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11 13: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 (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

1.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

2.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3.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4.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

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

1 / 72

育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客观的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主观的环境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

(一).情报研究的概念p5

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

2 / 72

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情报研究的基本过程p6

专题情报的收集,包括查找目录索引、查找情报资料—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包括专题情报目录索引、专题情报内容摘要、专题情报研究综述。 (三).情报研究的作用是:1.为确定研究课题服;2.为设计研究方案服务;3.为认识研究、提高理性认识服务。 二.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p6

是指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差研究的基本过程p6

确定调查的课题—判断调查研究所属的类型—提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案,调查内容的设计方案,调查的手段和调查资料的统计方案—安排并实施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提高调查内容的设计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水平的关键。

(三).调查研究的类型p7

1.现状研究:

现状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么样的。”

3 / 72

2.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3.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

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一种现象或具有某一种特征的对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特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延伸或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三.经验总结

(一).经验总结的概念p8

教育经验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教育对象、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的技能和体验。家庭教育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具体技能和感受体验。家庭教育经验总结是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家庭教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经验总结类别与基本过程p9

1.基本过程:具有详实的事实材料—建立可靠的理论支撑点—提炼家庭教育经验的主题—揭示家庭教育经验的内在机制。

2.经验总结的类别:分为具体经验、一般经验和科学经验三个层次。 四.实验研究

(一).实验研究的概念p9

4 / 72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得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得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p10

实验研究计划—按照计划由执教者实施实验、控制实验条件、观测实验效果—对通过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研究结果,分析后撰写报告。

(三).实验研究的两种类型:一般采用单组实验和等组实验,不采用轮组实验。 五.质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的概念p11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参与观察研究法。 (二).质的研究的过程p12

界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场地—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资料搜集与检核—资料分析与整理—撰写并提出研究报告。

90年代质与量的研究并重,采用质与量的途径进行教育研究成为趋势。 六.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概念p13

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由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考瑞等人大力倡导,行动研究开始进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

5 / 72

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

典型的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性;2.行动性;3.角色一体性;4.供体与受体的统一性;5.合作性;6.反馈——调整性;7.目标的具体性;8.结果的非普遍性。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p14

首先,要“找出起始点”,包括研究日志、寻找一个起点;其次要“理清情境”, 包括澄清研究的起点、收集资料、资料分析;第三,要“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第四、要“分析与理论类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键。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上,教育不能重智轻德,学习也不是单一的“读书”、“写字”、“听课”,学习是一种在活动中获取、体验的过程。 一、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四种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一).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EQ的基本内涵

6 / 72

丹尼尔· 高曼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提出一套基于EQ的解决办法.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EQ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IQ,认为高IQ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 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情绪智力\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2] :

1.认识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理解他人情绪5.人际关系管理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一生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培养每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发展自己的手段.\以此为基础。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发展对家庭教育的影响p18

“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应该贯彻于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整个终身教育,应该贯彻于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在内的整个学前教育。家庭必须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家庭必须对孩子同步实施素质教育,家长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家长的教育素质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影响家庭教育质量,影响子女身心的发展,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键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p18

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把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上。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贯彻终生教育。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键。

7 / 72

2.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社区直接组织或由幼儿园依托社区组织0~6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将成为发展的方向

3.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学习型家庭应该为家庭成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时间的共享、共同的活动和情感的沟通是学习型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在非正式状态下,在没有压力并处于低权威下进行的。

第二章 家庭

第一节、家庭的概述 一.家庭的概念 (一).家庭的定义P23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其中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否是家庭的首要目标。 (二).家庭的本质和特征 P23

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

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满足了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的需要。 二.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 p24

1.血缘家庭:本质—属于群婚制的最初阶段,特征—婚姻是按辈份来划分,定义—凡属于同一辈份的男女均可以结为夫妻,即使是兄弟姐妹间的夫妻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排除了父母与子女的性交,这种同辈而婚的群婚制婚姻构成了人类最古老的家庭形

8 / 72

态——血缘家庭。

2.普那路亚家庭:定义—是一个氏族的男子与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女子交互群婚。特征—家庭一名男子可以与一群女子发生性关系,同样一名女子也可以与一群男子发生性关系,但它排除了兄弟姐妹的性关系。这种家庭成为“普那路亚家庭”。本质—它也属于群婚制家庭,又称团体婚姻。仍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家庭。

3.对偶家庭:对偶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是上的第三种形式,本质—属个体婚姻制。定义—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的,相对一夫一妻家庭来讲,是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它是普那路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式态。特征—配偶关系不牢固但相对稳定。

4.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伴随私有制的出现。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P27

1.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2.孕育孩子阶段;3.为人父母并养育孩子阶段;4.孩子长大成人阶段;5.老年阶段。

新婚阶段对于今后能否建立美满的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家庭结构 一.家庭结构概念P29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划分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家庭成员的分类和家庭成员的多少。家庭成员的分类构成了家庭的类型结构,家庭成员的多少构成了家庭的规模结构。

9 / 72

二.家庭结构的类型p29 1.核心家庭:

含义: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对幼儿的影响—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父母与子女互动机会多,更易建立亲子感情,达到教育的一致性;缺点—缺陷是父母工作压力大,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与交往,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完全承担了教养孩子的重大责任, 2.主干家庭:

