、笑声不断。

“看,月亮好园啊!”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家不约而同地向星空望去。那轮皓洁的明月,露出圆圆的笑脸,爬过树梢,慢慢地挂向万里苍穹??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同学们赞赏大自然的恩赐,及感谢党,和人民的厚爱,给了我们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幸运。我们决不辜一负祖国的期待,一定认真学好本领,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为“亚洲第一”骄傲

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愉快的。老师授课认真,学生学的专意。我们觉得,如果不在五年之内园满完成学业,将对不住已经毕业的校友,对不住江东父母,更愧对祖国和学校领导的期望。因为时间长了,我们对学校比较的了解了。

学生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是慎之又慎的。一般不会报考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大概只有我属例外。我从小喜爱文学,高中毕业时把数理化课本卖光,要铁心学文。何况,校长还亲口.说过,根据我的情况,可以排在长沙市文科保送学生行列的第一位。高考前10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告诉我组织上决定保送我报考工科的绝密专业,以实现党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人才计划。我能说什么呢?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如果没有人民的助学金,我能有学习的可能吗?我愉快地弃其所爱。我的报考表上,只填了党支部指定的“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稀有金属冶金专业,,一个志愿呢!通过入学后的了解我才知道,进中南矿冶学院,并不算委屈了我。“北东工,南矿冶。”从这两所大学冶金专业毕业的校友,几乎成了全国冶金行业的台柱子。中南矿冶学院是当时全国重点大学,号称“亚洲第一!\呢!曾与苏联驰名的黄金学院结为“姐妹”。且不说她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图书馆以及绿茵茵的足球场;就是见着左家垅旁那高达数十米的大校门,你也会叹为观止的。

当年,我们曾请了不少的苏联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我们曾见到给稀冶专业上课的三名苏联教授。他们教研究生的专业课,可惜我们的俄语水平还未到能够听懂的程度。但不知为什么?俄国人不久就走了。直到1960年底,学院领导给学生干部传达有关文件时,我才知道是由于苏当局背信弃义,突然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不过,也给了我们教训和启迪:从来没有救世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只能靠我们自己。从而更激发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使后来的建设更加快了。为此,毛泽东主席曾诙谐地说“要给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勋章”呢!

为缓解学生宿舍的紧张程度,学院领导决定在西南边新建五’栋楼房;但施工进度极其缓慢。工人们正搞大跃进呢,忙着炼钢炼铁,那有功夫盖宿舍?我们积极响应学院党委的号召,以当年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利用课余间隙,挑砖运瓦,抬石挖坑。

干力气活,对于从小砍柴种地的来自农村的孩子,一肩挑三十几块砖百七、八十斤重的担子,仍可光着脚丫子行走自若。但却苦了在城市长大的同学。无须说娇小体弱的女生,就是大块头高个子男生,有的一次挑四块砖,还这头高那头低,走起路来趔趔趄趄的。尽管如此,大家仍然咬紧牙坚持干。肩膀磨破了,脚摔伤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看着那一栋栋傍势而立的新宿舍,同学们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因为,那每一块砖、每一匹瓦上,都洒有我们辛勤的汗水呢!

飞雪迎春到

湖南属温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冬季却也数九天寒,非穿棉袄不可。我出身贫寒,家无钱供我读书。在长沙市八中念高初中时,就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去码头上打短工。进了中南矿冶学院,我觉得进了天堂。除了助学金供吃饭外,每个月还有三元钱零花。被子,蚊帐,还有棉衣棉裤,都是学校借给的。由此,我才得以吃饱穿暖,即使是冬天也不觉得冷。不过,冬天除了高山上白雪皑皑外,平地是很少能见到积雪的。眼看空中絮雪皤飞,落到地面就溶化了。冰冻的天气最多不.过三、五日。但那年却反了常规。大概是1962年吧,时过早春,突然下起了史无前例的大雪。昔日满目尽绿的鱼米之乡,变作了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琉璃世界。

眼看开学的日子到了,大雪仍然经日不住。那厚约三、五尺的积雪,将农田、道路、桥梁覆盖成白茫茫一片,分不出高低宽窄来。更为甚者,到开学的前天,竞又转雪为雨。延绵不断的细雨,浇在积雪上,立刻结成一层冰,似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势。看着这恶劣的气候,院系领导和老师们十分焦急:同学们能按期到校吗?

学生和家长更着急;尤其是家在偏远山区的。不要说四海茫 茫找不准路,就是找

得到也无法行走;滑溜溜的,哪走得稳呀!

我家靠近湘西山区,步行180华里到湘潭,再坐70里的船才 能到长沙。为不误到校时间,我在开学前四天就准备出发了。尽管雪大路滑,尽管父母兄弟留住不让走;但我怎能不遵守学校的制度呢?清早起来,吃完饭,我就挑着行李上路了。我慢慢地走 到了山顶,回头看时,父母兄弟们还站在山底下茅屋边向我挥手 呢!我心里十分难过。父母都已年近花甲了,且又体弱多病,而 我,却无法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心里想着,忙回走几步,挥手叫 制度呢?清早起来,吃完饭,我就挑着行李上路了。我慢慢地走 到了山顶,回头看时,父母兄弟们还站在山底下茅屋边向我挥手 呢!我心里十分难过。父母都已年近花甲了,且又体弱多病,而 我,却无法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心里想着,忙回走几步,挥手叫他们进屋去。谁知这一来,反而弄巧成拙。光顾了挥手而没有留神脚底下,“扑通”一声,我滑倒在出坡上,再骨碌碌定缓下滚;好容易打住身子,人却已滚回了我家菜园子里,衣服,书,还有带在路上吃的干粮,全撒在了坡上。我也被摔得鼻青脸肿的。

“过两天再走吧,全省都这样子,你急啥?”不管父母亲如何劝说,我非走不可。但怎么走呢?我将鞋子脱了,光穿双袜子.再套上草鞋。虽然很冷,但走起来稳当多了。待我步行两天赶到湘潭轮渡码头时,一双脚冻成了胡萝卜。尽管疲惫不堪,但我心里十分高兴。因为我提前半天赶到了学校。

后来我才知道,有的同学比我走得更苦呢。桥上滑得无法过,就肩上灰袋,走时先打开袋口,边往桥上撤灰,人边踏着灰往前走。找不到灰怎么办?就手脚并用,学我们祖先类人猿爬过桥:有的浑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但却按时赶到了。

当时,据湖南省教育局统计,其他十几所高校按期报到率不到80%,有个别院校推迟了一周才上课,但中南矿冶学院六千余名学生,却很少迟到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尽管当时运动不断,但从学校到各系各专业,都对学习质量十分重视。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系和专业都备配了专职政治辅导员;备专业的党支部和班团支部,更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放在第一位。

不管是我开初所在的643班,还是61年春按院党委“抽调当干部的学生仍回原专业学习”的安排而回到的641班,学习空气都很浓厚口即使是在“低标准、瓜菜代\的困难时期,大家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也仍然坚持上课做作业。学院还将患有水肿病的学生集中到医院,进行保健疗法,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为了使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迅速提高,班上还开展了互帮互学活动。团支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使整个集体的学习质量大有提高。

当时,我们年级有五位调干同学。由于年龄大,基础较差,大都是上完速成中学后直接入学的,因此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为了使他们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班上就安排几位成绩突出好的同学进行帮助辅导。如在徐飞龙、杜华堂等同学的帮助下,他们不但跟上了班,而且毕业时成绩优良。又如谢国柱同学诚心帮助邓安.楠,以至在毕业之后他们共结丝萝,成了美满姻缘。

.....

