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化学《4.1燃料与灭火》教案沪科版

更新时间:2024-03-03 13: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化学公开课教案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发生的条件

2、通过对燃烧条件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二、教学程序: 收集信息: 有关提出问题:实验探 燃烧的图片、影物质为什究:亲自 像资料、 已有知 么会燃烧 动手探究 识与经验 实验 应用、分析与思 考

三、教学设计: [教学引入]

火是人类文民的摇篮。火给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解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和灾难。那么,我们怎样做才使火造福于为类呢?这节课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 (教师引导):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你把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讨论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为主的评论,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渡]

讨论、归纳:得出燃 烧的条件 用心 爱心 专心

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教材P88的表4-1。燃烧的事事例是多种多样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这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板书]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结合你的以验说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并且说出燃烧为什么需要你所说的这引起条件。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可以能提出各种各样的燃烧条件,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 [教师引导]

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我们常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下面有实验的方法来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用木制棉签)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让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板书]现象: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

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点出“可燃物”的概念)

实验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罩在玻璃杯下(玻

用心 爱心 专心

璃杯改用半截矿泉水瓶)。

学生回答: [板书]

现象:未罩的蜡烛始终燃烧,而罩了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空气中有氧气) 实验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木条就用刚才的棉签)

学生回答:

[板书]现象:木条燃烧起来,小煤块没有燃烧起来。

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单有氧气还不够,还必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指出“着火点”的概念,指出着火点温度是不会变化的

[讨论与交流]

(1)为什么煤可以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你还能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吗?哪些物质不能燃烧?

(2) 燃着的酒精灯为什么可用灯帽盖灭?

(3) 为什么镁条常温下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

能燃烧? [教师讲解]

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板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物质具有可燃性,是一种可燃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提醒学生划书P89页)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燃烧所必须的三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某些现象的一般方法,学会了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p89图4-2“烧不坏的手帕”

解释: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学生趣味实验] “燃不坏的纸杯”(用一次性纸杯)

教师对比实验:一次性纸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燃烧)

提问:一次性纸杯里装热水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会沸腾,纸杯为什么不会被烧坏?

解释:杯内的水在加热时吸收热量,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1000C,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课堂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1、小木柴棒,用火点燃后如果将木条直立,使火焰在上,木柴棒就不容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氧气不足 B、没达到着火点 C、木柴的着火点升高 D、空气不足

2、木柴燃烧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木柴是可燃物 B、可燃物的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C、使可燃物散热更快 D、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3、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

(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有蘸水的棉花团,放在酒精

灯火焰上片刻。

(3) 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请帮小明将末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实验结论 可燃物才能燃烧 (2)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探究模式是: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应用 。下面是备课组对这节原型课的一些看法:

1、观察对比到思维对比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是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燃烧发生的条件。对比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因此,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认识。观察对比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对比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比。由观察对比到思维对比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过程。在探究性实验目录中本节探究性实验目标是:①操作、观察、记录;②比较、分析、获得结论。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基本能达到目标的要求。

比较法可以促使人们进行创新和智力活动,在对比中寻找事物的异同。新教材(指上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与旧教材(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相比,加大了对实验进行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存异。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对比走向思维对比,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进而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2、教学相长

在《燃烧条件的探究》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小实验“烧不坏的纸杯”,纸杯中的水在沸腾,如果利用沸腾的水煮一些东西,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利用沸水煮什么好呢?煮鸡蛋,时间太长,煮鹌鹑蛋,农村里难买到。学生给了我答案——泡茶。有时候教师的思维会被堵塞的,学生一句话能使你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促进你的教学。 3、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本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在经过了第三章的学习(第三章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抽象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的热情显然更加高涨。由于本节内容贴近生活(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做得较好。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疑、释难作用。

4、校本资源的开发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节课所用材料,在学校和生活中极易找到。教材中的小棉花球在去年同型课中我们给学生棉花,学生自己动手捏成一小团进行实验,但有的小组捏的太大,酒精燃烧太旺,不好控制。实验(3)中用到的小木条我们用竹片劈成一小根供学生使用。本学期我们购买了竹制小棉签来替代,一方面小棉签上的棉花团相对均匀,能控制棉签上的酒精燃烧不至于太旺,另一方面在实验(3)中能利用小棉签另一端的小竹条进行实验,一举两得。在实验(2)中的玻璃杯我们用矿泉水瓶来替代,同样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趣味性实验(烧不坏的纸杯),我们去年叫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纸槽,但学生做的大小不一,使用时放在铁圈上加热时有些组做得太小,有些组做得太大,放在铁圈上纸槽里的水易流出来,通过思考选择了一次性纸杯。对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好的认识,我觉得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去想、去做。

5、本节课指导学生完成了3个对比实验,1个趣味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教师演示了“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并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知识进行分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上没有办法用到多媒体,一些生活中火灾的场景或是燃烧的现象不能通过影像形式进行播放,使教师对课的引入显得单调。

2、一些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上还欠缺,不能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在思维上的分析还没有到位,如烧不坏的手帕,有些学生会说:是酒精在燃烧,不是手帕在燃烧,还有的学生会说:水不会燃烧。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节课所用材料,在学校和生活中极易找到。教材中的小棉花球在去年同型课中我们给学生棉花,学生自己动手捏成一小团进行实验,但有的小组捏的太大,酒精燃烧太旺,不好控制。实验(3)中用到的小木条我们用竹片劈成一小根供学生使用。本学期我们购买了竹制小棉签来替代,一方面小棉签上的棉花团相对均匀,能控制棉签上的酒精燃烧不至于太旺,另一方面在实验(3)中能利用小棉签另一端的小竹条进行实验,一举两得。在实验(2)中的玻璃杯我们用矿泉水瓶来替代,同样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趣味性实验(烧不坏的纸杯),我们去年叫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纸槽,但学生做的大小不一,使用时放在铁圈上加热时有些组做得太小,有些组做得太大,放在铁圈上纸槽里的水易流出来,通过思考选择了一次性纸杯。对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好的认识,我觉得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去想、去做。

5、本节课指导学生完成了3个对比实验,1个趣味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教师演示了“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并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知识进行分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上没有办法用到多媒体,一些生活中火灾的场景或是燃烧的现象不能通过影像形式进行播放,使教师对课的引入显得单调。

2、一些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上还欠缺,不能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在思维上的分析还没有到位,如烧不坏的手帕,有些学生会说:是酒精在燃烧,不是手帕在燃烧,还有的学生会说:水不会燃烧。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v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