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201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三 文言翻译与断句

更新时间:2024-01-25 02: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频考点三 文言翻译与断句

一、文言翻译

1.(2012·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

(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

(3)(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文言知识。(1)赈:救济。乐岁:丰年。略:大体上。(2)旌表:表彰。以:表目的,可翻译为“来”。励:激励,劝勉。(3)病:名词用作动词,患病。竟:动词,完成。于准南:介词结构后置。 2.(2011·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2)(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解析 (1)句为省略句,“匿(于)上流水中”省略介词“于”。匿,隐藏。(2)句中“历”为副词,释为“逐个,一一地”。“洵”为副词,释为“诚然,确实”。 3.(201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2)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解析 (1)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授予”的省略;(2)句中“麾”释为“指挥”,“鼓噪”释为“擂鼓呐喊”。

4.(2009·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 (2)(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1)句中要注意: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2)句中要注意:“诏(下诏),壮(以??为壮,欣赏),意(想法)。 二、文言断句

5.(2011·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 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答案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解析 提。

6.(201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 将 已 得 宋 忠 颇 有 喜 色 上 曰 宋 忠 本 庸 材 以 利 口 取 给 谄 谀 奸 恶 货 赂 得 官 才 掌 兵 柄 便 尔 骄 纵 此 辈 荧 惑 小 人 视 之 如 狐 鼠 耳 区 区 胜 之 何 足 喜 也 诸 将 咸 顿 首 称 善

答案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解析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

对句子进行断句时,要注意断句标志词,如

“乃”“也”“此”“然”“既”“其”“殆”“安”等。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首要前

“也”“之”“曰”“耳”等。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最大前提。 7.(2009·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解析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也”等。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最大前提。

一、文言翻译

1.《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答案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放在文言实词里讲解了)。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本考点有何命题规律?

答案 全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这几个句子一般为:①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考生须通读全文才能理解该句;②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的句子,考生须熟悉关键词,特别是多义词,才能确定其义,准确译出,这是得分点;③句式较特殊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多为叙事性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二、文言断句

广东高考断句题有何特点?

答案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难点,广东卷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题目往往要求划出节奏即可,不要求标出具体的标点。2012年高考广东卷虽未涉及对断句的考查,但作为往年广东卷连续考查的稳定题型,文言断句仍需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Ⅰ.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B.?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C.? ??②妪,先大母婢也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D.?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得也”为判断句。

整合点拨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常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以“??者??也”“??也”“??者也”“??者,??”作标志的判断句;二是以“为”“乃”“即”“则”“皆”“是”等作标志的判断句;三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的判断动词“是”,而是作指示代词“这”等。

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重点,每年都有多套试卷考查到。如2010年湖南卷第10题“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这是一个没有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时要考虑到这种句式特点。 (二)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A.?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 )

?①洎牧以谗诛?B.?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①是以见放C.?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

整合点拨 被动句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个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 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多数情况下为动词,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被动句也是高考翻译题常考的句型之一。如2010年山东卷第13题“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中“常不见听信”就是一个用“见”表示被动的句子。 (三)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A.?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B.? ?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①沛公安在C.? ?②大王来何操?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D.?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解析 D项中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1)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2)“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整合点拨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

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如2010年浙江卷第21题“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何为”就是一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例子。可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答案 C

解析 C项“于”应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 整合点拨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

(五)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皆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

解析 (1)“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2)“缙绅??者”“四海之大”都为定语后置句。 整合点拨 定语后置句一般以“??之??者”“??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六)省略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

( )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整合点拨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如2008年山东卷第13题“‘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况”后省略主语“他”,“遂”前省略主语“张讷”。 (七)固定句式

1.对下列固定句式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 C.①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们吧?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

整合点拨 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要译为“莫非??吧”。

B.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 )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试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的特点。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行踪,害怕别人看见、认出。 (2)(申)甫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术)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方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整合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意义的文言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顺序也不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翻译。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句子,要根据其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 (二)翻译标准——信、达、雅

1.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错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错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2)原句:(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漏译“督”字。“督”,督促,这里是“被督促”。 ②错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原句:(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错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译句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

(4)原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道理没有流传也已经很久了!