含义: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我国社会学家对主干家庭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妻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的特点是代际关系比较复杂,人口也相对于核心家庭较多,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等。对幼儿的影响—弥补双职工家庭在料理生活及照顾、抚育孩子时间、精力的不足。两代人可以取长补短;不利的影响:不同代际在家庭教育时出现矛盾,教育的不一致性会削弱家庭教育功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3. 残缺家庭

残缺家庭包括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也指不完整的家庭。一方责任更加重大,既要承担父亲的责任又要承担母亲的责任,而且经济上有困难。一方去世的残缺家庭的孩子会比别的孩子更早成熟,离异家庭的孩子大多数会产生心理偏差、性情孤僻、少言寡语、冷漠、悲观失望,甚至有反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4. 隔代家庭

指祖父母(外)与孙辈组成的家庭。影响亲子关系,教育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现

10 / 72

代意识和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5.联合家庭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姐妹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联合家庭家庭成员比较多,规模比较大,除了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之外还有连襟关系、妯娌关系叔侄关系、表(堂)兄妹关系等等。关系复杂,矛盾多,相互之间自由度较低。我国已比较少见。

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趋势有两个很明显的走向——小型化趋势、核心化趋势。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家庭发展也是螺旋式地向前迈进,总发展趋势是小型化、核心化。P35 第三节 家庭关系 一.家庭关系的概念 (一).家庭关系定义p36

又称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家庭关系的特点p37

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2、家庭关系是最为持久、稳定 3、家庭关系具有连续性和承先启后性。 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 二.家庭关系的类别P38

11 / 72

(一)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是第一关系也是最基本的关系。夫妻关系产生亲子关系,然后在衍生出其他家庭关系,夫妻之间没有血缘只有姻缘。

(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自子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是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是人生最初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不可选择的,永久的,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祖孙关系。祖孙关系值祖父母或外祖父与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关系。祖孙关系对于沟通三代人之间的联系,促进家庭的团结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四)婆媳关系。婆媳是由姻亲而结成的一种家庭关系。 三.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分析

家庭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家庭关系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一).来自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P40

1.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家庭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家庭关系则越复杂。 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理、心理、道德、文化修养等自身因素也必定会影响到家庭关系。

2.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不同代际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年龄、身体差异等原因,导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家庭中的代际层次越多,家庭关系则越复杂。

3.家庭传统和背景。家庭传统和背景对家庭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p42

1.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状

12 / 72

况会影响人们的家庭关系,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人人经济独立,家长制就不易滋生。

2.法律和道德风俗。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对家庭关系起到约束和保障作用,道德风俗对家庭关系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

3.宗教。宗教对家庭关系也有重大影响。不同宗教对家庭关系的相应规定对家庭的主要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产生了极大的约束力。 四.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家庭关系从数量上说趋于简单化;(二).家庭关系从交往密度上说趋于减弱,人们与社会群体联系反而加强。 第四节 家庭的功能 一. 家庭功能的概念p44

家庭功能又称家庭职能,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家庭功能的类别P45

(一)固有功能包括1.生育功能: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2.性生活功能: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只有家庭为人们提供了被法律和社会风俗所认可的性生活,对于人的个性、家庭的巩固、甚至对社会的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3.抚养赡养功能:孩子出生之后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情感上都离不开父母及长辈的照顾,人到老年也有一个丧失劳动力需要子女后代予以赡养的时期,即使社会化服务水平很高,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仍然是一个其他社会机构不能代替得了的。

(二)历史功能包括1.情感交往功能: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密不可分,

13 / 72

即使在没有血缘关系的收养家庭中,长期的共同生活也会形成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对于人一生的性格发展、品质养成。情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物质生产功能:以前家庭的物质生产功能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基本需求,物质生产功能对于家庭曾经十分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物质生产功能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减弱,家庭的物质生产功能不会完全消失;3.教育功能:家庭对人的教育、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家庭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不仅仅对于儿童子女很重要,对于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很重要,由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特殊性,使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4.娱乐功能:家庭独有的温暖、舒适、愉快的气氛是其他任何娱乐场所无法取代的,家庭成员间的血亲关系和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情感会给人喜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的娱乐功能将越来越受重视;5.宗教和政治功能:都属于家庭的附加功能,不为家庭必需,只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家庭起着传播宗教、世代传教的作用,家庭的政治功能也同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附加功能。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P47

1.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家庭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2.社会法律和制度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3.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也会影响家庭功能。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p48

1、生育功能退化(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重视了)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作为社会经济的补充会长期存在)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由原来的维持温饱等基本生活专向多元消费) 4、教育功能分化(家庭教育体现在全面发展等方面上上,而学校承担了知识技能

14 / 72

的传授)

5、赡养功能的弱化(不会消失) 五.家庭教育功能的演变p50

在家庭中传授生产技能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处事能力的培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三章 家庭教育

第一节、家庭教育的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述

(一).家庭教育含义P53: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 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教育与影响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占据主要地位。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家庭教育的这种教育和影响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主要地位。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直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二).家庭教育的性质:P54 (注意与特点区分开)

指家庭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的根本属性。 1.是一种非正规教育: 2.是一种充满亲情的教育; 3.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P55(从内容、形式、因素三方面把握)

15 / 72

1.教育内容包罗万象 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 3.教育因素复杂多样。

(四).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p56.57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起到配角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2.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奠基作用。对孩子将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取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个性品质起到奠基作用。

3.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儿童社会化:指儿童形成适应现实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因素。 家庭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p58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住房、设备、经济收入与开支、营养供应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家庭的环境布置、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二)、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p59

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素养等方面。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从小生活在好学的环境里的孩子求知欲就较高,

16 / 72

把书当成好朋友。和睦的家庭能使孩子情绪稳定,学会关心、体贴别人、尊老爱幼;相反,夫妻吵架,婆媳不和,这些不好的样子会在孩子成长的心灵上打下烙印。 三、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北宋思想家颜之推主张从胎教抓起。P59

家庭教育更应提倡家长以身作则,成人的一举一动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这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复杂的,并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孩子。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家长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第二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方面:遗传、环境与教育。 父母的遗传素质是子女发展的物质前提,在遗传不变的情况下,环境与教育就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p61.

