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下)

更新时间:2024-04-04 14: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下)

胡耀飞 整理

〇、十国总论

卞孝萱:《五代时期南方诸国与契丹的关系》,《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3期。 陈秀宏:《十国科举制度考略》,《文史》2002年第4辑。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十国士阶层》,《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 陈秀宏:《十国科举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陈永革:《论五代时期江南佛教的发展》,《中国禅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陈志坚:《唐末南方割据中北人武力的作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999年第3期。 戴显群:《五代时期南方割据政权内政外交政策主旨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会议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戴显群:《唐末五代北方士人南迁及其对南方士风的影响》,《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 高新生:《十国吏治与行政法初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高新生:《十国法律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高学钦:《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郭武雄:《九国志纂辑探讨与清辑本补遗》,《辅仁历史学报》第1期,1989年7月。 韩国磐:《五代时期南中国经济发展及其限度》,《厦门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 何灿浩:《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宗室内争的发生原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何灿浩:《五代十国南方诸国的宗室内争》,《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黄义军:《唐宋之际南方的白瓷生产与青白瓷的产生》,《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李全德:《十国学校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李全德:《略论唐代枢密院制度在十国时期的发展》,《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绍平:《路振与〈九国志〉》,《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3期。 林煌达:《宋初政权与南方诸降国臣子的互动关系》,《东吴历史学报》第12期,2004年。 刘复生:《五代十国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罗威:《路振〈九国志〉述评》,《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罗威:《〈九国志〉的版本及学术价值》,《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梅玫:《〈十国春秋〉标点纠谬一则》,《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孟二冬:《南唐登科考》,《国学研究》第十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乔治忠:《清初史家吴任臣及其〈十国春秋〉》,《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石光韬:《十国货币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宋靖:《十国地方行政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苏勇强:《五代南方造纸业与北宋“开宝藏”雕印》,《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田玉英:《略论十国的翰林学士的职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田玉英:《十国翰林学士的政治文化职能探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王恩涌、张宝秀:《十国的分立与兴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年第11期。 王凤翔:《“十国”之说的由来》,《史学月刊》2008年第11期。 王美华:《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治》,《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王美华:《礼乐制度与十国时期的南方文化》,《史学集刊》2002年第3期。 王美华:《十国礼仪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王美华:《礼制演变与十国时期的南方社会》,《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王美华:《礼制与十国时期南方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唐宋变革论》,黄山书社,2006年。 王明前:《五代时期十国割据政权财政体系与货币政策初探》,《浙江工贸职院学报》,2012年第1期。 王明前:《五代时期中南华南四国及北汉的政治体制与重商经济》,《湖北大学成教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王明前:《五代时期江南三国的政治体制与财政经济》,《盐城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吴树国:《论钱米并征与十国田税的变迁》,《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吴树国:《十国赋役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吴树国:《十国商税考论》,《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吴树国:《赋役制度与十国财政》,《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吴松弟:《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杨俊峰:《五代南方王国的封神运动》,《汉学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 岳东:《唐后期与五代时南方城市的改造论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岳毅平:《〈九国志〉丛考》,《文献》1999年第2期。 臧嵘:《关于五代十国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估计的几点看法》,《史学月刊》1981年第2期。 曾国富:《五代时期割据政权中道士受宠现象探因》,《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曾国富:《五代时期南方九国的保境安民政策》,《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曾国富:《五代时期南方高僧辈出探因》,《五台山研究》2012年第4期。 张静:《〈九国志〉史学研究》,《安徽文学》2009年第3期。 张美兰:《〈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

张明华:《十世纪前期中原文化对南部中国地区的冲击和影响》,《徽音永著:徐规教授纪念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张友臣:《〈十国纪年〉存亡略考》,《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 郑学檬:《五代时期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 郑学檬:《论唐五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动向》,《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周炫宇:《五代及两宋长江上下游地区绘画创作的地域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朱玉龙:《〈十国春秋〉引书考》,《中华文史论丛》第54辑,1995年6月。 朱仲玉:《吴任臣和〈十国春秋〉》,《中国历史文献集刊》第4辑,1983年。 庄华峰:《五代时期东南诸国的政策与经济开发》,《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一、吴、南唐(文学论文除外):

白笑天:《李煜新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卞孝萱:《五代时期南唐代吴的研究》,《学术论坛》1957年第3期。

蔡玫芬:《墨云室里的李廷珪墨》,《故宫文物月刊》第92期,1990年。 曹开华:《试论南唐江西经济文化的初步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曹新刚:《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到周文矩〈合乐图〉》,《中国书画》2007年第2期。 曹月堂:《由皇帝到囚徒的南唐后主李煜》,《中国历代名君》,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半月岛五代墓》,《考古》1993年第9期。 陈葆真:《南唐烈祖的个性与文艺活动》,《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2期,1995年。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陈葆真:《南唐中主的政绩与文化建设》,《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3期,1996年。 陈葆真:《艺术帝王李后主》(1、2、3),《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4、5、6期,1997年、1998年、1999年。 陈葆真:《从南唐到北宋期间江南和四川地区绘书势力的发展》,《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18期,2005年。