今年,是母校建校四十周年,是令每个校友欢欣鼓舞的。建校四十年,桃李满天下。此时此刻,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如若能够的话,我真想倒回去30年,再过在母校时的学生生活。因为,值得回忆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崎岖的公路上

——记62级校友黄良仪

马鞍山校友会 凡是在科学上功绩卓著,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走的都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崎岖小路。我们记叙的,就是一位不畏艰难险阻,沿着这条崎岖小路奋勇向前的攀登者——马钢料场码头筹备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黄良仪。她凭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断攀登、超越着。

(一)

一九九零年的夏天是那样的炎热,气温始终在35℃~38℃之间徘徊。 无情的太阳发疯似地炫耀着它的威武,钢城笼罩在一片蒸腾的热浪之中。一间简陋的小会议室里,坐满了料场码头筹备处二十几位年轻的技术人员。尽管角落的两台电扇来回不停吹着,依然无法阻止汗水的沁出,他们在全神贯注地聆听一位女技术专家的讲述:

“大型机械化原料场和港口码头是正在兴建的2500m3高炉必不可少的配套项目之一,它担负着向这位大肚汉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美食物的艰巨任务。缺少了它,2500m3高炉就会象一个木塑的巨人,无法发挥作用。不仅年产生铁1 7 5万吨的设计能力难以实现,而且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将受到严重影响。’’

几十双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她那严峻、刚毅的脸。

她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是啊,自从一九八六年二月,公司把筹建原料厂和码头的担子开始交给她和同事们的那天起,她就觉出了它的份量。退缩吗?黄良仪还从来未向困难低过头。二十多年来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横亘在面前,她不都是鼓足勇气,一个个攀越而过吗?何况现在有同事们分担,有公司撑腰,再重的担子也要勇敢地挺起来。 、

她指着挂在墙上的图纸,从原料厂、码头的布局到生产工艺流程,从设备选型到操作控制技术,从工业建筑到生活设施,滔滔不绝地描绘着一幅幅迷人蓝图。讲创业、讲发展使人不禁联想起建造第一烧结厂混匀料场的那场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让人难以忘怀的战斗。

(二)

在将深藏于地下的铁矿石挖掘出来,经过筛选,烧结处理,冶炼成铁和钢,轧制成材这样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那怕是细小的变革,都会引起其它环节质的波动。炼铁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进步,就与原料的质量密切相联。澳大利亚的一位炼铁专家曾这样评述原料对炼铁所引起的作用:“在原料质量达到最佳之前,对高炉设备或炼铁操作的任何改进,给炼铁指标所带来的好处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如何提高原料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上,日本、西德、澳大利亚走到了前列。六十年代,它们把烧坌占原料的中和混匀工艺大规模运用于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黄良仪,这位一九六二年从中南工业大学团矿专业毕业,在第一烧结厂生产和技术岗位上千了十八个春秋的女技术人员,为我国这一领域的落后忧心如焚。她深知原料混匀工艺对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的重大作用,也知道七十年代初就采用的室内单品种原料混匀法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烧结生产技术进步的要求了。“如何改变这个落后的工艺呢?”黄良仪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如果将室内单品种源料混匀改变为室外多品种原料混匀,效果??在室外?对,在室外,兴建一座采用混匀堆料机纵向多层铺料,取料机横向截取的先进混匀工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混匀料场。”她从国外的资料中受到启示,并为生产这一念头兴奋不已。为了全面弄清混匀工艺机理及技术经济效益,黄良仪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星期天,当人们漫步公园、街头时,她却埋头于图书馆里;夜晚,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她还在伏

案写作。终于,她完成了《烧结原料混匀工艺的探讨》。建造现代化混匀料场的设想切实可行。

兴建混匀料场的消息象风,片刻传遍了第一烧结厂,有人投来了怀疑的目光。黄良仪反复作着介绍和宣传,她拿出《探讨》一文。在科学面前,更多的人折服了,站到她的一边。不久,厂里把这一重担正式交给了她。

建造国内绝无仅有的现代化混匀料场,是一种探索,一种创举,更是一种冒险——如果失败,不说身败名裂,起码以后的日子也别想再抬起头。值得吗?“你一个女同志,何必出头露面承担这样的风险呢?’’好心人这样劝她。是啊,黄良仪即使整天无所事事,国家每月不会少给她一分钱。但是党和人民送她上了大学,培养教育了她,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能眼看着这一领域的落后撒手不管吗?只要对国家对党的事业有利,个人冒点风险值得!黄良仪认准了路子,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困难象一个个拦路虎挡住了去路,最棘手的三个问题摆到了她的面前:

——资金。国家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公司正在勒紧腰带,建设从国外进口全套设备的高速线材厂。囊中空空。

——设备。混匀料场所采用的堆料机、取料机,国内没有一个厂家制造过。 ——场地。第一烧结厂周围,还没有一块可以营建料场的空地。 怎么办?黄良仪与负责设计的同志一道,一一想出了对策。 出去取经,完成设备选型任务。黄良仪又向第二个拦路虎发起了进攻。一九八O年八月,她与六位同事组成了考察组,背包一挎,出发了。他们走访了七省二市的十几个机械制造厂家,收集着资料。

五十天后,他们回到了钢城。工人们看出,他们的皮肤黑了,人瘦了,而精神却更加饱满了。

难题一个个迎刃而解。一九八三年,推土机开进了那块荒地,隆隆的马达声犹如燃放的鞭炮,庆祝着混匀料场工程的开工。

在人生的天平上,事业和家庭是两个重量不等的法吗。对黄良仪来说,沉下去的那头自然是事业。可是,家庭在她心中的份量也是沉沉的。爱人在领导岗位上,工作比她还忙,两个儿子年纪小,生活无法自理,家里的事情一大半要落在她的肩上。每天下了班,她总是匆匆忙忙买了菜赶着回家做饭。人家晚饭七点钟吃完,她家几乎每次到九点才吃。一次,她把面条当作馒头放进蒸笼??

她热爱自己的小家,更热爱国家这个大家。

一九八四年元月,施工进入配料室的主体工程阶段。此时,春节将近,凛冽的寒风不停地从北方呼啸而来,气温急骤下降。有人主张停工过年。黄良仪果断提出,加快施工进度,按质量要求,年前拿下主体工程。她一面对马建施工工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一面带领工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和鹅毛般大雪,积极配合施工。看着她那双冻裂的双手,那张冻得发紫的脸,小伙子们感动了,干劲更足了。经过奋战,终于在春节到来之前抢下了主体工程。

在施工的日子里,晨曦初起,晚霞将落的时候,在工地上总是能看到黄良仪矫健的身影。她不放心啊,这么大的工程,稍有疏忽,隐藏的质量问题将来就会造成无穷的危害。

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这是一个令黄良仪激动不已的日子。 当骄阳从东方刚刚霹出笑脸,一辆辆小汽车就把公司领导送到了第一烧结厂。混匀料场的周围站满了工人——他们要目睹这个现代化料场的试车、运行。

黄良仪心房呼呼地乱跳着。她闭着眼睛合上电闸。当她挣开双眼,看到飞快运转的皮带机、隆隆作业的堆料机以及欢呼雀跃的工人时,眼泪夺眶而出。 .

成功了!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烧结原料混匀料场——马钢第一烧结厂混

匀料场,一次投产成功。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日,冶金部在第一烧结厂召开了技术评议会,与会的专家学者最后在评议证书上写道:

“料场建设因地制宜,工艺设计合理。为我国兴建和改造原料场,尤其是中型钢铁企业老厂的改造提供了经验,也为大型料场建设提供了有关参数。??\

混匀料场的建成,对于提高烧结矿的质量,改善烧结和炼铁技术经济指标,效果确实非常显著。根据马钢第一烧结厂年产1 6 0万吨烧结矿测算,年经济效益是1 8 0万元,也就是说两年内它的投资就能赚回。

此后,一些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广州、柳州等地七家冶金企业先后采用这一混匀工艺,建立了混匀料场。 工人们说:“没有黄良仪的努力就没有混匀料场,应该给她记大功。”黄良仪淡淡一笑:“功劳是大家的,我不过做了该做的事情。\

党和人民是不会无视作出过贡献的功臣。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黄良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烧混匀料场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九八八年九月八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光荣称号。一九九O年六月七日,黄良仪晋升为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 黄良仪没有因拥有了荣誉而停止奋进的步伐,她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热血青年梁稳根

吕平波

真不愧是吃辣椒长大的,梁稳根敢想敢干的爽快劲和他年轻而漾溢着自信的脸庞相映成趣,任何一个与之接触的人都.立马能被他蓬勃的朝气所激励。

“我们的公司叫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所谓三一,是指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这是我们创办企业的目标,也是宗旨。’’ 三一集团的商标与德国著名的奔驰商标有些相似,所不同的是三个由一字组成的箭头都冲出了圈外,幸好有这一冲,才使得奔驰公司的控告没立住脚,梁稳根列。我解释他的创意时说,这个圈代表的是国内市场,他意思早晚要冲出国门,上海外办厂去,由于他地处偏僻的湘中山区,直到1986年,他还没见识过奔驰的商标。 但是,这种“孤陋寡闻’’却挡不住年轻人的热情,“真的,当时凭的就是一股热情,我们手头上并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梁稳根的冲动性格,并不象他的名字。

这完全是一个书生意气引发的故事。

198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梁稳根在国营红源机械厂当体改委的常务副主任,中南工业大学毕业不过三年,自然还是和大学生出身的同事扎堆。身在山沟中,胸怀全中国,改革的话题也就常挂在嘴边;中国的出路不在改革吗?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是搞活企业吗?怎么搞活,与其说我们的基础差,不如说我们的管理落后,从理论到实际不是就缺块试验田吗?光练嘴皮

子没劲,干不干?舍我其谁! 四个大学生辞职了。 走过弯路。

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上贵州(因为四人中有一人的老家在贵州),办过酒厂、玻璃纤维厂都失败了;一路在湖南,想倒腾些生意弄点本钱也没成功。

还是他们鲜专业优势助了他们一臂之力,和同学们聊天中,他们发现了新型焊料这个大市场,没搞过不要紧。四人都是学材料专业的,焊接的原理还不懂吗?

