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24 19: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湘潭大学商学院学年论文

题 目: 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院(系):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___ 专 业:____

_

_

_

_

学 号:___ 2009961510___ 姓 名: 黄 力 指导老师: 龙 新 民 完成日期: 2012 年 3月

摘 要

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一环,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失衡、完善金融服务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旨在吸引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增大金融服务供给。尽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给紧张的局面,但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彰显;以农信社为代表的现存农村金融组织供给能力有限,而商业银行的进入尚未有效填补巨大的供需缺口,且其进入市场的模式趋于单一,不利于实现与农村金融市场上现存金融组织的完全对接;此外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出现了与发起银行经营目标趋同、目标定位偏差等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也不容乐观。

对此,本文分为四章,选择以市场进入模式这一视角为切入点,试图破解上述难题。本文将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划分为直接和间接进入模式,分析了影响其进入模式的因素以及近年来商业银行在进入农村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并进一步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结论:一、商业银行在选择进入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经营效率和经营规模,找到适合自身的进入方式,以便长期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二、应重视鼓励间接进入模式;三、为强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政策效果,政府在应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时,可加大政策影响力度,当采用一组政策工具时。应根据预期目标权衡力度,还应注意政策所引起的进入壁垒和市场摩擦的变化方向,以防削弱政策预期效果。

关键词:农村金融 商业银行 进入模式 进入壁垒

一、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的相关研究

由于发达国家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较为完善、农村人口的金融意识也很强,故研究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意义并不强,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则得到了广发关注。

国内关于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问题,探讨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合理路径;二,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三,新型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培育经验、现存问题及对策。

二、市场进入模式的分类 (一)、直接进入模式

直接进入模式是指商业银行直接将自身资源转移到目标金融市场,为金融服务需求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增设自己的分支机构,或发起新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直接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的进入模式,具体可分为新设投资、作为发起人并参股金融机构、并购等模式。

1、新设投资(绿地投资)。

新设投资是指商业银行以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目标农村金融市场,如果在县域内开设支行、成立全资子公司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等

自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应中行要求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撤并行动,从农村收缩战线,但近年来,在国家出台多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纷纷在县域设点,欲重新想农村金融市场延伸。例如,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在重庆、宁夏、广西等多个省区设立分支和网点延伸农村服务。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设立其他类型的商业性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例如,2007年3月,南充市商业银行组建了其全资子公司四川仪陇惠民贷款公司,这是中国银监会批准的第一家贷款公司。

2、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并参股农村金融组织。 3、并购模式 4、其他模式

(二)、间接进入模式

间接模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与农村金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合作,将其自身资源间接转移至目标市场,为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主体间接提供金融服务。

1、贷款批发。

尽管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小型、新型金融机构正势如破竹般兴起。但这些金融机构的课持续成长性正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后续资金不足已成为它们发展的瓶颈。相对而言,商业银行拥有明显的资金优势,但多数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体系、管理方式与农户贷款需求并不太对接。如果将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这些小型、新型金融机构的网络优势有机整合,将会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于是,贷款批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和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同时也成为了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种间接模式。

2、委托代理(外包服务)。

委托代理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开发的金融产品或信贷服务委托与现存的农村金额组织“代理”,后来湘山野银行收取代理费。现存金融组织负责向农村金融市场销售金融产品,负责整个信贷流程的资质审核、后续监督及回收贷款。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是提供产品,现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主要提供渠道。这种模式结合了两者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低和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匮乏的局面。

(三)、进入模式的比较

1、成本。

当银行选择直接金融模式时,其耗费的成本较大。具体而言,选择进入的商业银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选址成立机构、设备购置、招聘和培训员工等,从而产生较高的营运成本;作为主发起人并参股农村金额组织液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但相对于新设投资而言,这种进入模式小号的成本要小。例如,银监会规定注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门槛仅为10万元人民币,设立村镇银行的最低资金也仅为300万元人民币,远低于在城市开设支行。以汇丰银行设立村镇银行为例,若将开设地址选择在地级市,在花费的成本约为三四百万元人民币,而在发达城市则需要五六百万元。

当商业银行选择间接进入模式时,一方面,银行节省了设立或并购金融机构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并不直接参与资金的投放,也无需对每笔资金进行管理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管理成本。因此,在间接进入模式下,银行耗费的成本较低。

2、风险。

对于新设立投资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的进入模式,商业银行需要自担风险;在发起设立并参股的模式下,商业银行与 其他持股人公担风险;在间接进入模式下,商业银行与合作的金融组织共担风险。

另需指出,在直接进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投入成本较高,因此“退出壁垒”也很高。如果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发生清算或呗并购,损失较为严重;而在间接进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还取决于与其有合作关系的金融组织,如果对方的的经营管理水平很高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较小、反之则反是。