陈光崇:《论陆游〈南唐书〉》,《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陈光崇:《第一部〈南唐书〉的作者胡恢其人》,《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3期。 陈剑峰:《从山水之变考〈韩熙载夜宴图〉年代》,《艺术探索》2008年第4期。 陈炅:《五代南通姚氏集团之姚存与姚制》,《博物苑》2007年第1期。 陈菊圃:《南唐澄清堂帖考》(上、下),《畅流》第50卷第10、11期,1975年。 陈荣波:《法眼文益大师的华严禅探微》,《新世纪宗教研究》第8卷第2期,2009年。 陈尚君:《〈钓矶立谈〉作者考》,《文史》第44辑,1998年。 陈双印:《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 陈双印、张郁萍:《扬州城“四面十八门”再考辨》,《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 陈双印、张郁萍:《〈稽神录〉纠误一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期。 陈双印、张郁萍:《庐州张崇事迹考》,《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3期。 陈维新、胥吉祥:《崇仁县发现宋代地理学家乐史墓》,《南方文物》1983年第4期。 陈毓文:《略论李建勋的仕宦心态及其诗歌》,《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陈毓文:《从李建勋、冯道看五代儒学的新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陈兆善:《南京发现五代南唐宫遗址》,《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 词客:《李后主的书法》,《书画家》第4卷第1期,1979年8月。 崔世平:《南唐二陵的地下空间》,《唐代江南社会暨中国唐史学会会议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丁贞权:《五代时期江淮经济发展论要》,《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2期。 丁贞权:《杨吴与中原王朝及外围割据政权关系述略》,《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董家遵:《十世纪中叶粤赣地区“赤军子”的起义》,《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1-2期。 董良义:《试说南唐开元通宝钱》,《中国钱币》2011年第4期。 董铮:《从〈韩熙载夜宴图〉看五代时期的家具》,《美术大观》2014年第5期。 冻国栋:《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1辑,2004年。 杜文玉:《唐五代时期江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杜文玉:《论后周与南唐的淮南战争》,《渭南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杜文玉:《南唐党争评述》,《渭南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杜文玉:《南唐六军与侍卫诸军考略》,《学术界》1997年第4期。 杜文玉、罗勇:《论宋齐丘》,《赣南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段炜:《由〈韩熙载夜宴图〉引发的对韩熙载个人命运的分析》,《科技信息》2009年第17期。 段振离:《南唐后主李煜之死》,(台湾)《健康世界》第143期,1997年11月。 范学辉:《皖口之战与宋太祖朝军事装备的革新》,《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 梵狮子:《韩熙载:南唐国祚的人格投影》,《国学》2010年第12期。 方积六:《论周世宗三征南唐之战》,《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房日晰:《关于乐史本〈李翰林集〉》,《天府新论》1986年第2期。 费成康:《李煜钱俶留下的历史启迪》,《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 冯汉骥:《论南唐二陵中的玉册》,《考古通讯》1958年第9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傅长青:《南唐篆书开元的几种版式》,《安徽钱币》1996年第3期。 傅玉兰:《南唐饮宴文化繁荣原因浅探》,《东南文化》2008年第5期。

顾吉辰:《清流关兵数考证》,《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 顾吉辰:《南唐张原泌、张泌、张佖实为一人考补》,《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顾苏宁:《南唐宫护龙河重见天日》,《南京史志》1996年第4期。 顾学颉:《李后主传论》,《学术季刊》第2期,1946年。 高峰:《南唐党争与文人心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高婧:《白居易与〈重屏会棋图〉》,《文博》2007年第3期。 弓英德:《南唐族世考略》,《励学》第3期,1935年4月。 关立勋:《论李煜其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管玉春:《南唐建都江宁考》,《南京史志》1985年第3期。

郭炳利:《〈韩熙载夜宴图〉构图论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郭德浩:《李后主评传》,《文学年报》第1期,1932年7月。 郭健《谭峭〈化书〉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郭立暄:《汲古阁刻陆游〈南唐书〉版本考》,《历史文献论丛》,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年。 郭正忠:《唐宋之际太湖流域的特殊步亩与尺度》,《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 韩刚:《南唐画院有无考》,《美术观察》2006年第1期。 韩刚:《南唐画院有无再考辨》,《艺术探索》2006年第4期。 韩国磐:《唐代江西道的经济人文活动一瞥》,《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何灿浩:《安定战略与南唐方镇体制的崩解》,《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 何剑明:《南唐经济发展原因及其相对性探要》,《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何剑明:《论南唐与吴越的战争及对南唐失国的影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何剑明:《南唐崇儒之风与江南社会的文化变迁》,《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何剑明:《南唐国伐楚之战及其败因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何剑明:《南唐时期江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论要》,《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何剑明:《论佛教法眼禅宗的兴盛与南唐国的衰亡》,《学海》2004年第5期。 何剑明:《南唐时期安徽区域经济发展论要》,《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何剑明:《南唐国党争与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何剑明:《论南唐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何剑明:《南唐国道术与唐宋之交的道教衍变》,《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何剑明:《李璟政考》,《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何剑明:《杨行密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何泉达:《五代扬州植蔗说献疑》,《史林》1992年第2期。 何炎泉:《徐铉及其〈私诚帖〉》,《中国书法》2008年第1期。