于是在涟源茅塘的一间破屋里,架起了一口大锅,中南工大的教授被请来了,投料,搅拌,再找加工厂切割成型,一种焊点低,强度高的新焊料成功了,用户一试就迅速推开了。 这一成功,梁稳根们就一发不可收了,最初的涟源焊料厂现在已改叫总厂,拥有将近4 0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触媒厂和超硬材料厂也建起来了,加上设在长沙和福州的公司,梁稳根手下集中了430多人,400多万的固定资产。 一块不大不小的“试验田”啊! “我们能发展这么快,我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给了我们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二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比较巨大;三是和国营企业相比,我们的条条框框束缚少,去年我们新增技改投资300万,几个月就成,而在国营企业从立项到批准也要有一年的时间,市场的机会就差过了。” “在试验田搞试验了没有?’’ “我们几个都是学工的,国营企业的管理问题靠我们一二个人是解决不了的了,我们只能探讨一下。现在厂里按我们自己的思想管理,你说理论上有没有什么突破,没有!别人说,我们的企业从外面看象合资的,实际上特区我只去过一趟,其他三人还没去过,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这么相象,我们全是按照书上的企管原则做的!你说大企业中懂管理的人少吗?不少,至少比我们懂得少的人不多,这还是个经济体制的问题,不解决运行机制,企业不好活。”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梁稳根和他同事的心事也越来越重,这既不是资金,也不是场地,而是他们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

“我本人大学毕业,家里多代贫农,标准的无产阶级,现在搞了私营企业就入不了党了,永远只能作为补充,这从感情上我怎么也想不通。要我放弃自己的事业,我过不去,但永远这个样子,心中又为自己的前途可惜,有的国营厂要我去当厂长,我矛盾得很,去可以入党,成为领导力量。他们三个和我想法一样,我们甚至讨论过,四个人中选一个去国营厂当厂长,这反映了我们知识分子的事业的追求和对党的热爱。” “你们四个人没有分歧?’’ 我说:“当初搞私企是四个人一起担风险,如今名誉全给你一人得了,(我指的是梁稳根名片上的一排头街:‘全国星火带头人标兵,‘湖南省优秀青年厂长,和湖南省六届政协委员),其他三个没意见吗?” “没有!”粱稳根说,“他们巴不得我得的荣誉越多越好,因为这是社会对他们四人整体的承认’’

“你认为你的追求能成功吗?’’

“就目前而言,还不能说我们的探索成功了。我想,我们的事业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通过发展,三一的目标肯定能实现。我们要把三一集团发展成一个年产值几个亿的高新科技集团,把厂办到海外去,既然是试验田,那么大一点,收获和教训也就能多一点是不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就大一点吗?” 梁稳根笑着给了我一个反问。 “好人一生平安”,梁稳根轻轻地说,“这是电视剧(渴望)中的一句台词。” (载工商时报1 9 9 2年3月4日)

永无归期的出发

—一记工业炸药专家洪有秋

马 军

1 9 9 1年10月5日上午,在湖南省最高综合性科技奖——“科技兴湘奖’’颁奖仪式上,一位年近60岁,精神矍铄的学者走上领奖台,接受了奖金、证书和象征着荣誉的花束。

他,就是共产党员、我国工业炸药专家、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洪有秋同志。 洪有秋出牛于1 9 3 1年秋。秋天,本应该是一个金黄的季节,然而!那个时候,中国还只是一头沉睡的雄狮洪有秋面对的是一片苦寒深重的天地。不过,这丝 没能阻止他一天天地长:,0一天天地成熟,他在用岁月的金线编织着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梦。他以百倍的热忱,千倍的激情,去爱自己的学习,去爱自己的事业。为争口气给那些“列强’’们看看,为找一条路.去拥有真正的金色的秋天。

1 9 4 9年1 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洪有秋在新中国的摇蓝里,在党的教育下,于。解放后的第三年,他。站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了自己的右手。他默默地告诫自己:这.是我真正的归宿;又是一次永无归期的出发。我要生命不患,战斗不止!

195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接着去苏联科学院矿业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0 1960年,他学成之后,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想:作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兴旺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祖国加快经济建设的东风已经吹起来了,如果把洪有秋比作一只风筝,该是放飞的时候了。的确,洪有秋回国来到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永无归期的出发。

铀矿产系核燃料的原料,铀矿的开采工业是发展核工业的排头军。国营某矿是我国最大的铀矿基地0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即将开采出矿的矿处于停顿状态。这时,洪有秋却昂首挺胸走了过来,一头扎进了该矿。

洪有秋在该矿一扎就是整整三年,他和战友们克服种种困难,重新改造了苏联原有方案和技术,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课题,使生产能力达到并超过了设计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回采强度显著提高,及时为核工业提供了所需的铀矿原料。三年中,洪有秋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该矿。

1 96 4年1 0月1 6日下午,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把一些蓝色卡片递给约翰逊总统,约翰逊一瞥卡片上的内容摘要,脸上即掠过惊惶的神色。

“中国在两个小时前爆炸了她的第一颗原子弹’’

腊斯克的报告象带来了那枚核弹的冲击波,约翰逊手二抖,蓝色卡片掉到桌下。 “比美国科学家预言提前五年,比赫鲁晓夫讲的早十多年,上 帝到底给了中国什么法宝?’’约翰逊嗫嚅道。 法宝是中国的洪有秋这些人,是这些人对党和国家科学事业 高度的责任心,是这些人为了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而吃大苦耐大 劳的热情和意志。

这一天,洪有秋的心情跟约翰逊截然相反,他激动得掉下了幸福的泪花。历史铭记着这一切。由于洪有秋为我国第?颗原子弹的爆炸做出了贡献,他的名字被载入《军工史》。

1 9 6 8年以后,洪有秋转入炸药研究,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他研制出多种新型炸药,为我国工业炸药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有秋的眼睛盯上了岩石粉状铵梯炸药。这是一种全国工业炸药中产量占6 0%的炸药,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贮存、运输期间,易吸湿结块,在高温高湿地区,结块率达到5一10%,甚莩大批报废,造成经济损失,给使用也带来不少麻烦甚至危险;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粉尘浓度大,生产环境恶劣,车问工人职业病发病率高达25%。

洪有秋迎难而上。他下决心攻克这个堡垒,系统解决粉状铵梯炸药的缺陷.1982年初,他带领几个戥手开始了实验工作。他,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臼天还是黑夜,经过1 2 00多个配方筛选试验,-一种新型粉状铵梯炸药孕育出来了。实验室工作获得初步成果之后,接着便是中间性工业试验,同化工厂‘台作进行工业试 生产。“所谓天才人物指的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洪有秋正是这种人。

“新2蕾岩石粉状铵梯炸药’’1986年通过设计定型鉴定,1987年通过生产定型鉴定c由于新2静炸药成功地解决了老炸药生产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存放易吸湿结块的问题,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厂家不需进行大的技术改造即可转产新炸药,因此受到了生产厂家的欢迎口短短三、四年时间,新2琳炸药便在全国1 0 0多个厂家推广,覆盖面近8 0%,年产量3 0多万吨,年产值7亿元,创年经济效益3 000万元。新2#炸药,1 988年获国家发明奖,1 989年获省专利十佳,1991年获全国专利金奖。

在新2#炸药推广应用的初期,也就是1986年,洪有秋在粉状铵油炸药的研制试验大纲上写道“解决粉状硝铵类炸药的问题,走寻求TNT代用品的道路是没有前途的,离开制造成为谈性能指标是没有意义自勺,??必须寻找新的技术途径o ,他从炸药反应机理。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充分散度粉状硝铵炸药理论,围绕这一理论创造发明了粉状硝铵炸药全新的制备工艺技术,设想了试验、实施步骤。

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洪有秋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自己的设想。1 9 9 0年他发明创造的高分散度铵油炸药通过专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评价为国际水平,1 9 9 1年高分散度铵梯(TNT2%)油炸药通过专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评价为国际水平。高分散度粉状 一炸药技术获19 91.年度国家发明奖,这也是洪有秋第二次获得国家发明奖。

大自然、社会总是不尽完美的,因此才激发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一一人的征服兴趣。没有完美,只有向完美的无限接近,科学家们从事这种“接近”,他们是伟大的,是应该受到重奖的。 一个纯粹的人的人生价值对社会的作用是正取向的,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孜孜不倦和永无止境的。洪有秋在科研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对于他来说,也只有出发,永无归期。而洪有秋的人生价值独特地体现在他的炸药王国,一个随时都可以剥夺池生命价值的王国。