漏译、错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中“也”是个句中助词,翻译时不必译出。将原句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翻译出来,也是违反“信”的标准的。

(5)原句:(2010·福建)凡数日得若干人,(焦翁)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译句:一共好几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到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坐船回去。

赘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译句没有遵循“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直译原则和“信”的基本标准,自己添加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坐船”等内容。赘译是考生不忠实于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的表现,更是无“信”。

2.请指出下列译句的不“达”现象,认真体会“达”的要义。 (1)原句:(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2)原句:(2009·江苏)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属错译。 (3)原句:(2009·全国Ⅰ)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句:馆陶的全体百姓都悲伤痛哭,于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的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全体百姓”,而是整个境内的百姓;不是跟着魏德深去居住,而是跟随魏德深去安家。 整合点拨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意思。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须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如何落实得分点?

一、下面文段的现场译文均有问题,请你修改为正确译文。 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优游以忘其老。(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 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现场译文

修改为正确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我一个人。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寓而势不得去。 现场译文

修改为正确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 二、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臵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 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臵句,未译出。

改正: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误译:(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

问题:“未之有也”是个否定句中宾语前臵句。“之”是代词,须译出实义。否则,无法体现句式特征。

改正:(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4.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误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

问题:原句在句式上有两个特征:“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该句翻译时在这两方面未做到准确到位。 改正: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矫正指导 文言语句翻译应具有三种意识:语境意识、推断意识、得分点意识。得分点意识是指在翻译中能找出可能是得分点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能落实到位;在三种意识中,其他两种意识最终是为这一意识服务的。 一、文言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如何判定这些得分点呢?

1.得分点有三:①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②特殊句式,③句意通顺。

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上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这里,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

①通假字的判断

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

②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高频考点一“基础:整合·点拨”部分) (2)判定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能基本锁定它。 ②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 (一)关键实词

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①用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做、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二)关键虚词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三)特殊句式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三、句意通顺

要保证句意通顺,除要依靠平时积累并紧密联系语境外,在具体翻译中,还要:①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②避免硬译、漏译和误译;③补足省略的句子;④译句不得出现语病。

Ⅱ.文言阅读的基础 ——文言断句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解析 起句要抓住“观”字,观什么?观百余篇。第二、三句要抓住“而”字,“而”字表并列,前后成分相当。下面几句“苟”“则”这两个虚词是比较明显的句读标志。其中,“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中“为之不已”和“资以学问”明显是两个分句,那么“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这个部分的划分就要联系下文“求言遇于后世”来考虑。因为后面有“遇”,而前面有“不遇”,大致可以判定“其身不遇于世”之前可以断句,但到底是断在“其”之前,还是“古者”之前呢?如果考虑一下“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的主语是什么,就能立刻发现,应该从“古者”开始断句。 整合点拨 断句标点的常见误区

1.不懂词义

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1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错误断句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食品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

2.不明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 例2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的人称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应该这样标点: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可口的食物享用。)

(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3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

3.不晓句式

文言文句子成分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4 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柳河东集》)

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

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

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

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更加体乏无力。) 4.不知名物制度

例5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

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

文言断句实用口诀例析

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

即日焚裘。

注 ①收:逮捕。②将佐:将领和僚属。③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④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现场答案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的失误之处在于没弄清文段中的官职名以致不懂文意而想当然地下笔。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答案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解析 先搞清几个人名和官名等名词性词语,如“桓南郡”“殷荆州”“罗企生”“咨议”(官职,见注释),为了解人物对话打下基础。然后依照具有明显点断标志性的词语,如“焉”“曰”“吾”“今”“我”等,这些词语要么是句首起始词语,要么是句尾结束语,据此可作出合理的判断。最后根据整个句子的搭配情况加以确认。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一、文言翻译

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

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2012·湖南)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句外部语境为前后把“有行之人”与“无行之人”进行对比。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动,动词活用为名词,举动;法度,可以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特殊句式:无 ②答题: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语句仍紧承“有行之人”进行描述。句内语境:“虽??犹??况??”表明了复句特点。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虽,即使;贫乏,近义复词,贫困缺乏;与,给予;犹,而且;妄,胡乱,行为不正。

特殊句式:无 ②答题: 第一步:切分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句带有对“有行之人”的总结性质。 b .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若,这样;益,对??有好处。 ②答题: 第一步:切分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2.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川)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b .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褚币,纸币;诣,到;易,交换;值,遇。