何永成:《杨行密传位研究》,《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国唐代学会,1997年。 洪霞:《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与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胡青:《唐与南唐时期江西教育概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胡小丽:《〈十国春秋·南唐〉征引书目考》,《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第19期。 胡耀飞:《从扬州到金陵——三十年间吴唐禅代历程》,《史林学步》第13期,2009年。 胡耀飞:《南昌铁香炉与杨吴政治》,《长江文明》第4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胡耀飞:《出入杨吴政权之“空间转移”:以沙陀武将为例》,《亚洲研究》第8辑,2010年。 胡耀飞:《十世纪初杨吴政权延续危机》,《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5辑,广陵书社,2010年。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胡耀飞:《唐末五代东海徐氏家族三题》,《唐史论丛》第13辑,三秦出版社,2011年。 胡耀飞:《918年杨吴政权朱瑾政变事件剖析》,《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6辑,广陵书社,2011年。 胡耀飞:《宋人陈舜俞〈庐山记〉所见吴·南唐史料考论》,《长江文明》第7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胡耀飞:《吴、南唐政权境内沙陀人考》,《唐史论丛》第14辑,三秦出版社,2012年。 胡耀飞:《佛道鬼神:唐宋之际扬州民间信仰考察》,第二届复旦大学·京都大学东亚人文研究博士生研讨会,复旦大学,2014年3月18-19日。

胡玉梅:《南唐为何弃用前朝皇宫》,《科学大观园》2010年第2期。 黄北祥、高学钦:《南唐的统一构想与实践》,《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 黄忏华:《法眼宗》,《中国佛教》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0年。

黄东阳:《从〈稽神录〉考述五代民间信仰中自我与神明之诠解及分际》,《东吴中文学报》第22期,2011年。 黄裳:《南唐二陵》,氏著《金陵五记》,金陵书画社,1982年。 黄廷海:《董源》,《十大画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黄颐寿:《南唐太平观碑》,《江西历史文物》1984年第1期。 黄玉清:《〈韩熙载夜宴图〉中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艺术探索》2005年第3期。 黄忠学:《安徽青阳发现一座南唐砖室墓》,《考古》1999年第6期。 霍华:《南唐二陵出土瓷器窑口考》,《东南文化》1994年增刊。 季续:《关于冯延巳的考证》,《宁波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