在采访时。洪有秋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到现场做试验,刚一开始,就由于工人误操作发生意外爆燃事故,高温气浪将和洪有秋同在一间房子里的两个操作工人烧伤,幸运的是洪有秋却没受伤。事故发生后,现场有的人不乐意再进行试验,这时洪有秋果断地对现场领导说:“这是人为事故,试验工作一定照样进行,处理危险品的工作以后由我来承担’’o那次试验洪有秋9月份离家,1 2月底完成任务回长沙,在现场和工人一样早出晚归,中午在野外啃一口馒头、喝一口苦丁茶。

洪有秋从事铀矿开采,不可避免会受到放射性照射;从事工业炸药研究,也随时都可能遇到意外,但他从没想过要远离危险,在危险中工作,他心安理得;工作中失去了风险,他反而感到不安。

这几年,科研搞活了,科研收入增一加了,收入增加了怎么办?是自己收入点,还是发展事业搞建设呢?洪有秋更多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如何提高科研质量,如何保持科研后劲。他坚定地把收入用在科研开发、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上。

——在科研开发上,他积极支持了许多新{-寒题的研究。他首创的长沙爆破技术服务部,

使室里的爆破拆除等技术走向社会;进入技术市场。

——在实验室建设上,在他的领导下,这几年,在爆破室建立起了具有国家的权威性的二个检测中心,即全国民用爆破器材产品长沙质量监督检测站和冶金部钎具质董检测中心。

一一人才培养上,,他送了不少同志去深造和学习;定期举办青年学术论文报告会和开办电子计算机、高等数学、英语等学习班;他鼓励青年同志从事实际工作,边干边学。这几年,他还亲自带出7名研究生。 一切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这就是洪有秋的人生价值。的确,在祖国的冶金矿山,有他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他开始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出发,只有出发而无归期。

一位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学家

——记校友刘德茂同志二、三事

长沙矿山研究院

长沙矿山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工,研究室主任刘德茂一九五五年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开发矿业的艰苦工作。在三十多年的采矿科研生涯中,他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坚持科研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勇挑重担。努力探索,为我国采矿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湖南省直党委优秀共产党员0 1 989年被评为中国有色总公司、全国机械冶金工会委员会特等劳动模范。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学家。

勇于探索 成果累累

刘德茂一直从事地下矿山采矿方法及工艺的研究;特别是对崩落采矿法和充填采矿法有系统的研究。学术上有较深造诣,在。雷内采矿界有较大影响。三十多年来,他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十多项重大谭题的研究工作,获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对于改变我国地下矿山开采技术的落后面貌、加速我国矿山生产建设、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参加和组织实施完成的凡口矿盘区机械化尾砂胶结充填法的试验研究。采用薪工艺,新技术,盘区日出矿能力实现7 00吨目标,采矿直接成本降低28- 4%,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创国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充填采矿法成为一种高效率的采矿方法,一九八三年获j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毒凡一口矿大直径深孔采矿法(即VCR法)的试验研究,采场丑综合生产麓力达到300吨?为普通水平分层充填法的4~5倍。每吨矿石舀每采矿直接成率降低10元,年经济效益330万元。采矿装备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课题的研究成功,使我国地下矿山开采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一九八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五》科技攻关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金山店铁矿矿块崩落法的试验研究,使矿石损失贫化、炸药消耗等技术经济指标,接近国外同类矿山先进水平,年经济效益达5 0 0万元,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地下采矿方法又一新的突破,一九八八年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川二矿区上向进路机械化盘区充填采矿法,采用瑞典工艺和装备,实现无轨开采,采场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日出矿1 039吨,其工艺装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图外先进水平0 1989年获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等奖。刘德茂与其他同志一道完成的金川龙首矿上

向充填采矿法、诸暨金矿下向分层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铜官山矿火区开采、东乡铜铁矿采矿方法、湘东铁矿留点柱长壁崩落采矿法、金店有底柱和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等课题的研究,都取得良好效果,在矿山生产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刘德茂总结多年来科研工作实践,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他在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学术等会议上宣读的《金山店铁矿采矿方法研究》、《我国急倾斜厚矿体充填采矿方法的应用和发展》、《自然崩落法的应用》《崩落法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地下采矿工艺技术的发展》等论文,,得到与会者好评。他还主笔撰写 ‘了一些技术著作和科学规划的编写工作,如《有色金属进展》中的凡口篇,《采矿手册》中的上向分层充填法,全国、冶金部和湖南省科技发展规划中的矿山部分,冶金部下达的《矿山调查》等。科学管理 全面丰收 刘德茂在担任研究室主任以来,十分注意抓基础管理工作。通过强化管理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全面丰收。一是抵制度建设:根据本室的具体情况,发动职工讨论制定了一整套全室各项工作的管理细则。包括九顼管理办法,这就使全室各项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抓队伍建设。包括室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党政工团的紧密配合,充分发挥专题组长和中老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和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传帮带作用口对青年科技工作者,除有计划地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以外,主要是放在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进行锻炼,给他们压担 ,子,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指导,使他们迅速成才。实践表明,在中老年科技工作者的踏实苦干、刻苦钻研的作风带动下,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迅速成长,许多人经过短短几年的锻炼,已成为专,题组的技术骨干,挑起了正、副专题组长的重担。全室2 4名正、副专题组长,就有8名是青年人。占正、副组长数的三分之二。为了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刘德茂亲自带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一研究室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素质好、团结奋进的好队伍;三是抓课题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包括课题组任务的落实和责、权、剩.的落实,以便增强课题组的责任感,充分调动课题组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四是抓科研程序和进度计划管理。明确规定要按科研程序办事,开题要有课题论证材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试验要有试验方案或设计说明书,立题后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进度计划,实验室试验完成后,要编写阶段试验报告。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都要严格做到原始记录齐全,数据可靠等;五是抓科研成果质量把关。教育全室同志在思想上树立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专题结束后,成果鉴定前,要提出全面的技术总结报告,编写齐全的鉴定文件,经室、院审查符.合要求并同矿山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上报申请鉴定,做到以高。水平、高质量去盈得社会信誉,以信誉和过硬的本领在竞争中取胜。

“管理出效益”,刘德茂率领全室同志狠抓科学管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迎来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全面丰收:在他担任室主任的短短几年中,这个室获重大科研成果15项,这些成果为矿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室的有偿技术服务收入,也逐年稳步提高,上交利润连年增长,一九八八年超交利润180%,目前已能靠自身积累的经济力量开发新的科研项目;科研开题数连年大幅度增加,全室6 0人。年开题数达32个,平均1. 78人承担一个课题。一九八八年全室编写各种总结报告、。论文等达1 00万字;在他的领导组织下,一室成果丰硕,作风过硬,效益显著,三次被评为院先进单位,室党支部两次被评为湖南省机关党委先进党支仅一九八八年该室就有6个专题组被评为先进班组,9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各研究室中其先进班组数和先进工作者数均名列第一。

一心为公 无私奉献

刘德茂事业的成就,是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忘我工作,用辛勤劳动的溥水换来的。他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为已任,专心致志地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采矿科学事业口他一心为公,吃大苦,耐大劳,长期出差矿山开展科学实验;他肩负室主任重任,为落实科研任务四处奔波,有时为了抢时间,常常路过家门而不入,或者事先写信告诉室里或家人,帮助买好车票,只周家取一下车票就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别的矿

山出差去了。刘德茂这样的出差,每年累计长达8个月以上。就是现场工作暂告一段落回到院里,他也总是一心一意埋头于室里的管理工作和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肯花费时间去忙私事。为了掌握国内外采矿科研动向,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他总是把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都用到了学习和工作上面,常常学习、工作到深夜,连星期天也很少休息。为了工作,他顾及不了家庭,顾及不到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他的妻子,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劳动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刘德茂对工作极端负责,踏实苦干,精益求精的作风,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总是处处从难从’严要求自己,坚持下大力气把工作做深做细,以高水平、高质量取信于用户,直至自己、用户、上级领导三满意为止。丰山铜矿南缘矿带采矿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他带领其他同志四次深入矿山调查,认真细致地收集、核实资料,反复组织讨论方案,进行比较论证,并三次前往有色总公司汇报方案和了解领导意图,-经过这样过细的工作后,由他直接指导写成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专家评审会上受到好评,,很快得到有色总公司的批准,列为重大技改项目,投资1 5 0 0万元。

唱大风歌的人

——记柳钢中板分厂厂长张宏仙

黄吉韬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

这是公元前1 9 6年卜刘邦平定淮南王归途,他与父老乡亲饮塞击筑高歌。这首大风歌,表达了刘邦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如今,在柳钢的腾飞中,也有一个高唱大风歌的人物。他就是柳钢中板分厂的厂长张宏仙同志。他的一曲质量大风歌唱红了柳钢,唱红了全国冶金战线,也唱红了大江南北、东瀛、香港和东南亚!

来到轰鸣着的三辊劳特式轧机前,当看到平整如镜的泛着莹 莹蓝光的钢板源源而出时,日本客商惊愕了!

“怎么?还用这样落后的轧机?”

