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13 11: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齐读以前学过的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2.教师小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名,字,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上,他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明确:轲子舆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孟子》

2.字词注音

怵惕()恻()隐内()交要()誉羞恶()

1

明确:

怵惕(chù tì)恻(è)隐内(nà)交要(yāo)誉羞恶(wù)

三、研习文本

1、通读课文,读准句读,初步感知文意。

2、检查基础知识,将红字部分翻译。

(出示幻灯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才)有不忍人之政矣。以(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表判断):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恐惧)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因为)内交(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博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谦逊推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认为)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充实)之矣,若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涌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

四、梳理思路,理解层次

思考1:朗读课文,分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思考 2.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思考3.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2

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练习:阅读检测:

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

是、、、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

是:。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法。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

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明确:1、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例证

3、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四、思考探究

1.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3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明确: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结束语: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也就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一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正因为这样,我们都要弘扬自己的“善”。

生活中,善良无处不在,用心感受,会体会到不同的善良。心存善意,我们就一定能收获到活着的意义;摒弃善意,我们的生命将会暗淡无光,注定是匆匆人世走一遭,留不下一丝美好。所以,生活需要善良,做人更需要善良!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33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