纪思等:《南唐二陵装饰艺术》,《古建通讯》第1期,1956年。 贾春超:《由张洎入宋看宋初的用人方略》,《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简彦姈:《陆游〈南唐书〉褒贬义例举隅》,《中国语文》第109卷第6期,2011年。 简彦姈:《陆游〈南唐书〉“论曰”探述》,《中国语文》第110卷第1期,2012年。 简彦姈:《陆游入蜀途中对南唐史事之考察》,《国文天地》第27卷第9期,2012年。 江建敏:《小考唐与南唐铸的开元小钱》,《西安金融》2006年第3期。 姜澄清:《论孟昶、李煜、赵佶》,《贵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蒋高军:《初探南唐绘画盛况的成因》,《电影评介》2008年第20期。 蒋伟:《宗教神鬼观念对〈稽神录〉创作影响浅谈》,《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蒋义斌:《法眼文益的禅教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2000年。 蒋赞初:《我与南唐二陵》,《南京史志》1998年第3期。 靳青万:《从〈韩熙载夜宴图〉看我国青白瓷的始烧年代》,《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金传道:《徐铉生卒年考补证》,《文献》2007年第2期。 金传道:《徐铉三次贬官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金传道:《徐铉家世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晋文、马莉雅:《略论隋唐五代泰州的文化成就》,《唐代江南社会暨中国唐史学会会议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雷近芳:《召齐丘之使者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雷近芳、郭建淮:《今存南唐史著论略》,《佛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黎忠义:《江苏宝应县泾河出土南唐木屋》,《文物》1965年第8期。 李倍雷:《〈重屏会棋图〉的图像空间》,《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2期。 李勃洋:《文益》,《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才栋:《唐至北宋的江西书院》,《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2年第2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李才栋:《江州讼诗,开知识产权诉讼之先河》,《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成富:《也谈〈韩熙载夜宴图〉的断代问题》,《唐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李福顺:《中国书法史上应有李煜一席之地》,《艺术百家》2011年第4期。 李含飞:《〈重屏会棋图〉中的室内设计研究》,《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 李合民:《浅谈〈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美术大观》2009年第4期。 李宏坤:《南唐陶俑之美》,《收藏家》2008年第11期。 李华山:《李煜与富阳》,《观察与思考》2000年第3期。 李晖:《“九华四俊”之一的张蠙》,《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李晖:《〈剧谈录〉及其作者史实考辨》,《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李家欣:《李煜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江汉论坛》1997年第12期。 李久海:《扬州东风砖瓦厂发现九座南唐小墓》,《文博通讯》1982年第3期。 李澜:《南唐画院初探》,《艺苑》1993年第2期。 李澜:《论南唐画院》,《东南文化》1993年第5期。 李明:《后周与南唐淮南之战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李勤印:《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剧人生》,《文史知识》1987年第4期。 李全德:《庐山国学师生考》,《文献》2003年第2期。 李绍唐:《李煜囚汴述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李伟:《〈韩熙载夜宴图〉绘制年代研究综述》,《艺术探索》2012年第3期。 李文泽:《〈徐铉行状〉撰人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2期。 李文泽:《徐铉行年事迹考》,《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学珍:《用精神分析法解读李后主》,《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1期。 李耀:《谭峭〈化书〉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科教文汇》2013年第3期。 李裕民:《南唐画院新考》,《艺术探索》2006年第3期。 李源:《南唐后湖初探》,《江苏地方志》2002年第4期。 李源:《探寻南唐“北苑”》,《江苏地方志》2003年第6期。 李之龙:《南唐姚嗣骈墓志初考》,《东南文化》1995年第1期。 梁励:《南唐建国史略》,《历史教学》1997年第9期。 梁励:《李昪与南唐王朝》,《淮海文汇》1997年第5期。 梁励:《李昪与南唐政局述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梁爽:《论〈韩熙载夜宴图〉对时间的展开和凝聚》,《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5期。 林柏亭:《五代南唐巨然〈层岩丛树〉》,《故宫文物月刊》第17卷第8期,1999年。 林瑞翰:《南唐之经济与文化》,《大陆杂志》第29卷第6期,1964年9月。 刘刚:《〈韩熙载夜宴图〉中所见家具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12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刘光亮:《试论宋齐丘》,《吉安师专学报》1989年第8期。 刘婧:《〈稽神录〉校勘拾遗》,《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刘立红:《试探李煜的悲剧人生》,《作家》2008年第14期。 刘伟冬:《欢宴的另一面——解析〈韩熙载夜宴图〉》,《东南文化》2002年第12期。 刘晓明:《龙君章考》,《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刘晓明:《龙衮与〈江南野史〉》,《文史》2002年第2辑。 刘晓祥:《九江县南唐水利计工题刻》,《江西文物》1989年第2期。 刘晓祥:《九江县五代南唐周一娘墓》,《江西文物》1991年第3期。 刘心:《论韩熙载的形象演绎》,《常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卢红:《批校本〈南唐书〉述略》,《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年第4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卢冀宁:《论谭峭〈化书〉》,《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 卢苇菁:《〈新修南唐书〉作者考辨》,《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 卢燕新:《〈群书丽藻〉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1期。 陆贝林:《由〈质论〉浅析徐铉的政治思想》,《文教资料》2011年第1期。 罗伽禄:《乐史及其家世述略》,《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穆烜:《五代十国时期的南通》,《博物苑》2004年第2期。 马珏玶:《社会性别叙事视野下的〈稽神录〉》,《思想战线》2004年第5期。 蒙珩:《契丹境内发现南唐钱币》,《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增刊。 孟乙:《李后主之书法》,《新生报》8版,台北,1948年9月。 漠及:《〈韩熙载夜宴图〉新解》,《美术观察》2003年第1期。 潘金铃:《韩熙载与〈夜宴图〉》,《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

潘学忠:《李昪“息兵安民”政策探微》,《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潘耀:《浅识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记〉》,《江苏地方志》2010年第6期。 彭昌辉:《李煜与佛教》,《中国语文》,第81卷第1期,1997年7月。

彭文峰:《五代末期辽与后周清风驿之变考论》,《船山学刊》2010年第3期。 彭艳芬:《“吴主李昪献猛火油”辨误》,《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彭艳芬:《契丹辽朝与南唐交聘中的关键节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彭艳芬:《契丹辽朝对南唐的交结和利用探析》,《北方文物》2007年第3期。 齐治平:《南唐王齐翰〈罗汉渡海图〉寻获纪略》,《今日中国》1991年第4期。 秦琴:《李煜书学思想研究》,《科教文汇》2010年第5期。 秦琴、王伟:《论李煜的书法艺术风格》,《安徽文学》2010年第1期。 秦子卿:《李吴、杨吴建都史述略》,《扬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任爽:《南唐党争试探》,《求是学刊》1985年第5期。