“真想不到呀!你们还用如此落后的设备,竟能生产出如此先进的产品。\

一直陪着日本客商的中板分厂副厂长张宏仙,此时微微点头,心中涌起一丝苦涩,而更多的是自豪。三辊劳特式轧机,这三、四十年代的落后玩艺,日本及欧美的钢铁公司早已淘汰,而用上七、八十年代的先进轧机了,可他们中板分厂暂时还当“宝贝”,并且凭这“宝贝’’生产出多种规格的优质钢板,除畅销国内,还销售香港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今天,又叩开了被誉为世界钢铁王国的日本。这几个三菱公司的日本客商,仅这次就订购了普炭钢板6 0 00吨,这怎不令人自豪呢。

原先,在全国同行中,柳钢中板分厂默默无闻,钢板产量、质量、成材率等各项指标均倒数第一的这个厂,现已跃居全国同行前列,而且产销两旺??。柳钢如此兴旺,这与张宏仙厂长的努力拼搏分不开的。

张宏仙,身体壮实,五大三粗,鼻梁上架着一副浅色眼镜,颇有学者风度。他性格外

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豪爽亲切的话语,宽厚而富于情感的笑容,给人一个易于接近的感觉。他娓娓向我讲述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曲折之路是成才的契机

1960年夏天,张宏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就读于理学系数学、力学专业。两年后,由于疾病,他被迫休学回家养病。当他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时,该专业已不再招生,原来那个班级由于他拉下了太多的功课,显然不能再接纳他了。他面临着人生交叉路口的选择,怎么办?为了继续深造,他必须放弃自己原先喜爱的理科专业。一切必须从头开始!经校方允许,他从理科转入特冶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由于阴差阳错,他的大学生涯竟学了七年!这七年,为他日后大展宏图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宏仙因病和“家庭问题”而被牵连,使他未能象其他同学一样按期分配。

逆境是造就人才的一个极好机会。张宏仙明白:逆境可以激起人奋发精神。他把逆境作为锤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在下放长沙金属压延厂期间,他白天和工人们一道工作劳动;晚上,就在孤.灯下苦读到深夜。后来学校把他分来广西工作。

1970年8月,柳钢职工的花名册上,记下了“张宏仙”湖南省大庸市人的符号。

张宏仙进厂后,安排到上钢三厂培训学习。当时,他心里在想:人哪,往往容易埋怨客观,我不必管他那么多,我不能消沉,不能陷入命运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要干事业,就要去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能的突破口!领导上安排他当轧钢工,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就利用工余和休息时间,收集生产现场数据。星期天,别人出去看电影或去逛大上海,他则躲在宿舍里,读专业书或整理资料。有人说:“到上海不好好玩玩,乐一乐,人生在世,白过了!”可他想的却不一样:“党和人民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不容易,趁年轻多学一点,日后才好有机会报效国家。\

在上海培训期间,虽然没有人安排他干这干那,他的工作却远远超出一个轧钢工的职责范围——整理生产现场技术资料,编写培训教材,给培训生上课。有个带队领导认为他不务正业,私下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张宏仙你要注意点!”他对这样的“警告”一笑释然,两年下来,整理了二十多万字生产现场技术资料,编写了《中厚板轧制》、《中厚板缺陷》等三本教材。在工作中,他结合实际,学习“轧钢工艺学”、“厚钢板高精度轧制”、“轧钢设备”、“热轧变形与轧制力”、“优质钢轧制”等等各种课程,并掌握了国内外中厚板轧制的现状及发展的大量信息。

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有本事

那是1 9 7 7年,一个风尘朴朴的客人找到了中板车间技术组,他急匆匆走进办公室,顾不上揩一下脸上的汗水,就急切地对张

宏仙说:“我是西津水力发电厂来的。我们有一台六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一个叶片出现裂纹,急需更换,我们找到制造这种叶片的特种钢坯,能不能替我们加工所需的特种钢板材?”

张宏仙听了,暗自思忖:如果叶片得不到及时更换,停机一天,就会少发一百四十四万度电?对广西的工农业生产是多么大的损失啊!但是,象这样只有2 00毫米宽的方坯,要在中板轧机直接轧成一米宽的钢板,难度是很大的。

那位从西津赶来求援的同志见张宏仙好半天不开腔。急了,他又说:“张技术员,你们就想个办法吧,我们可跑了半个中国了,见庙不论大小就叩头烧香,这个忙,你们就帮了吧!”张宏仙心里不再打鼓。“好!我们干!”

决心一下,办法也出来了。他想,唯一的办法是设法加宽方坯的宽度,创造横向咬入轧制条件??想到这里,他眼睛倏地一亮。他一一从焊接工艺、加热工艺和轧制工艺方面假想一个个难题,然后一点点解决,轧制方案出来后,他亲自到现场指挥,终于一次轧制成

功口当特制钢板装车运走时,西津电厂来求援的同志紧紧握住老张的手说:“您们可为我们帮了大忙,太谢谢您们了!”

此后,这位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张技术员为远远近近的用户解决了不少的棘手问题,就连铅板,工业用纯铁诸如此类很难轧制的板材,都能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满足用户的需要,受到用户的好评。

1980年以来,张宏仙担任了车间技术组副组长、组长,分厂副厂长、厂长。成为柳州钢铁厂轧钢技术造诣很高的高级轧钢工程师。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这位全心全意致力于钢铁加工业的实干家。张宏仙荣获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他曾经多次被国家经委、计委,冶金工业部、自治区科委、市人民政府、柳州钢铁厂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劳动模范”、“科技标兵”等光荣称号和各种科技奖励。这一本本、一张张证书,记载着他在钢铁战线上的赫赫战果,从此,张宏仙终于脱颖而出了!

成材率是衡量钢铁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1984年以前,柳钢中板的成材率是很低的,一直处于全国二十多家同行业的最低水平。1983年成材率只有80. 41%。 1984年以来,该分厂采用“分组作业,丢牌轧制”的管理法,使中板成材率得到大嚆度提高,1989年成材率达到89.87%,连铸坯成材率为垒藿第一名,综合成材率为全国第二名,进入冶金先进行列。六年中,由于成材率的提高,就多收得板69682.1吨,为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9687万元。

改革,呼唤着勇士

1987年,北京密云水库工地口注重质量的日本商人发现柳钢中板特受欢迎,辗转千里找到柳钢,一次订购了6千吨中板随后,日本的《金属导报》杂志撰文介绍了柳钢的中板性能、质量 出乎惫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中板分厂把居全国2 0多家同行业的倒数第一倒了过去,雄居首榜。??

创造倒数第一再倒过来这一奇迹的就是张宏仙。

是的,是他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轧钢技术工作,为广西生产中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他,先后完成了合金钢拼焊轧制、压力容器板、汽车大梁板等技术难度很大的研制工作;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HYC—一1 500测力计研制、船板攻关、控冷轧制等技术难度很大的科研项目,有的项目填补了广西、我国的空白;是他,顶了不少的压力,创立和推行了“分组作业,丢牌轧制”管理法,使柳钢中板成材率指标一跃成为全国先进水平??

张宏仙这位湖南农民的儿子,他用坚实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象一匹负重的拓荒牛,在广西壮乡钢铁工业园地里辛勤劳作,耕耘他当年在上海立下报效国家的夙愿。

1984年的春天,当上柳钢分厂副厂长的张宏仙心中酝酿了许久的一套科学管理法成熟了。

当时,他主管生产和技术。这以前,他们的钢板的产量、质量和成材率一直居全国同行之未。张宏仙决心在这方面打翻身仗口他发现:轧钢工对提高钢板的质量和成材率兴趣不大,鼓不起劲。

“怎样使他们感兴趣呢?他经过集思广益,结合本分厂的生产特点,创造性地在轧钢线上推行一套”分组作业,丢牌轧制的管理法。这套管理法以人为核心,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融经济承包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和微机控制为一体的全新管理方法。

从科室到班组,从干部到工人,都列入了成材率大包干。钢轧出一块,刻有轧钢工名字的牌牌便随着走出厂一房。同时,产量、质量、消耗一并贮入计算机。从85年到88年,三年多,成材率提高了9.41%。这样高的幅度和速度不仅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而且在世界上电也是少见的。中板的成材率从80%提高到90%左右,他们只用了三年时间,而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薪日铁各中厚板厂却从1 9 69年到1979年用了十年时间。

柳钢中板分厂,1984年年产量才3万多吨,不及设计产量的

四分之一。但仅五年时间,产量直线上升,并超过原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的水平。 有一家兄弟厂,以为柳钢中板报的产量数量和质量指标有 “水份”,带着测量工具和不服气来了。不服气的理由很充分:因为这个厂和柳钢中板分厂的设备不光同一个档次,而且是同一套图纸施工,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孪生兄弟”呀。加上柳钢中板分厂加工的坯料也是由他们供应。可是,产量质量简直无法比,一个未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一个则远远超过了。难怪他们不服气,他们从生产计划到生产过程各环节,一直跟踪查到成品仓库,最后,心悦诚服地翘起大姆指。临走,他们说古代有“橘化为枳”的典故,在今天,我们在你们这片南国的土地听到和看到了一则“枳化为橘”。

张宏仙和他的伙伴们,在壮乡这片“钢铁城”舞弄着“分组、丢牌”科技型管理法的魔棒,兴趣盎然地玩着令同行们惊奇的“中板之王”的杂耍。

从1984到1990年,柳钢中板分厂光成材率的提高,就创造价值l亿5千万元,相当赚回两三个中板厂。

冶金部领导称铆钢中板这套三辊劳特式是“功勋轧机”。我们说,任何一种落后的或先进的设备都是靠人来掌握。柳钢中板的发展史表明:一个企业的崛起.正因为有了高唱大风歌的擎旗人,产品才能打入国内外市场,“威加海内”、“镇守四方”。

勿庸赘言,张宏仙的事业是成功的。 .

