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树600分考点 700分考法】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更新时间:2023-07-17 20: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专题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本专题主要叙述了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包括两极对峙 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国际形势动荡复杂的时期,美苏两国 从战时同盟变为对手,逐步形成“冷战”态势,影响世 界格局40多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力量结构 的多极化趋势,出现了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及中 国等多极力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 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点52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53考点54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52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法1 “冷战”的含义 考法2 “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 考法3 美苏“冷战”的表现 考法4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是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

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 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 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极 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

美国 苏联 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是 1947 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 政治方面 “冷战”开始的标志 局 经济方面 1947 年提出“马歇尔计划” 1949 年成立经互会 1955 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 军事方面 1949 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 .消极影响:美苏“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形成全球 “冷战”和局部热战。 (1)“冷战”事件:德国分裂 (1949年) ;朝鲜分裂 (1948年) ;古巴 导弹危机(1962年)。 (2) 局 部 “ 热 战 ” 表 现 : 朝 鲜 战 争 (1950—1953 年 ) ; 越 南 战 争 (1961—1973年)。 2.积极影响:两极格局下,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有利于世界整体发展和世界和平与 安全;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第三世界崛起。

考点53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分考点1 欧共体的形成 考法1 欧共体的形成 分考点2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考法2 二战后日本崛起 分考点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考法3 不结盟运动兴起 考法4 中国的振兴 考法5 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1.欧洲

走向联合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 (3)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 (4)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形成:1951年,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 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者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简称欧共体。

3.发展: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建立统一大市场。 4.影响 (1)对西欧: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对美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被迫调整对欧政策, 与欧洲建立伙伴关系。 (3)对世界: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1.原因

(1)日本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3)美国扶植日本。 (4)日本制定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 (5)日本加强政府投资。 (6)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经济)

2 . 表现: 1956—1972 年间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 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3.影响 (1)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 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 立的局面;挑战美国霸权,冲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1.原因 (1)赢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还面临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 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2)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两大集团对峙日益 加剧,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

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保证自身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会议。 3.原则和宗旨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4.意义

(1)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冲击了两极格局,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1.原因 (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 (2)经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3)外交: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积极影响。 2.表现 (1)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1971年)。 (3)航天、核技术、基因等高科技领域发展较快。 (4)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现:(1)西欧的联合(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 盟运动、中国的振兴。 (2)美苏争霸,实力相对下降。

考点54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分考点1 两极格局瓦解 考法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考法2 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法3 两极格局瓦解 分考点2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考法4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分考点3 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法5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考法6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考法7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东欧剧变原因 (1)历史: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 (或“斯大林模式”)。 (2)内部:经济困难。 (3)外部: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的政策。 2.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即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 本主义制度)。 3.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 (2)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1.指导思想 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内容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3.影响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引起政局动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48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