任爽:《吴唐禅代发微》,《求是学刊》1986年第4期。 任爽:《南唐时期江西的经济与文化》,《求是学刊》1987年第2期。 任爽:《唐宋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地域特征》,《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任爽:《五代分合与南唐的军事外交》,《东师史学》第1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任爽:《五代分合与南唐的经济文化》,《史学集刊》1995年第2期。 阮鸿骞:《南唐李煜君臣对书艺的贡献》,《中华书道》第42期,2003年11月。 阮廷卓:《李后主之死》,《大陆杂志》第14卷第1期,1957年1月。 邵磊:《南京铁心桥杨吴宣懿皇后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东南文化》2012年第6期。 邵晓峰:《〈韩熙载夜宴图〉断代新解》,《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沈冬梅:《乾德二年江北榷场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盛文彬:《从沙弥到皇帝:李昪是怎样取代吴国的》,《南京史志》1989年第1期。 盛文彬:《南唐中宗李璟》,《南京史志》1989年第3期。 施建中:《南唐“画院”考辨》,《当代中国画》2007年第1期。 施建中:《近百年来南唐绘画研究状况述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施建中:《南唐绘画的文人化倾向》,《东南文化》2011年第4期。 施沁:《李煜与南唐文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石谷风、马人权:《合肥西郊南唐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数据》1958年第3期。 释依空:《从宗密和会华严与禅看法眼文益六相圆融思想的成立与应用》,《世界宗教学刊》第14期,2009年12月。 宋莉莉:《从服饰角度鉴定〈韩熙载夜宴图〉》,《大众文艺》2009年第13期。 苏勇强:《五代时期南唐校勘人才及其印刷传统》,《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市瑞光寺塔发现一批五代、北宋文物》,《文物》1979年第11期。 肃霜:《陆游〈南唐书〉简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孙大志:《漫谈李煜之死》,《安徽文学》2008年第5期。 孙先文、张金铣:《杨行密军事思想初探》,《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孙艳红:《徐锴卒年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孙永如:《略论杨吴开国的客观条件》,《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孙仲汇:《南唐开元大钱》,《中国钱币》1984年第4期。 台静农:《书宋人画〈南唐耿先生炼雪图〉之所见》,《中外文学》第3卷第8期,1975年。 谭怡令:《五代南唐徐熙玉堂富贵》,《中央月刊》第24卷第1期,1991年。 谭怡令:《五代南唐巨然层岩丛树》,《中央月刊》第24卷第3期,1991年。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 唐圭璋:《李后主之天性》,《中央日报》(上海),1947年6月。 唐圭璋:《李后主之豪侈》,《中央日报》(上海),1947年9月。 田丽:《〈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考证与解析》,《大众文艺》2014年第14期。 田俐力:《〈韩熙载夜宴图〉中舞者王屋山服式考》,《艺术探索》2009年第5期。 田玉英:《南唐由盛转衰原因探析》,《学术探索》2008年第1期。 田玉英:《南唐枢密使考论》,《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汪德生:《吴王杨行密与庐江金刚寺》,《巢湖日报》2008年12月11日。 汪有民:《南唐隶书开元质疑》,《中国钱币》2006年第3期。 王斌:《南唐中第士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今日南国》2009年第9期。 王达钦:《缙云古代两胡则》,氏著《缙云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定璋:《南唐三主的人品及政治》,《天府新论》2001年第5期。 王芳芳:《〈韩熙载夜宴图〉的位置经略》,《美术大观》2009年第6期。 王福梅:《元代〈徐仙翰藻〉考析》,《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王纲怀:《闰七月铭南唐镜纪年考》,《中国文物报》2005年5月11日。 王吉林:《契丹与南唐外交关系之探讨》,《幼狮学志》第5卷第2期,1966年12月。 王丽梅:《南唐与前后蜀文化的比较研究》,《唐史论丛》第9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 王玲:《西方音乐图像研究者眼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5期。 王为刚:《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记〉浅释》,《东南文化》2013年第1期。 王秀林、刘尊明:《李煜与佛教》,《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 王彦力《谭峭的教育思想》,《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王以坤:《董源〈潇湘图〉》,《文物》1960年第1期。 王引:《南唐二陵》,《文博通讯》1983年第1期。 王永平:《略论南唐烈祖李昪》,《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 王永平:《关于南唐的统一方略及流产》,《扬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王元林:《南唐章僚〈海外使程广记〉考》,“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航海博物馆,2014年8月14-16日。 王志高:《南京祖堂山南唐陵区考古勘探、试掘的主要收获及初步认识》,《唐代江南社会暨中国唐史学会会议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王仲章:《南唐后主李煜》,《自由谈》第30卷第7期, 1979年7月。 魏良弢:《南唐士人》,《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魏良弢:《南唐先主李昪评说》,《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巫鸿:《韩熙载夜宴图》,氏著《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吴枫、任爽:《五代分合与南唐的历史地位》,《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吴家俊:《李昪的治税策略》,《草原税务》1996年第11期。 吴丽娱:《唐宋之际南通地区的盐业发展》,《文史知识》2003年第8期。