张宏仙创造的“分组丢牌”管理法得到国家经委、冶金部以,及全国同行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张宏仙在大会小会喜欢说的口头禅是:“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人家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人家不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要办到。”从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当代唱大风歌的人的精神境界是多么的坚定和高尚。

奋飞的头雁

文秀斌

我细细打量眼前这位从事矿山选矿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同志:头发花白,面色暗褐,慈眉慈目,口唇润厚,穿一套灰蓝色工作衣,给人醇厚善良的感觉。他就是柳克汉同志。他1951年参加工作。1955年毕业于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1957年到中南工业大学进修选矿。1955年他从湖南来到安徽,先后在铜官山矿务局,铜官山铜矿、凤凰山铜矿从毫选矿技术工作,现任凤凰山铜矿副总工程师,选矿高级工程师。三十多年来,他为矿山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被铜陵市、铜陵有色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近年来又先后被铜陵市、铜陵有色公司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一等功臣称号,并荣获安徵省“五一”劳动奖章。他的名字载入了《安徽名人册》。

皖南铜都有一支很棒的选矿技术队伍,其中不乏佼佼者,然而获如此殊荣者还了了无几。望着柳总飞霜的两鬓和那满布的沟壑般的皱纹,沉沉的思索着、交谈着??

(一)

我直爽的向柳总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爱上这样一个行业呢,他诙偕的说:“开始接触并初步了解选矿这个行业,还是1951年刚参加工作在湖南锡矿山搞民主改革的时候。我在选矿厂看到大块大块的石头经过处理加工后就成了金灿灿的精粉,感到既新鲜又神奇,我就迷上了。”

“刚开始我也不习惯,8小时下来头晕脑胀,回到家里脑袋里还是轰轰的机器声。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还练就了一套分辨机器异常声音的能力。搞选矿要经常注意矿石性质的变化,矿石一变,工艺条件也要跟着变,测浓度、细度、量药剂”??测了调,调过再测。非要腿勤手快,操作细心不可”。

柳总呷口茶继续道:“设备出故障也最能考验人的。夏天,磨矿机肚子里象个大蒸笼,人在里面作业不用几分钟全身就被汗水湿透;冬天,下到刺骨冷的矿浆里排除故障,有时弄得全身沾满矿浆,活象个刷了金水的泥塑”。

一席话,使我情不自禁地对选铜人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当铜电缆在城市的脚下延伸现代文明;当铜乐器在生活的舞台上奏出轻快的旋律,人们是否想到这些选铜人的默默奉献呢?

柳克汉出校门没几年,选矿的活他几乎都干过了。大办钢铁时,他在铜官山选厂亲自设计并组建了第一个尾砂选铁系统,投产后年产铁精砂1 4万吨,当年就净增收益3 00万元。1959年他大胆提出并实施了集中精选和精尾再磨再选工艺,使铜精品从9%提高到14%,解决了铜官山选矿厂投产后一直未能解决的产品质量问题。冶金部为推广铜官山选厂的经验,在铜陵召开了全国选矿现场工作会议。年仅2 8岁的柳克汉同志也因在矿山经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和奖励,实践不仅使柳克汉同志获得真知,而且使他深深爱上了选矿这个事业。

(二)

“老柳工作非阱挣主动,矿,里有很多担子都是他挑起来的,只要是他负责的工作,没有干不好的。”凤矿的领导带着几分赞赏的口气这样评价柳克汉同志。

“七五”期末,由于矿山增资因素多,资金缺口大,职工的既得利益难保,大伙都很着急。振兴矿山经济的路在哪里?柳克汉日夜思索着口一次,他在尾砂库巡视安全,看到有人在尾砂堆上淘金。这一偶然的发现使柳总心里一动:“尾砂里还有金可淘,说明我们没有选干净!”“对!在黄金上打主意”。他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矿里当即拍板。于是一个由柳克汉亲自担任组长的提高金银回收率试验组很快就成立了。为搞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他整天忙个不停:安排计划,制定方案,落实人员,准备药剂??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进行工业试验时,赶上炎热的夏季,机器散发的热量炙得人身上火烧一样难受,新药剂在高温下愈加散发出特别令人作呕的气味。柳克汉同志每天到现场亲自参加试验。大伙劝他:“柳总,您岁数大了,比不得咱青年人,您就歇着,有事我们找您好了”。他总是执拗地说:“现在是关键时期,我这个老选矿哪能歇得住呢!”在他的影响下,试验组克服了人手少,仪器缺乏,以及经常断水、停电等困难提前完成了试验任务。该试验使凤矿金、银回收率分别提高7.78%和1.2 9%,年综合经济效益6 0多万元。这一成果已于90年12月通过总公司鉴定。

“柳总工作特别认真”。选矿工程师许长生跟我打开了话闸子。他说:“柳总每天第一个来到班上,第一件事就是了解选矿生产情况,多年如一日,这已成为‘柳氏规律’。他当选矿车间主任那阵子,常在下班后拉着我一道去选厂转,常常弄得一身矿泥,一身油污,一身药味回家,为这他没少挨老伴的‘训’。一次晚饭后,柳总又转到了选厂,他发现泡沫有些异常,凭经验知道是药剂加少了,一检查原来加药油管破裂,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选铜回收率。想着井下兄弟挖一吨矿石多么不容易,他二话没说拿起手电,步行十几里路找来了钳工和焊工,一直忙到深夜十一点才回家。第二天又早早来到厂里”。

柳克汉也有不尽责的时候。作为长子,他没有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就连王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想看他一眼,也没能满足他们。作为丈夫,他没有尽到体贴妻子的责任,她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在她身边,妻生小孩没满月就自己照料自己。6 0年代末、妻从城市来到矿山和他住“干打垒”的房子,而他连一次公园也没陪她逛过。作为家长,他对家里的“基本建设”从未认真考虑过。人家用花、草、字、画美化家庭,他连一套旧式家俱还不齐全。在这方面不能说不是个缺陷,但又为什么呢?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忙人之所闲,闲人之所忙”的缘故吧?

(三)

柳克汉亲自组织或参加的选矿技术活动不下百次,创造的效益上千万元,但他选矿生涯中最感到骄傲的事还是亲自组织并参与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选矿自动化。

“选矿自动化有许多优势:它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改善生产条件和工艺状态;??更重要的是它为全国提供了一个选矿自动化试验样板,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自动化专业人才”。在选矿车间,工程师们热情地向我介绍,他们在赞美现代化技术成果的同时,讲述了柳克汉艰苦创业的故事。

柳克汉1 97 3年就开始搞选矿自动化。当时他借全国冶金科技会议的东风,搞了一个自动化试点规划,亲自跑到北京汇报,争取支持立项:冶金部看凤凰山铜矿积极性高,条件也不错,就召集专家讨论并通过了规划,成立了以柳克汉为主任的凤矿自动化办公室。经过三年的努力,于1978年建立了-个磨矿单机自动控制系统。当时在安徵省任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亲自到机房视察后对柳克汉和他的同事们说:“你们给全省的工业自动化带了一个好头”。

然而,磨矿单机自动控制的实现并没有使这些开拓者们感到满足。柳克汉带着问题又一次来到北京,他根据当时国内外自动化发展的概况和趋势,提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服务,实现磨浮全过程计算机闭环控制的建议。这一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引起了争议,柳克汉凭着献身选矿事业的1一腔热情,来回奔波于冶金部、一机部、国家物资总局等部门之间。他还找来一些“知音”帮忙,终于赢得了两个部的支持和国家的批准。他又以主谈的身份 ,与外商进行了谈判,签订了合同。价值222万美元的成套自动化设备在柳克汉等人的努力下,终于远涉重洋来到了凤凰山铜矿。