1.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行政领导、教师都是经过专门的培训; 2.工作目标就是培养教育青少年;

3.教育内容相对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评价,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

家庭教育

1.家庭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最亲密的社会团体,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2.家庭中的成员、环境、心理氛围都是稳定的; 3、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一惯性;

17 / 72

4、家庭对孩子实施的教育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更具有实用性。 (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P62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发挥整体合力。首先,要及时把学校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重点向家长介绍,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其次,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情况,共同研究、制订出同步教育的方法与措施。第三、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长自身的修养。

2.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个方面发展的积级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 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实到处。 4.指导要面向全体家长。

(三).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主要体现在:p64

1.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 3.热心学校工作,充当学校教育的参谋。 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p66

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根本改变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脱节,而社会不承担教育责任的状况,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二).社区教育p67

是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模式,就是以一个街道、一个乡或一个区为范

18 / 72

围,将这个社区里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起来,共同关心这个社区内的年轻一代的教育,支持社区内的各类学校,为他们提供帮助。社区是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 (三).社区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影响p67

“孟母三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社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每个社区都有特定的风格风尚,人们长久居住会受到它的感染,行为方式也会趋于相同。 (四).传播媒介的作用p68

现代人收看电视、使用电脑的时间不断地增加,电视、电脑已成为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可以增加许多知识,获取大量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事件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再全球的范围内传播开来,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五).传媒对家庭教育的影响p68.69

从正面来讲,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使人们的知识面更广,使家长学到科学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成为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从负面来说,它带来的不正确信息对于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的儿童来说极其危险,长时间与电脑、电视为伴更减少了亲子交流,损害孩子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 一.终身教育p69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一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教育的过程中。

(二).终身教育的背景/发展:终身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伊斯兰思想以及在中国、印度的古老哲学思想里,其后在夸美纽斯、卢梭以及在1880-1920年教育运动的代表们身上也能发现这样的思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成为联合国教

19 / 72

科文组织规划的中心和一系列研究、会议和可行性计划的主题。它打破了接受教育是年轻人的事这样的传统观念,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同样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三).要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 3.塑造新的生活形态。 二.学习社会po72

未来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建立学习社会标志着终生教育的推进;学习社会强调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终生教育、学习社会的建立是多元化、多样化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所以要充分发掘利用,建立学习型家庭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三.学习型家庭p73 (一).学习型家庭的概念

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它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的基础,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家人进行共同的学习分享与活动。是现在和未来家庭的理想图景、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

(三).学习型家庭的特征:

20 / 72

三.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p201

(一).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在学前阶段,由于孩子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而又不稳定,因此家长只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针对孩子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同一年龄段的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水平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孩子个性特征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的作用越来越小,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个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训练也应因人而异,区分情况分别对待,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承认、正视、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 四.教育要求一致和教育方法灵活相结合原则p202

(一).父母老人及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首先父母对孩子所提要求要一致。其次,家庭中老人往往容易宠爱孩子,父母要将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告诉老人及家庭其他成员,使他们了解这些要求,不要让孩子无所适从,或形成两面行为,这对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和城市品质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但方法去灵活。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应当始终保持积极负责的态度,并要求家长随时掌握好对孩子要求和管理教育的宽严程度,做到教育方法灵活。

第九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产前保健与胎教 一.产前营养、药物与化学物质 (一).产前营养的意义

46 / 72

孕妇的营养有双重意义,既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首先,孕妇要切忌偏食;其次,要注意少吃多餐 (二).产前营养的需要p206

1.热能。孕期是由于体重增加,而且基础代谢增加,所以热能需要也增加,由于孕期胎儿发育的特点,月亮需要随不同孕期而有变化,妊娠四个月开始在正常热能供给量基础上每月增加200千卡。

2.蛋白质。认证期间共计充足的蛋白质很重要,孕妇必须根据蛋白质贮留特点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食禽、鱼、蛋、肉、牛奶和豆浆等。

3.碳水化合物。一般碳水化合物无规定供给量标准,孕妇每日至少应该摄入200到500克以上,以防止酮体征出现。

4.脂肪。孕妇膳食中应有适量的脂肪并包括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保证自身和胎儿的需要,其热比以25%~30%较为适宜。

5.钙。妊娠期,需要大量钙在体内贮留,以供给胎儿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之用,孕中期供给量为1000毫克,孕晚期为1500毫克,膳食不足者可补充钙制剂。

6.铁。妇女受孕后,铁的需要量增加,整个妊娠期总的需要量约1克以上。孕期缺铁会影响新生儿贮铁量,致使婴儿较早出现缺铁或缺铁性贫血。

7.锌。锌缺乏影响维生素a的运转以及外周组织内视黄醇的氧化还原转化,孕后期每日摄入纤维20毫克。

8.碘。孕期甲状腺功能活跃,甲状腺能促进胎儿生长发育,故碘的需要量增加,妊娠中、后期每天应摄入碘175毫克。

47 / 72

9.脂溶性维生素。因胎儿发育,肝脏储备及母体泌乳而储存,孕期维生素a的需要量增加,孕妇维生素a的每日供给量标准为1000微克视黄醇当量。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和钙在骨骼中沉积,对骨、齿形成极为重要,孕妇应经常接触充足的阳光和保持正常的膳食,可预防发生维生素d缺乏。