特殊句式:弗之顾,宾语前臵句;省略句,“携”省略主语“吕徽之”。 ②答题: 第一步:切分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规范导引 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译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这一点最易被考生忽视),审译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翻译的得分点有哪些呢?参见第Ⅰ部分“因题突破”内容。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答题(翻译)要做到:

(1)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信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

(2011·四

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查疏漏: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这是防止疏漏失分的有效途径。 二、文言断句

1.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丁氏穿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使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求 闻 之 若 此 不 若 不 闻。

答案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解析 首先借助对话和引文,本语段出现了两个“曰”字,一是“传之者曰”,一是“丁氏对曰”,这在句中是两个明显的点断;“丁氏穿井得一人”为上文引文,应该点断。然后再根据句中明显的代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在“国人道之”“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处点断,再有虚词“也”的词尾辅助语气作用。根据这些常识,就不难断开句子。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姓丁的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2.请为下面的文段断句。

夫 杨 横 树 之 即 生 倒 树 之 即 生 折 而 树 之 又 生 然 使 十 人 树 之 而 一 人 拔 之 则 毋 生 杨 矣 夫 以 十 人 之 众 树 易 生 之 物 而 不 胜 一 人 者 何 也 树 之 难 而 去 之 易 也。

(《树难去易》)

答案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参考译文

杨树,横着栽它可以长,倒着栽也可以长,折断它也可以长。但是如果让十个人栽树,一个人在后面拔,那么就没有一棵树可以成活生长了。以十人之多,栽容易生长的东西,却不能够胜过一个人的力量,什么原因呢?栽树难而拔树容易呀。 3.请为下面的文段断句。

杨 子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 行 贤 而 去 自 贤 之 心 焉 往 而 不 美。

(《美与丑》)

答案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参考译文

杨朱路过宋国,宿于旅店,看到旅店老板有两个老婆,那个长得丑的受到宠爱,长得美的却受到冷淡。杨朱问这是什么缘故。旅店的老板说:“美的自认为美,我就不觉得她美了;丑的自己知道丑,我就不觉得她丑了。”杨朱便对他的学生说:“做贤德的事而抛弃自以为贤德的心理,到哪里会不受到赞美呢?” 规范导引 文言断句四妙招 (1)把握文意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的意思的准确理解。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考生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2)定位实词

语句中的实词在意义表达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考生在断句时要抓住一些关键实词,这样就比较容易断句。 (3)把握虚词

注意一些虚词在语句中出现的位臵,如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虚词有“盖”“夫”“故”“岂”“因”“若夫”“且夫”等;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也”“矣”“焉”“乎”“欤”“耳”“邪”“而已”等;常常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以”“于”“为”“而”“则”等;作为关联词的虚词有“苟”“虽”“虽然”“纵”“向使”“假使”“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是故”等。 (4)分析整句

文言文比较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上下句之间常常字数、结构相似或相同,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个特点来正确断句。

此外,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年号,还有人物的姓名、字、号、谥号等知识,也能快速、准确断句。

答案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参考译文

杨朱路过宋国,宿于旅店,看到旅店老板有两个老婆,那个长得丑的受到宠爱,长得美的却受到冷淡。杨朱问这是什么缘故。旅店的老板说:“美的自认为美,我就不觉得她美了;丑的自己知道丑,我就不觉得她丑了。”杨朱便对他的学生说:“做贤德的事而抛弃自以为贤德的心理,到哪里会不受到赞美呢?” 规范导引 文言断句四妙招 (1)把握文意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的意思的准确理解。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考生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2)定位实词

语句中的实词在意义表达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考生在断句时要抓住一些关键实词,这样就比较容易断句。 (3)把握虚词

注意一些虚词在语句中出现的位臵,如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虚词有“盖”“夫”“故”“岂”“因”“若夫”“且夫”等;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也”“矣”“焉”“乎”“欤”“耳”“邪”“而已”等;常常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以”“于”“为”“而”“则”等;作为关联词的虚词有“苟”“虽”“虽然”“纵”“向使”“假使”“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是故”等。 (4)分析整句

文言文比较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上下句之间常常字数、结构相似或相同,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个特点来正确断句。

此外,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年号,还有人物的姓名、字、号、谥号等知识,也能快速、准确断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3y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