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更新时间:2023-08-14 09:22: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福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调查对象:福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部、部分?)
调查内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哪些,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 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闽江口金三角的范围
文章的纵轴线,横轴线,中轴线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
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环境的竞争,也就是城市形象、特色和品位的竞争,谁有了良好的环境,谁就赢得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湖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形势所需、国情所需,人民所需。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并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湖南自古人文荟萃,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自然文化遗产数不尽、道不完。但城镇化快速推进中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如自然条件不断恶化、遗产资源受损加剧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地重视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着力打造“绿色湖南”,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来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乃当务之急。当前要从七个方面着力:
强化“依法建城、严格管理”的法治理念。建立健全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自然文化保护法规实施细则,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全社会、特别是城市领导层必须确立自觉依法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行为理念,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确立“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规划思路。通过实施区域规划,有效缓解城市性质、规模、布局等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继续加快集约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坚持“保护旧城,建设新区”的发展方向。在新型城镇化加速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城与旧城、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特别对于历史性城市来说,要坚持“保护旧城,发展新区”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做到保护与建设相得益彰。
贯彻“尊重历史、有机更新”的建设方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旧城要实施整体保护。旧城内的传统建筑应重在加强日常修缮,并采取“整旧如旧”、“有机更新”方式加以改善。旧城在规划中应符合旧城街巷的肌理,避免破坏原有的城垣、路网格
局。
落实“保持风貌、发扬特色”的保护要求。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要正视城市自然文化的历史渊源,认识区域自然文化的差异,重视自然文化多元的保护。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山水风光和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先人留给我们的山水、街道、房屋、风土人情、物产习俗,只有保留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才能保留这个城市的精神世界。
发扬“挖掘整合、突出保护”的工作精神。近年来,随着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领域的不断扩大,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纳入保护范畴之后,自然文化景观、线路、廊道、空间等新视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应当加强对这些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新事物的研究,把更多的反映人类社会进程的各类自然文化遗产列入保护之列,使之发扬光大,永续利用。
遵循“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将自然文化遗产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严格保护,并不是保护工作的终极目的。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子子孙孙永葆用”,这一保护过程要传之久远。坚持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就要挖掘自然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自然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处理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传承创新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社会能否健康和谐发展,取决于它有没有以一定的制度和体制所保障的良好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平衡机制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并以使社会整体达到有序和稳定。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上就是要促进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在平衡机制方面,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离不开中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离不开重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软实力、协调力和平衡力的作用,更离不开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支撑“平台”。
处理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传承创新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凝练一批具有中原风貌的文化符号。统筹做好洛阳、安阳、郑州、开封等地的遗址保护和利用,探索大遗址保护机制。二是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支持开展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三是创新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经营实体,实现文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四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传播体系。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引导创作更多文化精品。
铸 城 镇 之 魂——略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杨甫念
城镇化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经历组合形成高浓度的汇聚地,以此来构建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的过程。文化是城市之魂。当今时代,它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在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之内涵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重大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或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城镇现代化水平的转变,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城市文化和城市实体其实是神与形的关系。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更多的应是城市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一个城镇只有形神兼备,才具有长久的活力与竞争力。如果说城市实体建设是基础,那么城市文化建设则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综合实力的角逐,既是其资源、能源、项目、资本、技术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城市文化建设无疑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是这个城市的魂。城市的发展要靠文化领跑,城市的未来将以城市文化论输赢。文化建设不仅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而且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空间;不仅能提高城镇品位,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而且能提高城镇管理和经营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对城镇化建设起到有力推动作用。显然,有没有这种“软实力”,将直接决定着你在中国“城镇化”中的领跑速度。一个没有文化灵魂的城市是缺乏长久、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的。
二、正视目前存在之突出问题 及时调整城镇化建设策略
回顾城镇化进程,我们以往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对城镇文化发展规划重视不够,缺少明确、准确定位。规划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与复杂的城市问题相比,我们现有的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在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尤其是忽视了对城镇特色文化的把握、对城镇主题文化的确定,忽视了从文化的角度对城镇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人们热衷于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样的模式,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无主题文化定位,无城镇特色可言。