3、不同进入模式存在的弊端。

直接进入模式下,无论是新设投资公司、并购、全资子公司、发起设立并参股农村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组织的经营管理中,因此,这些新组织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进入主体存在趋同性。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商业银行的逐利本质决定其具有垒大户的倾向,即将目光投向农村的生产养殖大户、农村企业中的龙头企业,而小农户、农村小企业则很可能面临信贷配给。新的组织液容易产生定位偏差,。例如,新组织作为善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子公司很可能成为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虹吸管,甚至有少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将信贷资金投向工商企业,而并非服务于“三农”

间接进入模式下,如果商业银行合作金融组织管理水平落后,那么商业银行则可能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另外,由于该模式在我国时间的时间不长,缺少相关法规、政策的支持,商业银行业缺少相应实践经验。

三、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四种动因

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来看,商业银行选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前提是进入后的预期收益高于其付出的成本。那么,那些因素能提高银行收益或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本文将这些因素归结为四方面,即政府政策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商业银行信贷技术提升与产品创新以及善业银行的战略性进入决策。

(一)、政府政策的驱动

农业是弱质产业,且农业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高,因此单纯凭借市场力量扩大农业金融市场规模并不现实,需要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适当扶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改革,自2004年以来,连续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05年初,我国着手推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重点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服务。2005年8月,国务院印发《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此外,农村金融市场上蕴含的非正规金融资金规模较大,政府推动商业银行的市场进入也可以适当收编这些资金,有助于这些资金逐步走出灰色地带并步入正规化。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与我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是分不开的,而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又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密切。

1、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主体(农民和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存款和贷款需求)增加。一方面,农民和农村企业需要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另一方面,出于应急,购买各种农资和投资农业产业的需要会向银行提出贷款。

2、而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服务与需求并不匹配,供求严重失衡,供需缺口大。

首先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品种较少,并且相关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其次是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的现象非常严重 。由图3.1 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存款与贷款的比率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并且于2007 年达到上升速率最快的时期。在表3.1 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的来源是居民的储蓄存款,2009 年农户储蓄占农村存款总额达到了78.07%,而农村的存贷款比例却在逐年增加,到2009 年达到了187.80%,说明农村的存贷比例极其平衡。也就是说,虽然存贷款总额都在同步增长,但存款增长速率要快于贷款增长速率,资金流出现象非常的严重。

资料来源:中国资讯数据库。

注:农村存款总额为农户存款和农业存款之和,农村贷款总额为乡镇企业贷款与农业贷款之和。

最后,是农村金融的创新力度不够,使得农民贷款非常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设置贷款品种上,侧重于短期农业贷款;在贷款方式上,除了小额信贷外其他的贷款都需要提供相应的担保;在贷款金额方面,主要是提供小额的农业贷款,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大额资金的合理需求;在贷款期限方面,规定比较死板,基本上都是控制在一年以内,这很难与农业正常的生产周期的客观需求相适应。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正常的农民贷款越来越困难。

(三)、商业银行信贷技术提升与产品创新

农业是弱质产业,且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高,由此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提供服务的成本和风险较高,然而,随着商业银行信息真甄别能力、信贷技术的提升,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和成本也随之下降。

(四)、商业银行的战略动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三农”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推广,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市场的瓶颈逐渐被打破,使很多商业银行意识到在农村市场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高端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某些内资商业银行并不占优势,倘若农村金融市场能够为其带来收益,那么该领域则成为其扩张业务、增长利润的突破口。

四、商业银行的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将产生各种成本,如新设投资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资金成本、市场摩擦带来的成本等,这些成本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那么,影响其成本大小的因素即为间接影响银行进入模式的因素。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讲影响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模式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商业银行的异质性、金融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

(一)、商业银行间的异质性

从微观层面看,商业银行的异质性将影响其成本和收益,进而关系到进入模式的选择。

所谓商业银行的异质性是指商业银行之间资产规模、员工数量、所有权性质、组织结构、内部文化、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最终都将无一例外地影响银行盈利能力与竞争力,导致银行间的效率差异。

撒谎工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旨在提高自身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的效率条件下,商业银行控制成本、扩张产出的能力不同。商业银行应该选择与自己效率相匹配的进入模式。

(二)、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

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计准入的管制主要体现在:准入资本范围限制、最低资本金要求、数量指标和经营业务范围限制。

(三)、目标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

某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市场摩擦越小,因摩擦产生的附加成本越低,越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进入模式的选择将随着成本的变化发生改变。

结语:

主要结论:

1、由于银行间的异质性,适合不同银行的市场进入模式不尽相同。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效率越高,选择以新设分支机构、并购、发起并持股等直接进入模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更有利于盈利;而对于效率较低的银行,应寻求间接进入模式。

3、固定成本、单位资金成本、市场摩擦的变化将影响银行的进入模式选择,且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4、政府政策对银行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影响显著。 政策建议:

1、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拓展。

2、应重视鼓励间接进入模式。

3、为强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政策效果,政府在应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时,可加大政策影响力度。当采用一组政策工具时。应根据预期目标权衡力度,还应注意政策所引起的进入壁垒和市场摩擦的变化方向,以防削弱政策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杜金向.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09.08 王曙光、乔郁等著.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8.01

郑洋.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万慧.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屈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3n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