10.水溶性维生素。孕妇维生素b1和b2的每日供给量标准均为1.8毫克,孕妇维生素b6每日供给量为2.6毫克。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其新生儿也可能患贫血,孕妇维生素b12每日供给量为4.0微克。维生素c对胎儿骨骼、牙齿的正常发育、造血系统的健全和机体的抵抗力都有促进作用,孕妇的每日维生素c供给量标准为80毫克,孕妇可经常食用橘子等水果。孕妇叶酸每日供给量为800微克。 (三).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及化学物质p212

1.尽量避免病毒感染。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和疱疹等等。为了防止和减少胎儿受病毒的有害影响,孕妇在怀孕早期应加强预防措施。注意营养和锻炼,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数众多的公共场所活动,不要到医院看望病人,以减少感染机会。

2.避免药物滥用。

3.避免嗜烟酗酒。香烟里的尼古丁、一氧化硫等有害物质,通过吸烟者的血液循环侵入精子,有可能引起精子的染色体和基因发生变化,形成的胎儿发育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早产、流产,严重的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等现象。

4.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噪音等有害物质。其中包括射线、噪音、空气污染等。 二.孕妇情绪

(一).孕妇情绪对胎儿的影响p215

48 / 72

孕妇的情绪反应直接影响到胎儿。孕妇的积极情绪可以增加血液中有利健康的化学物质,母亲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平衡,血液环、内分泌和心率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胎儿的身心都能得到最佳的发育。孕妇发怒、焦虑、紧张或忧郁时,胎儿立即表现出不安,孕妇的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胎儿畸形发育,对胎儿的心理心理状况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影响,中大多数将贯穿人的一生。 (二).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p216

1.夫妻关系不良;

2.孕妇与其母亲的关系不良; 3.担心体型变化;

4.性别期待和产程危险的压力; 5.家庭生活的压力。

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素和孕妇自身的认识因素。 三.胎教的内容

胎教的内容,概括地讲就是音乐、言语和胎儿体操。 (一).音乐p217

内容:孕妇听的胎教音乐,主要是舒缓轻柔或欢快相间的音乐,可以有虫鸣鸟啼,潺潺流水声,给孕妇以丰富的联想。给胎儿听的胎教音乐,首先要保证音乐的声波特性不会损害胎儿的听觉器官。1.器乐曲宜宁静或优美;2.声乐曲宜欢快、明朗;3.切忌采用摇滚音乐等噪音太高的音乐。

49 / 72

作用:音乐系可以改善孕妇的身心状况,使孕妇身心愉快,生命中枢活动正常,从而提高免疫能力;又可以使胎儿获得丰富的音响刺激,使脑细胞的发育改进,情绪稳定,整个身体发育处于最佳状态。 (二).言语 p218

胎教语言材料可采用录音盒带(著名影视演员的诗歌朗诵盒带均是佳品),也可由孕妇或父亲朗读(这是最好的方式)。

作用:言语胎教可以提高胎儿和胎儿出生后对言语的敏感性,使婴儿言语发展比一般儿童早、快、准、畅。可以激发胎儿脑细胞的生长,特别是运用两种以上语言作为胎教材料,可以为胎儿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的平衡发展奠定基础,为出生后思维的迅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胎儿体操p219

孕妇可通过两种方法帮助胎儿做体操,第一种方式是孕妇通过推压腹部直接运动,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孕妇的锻炼活动间接促进胎儿的活动,带动胎儿做体操。

作用:胎儿适度的全身性活动(胎儿体操)使胎儿血液循环加快,单位时间内摄入的氧气增多。不仅胎儿的心脏、呼吸系统、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胎儿的大脑皮层以至整个神经系统也会因为动作反馈信息增多和血液中氧含量的增加而得到充分的发育。 第二节、乳婴儿的家庭教育内容 一.身体的适应p220

适应包括开始呼吸、体温的稳定、开始某些器官(如呼吸器官)的功能。婴幼儿期的特质在于:1.许多方面必须适应子宫外的环境;2.适应之后重新开始发展和成长的过

50 / 72

1.家庭成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有自主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3.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 4.能正确评价学习成果。 (四).学习型家庭的提出:

学习型家庭这个概念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系统思想、学习型组织”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的,9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就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一经提出立即风靡全球。

第四章 家长与子女

第一节 父母的职责 一.父母亲的职责 (一).父母的角色p76

家庭角色分为两种,一种不可选择,比如母女、父女、兄弟姐妹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角色;一种可人为选择,夫妻、婆媳、翁婿等这些角色是生活过程中因选择而获得的。

1.父母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

(二).父母的作用 p78

1.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婴幼儿的时代是感受母爱最强烈的关键期,缺乏母爱对孩子而言是残酷的,母爱只能由母亲来实施,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21 / 72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父母在孩子为人处事方面起着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父母的人格、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就成了孩子社会认知的标准,孩子通过父母的价值判断和品行形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行为准则。父母角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极其深刻而久远的。 (三).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p80

1.身体素质。父母的生理遗传素质是子女体格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父母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2.道德品行。父母的道德品行往往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称职的父母必须有相当的道德水准和是非判断能力,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孩子。