吴树国:《唐宋之际徽州重税考》,《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吴树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南唐田税考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吴婉真:《南唐对五代态度之探讨》,《史苑》第59期,1999年1月。 吴炜:《扬州唐、五代墓志概述》,《东南文化》1995年第4期。 吴炜:《扬州近年发现的两方五代墓志》,《文物》1995年第7期。 吴炜:《对李之龙〈南唐姚嗣骈墓志初考〉一文的几点补充》,《东南文化》1996年第3期。 吴新哲:《李昪建金陵城始末》,《城市研究》1992年第5期。 吴新哲:《南唐画院院外画家考略》,《南京史志》1997年第1期。 吴忆兰:《徐锴生平事迹与著述探讨》,《亚东学报》第24期,2004年5月。 吴在庆:《查文徽任侍御史而非监察御史辨》,《文史》第34辑,1992年。 伍伯常:《南唐进士科考述》,《汉学研究》第15卷第1期,1997年。 伍伯常:《论猜防政策下的南唐陪臣》,《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1期,2001年。 武汉市博物馆:《阅马场五代吴国墓》,《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 霞光:《南唐画院及绘画成就》,《江苏地方志》2002年第5期。 萧高洪:《唐五代北人迁赣及其社会效果》,《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萧文真:《法眼文益的禅教合一思想与宗密》,《宗教哲学》第37期,2006年9月。 谢稚柳:《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上海博物馆藏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谢稚柳:《再论徐熙落墨》,《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邢东升:《宋初淮南之战地理新解》,《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熊伟:《南唐阔缘“开元通宝”钱伪品之识破》,《西安金融》2000年第1期。 徐邦达:《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徐红:《李煜家族与开封》,《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徐建融:《徐熙考》,《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徐慎庠:《狼山题名坡二十七字及其他》,《南通今古》2008年第2期, 徐小兵、温建娇:《〈韩熙载夜宴图〉中衣冠服饰考》,《美苑》2009年第1期。 徐渊:《南唐开元对钱试析》,《中国钱币》1985年第1期。 许怀林:《李璟庐山读书堂质疑》,《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许怀林:《唐末五代的北人南迁及其对江西地区的影响》,《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许怀林:《唐末五代时期江右豪杰的沉浮与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薛翘:《唐百胜军节度使江王乳母尚书杏氏墓铭》,《江西文物》1991年第2期。 薛政超:《五代金陵宗教发展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薛政超:《南唐金陵公私园林考》,《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薛政超:《五代杨吴政治中心转移述论》,《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薛政超、夏黎晖:《南唐金陵宫城及其护龙河新探》,《邵阳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雪松:《淡水渔业史的重要阶段:南唐李煜〈渔夫〉词释探》,《中国水产》1986年第4期。 燕永成:《龙衮和他的〈江南野史〉》,《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杨恒平:《三家〈南唐书〉传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6期。 杨娟娟:《南唐党争中的文人心态转变论略》,《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杨立昌:《南京出土南唐“永通泉货”篆书当十钱》,《江苏钱币》2007年第4期。 杨立昌:《南唐瑰宝“唐国通宝”金币》,《江苏钱币》2009年第3期。 杨琳:《冯延巳还是冯延己?》,《文献》1989年第4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杨明生:《南京砂珠巷出土南唐时期对子钱》,《江苏钱币》2008年第4期。 杨伟立:《德光册立李璟为中原主述论》,《天府新论》2010年第1期。

杨文娟:《冯延巳研究述评》,《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杨献文、金戈:《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展览馆》,《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3期。 姚亦锋:《南唐金陵城格局追溯》,《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8期。 衣虹:《南唐后主李煜年谱》,《新文化》创刊号,1931年8月。 于德山:《〈韩熙载夜宴图〉的叙事传播》,《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余国江:《唐末五代时期的扬州述略》,《江淮文化论丛》,文物出版社,2011年。

余辉:《〈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 余辉:《〈重屏会棋图〉背后的政治博弈》,宋画国际学术会议,浙江大学,2014年10月。 俞扬:《徐铉贬谪泰州年月考》,《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2辑,广陵书社,2008年。 岳毅平:《五代至宋广陵二徐》,《文史知识》2000年第7期。 曾国富:《唐末五代庐州人氏事迹述论》,《合肥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曾严奭:《五代时期吴国徐温的死因之谜》,《修平人文社会学报》第14期,2010年3月。 曾昭燏、张彬:《南京牛首山南唐二陵发掘记》,《科学通报》1951年第5期。 曾昭燏、张彬:《南唐二陵发掘简略报告》,《文物参考数据》1951年第7期。 张刚、孙万洁:《马令〈南唐书〉述评》,《今日南国》2009年第4期。 张国庆:《南唐、契丹之聘使及其目的》,《江海学刊》1993年第2期。 张国一:《法眼文益的心性思想》,《鹅湖》第32卷第2期,2006年8月。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三吴地区的宗教信仰》,《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