——城镇文化建设相对于城镇的发展明显滞后。其一,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建筑日新月异,但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重人造景点建设轻历史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轻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在各地较为普遍地存在,城镇的发展不断地满足并刺激着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精神上、心理上的慰藉和憧憬却有不同程度地失落,城镇建设和管理呼唤深切的人文关怀。其二,文化设施本应置于城区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成为一个城镇的标志性建筑。但许多地方在城镇规划与建设中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其三,城镇文化开发尤其是小城镇文化开发的层次较低,目前以卡拉OK厅、棋牌室为主的文化产业和娱乐形式只能满足群众的低层次文化需求,对建设具有进步意义和富有特色的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不大。
——对文化遗产资源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后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城镇发展的动力。然而这种动力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文化底蕴的破坏力。在过去的城镇建设过程中,当
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发生冲突时,牺牲的往往是前者。一些地方热衷于拆旧建新,对文物建筑特别是历史街道、乡土建筑一拆了之,致使城镇个性、特色消失。有调查显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远远超过了以往100年。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伴随着物质文化遗产的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加速湮灭与消亡,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严重受损。
三、以文化建设为内核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明确城镇主题文化,把文化建设纳入城镇规划,把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作为重要任务,用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做好传承、发展城镇文明这篇大文章。
——发挥规划先导作用,为城镇发展科学定位。一是要成立政府有关部门、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规划小组,确保规划的全面性、科学性。仅仅依靠现有学院派思想和单一学科的专家团队是无法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上进行突破的,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复合型专家团队和复合型知识才能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在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上具有创新性的重大突破,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创新理论来系统解决。二是要明确文化定位,彰显城镇个性。要切实加强对当地文化脉系的研究,科学厘清当地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地方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并把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当地城镇建设规划之中,使之成为规划师的规划理念、建筑师的建筑理念,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就我省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湖北要形成荆楚风格,正如安徽形成了徽派建筑。从省内区域看,应各有流派。江汉平原与恩施土苗山寨的建筑风格应有明显差异。一定区域内的各个城镇,应尊重历史,存同求异,顺其自然,尽量彰显其个性与特色。三是要坚持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应健全;第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应位于城镇中心位置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城镇化规划要着眼满足需求,提升城市品位,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医疗、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要优先考虑安排。要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合理布点、健全网络,方便群众利用。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目前,我省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实施“三馆一场一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音乐厅)设施改造工程。 二是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里的重要文化惠民工程,中央和省两级财政5年共投入16936万元,建设98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把这项惠民工程切实落实好,全面提升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三是实施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工程。
——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培育城镇良好人文风貌。一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尽快将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社区和乡村,通过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数字信息服务。二是实施公益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程。积极推进国有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三是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继续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保证流动舞台车年免费送戏下乡100场以上。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尽快普及流动图书车。四是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精心谋划和打造展示代表城镇形象的文化活动品牌,力争经过若干年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一县(镇)一品”,使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剧目演出品牌、文化旅游活动品牌等。五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新风,提高城镇“软实力”,为城镇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注重文化特色构建,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城镇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是直接有关的,集中体现在城镇建筑风貌上。要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变
化发展过程,留住文化内涵和精华,将它们变成发展的动力。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要进行维修保护,整治环境;对于成片的历史街区、乡土建筑,要实施整体保护;对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大力传承弘扬。通过合理规划、有效保护,使之成为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景点和标志建筑,成为发展旅游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镇文化市场繁荣。一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二是着眼当地文化资源秉赋和产业优势,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我省科教文化富集和通讯发达的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三是推动传统文化行业与高科技行业的融合,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四是着眼增强城市活力,进一步减少文化市场的行政许可,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降低文化市场进入门槛,搞好对文化市场主体的服务,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我省网吧监管平台的建设以及与文化部中心平台的对接,实现对网吧违规经营的远程技术监控,提高监管效率。
正在阅读:
福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08-14
(机械安全)KA5S—GL210离心鼓风机维修保养制度12-05
外研版小学英语第七册教案05-12
可靠性建模03-07
中国海绵蛋糕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目录)06-20
汽车保险与理赔模拟试卷和答案07-05
缝头机安全操作规程04-27
幼儿园食品安全培训记录05-21
- 北航《项目管理》在线作业一15秋满分答案
- 旋挖钻机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工法(干挖)
- 电脑反应变慢、变卡
- PhotoShop制作透明水滴塑胶文字效果教程
- 菏泽可行性分析报告婚恋交友网站案例,目录,范文,模板
- 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
- 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新产业园“科技绿洲”一期项目简介
- 烹饪原料知识期中试卷
- CellAVision DM96 自动化数字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白细胞分类的临床应用
-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一中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语文
- 开启美好人生需要系统规划
- 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直线与圆的方程的简单应用》word练习题
- 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美丽的
- 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方法
- TPA6120耳放电路
- 主变技术条件书63VA(自冷)
- 天宝S6,S8全站仪摄影测量技术展示
- 与众不同的party
- 扁鹊治病说课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