3.观念意识。父母应该有正确的儿童观,要客观地认识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平等对话,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因材施教,把握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4.文化修养。父母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典范,从小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将是孩子终身受益,父母要不断的用知识充实自己,不断的进行自身修养,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5.人生态度。称职的父母会有意识地努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生活、工作;奋发向上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爆发出生命的火光。 二.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 (一).父亲的教养作用p81

父亲能给孩子带来稳定安全的心理感觉,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应该更加重视子女的自主行为,提高子女成熟的行为,了解子女,能理智地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用相应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地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22 / 72

(二).母亲的教养作用p82

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以了解孩子为基础,管教好孩子。母亲要尽可能的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丈夫要给予妻子积极的配合,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多与孩子交流接触,更好地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 第二节 祖辈的职责 一.组被家长的职责 (一).祖辈家长的定义p83

是指比父母长一辈的家长,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二).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p83

可以分为隔代家庭、主干家庭、监护人家庭、留守家庭等。

1.隔代家庭:是主干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 2.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3.监护人家庭:指祖辈作为孙辈的监护人与孙辈居住在一起的家庭。 4.留守家庭:是指孙辈的父母因故离开家乡只留下祖辈和孙辈的家庭。 (三).祖辈家长的作用 p85

1.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2.弥补年轻父母家庭教育经验方面的不足;

3.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代代相传。 二.祖辈家长的教育特点 p86

(一).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隔代亲”,祖辈们对孙辈万般疼爱,有些老人初得孙辈时,

23 / 72

甚至比年轻时初为人父母都兴奋。他们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爱,甚至到了宠爱的地步,当父母要批评教育的时候,孩子会寻求主父母的庇护,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与年轻父母相比,他们的文化知识,外界信息,身体状况等较为欠缺。

(二).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的机会多,可以说是全天候全方位,她们教育孩子往往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家庭教育的这种继承继承性通常被称为家风,祖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能给子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将家族历代人共同努力而形成的良好风尚代代相传。

(三).作为家长的教育局限性。首先祖辈家长教育条件的不平衡,有的祖辈家长与子女关系紧张,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和,家庭居住条件差,人员结构复杂,自身存在种种生活陋习,这些祖辈家长无法给孙辈以积极的教育,但又无法回避、无法重新选择; 其次祖辈家长相对比较封闭,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对孩子个性培养上比较保守,缺乏对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参与、自主等意识的培养,教育内容、方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节奏。

三.祖辈家长教育特定的成因分析p88

祖辈家长大都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生长在相对现在来说封闭得多的时代,虽然他们也在不断的随社会发展有所转变,但相对于联系年轻一代来说还是比较保守;随着年龄的上升,精力体力会逐渐下降,各方面的反应也会变慢,但他们有丰实的生活经验和广泛的社会阅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祖辈家长的这些特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第三节、子女的职责 一、子女角色的职责

24 / 72

(一).子女角色的地位p89

子女的地位(独生子女)处在高关爱、高期望的家庭核心地位 (二).子女的职责和权力p90

1.子女角色的职责:应该体现在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上,并应该从小培养。比如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在父母身体感到不适时能表示关心并给予帮助,主动帮助父母分忧解难,具有自身安全与健康的意识,知道要保护环境。

2.子女的权利: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他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法律上具有与成年人同等的权力。主要概括为生存的权利、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尊重的权利、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等。 三、子女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p92

1.子女对家长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反向社会化;

2.赡养老人是子女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不仅在物质上而且还要在精神上给予老人帮助、安慰。 第四节、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概念 (一).亲子关系的定义p93

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家庭关系的特点、性质在亲子关系上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二).现代社会亲子关系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p94

25 / 72

1.从事脑力劳动的幼儿家长更倾向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对孩子更充满信心,对自身更充满自信,更重视教育的作用。

2.从事非劳力劳动的幼儿家长,更倾向于“只要孩子快乐,父母及时作出一切牺牲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说明非脑力劳动幼儿家长比脑力劳动幼儿家长更无原则的爱孩子。

(二).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教育观不同p123

1.从事脑力劳动的幼儿家长持“严厉管教会使孩子失去活泼的天性”。说明从事脑力劳动的父母更倾向于民主型教育方式。

2.从事非脑力劳动的幼儿家长持“爱孩子应爱在心里不应表露在脸上”。其家长的教育态度更为亲切。

(三).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p123

从事脑力劳动的幼儿家长,更希望孩子将来接受大学教育,对孩子期望更高,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更强烈。可见学前儿童家长的职业是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六章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中介。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含义及类型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含义p125

教养方式即是父母给予子女行为的奖罚,而子女通过对这种行为奖罚力量的判断,形成内外控信念,进而影响其行为。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

31 / 72

表现初的一种行为倾向,他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

(一).以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因素)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P126~p129

1.以接受——拒绝(关爱)和支配——服从(家长发起的对孩子的要求)两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接受——拒绝,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支配——服从,不是随心所欲的支配,孩子就一味的服从孩子。美国学者西蒙兹(20世纪40年代)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原点(O点)代表了最理想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倾注着非常适当的爱,只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照顾,是孩子的情绪社会性,自主性健康发展。

2.以接受---拒绝(关爱)和限制---允许(孩子发起的对家长的要求,家长的反应)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既接受又限制,为保护的和宽容的教养方式;拒绝而又限制,称作查问的和敌对的教养方式;允许而又拒绝称为冷淡的教育方式,允许而又接受称为民主的教养方式;心理学家施艾弗二个向度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