张剑光:《唐五代无锡商业的发展与原因探讨》,《江南论坛》2008年第6期。 张剑光、陈巧凤:《从唐至五代润州经济的发展与变化看区域经济中心的转移》,《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张金铣:《庐州与杨吴政权》,《合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张金铣:《简论杨吴丞相徐温》,《“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张可辉:《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所载扬州城考补》,《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张立川:《从〈韩熙载夜宴图〉看五代服饰》,《装饰》2007年第4期。 张历凭:《〈四库全书〉所收南唐史著比较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张胜珍:《法眼文益的一首禅偈》,《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1期。 张胜珍:《李煜与佛教》,《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2期。 张胜珍:《南唐金陵佛寺考辨》,《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5期。 张胜珍:《南唐帝王与南唐禅宗的传播》,《历史教学》2012年第7期。 张卫忠:《南唐入宋臣僚群体与北宋前期政权的关系》,2010年全国历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山大学,2010年12月。 张宪华:《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与经济开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张兴武:《南唐党争:唐宋党争史发展的中介》,《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张一雄:《南唐状元张确籍贯仕历考》,《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张跃进:《南唐画院画家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张跃进:《刍言徐熙与南唐二陵建筑装饰彩画之关系》,《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张跃进:《南唐重臣韩熙载行事考略》,《江苏文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赵飞鹏:《江正与李后主》,《唐宋元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安出版社,2005年。 赵洪章:《浦城发现南唐范韬墓志铭》,《福建文博》1989年第1、2期合刊。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赵梦昭:《李后主新评》,《湖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赵荣蔚:《南唐登科记考》,《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赵晓兰:《孙光宪江南、湖湘之行考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赵彦偁:《〈南唐书〉校文》,《金陵学报》第2卷第2期,1932年。 赵振山:《〈韩熙载夜宴图〉结构论析》,《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郑广南、郑碧玉:《福州龙峰郑氏与南唐李后主》,《炎黄纵横》,2010年第6期。 郑世刚:《〈默记〉中有关“滁州之战”记载的辨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郑学檬:《论李昪》,《古代历史人物论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郑宜忠:《南唐开元辨》,《中国钱币》1992年第3期。 钟华英:《从庐山国学到白鹿洞书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周安庆:《承前启后的南唐绘画风格》,《收藏界》2009年第2期。 周华锋:《南唐政治和“文人集团”的兴起》,《文学界》2010年第12期。 周军:《徐铉其人与宋初“贰臣”》,《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周昆宁:《南唐、西夏与金代对钱》,《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增刊。 周腊生:《南唐贡举考》,《孝感教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周腊生:《南唐贡举考略》,《文献》2001年第2期。 周腊生:《新发现的南唐状元——郎粲》,《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周腊生:《又发现一位南唐状元——章文谷》,《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周腊生:《状元资料辑考二题》,《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周腊生:《关于乐史状元地位的确认》,《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周蓉:《简论南唐绘画成就》,《江苏文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周运中:《杨吴、南唐行政地理考》,《唐史论丛》第13辑,三秦出版社,2011年。 周兆望:《评宋齐丘的历史功过》,《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朱锦江:《略论南唐二陵文物》,《新中华》1951年第12期。 朱寅:《后周南唐寿州之战及其历史地位》,《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朱玉龙:《五代时期今安徽地区建置统属考》,《安徽史学》1993年第2期。 朱玉龙:《南唐张原泌、张泌、张佖实为一人考》,《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朱志伟:《陆游〈南唐书〉版本流传》,《华章》2012年第13期。 朱仲玉:《论马令〈南唐书〉》,《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1辑,1986年, 朱祖德:《唐末杨行密之据淮及其对政局的影响》,《淡江史学》第9期,1998年。 朱祖德:《唐五代江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淡江史学》第19期,2008年。 诸葛计:《南唐先主李昪行事述略》,《学术月刊》1983年第12期。

祝熹:《南唐的几杯毒酒》,《文史天地》2009年第8期。 庄桂英:《陆游〈南唐书·宋齐丘列传〉析论》,《远东学报》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 邹劲风:《杨行密述略》,《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邹劲风:《1945年以后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5期。 邹劲风:《现存有关南唐的文字史籍研究》,《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 邹联群:《〈重展筑泰州子城记〉浅识》,《文博通讯》1983年第3期。 左海:《谈谈周文矩的〈太真上马图〉》,《中国画》1959年第8期。

二、前蜀、后蜀(文学论文除外)

岸边成雄、樊一:《王建墓棺床石刻二十四乐妓》,《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蔡堂根:《杜光庭赐紫时间考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 陈大维:《春联始祖孟昶墓址在通许发现》,《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3年第9期。 陈福亮:《杜光庭》,《杜光庭学术研究论文集》,缙云,2008年。 陈尚君:《毛文锡〈茶谱〉辑考》,《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 陈尚君:《何光远的生平和著作》,《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陈绍干:《王建在五代史上的地位》,《天府新论》1986年第6期。 陈云:《唐五代时期巴蜀重玄之风》,《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 陈章:《始作联者非孟昶》,《咬文嚼字》2005年第6期。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无缝钢管厂发现五代后蜀墓》,《四川文物》1991年第3期。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五代后蜀孙汉韶墓》,《文物》1991年第5期。 成都市博物馆:《新都五代十国钱币窖藏清理报告》,《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市东郊后蜀张虔钊墓》,《文物》1982年第3期。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文物》1982年第3期。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五代墓出土尊胜陀罗尼石刻》,《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迟乃鹏:《王建墓棺床石刻乐舞伎弄佛曲说探证》,《四川文物》1997年第3期。 丁祖春:《读前蜀晋晖墓志铭札记》,《成都文物》1991年第2期。 董恩林、董美春:《简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诠释宗旨》,《历史文献研究》第22辑,2003年。 杜国禄、董秉义:《赤峰发现前蜀永平元宝》,《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 杜文玉:《前后蜀兵制初探》,《江汉论坛》2004年第11期。 段玉明:《略论五代时期的西蜀画派》,《四川文物》1986年第4期。 樊一:《〈海药本草〉成书年代及作者之疑》,《中医杂志》1983年第9期。 樊一:《〈海药本草〉与〈南海药谱〉之异同》,《新中医》1985年第3期。