“要”来了自动化,柳克汉更忙更累了。 出国培训他任团长兼党支部书记。在芬兰的100多个日日夜夜,他率领四个专业的科技人员刻苦学习技术,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面对“干湖之国”的优美风景和迷人的超级市场,他舍不得花一分钟,星期天也不休息。

安装调试他任中方总代表。柳克汉一面组织我方对口科技人员与芬兰专家密切配合,友好相处,一面又认真对待安装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谈判使芬兰人承担了责任。每一次谈判桌上的成功和问题的妥善解决都凝聚了柳克汉的智慧和汗水。

选矿自动化投入运行后,柳克汉和他的同事们没有高枕无忧。洋人的设备我们能不能用好?忧患意识如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这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们。近年来,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他们成功地研制了超声波粒度仪,超声波料位计,药剂泵,取样泵、x光管等主要自动化仪表。性能上均达到了原进口产品的水平,其中数项获有色总公司科技成果奖。

为使选矿自动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七五”期间,柳克汉与中南工业大学苏震教授合作,在凤凰山铜矿率先进行了磨矿、浮选最优控制研究并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不但可以提高矿石处理量和选铜回收率,还减少了药剂等成本消耗,年经济效益达27万多元。更重要的是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选矿最优控制研究的空白,展现了选矿自动化发展的光辉前景。

是什么力量激励着柳克汉同志不知疲倦、不顾一切的工作1碗,是金钱?有人愿出高薪聘请他当业余技术顾问,他谢绝了;是地位?他却还是个不入品的官;冶金部七次长途电话

要他去部里帮助工作,铜陵公司也请他去组织有关方面工作,每次他都考虑眼下的工作离不开而留在了偏僻的矿山。

“在什么岗位就得尽什么责任,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这是柳总常说的平凡的话语,正是这个平凡的话语反映出了柳克汉同志扎根矿山,献身祖国选矿事业,孜孜以求的主人翁精神。他象一只永不停翅的奋飞的头雁,翱翔在矿山科技事业这块蓝天。

美国最大的超导中心和华人科学家——蒙如玲

休斯顿大学的东北角,有一幢建筑面积达十二万平方英尺的科学大楼。它构造别致,尤其是乳白色的外墙、红兰色的几何图形与葱茏的树木相互掩映,格外引入注目,这就是被誉为二十世纪能源革命重镇的美国德州超导体研究中心。 这座耗资二千二百多万美元建造的科学中心,包括材料研究、薄膜设计以及超导应用三个研究部门和十一个实验室,拥有l80多名研究人员,每年预算为一千万美元。它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超导体研究中心,其经费则仅次于东京国际超导研究中心。

在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八十位超导研究人员中,华人科学家占5 0名。他们大多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中年科学家,受过中西两种文化和科学的训练,并在超导中心担当挑大梁的角色。

这座科学宫殿的主人,就是享誉世界的超导大师、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这位祖籍东台山的科学家领导着休斯顿大学七人小组,自从1987年创下高温超导的突破性纪录以后,已赢得六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荣登1990年全美十大杰出人士名人榜。尤其是他发表的二百多篇论文,已奠定了超导体的研究基础。 华人科学家蒙如玲研究员是朱经武口中“超导中心的功臣之一”,她最初于1979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休斯顿大学参加朱经武博士主持的超导研究工作,并且是该中心诸研究室中唯一经理级的女性。

蒙如玲女士是中南工业大学58级矿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原在中科院长沙矿冶研究所作,76年调往北京,在管惟老领导下的中科院物理所从事超导研究,并和当今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一起合作共事。79年前往美国。

在蒙如玲三十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已发表论文120多篇,在许多领域,如混合价态化合物的制备,相形成,结构,高压对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特别是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在八六年底、八七年初,她在休士顿大学的固体物理实验室在朱经武教授的带领下,在世界上首先发现液氮温区以上的高温超导体钇钡铜氧化合物,为人类科学史增添了新的一笔。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讯上,使得世界掀起了高温超导热,

而蒙如玲正是这次发现的功臣之一。许多报刊、书籍如“Discorery”“The Scientist”“Inventors and Discovevers”“The Broakthrongh”等专题报道了蒙如玲的事迹。

最近蒙如玲在世界上首次采用连续移动法制备大块长钇钡铜氧超导棒获得成功。该文发表在英国非常著名的杂志“自然”上,这预示着工业用大块高质量超导体将获得突破。德州超导中心是今后超导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我们期待着蒙如玲研究员做出新的发现。

蒙如玲校友说:因为1987年休大超导的突破,我们的研究小组吸引了各方的人力和财力,变成今天的德州超导中心。我除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外,再协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但她强调基本上仍做研究工作。谈到她研究方面的心得时,很有体会的说:“找超导材料的工作十分有意义,富于趣味,但不可否认困难极多,一个材料成功的背后有一千次的失败。”镧钡铜氧化物是我们研究中心的主要导体,关于如何制成使用材料的方法很多,但最为有 效的办法之一是找到一种材料不会和一、二、三超导体产生反应,而且延伸性好,溶点也高,可以把它做成带状材料,时下我们已找到一种合金材辩,目前已在申请专利之中。”

中南工业大学已聘请蒙如玲校友为材料学科兼职教授,母校已发出邀请,欢迎她校庆40周年之际回校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她还是中南工业大学校友总会第二届理事会成员。 (喻珍春供稿)

把心血倾注于核工业安防事业

胡文佩

因为当初在中南矿冶学院学的是采矿专业,所以谈起自己从事的核工业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周注谋戏称为是“半路出家”。其实,他从新手到专冢的路程并不比别人长。30多年来,他勤勤恳恳所做的一切,已不容置疑地确立了自己在核工业安防卫生战线的地位。他曾被授予“长期从事核工业建设有贡献”的荣誉证书和“献身国防事业”奖章。

谁都知道核辐射厉害。因此,核工业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也就格外艰巨。为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法规标准,周注谋倾注了大量心血。参加修订、编制的规程不算,光他自己一笔一划写过两三稿的,就有《矿山水冶厂安全规程》、《二机部安全防护工作若干规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安全监察规定》、《安全生产奖惩规定》等多种。他的这些“著作”经领导机关讨论通过后,在实践中变成了保护工人安全、健康的一道道防线,他为此而欣慰。

周注谋参加过许多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他总在弄清事故原因之后,为这些单位出谋,帮助整改。1988年1月12日,广州大亚湾核电站工地发生塔吊倒塌事故,周注谋代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参加事故调查。他认真听介绍,看资料,在分析论证会上据理陈词,指出了塔吊安装操作过程中的违章行为,为正确处理事故提出了重要意见。这期间,他发现大亚湾工地安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回京后便赶写出了几万字的《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保障安全生产的各种措施、制度、标准等,供工程管理人员参考。后来,大亚湾工地的管理井井有条,堪称一流。从香港聘任的安全部主任称周注谋对他们帮助很大。他赢得了真挚的谢意。 几十个寒来暑往,周注谋把他的青春和心血都献给了我国核工业的安防卫生工作。如今

花甲已过,他的工作热情和刻苦精神不减当年。他仍然每天学英语,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剪贴摘记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等资料,为自己也为同事们的工作提供方便。他给人留下忙碌而有朝气的印象。

(载中国劳动报1991年10月15日)

编者注:

周注谋同志系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安防卫生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安委会专家组成员。

姜起华荣获全国冶金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姜起华,1 97 0年8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专业),高级政工师。1984年10月起担任宣化钢铁公司党委书记。七年来,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宣钢实际,在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两级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素质、积极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行经理(厂长)负责制、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开拓性工作。宣钢党委实行组、宣、纪齐抓共管党员教育的经验,在1990年初河北省委召开的党员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荣获党员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几年来,他注意正确处理党政工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了党群组织对生产经营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宣钢1988-1990年被评为省冶金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公司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1986-1990年被评为河北省的优秀研究会。他本人1988年被评为张家口市的优秀研究会干部、河北省冶金系统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北省的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河北冶金系统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工作者;1990年5月被授予全国冶金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宣化钢铁公司党委办公室供稿)

我又想起了那个年代

戴塔根 (76)