3.以接纳---拒绝(关爱)和要求与控制---宽容(权威)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马丁(1983)和麦考伯(1983)。 (二).以家长人格特点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p130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认为,由于家长的人格不同,家长在帮助子女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也有重大区别。

1.专制型:责任感十分强烈,有“恨铁不成钢”之心,却不理睬子女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

32 / 72

2.溺爱型:把子女视为纯粹私人财产,把子女教育视为个人的私事,用感情去满足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百依百顺;

3.放任型:专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滋生了“朽木不可雕”的失望情绪,缺乏耐心,讨厌自律,撒手不管;

4.民主型: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提供足够而有效的信息,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家长则表现出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森重敏认为母亲的育儿态度与幼儿个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四种类型:

第一,“细微的干预”型教育态度的母亲,其性格一般带有阴郁性,易变性和神经质的倾向,同时还往往过于沉缅于冥思、反省。第二,“垂直的亲爱”型教育态度的母亲,由于其阴郁性的倾向一般很少,其易变性和主观性的倾向(空想、敏感、不能客观地待人处事)也很少,而其适应性的倾向较强。第三,“情动”型教育态度的母亲,由于其感情表现强烈,心情浮躁,情绪很不稳定,或喜或忧,第四,“水平的亲和”型育儿态度,由于母亲对孩子的亲爱不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型关系,而是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处于平等地位的亲和关系,所以具有这种亲和态度的母亲是孩子十分喜欢的。 (三)以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结果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p131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D-Baum rind 1、控制(奖励和强化)权威型父母,得分最高2、成熟的要求,要求儿童按照他们的智力水平、社会性水平和情绪水平来行动,强制性多了点,对孩子的慈爱温暖少了点,称为专制的父母。3、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性(通过说理让孩子服从,征求孩子的意见,爱儿童同情儿童,对儿童的成就表示高兴赞许等)4、第三者儿童的父母,没有要求不训练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这

33 / 72

类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三.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p132

我们采用西蒙慈、施爱弗、马丁和麦考伯等学者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可以交互组合成四种主要的教养类型:

1.民主权威型:民主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和树立个人特质。

2.绝对权威型:对孩子给予很少关爱且给予最大限制;控制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和尊崇;过分严厉的对待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态度极其粗暴。

3.娇惯溺爱型: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很高,迁就孩子,但很少进行限制,有过度保护的倾向,无原则地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事事包办。

4.忽视冷漠型:对孩子给予很少的关爱,并较少进行限制,且有放纵的意味;对孩子缺乏关心,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无视孩子情况和需要,与孩子的交流缺乏感情。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与家长教育行为,幼儿发展三者间的关系: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持下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表现为一定的教养行为,最终作用于幼儿的发展,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35

★民主权威型的家长给孩子创设理解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心理空间,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他们了解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尊重孩子的兴

34 / 72

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由与独立,接纳孩子的行为,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独立乐观、态度友好,在人格等各方面均得到较好发展。

二.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37

★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要求孩子服从,过多限制,缺少宽容,奉行棍棒教育,孩子稍有不妥之处就严加惩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差,自我依赖程度低,情绪不安定,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表现为他们既依赖、顺从别人,又常常对别人反抗、凶残(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强、反抗性强、情绪不稳定等)。 三.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39

★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度很高,对孩子较多关爱,较少限制,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又往往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幼儿依赖性强、骄纵、神经质、缺乏独立性、懒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任性、为所欲为,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形成一系列不适应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对父母没有感情,只知道索取,是最差的一种教养方式。 四.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40

★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很少关爱,较少限制,不闻不问,接触机会少,彼此不了解,产生代沟和分歧;这样的幼儿情绪不稳定,富有攻击性,对人冷酷,自我控制力很差,但创造力强。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p140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又影响

35 / 72

幼儿的发展,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自我成长与适应良好,而消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自我认同困难,偏差,行为增加,因此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教养方式。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一.家长本身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夫妻关系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p143

父母作为主要抚养者,夫妻冲突越多越激烈,则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不良倾向越严重,对孩子或采取溺爱放任不管的方式,或采取专制排斥非民主的方式,自身教育要求和夫妻教育要求间常有严重的不一致性;冲突平息需要的时间越长,则母亲教育方式的不良倾向也越多,冲突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高冲突型和与此相反的低冲突型的两类家庭的母亲在教养子女的方式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夫妻之间冲突频繁时母亲消极情绪增多,会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影响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和子女的交往,经常发生争执很可能缺乏积极接纳对方、友好协商的技能,不但可能被孩子观察学习并使用,而且可能使孩子因父母冲突导致压抑,紧张恐惧、烦闷,进而产生抱怨、逆反,出现许多行为与适应上的问题,增加母亲教育上的困难,造成恶性循环。 (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p144

父母文化程度越低的家庭,越容易采用溺爱型、否定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教育方式。陶沙等同志对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职业使个体形成不同年的观念与行为体系,从而影响个体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而母亲的职业还可能作为中介反映母亲受教育的程度;另外,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了母亲的职业选择,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定

36 / 72

其构建家庭的选择范围。所以,受教育程度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孩子的性格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p146

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孩子的自我态度——自信或自卑,特别是自卑,这类孩子的性格常常支配父母对他们顺从宽宏。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第二个方面是孩子的情绪特征。首先最明显的差异便是父母关注和关心的程度,其次孩子的情绪特征将决定他们是否得到父母的喜爱和逗弄。 (二)孩子的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p148

