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背诵与积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3-09-20 11:35: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语文背诵与积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确立了子课题为《初中语文背诵与积累研究与实践》。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引导学生通过背诵与积累,以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我们的孩子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为保证这一课程的顺利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初中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80篇。要求通过背诵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

语文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的训练,我们在走改革之路的同时也渐入了一个误区:忽视了知识的传授,放松了识记教学,不抓或很少抓语文背诵了,这完全是我们教师在教改认识上的偏颇,以为抓语文背诵就是在搞“死读书”,就不符合教改精神。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十分强调的重要手段。作为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背诵,和“死读书”绝非是同一个概念。德国的物理学家艾宾洛斯说:“ 反复是保持的函数。”背诵就正是这种达到保持的手段。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大家是很懂得这一点的。历史的经验证明:背诵是学好语文极其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背诵恰恰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语言规范,

1

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通过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作文的能力。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背诵对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文章的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 ,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特别是意境, 常常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老师的分析固然代替不了,学生自己读一两遍即罢,也会无收获,但却能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所感受,徜徉其中,心悟其意,心融其境,产生妙不可言之感。朱熹就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积累知识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对精词妙语,对佳段名篇,理应牢牢记住,对于说话、写作大有裨益。如果学过就忘,让知识成为“过眼烟云”,对知识不加积累,脑子里一片空白,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的 。我们应当把学过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贮存到大脑这座仓库里,而贮存起来——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语文是信息的载体。语文水平低,就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和交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都要首先起步于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更有成效地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直接关系着他的工作成效,这是人们公认的一个基本事实。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全面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去认知和交流社会信息,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达此目的,切实加强和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注重加强中、小学生的背功训练,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苦而光荣的任务。

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开发“初中语文背诵与积累的研究与实践”校本课程,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新课程标准亦愈发地重视和倡导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背诵便是一种必行的学习手段。我国的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求学代,读书范围十分广泛:对先秦的楚辞、汉赋、唐诗等中间的名篇佳作都能背诵,并能熔入自己的语言中,这也是正所谓的“厚积而薄发。”背诵能促进学生的记忆力的发展,能培养学生注意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古人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说书背诵得多了,书中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自己的语言,背诵和积累可以是中华经典古诗文、古今中外美文,还可以是名著经典语句和名言警句、成语、名篇名段等,背诵不仅增加学生的积累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陶冶高尚情操。基于此,我们对开展《初中语文背诵与积累的研究与实践》所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以下认识:

1、陶冶情操 励志磨心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经历历史文化沉淀,久经考验的名篇,诵读、理解、记忆这些诗文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励志磨心。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我国著名作家谢冕就曾说过,欣赏诗歌“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情感活动,而且寄托自

3

己的情思”。因此背诵李白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让人更豪放更大气,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更淡泊明志。背诵,能够滚瓜烂熟地背出数十篇古文、数百首古诗词,乃至现当代作家的一些美文,是读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生历练、懂得生活的基本功。

2、增强理解 改善记忆

在我国古代,学生集中识字以后,就开始诵读经典文章。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功夫,朝夕吟读,直至背诵,文章读顺口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从而达到无师自通。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熟读成诵就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了书义,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对生活自然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

另外,人的记忆力与其他的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而提高的。马克思有超常的记忆力,但其超常的记忆力也不是天生的,这与他坚持强记的习惯分不开。他从少年时代起,坚持用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语去背诵诗歌,天长日久,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强。列夫〃托尔斯泰称这种方法“是记忆力的体操”。有关试验表明:人的大脑记忆目的明确时,脑细胞处于高度活动状态,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而注意力格外集中,接受外来信息相对主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非常清晰、深刻。大家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考试前的记忆力要比平时强。因此,明确记忆目的和任务是记忆的动力。背诵就是记忆目的明确的一种记忆,有目的的背诵古诗文有助于记忆力的增强。

3、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

朱光潜先生的学生回忆先生教育他们要重视背诵时说:“作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精读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散文作品或诗歌,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成敏锐的语言感。”背诵就是具有这种特殊的功效。“旧书不厌百回读,

4

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背诵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的重要形式。朗读背诵的心理活动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它要求眼到、心到、口到、耳到。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就能认真观察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使用语言材料,自然能取得培养语感的功效。因此朗读背诵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烂熟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

背诵还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 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

4、死记活用 提升写作

人们常常给背诵扣上一个“死记硬背”的罪名。孰不知背诵还能提升写作能力。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念拉丁文,背拉丁文,也是用强迫记忆这一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维在谈及语言的学习是说到:“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活”起来了。”这样写起文章来当然得心应手。

二、课程的名称:选修课

(1)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兴趣教学; (2)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关注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创新能力。

(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更多地采用调查研究及专题研究的教学方式,促进教法和学法的改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3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