说来也巧,我与工大同龄。也许就是这个缘故,我对工大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工大这片“沃土”将我从一个普通学生哺育成了一名年青的教授;也正是工大这片沃土将一个毛头小伙培养成一名共产党员。可以说,没有工大就没有我的今天。在校庆4 0周年之际,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带着泥土的芳香,背上简朴的行装,1973年9月,以第二届工农兵学员的身份,我满怀激情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尽管那是动荡的年代,可我从进校的那天起就感觉到周围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敦促我们为祖国学好本领。在入学教育时,老师们和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地质事业的乐趣,祖国的需要以及地质工作的成就。我们后来很少有专业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们的这番肺腑之言。 尽管当时在“四人帮”的干扰下,“白专典型”的帽子到处飞,但老师们却时刻激励我们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并告诉我们怎样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我清楚地记得由于教室和图书馆的座位不够,为了抢个座位,每天晚饭后,我便背着书包站到图书馆门口,边看书边等管理员来开门。只要门一开,我们便一窝蜂似的往里跑,砰砰啪啪一阵抢椅子之后,马上便是沉静。专心专意看书学习。挤时间学习是我们大部分同学的共同点。由于那时政治学习与活动多,占了很多宝贵的时光,为了抢回损失的时间,我们经常是开会时带着书,台上报告人大讲反右倾翻案风,台下的师生们几乎全都沉醉于手中的书本。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养成了书本随身带、有空就看几行的习惯:在食堂排队打饭,手里有书;在公共汽车站等车、手里有书;饭后散步、我手里仍有书。因此,尽管当时我们用的课本内容贫乏,但我们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得到了补充。我还记得,当我们的《普通地质学》课程还只开了4个星期时,我便把南京大学编的《普通地质学》厚部头通读了一遍;当我们的英语老师还未讲完第一册《英语》,我已将第二册也背完 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每天早晨能朗读一个半小时的英语,这为我后来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出国学习考试能“过关斩将”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是自觉的,也是用功的,但生活也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寝室住1l人,基本上都是每个星期吃一次猪肉(2角钱)。不过,我们还觉得与老师们相比这是很好的了。我记得有一天,一位老师来我们宿舍时,看见我们有两只热水瓶,她感慨大发地说:“你们现在的条件真好,还有热水瓶”。哦,我尊敬的老师,我们l1个男子汉有两只热水瓶就成了您羡慕的东西,与你们相比,我们有理由不学好知识吗?

我爱过去的工大,但更向往工大的未来。同首蹉跎的过去,往事难忘,展望美好的未来,豪情满怀。我将加倍努力工作与学习——为报答昨天这片沃土对我的养育之恩、为工大更美好的明天、也为自己的事业与理想。

我是采矿六三三

杨正贤(63)

我是采矿六三三,麓山脚下奋五年。

住过学生四、七舍,采矿楼内把知添。 我是采矿六三三,三十年前似昨天。

挖土、运木建校舍,大寅、根、伍我争先。 我是采矿六三三,风雨操场舞蹁跹。 恰逢三年“苦日子”,今朝回忆苦也甜。 我是采矿六三三,长良带我邓阜仙 感谢恩师谆教诲,“4 0”母亲换新颜。

忆校园

邓善德(66)

艰难困苦六一年,满怀激情进校园; 房前屋后开菜地,课后饭余勤耕耘; 小苗成长我欣喜,口试桌前培精神; 宁乡社教百余日,贫苦农家深扎根; “十送红军’’歌一曲,当今学子也献身; 母校锻造钢铁志,转战边疆情更真; 难忘校园六载整,赐我真知炼我魂; 吃苦方能胜艰苦,校园生活培觉亲; 愿我同窗再努力,你追我赶人超人。

忆 江 南

冯世坤(56)

中南好,

地处岳麓山, 地矿选冶人文萃, 教学科研竞芬芳,

能不忆中南

4 7个春秋的变迁

——从湖大矿冶系到工大4 0年

刘运明

一、从黑暗到光明

我是1945年10月进入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的。1973年“七·匕”事变开始,日寇大举入侵我国,湖大于1937年10月被迫由长沙西迁辰溪。经过中国人民八年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就是这一天,我在溆浦县见到了《辰溪日报》关于日寇投降的号外,接着又见到湖大录取新生的榜示,我榜上有名,真是双喜临门,喜如雀跃。学校规定新生10月11日到长沙湖大校址报到,我按时赶到了学校。 可是我们到学校后,迎接我们的却是四战一火的破瓦残砖和颓垣破壁。往日风景秀丽的岳麓山,到处是战壕,满山散布着钢盔、弹壳、白骨累累。原湖大科学馆(现机械系)左侧就是埋尸坑,原学生一宿舍的夹层楼板内,日寇还藏着一些用药水处理好的准备带还日本送交其亲属的死亡士兵的左手。具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景物全非,书院的二门、御书楼、教学斋、静一斋全被炸毁了。巍峨的湖大图书馆只剩下四根大石柱临风矗立着。金碧辉煌的麓山寺主被夷为平地,罗汉和观音有的断头,有的断臂缺腿,满目疮痍,令人不胜嘘唏!但在湖大附近的麓山门、牌楼口一带,还住着一些已缴械投降的日本兵,一幅残兵败将丑相,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经过八年抗战,人民只想休养生息,建设家园0。1945年8月2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承认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可是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背信弃义,撕毁了“双十协定”,勾结美帝挑起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使全国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早晚时价不同,高涨九、十倍不等;大学教授领了月薪只得赶快将柴米油盐生活必需品买进家,学生生活更是得不到保障,市面抢购成风,黑市猖獗,社会秩序混乱。因而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高潮。1945年12月1日,昆明西南联大的学生首先发动了罢课示威的反内战运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潘琰等师生4人壮烈殉难。相继发生的1947年南京“五·二〇”惨案、武汉的“六·一’’惨案,1949年长沙的高继青惨案??,使爱国民主学生运动成为人民运动的一部分,持续到全国解放,当时的湖大成为湖南学生运动的堡垒。我在这样一种斗争环境中,亲身领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亲眼看到蒋家王朝垮台,自己也是经历那种残酷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长沙是1949年8月5日和平解放的,湖大师生和全市人民一道欢欣鼓舞迎接了光明的到来。 二、巨大变迁

我从进岳麓山到现在已走过了47个春秋,到工大也是40年了。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但总的是在曲折中前进,巨大变迁岳麓山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十分喜人。

湖大矿冶系从她的前身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矿科算起,至1949年共办了46

个年头,只毕业学生458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因锑价暴跌,厂矿倒闭,毕业生无出路,矿冶系被迫停办10年。她于1942年也成立了矿冶学研究所,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只接受过5个课题,和五、六个厂矿有联系。但是看一看中南工大今天的情况,可以说变化惊人!

从以下几组数据,就可以看出中南工业大学经过40年来几代人努力所取得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建校以来,至1991年止,共为国家输送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共4.3万余人。这比原湖大矿冶系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00倍。据校友总会近年来对近两万名毕业生的调查,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励的达2100多人,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0%,证明广大毕业生的政治、文化素质都是比较高的。

建校以来的科学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五十年代起步,六十年代开始发展,成立了新材料等5个研究室,科研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研究更在突飞猛进。1978年以来,承担国家与地方项目4800余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10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0项,获部省级奖励387项,81项获国家专利权。学校的《学报》已公开向国外发行。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表的《学术榜》第二榜中学校在全国工科院校(含台湾省)中名列第8位;在第三榜中居全国(不含台湾省)重点大学第8位。

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方面,工大40年来,已由成立时的4个系、3个本科专业发展到现在的14系、15个研究所、29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26个硕士点,1 2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170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的494人,有博士导师29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3人,美国工程科学院外藉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7人。原湖大矿冶系采英美学制不分专业,只在三年级后分采矿、冶金两个组,只招收过研究生5名,1952年调入中南矿冶学院教授7人。

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发展惊人。原湖大矿冶系的实验仪器设备,虽有地质、采矿、选矿、冶金等实验室,但与现在工大比较是天壤之别,虽缺这方面史料,但以1952年院系调整时6所院校调入中南矿冶学院的图书仪器设备的统计数字也足可说明问题。当时调进图书为19,523册,各种仪器设备1,9 00台件,只有理、化、电、地、采、选、,冶共7个实验室,用房面积2,840平方米。而现在已发展到图书120万册,中外文期刊6400余种。学校已成立出版社,每年发排字数达3000万,出版了大量教材与专著。现有各种教学科研设备3万台件,价值8000万元,其中1万元以上的设备600余台件,有些实验室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

校园建设已发展成花园式单位。1945年10月,我来这里时,仅只现在的机电楼(机电楼和选矿楼及原学生一、二舍均为1937年清华大学准备南迁时所建)被炸毁得少一点,我在1945年入湖大时就在此住了一年,当时入学新生全住该楼,叫新生院,500余人上课、吃饭、睡觉全在此楼。解放后,为湖南革命大学所接收修葺,中南矿冶学院又接受革大校舍共2.3万平方米,而现在已发展到39.4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34. 8%,覆盖面达44.8%,已成花园式单位。这与1 945年时期的荒山秃岭是天壤之别,就是1952年建校时也无可比拟。我到这里来时的岳麓山仅只前山即现湖大后面是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而后山包括我校及师大、财院等处后山都是荒山秃岭,没有树木,今天山上的绿化成果全是当时的师生员工植树造林的硕果,在五十年代初用汗水浇灌起来的。

岳麓山的变迁,中南工大的巨大发展,是4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

的,每位工大人都会以此自豪,但也都有责任爱护和发展她。我相信,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改革奋进,必能达到比现在还要高出一筹的、校党委提出的一流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4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