3~6岁儿童教养方式因儿童年龄发生分化不明显,仅在惩罚和成就要求两个纬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p149

男女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异,其中心任务均为维持生命与保障身体健康。

第七章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和类别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p152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概念:是指在一定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相应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子女健康发展的机智、策略、技能和技巧。

父母的教育能力通常是在自身学习和运用家庭教育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具备教育方面的知识—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合。

★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解决具体怎样教的问题,是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因此,家长

37 / 72

必须把家庭教育知识与家庭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需努力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

★学前儿童家长还必须重视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通过体会,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p154~p162

做为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教育能力有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和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一).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P154、

要了解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包括物质需要,身体状况,和精神需要。

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是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孩子精神需要一般包括: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成功的需要。

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日常生活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基本的途径,父母要主动接近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诉说,不要孩子说什么都要指导评价几句,而是倾听,专心的听。

2.在游戏活动中了解。游戏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途径。

3.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在家庭劳动活动中,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根据孩子的反应来了解孩子成功的需要;看看孩子有无责任心,从而反映孩子被信任的需要

4.在学校活动中了解。父母可通过家庭学习活动中了解到孩子创造的需要,探索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还可借助孩子幼儿园老师的评价和孩子同样的反应,来了解孩

38 / 72

子;父母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别人的反应,也不能偏听则信,还要注意从多方面来了解孩子,“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二).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缺乏评价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p156

1.评价幼儿发展的趋势。应注意孩子不同发展阶段为参照物,纵向比较,而不要把孩子与同伴相比。

2.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分析,不偏向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性。(1).评价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可用游戏规则法,和故事难题法来进行。(2).评价幼儿的社会情感水平。可用投射测验法,移情测验法来进行。投射测验法是学前儿童家长讲故事时,讲了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后,让孩子接着讲故事结局的一种方法,又称故事续讲法。移情测验法是学前儿童家长设计能够引起孩子移情的情景来测量孩子对他人情感的各种体验方法。

(3).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水平。可用自然测验法、情景测验法、等级评定法等来进行。情景测验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预先设计好的情景中所要评价的孩子的某种行为加以诱导,并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的一种方法。 (三).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p160

1.委婉真诚。委婉中包含着善意,更容易被人接受。

2.表达希望。对孩子的希望要避免生硬,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3.表达失望。表达对孩子的失望,最忌讳的是恶意,讲究表达艺术,幽默艺术都是家长可以借鉴的。

4.表达意义。家长首先应允许孩子持有不同看法,其次,家长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用词要委婉,再次,话不要说尽,要留有余地。

39 / 72

(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p162

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实施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和手段,促使孩子的思想转化,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错误,不断进步。首先,要弄清情况,分清是非,作出恰当的判断,分析情况和问题的原因,然后,再着手去处理解决,对待子女的进步或过失,要抓好“第一次”;对于进步,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赞许、表扬,使之受到激励,取得再进步的动力。家长也要特别重视对孩子第一次错误和过失的处理,抓住不放,谨慎处理,严加管教。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一.了解幼儿需求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具体细分为六个方面)如图一

(一).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p164(二).了解儿童交往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同伴交往);p166(三).了解儿童被信任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p166(四).了解儿童创造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世界各国儿童都喜欢玩“沙”);p167(五)了解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它是孩子建立自信必不可少的条件);p168(六)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P169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素p175

1.家长的主观随意性;2.忽视沟通,拒绝沟通;3.轻信、胡猜。 二.影响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能力的因素p177

1.评价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特点的知识;2.评价缺乏依据,贬低孩子;3.带有过重的感情色彩;4.错误归因评价。

40 / 72

三.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协调亲子关系能力的因素p180

1.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松弛度;2.家庭教育没有规约。 四.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处理儿童问题能力的因素p180

1.片面了解、掌握情况;2.未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第八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制约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原则、内容和方法,影响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和活动,决定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p183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人的社会(二).家庭——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p185

1、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 2、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 3、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三). 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P187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谕方式的角度研究年轻一代对年长一

代的影响,并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概念。

二.学习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p188

41 / 72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是指家庭对所有培养的孩子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父母按照自己的想象或设想,都要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某种发展的方向,并按照一定的期望和要求加以塑造,使其获得成长和发展。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3.家庭教育目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家庭教育要保证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发展(生理和心理),还包括每一方面的发展(体智德美等)。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要保证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增强孩子的自主意识,形成孩子的创造才能。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作用p190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控制、促进着学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指导着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学前家庭教育的任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四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一).健康教育的任务p191

1.任务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卫生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激发孩子参加户外锻炼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42 / 72

2.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学前儿童只要有了良好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才能进行智力活动、交往活动和审美活动等,因此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健康教育的要求p192

学前儿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人身安全。1.应关注孩子饮食的安全;2.应注意孩子游玩的安全;3.应关注孩子大脑的安全;4.应关注孩子看电视的安全。

二.认知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一).认知教育的任务p193

1.主要任务是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习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

2.进行认知教育的必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认为,人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愈接近,表明一个人发展的水平愈高,所以教育可以适度超前进行,缩短与最近发展区教育,略为超前的早期教育是可行的。因此,抓住这一时期对学前儿童进行认知教育,能有效地拓宽学前儿童的知识面,提高学前儿童的智力水平。 (二).认知教育的要求p193

43 / 72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的时候,要格外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1.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2.发展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3.发展孩子运用里面的能力;4.发展孩子识字的能力。

三.品行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一).品行教育的任务p194

1.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操,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2.进行品行教育的必要性:在孩子还处在学前期就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完全符合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这阶段虽然对孩子们的品德要求一般都不高,但这些基本的要求,往往是今后具有高尚思想品质的基础。 (二).品行教育的要求p195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的时候,应给予特别的重视。1.培养孩子的同情心;2.培养孩子的合群性;3.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四.审美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一).审美教育的任务p196

1.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感受美,启发孩子表现美,鼓励孩子创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2.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结果。0-2岁为婴幼儿智力发展的感觉运动阶段,婴幼儿是通过视、听、动的协调活动,直观的表面的感知美的。2-6岁属于直接感受完整的审美形象时期,儿童不仅对审美形式的个别成分作出反

44 / 72

应,而且产生审美知觉,表现为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对象进行整体感知,并溶入一定的理智、情感内容的审美心理形式。其中最初出现的是审美联想。 (二).审美教育的要求p197

家长要重视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1.加大孩子的艺术投资;2.尊重孩子的艺术爱好;3.鼓励孩子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原则有着它自己固有的特点和方式,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心需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进行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依据。 一.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p198

通过游戏活动或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教育,则可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特别在培养劳动和独立生活能力方面,更离不开生活和娱乐了,家长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和娱乐中处处可实施教育。 二.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原则p199

(一).理性施爱。家长热爱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针对孩子身上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教育,既不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也不听之任之、任其自流。学前儿童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二).要求适度的原则。教育要求应从教育目标出发,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提出的教育要求应有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个性的成熟、完善。儿童合理需求获得满足后的带来的积极情绪,对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个性品质有深远影响。

45 / 72

1.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亲子之间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

2.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追求亲子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子女对服务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3.家庭结构小型化,亲子关系更趋直接、集中。 三.亲子互动

(一).亲子间的要求及地位p96

是指亲子关系中对父辈与子辈双发提出的要求及在对方相对另一方面来说的地位。 (二).亲子间的良性互动p97

良性互动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但非自然生成还需共同努力。良性互动的表现特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对方之间有一种责任感;彼此亲和、真诚地欣赏对方。 四.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P99 (一).父母自身的因素

父母自身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观念意识(教育观)、身体状况、家庭传统、夫妻关系、道德品行等等。1.父母的观念意识中的儿童观,生育观,教育观是否正确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2.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亲子关系。3.夫妻关系影响亲子关系。4.父母的性格特征影响亲子关系。 (二).子女方面的因素

他们的价值观念、品德行为、文化修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渐渐增大。 (三).环境因素

指传统文化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子关系)和时代风尚(社会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到家庭中)。

26 / 72

第五章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概念与类别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概述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概述p103

主要指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的认识,它规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在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中,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它规定学前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p104

在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值越高,情绪指数也越高。在实现值一定的情况下,期望值越高,则情绪指数越低,失望感越强,情绪则越低。合理的期望值可以给孩子与家庭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类别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p106

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的特质和能力以及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儿童观的四个基本特点: 1.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照顾; 2.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尊重他的权利和人格; 3. 孩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家长应当信任和培养他;

4. 孩子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 《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联大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充分尊重了儿童自身权益,

27 / 72

代表了当代儿童观的最高水平。

公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下面四条原则: 1.无歧视原则; 2.儿童利益优先原则;

3.保障儿童生存、生命和发展的原则; 4.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 (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p108

是学前儿童家长基于对儿童发展对认知形成的对儿童教育养育的理解及家长角色与职能的看法。它直接支配者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行为及方式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做为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1.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2.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

3.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做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p110

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价值等。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 一、不同的儿童观对教育行为的影响p112

1.传统儿童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小大人,“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认为幼小不成器,长大难成才,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28 / 72

2.现代儿童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看到子女迅速成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幼稚面,从而满足孩子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各种合理需求,着眼于眼前启发诱导,培养独立自主。

二、不同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p114

教育观主要反映在家庭教育目标上,还表现在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态度及教育方法上。

1.传统教育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现为将父母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2.现代教育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对子女讲民主平等的思想,引导孩子追求真理,启发智慧。

三.不同的人才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p115

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上,家长不同的期望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

1.期望过高、过低所具有的教育行为:期望过高—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有无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实际的只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要求。期望过低—对孩子很少提出教育要求,溺爱,盲目称赞,过度保护,过分迁就。

2.恰当的期望所具有的教育行为:表现为信任的态度,较为切合孩子的发展水平。“皮格玛莉翁效应(期望效应)”需要父母真诚的爱,耐心的爱,信任和合理的期望,始终相信孩子会达到希望的目标,尽管他经历失败,最重要的是安慰和指导。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29 / 72

一.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辈分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p119

祖辈参与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传统。

(一).祖辈家长所具有的教育观念:往往趋向于保守封闭和过度的迁就与宽容。 (二).父辈家长所具有的教育观念:则在教育孩子时比较理智,而且也能把培养孩子成才与祖国未来的命运前途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观念。

(一).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所具有的教育观念p120

1.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不断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2,能使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子女学习,启发子女的学习兴趣,端正子女的学习态度;

3.关心子女的成长,能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去教育子女。 (二).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所具有的教育观念p120

1.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更谈不上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2.沿袭老一辈人的做法,自己小时候父母是怎么教育自己的,那么现在也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其中,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也不同。

三.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p123

30 / 7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3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