樊一:《前蜀永陵杂考》,《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 樊一:《永庆院考》,《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樊一:《点校本〈旧五代史〉“王衍传”断句质疑一则》,《文史》第19辑,1983年。 樊一:《〈蜀梼杌〉的史料价值与版本源流》,《四川文物》2000年第3期。 樊一:《永陵被盗年代小考》,《四川文物》2000年第3期。 樊一:《千年前的“廉政公告”》,《文史杂志》2001年第1期,

樊一、方法林:《张唐英与〈蜀梼杌〉》,《成都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樊有富:《杜光庭哲学思想与和谐观》,《杜光庭学术研究论文集》,缙云,2008年。 范行准:《李珣及其〈海药本草〉的研究》,《广东中医》1958年第7-8期。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内石刻伎乐考》,《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冯汉骥:《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考古》1959年第8期。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出土的平脱漆器及银铅胎漆器》,《文物》1961年第11期。 冯汉镛:《〈海药本草〉作者李珣考》,《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2期。 冯汉镛:《唐五代时剑南道的交通路线考》,《文史》第14辑,1982年。 冯汉镛:《〈十国春秋·冯涓传〉考补》,《成都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冯汉镛:《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文史杂志》2007年第3期。 傅飞岚:《蜀——杜光庭〈录异记〉里的“圣地”》,《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干树德:《“偏霸之主”孟昶的兴与亡》,《历史知识》1987年第5期。 高文、宁志奇:《前蜀永平元宝浅议》,《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韩刚:《西蜀画院有无考辨》,《贵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何永成:《孟蜀创业集团研究》,《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1999年。 胡文和:《前后蜀的击球游戏》,《历史知识》1983年第3期。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燕园史学》第21期,2012年。 胡耀飞:《论唐宋之际邢州孟氏家族的地域迁徙与门风转型》,《珞珈史苑·2012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胡耀飞:《后蜀孟氏婚姻研究》,《民族史研究》第11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 胡耀飞:《五代时期的利州及其“武则天记忆”》,《武则天与广元》,文物出版社,2014年。 黄承宗:《从文物考古材料看前蜀、后蜀与南诏、大理的经济文化关系》,《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黄东阳:《杜光庭道教小说〈录异记〉之圣俗分判及其世俗化倾向》,《新世纪宗教研究》,第9卷第2期,2010年12月。

黄剑华:《黄筌的绘画艺术》,《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黄瑞欣:《五代时期西蜀绘画的发展与演变》,《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黄瑞欣:《五代西蜀绘画管窥》,《美术》2003年第9期。 贾大泉:《唐和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天府新论》1987年第4期。 贾大泉、周原孙:《前后蜀的枢密使》,《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1期。 贾红丁:《“广政通宝”锡母铅钱赏析》,《收藏界》2006年第9期。

江甸潮等:《后蜀孟昶暨花蕊夫人墓的调查》,《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姜澄清:《论孟昶、李煜、赵佶》,《贵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姜杨德:《中国晚唐、五代时期敦煌与四川地区“毗沙门天王”之研究》,《艺术论坛》第4期,2006年5月。 蒋斌:《试论杜光庭的修道阶次思想》,《中国道教》2006年第1期。 李成渝:《王建墓浮雕——乐器研究》,《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李东峰:《后蜀儒家经籍雕印的几个问题》,《蜀学》第六辑,巴蜀书社,2011年。 李均惠:《孟蜀石经与蜀文化》,《文史杂志》1998年第6期。 李文珠、任学亮:《唐五代巴蜀地区神祗的地域分布》,《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 李显文:《孟知祥墓门的建筑特点》,《成都文物》1983年第1期。 李勇先:《试论五代两宋时期成都游乐之风的极盛及其原因》,《徽音永著:徐规教授纪念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李之勤:《后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和广元皇泽寺的武则天像》,《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4期。 李志嘉:《王建墓》,《文物》1980年第6期。 李志嘉、樊一:《蜀石经述略》,《文献》1989年第2期。 梁咏涛、唐志工:《〈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校释》,《武则天与广元》,文物出版社,2014年。

林文勋:《前蜀后蜀商业的发展》,《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刘健平:《偶觅广政通宝》,《江苏钱币》2011年第2期。 刘琳:《唐宋之际北人迁蜀与四川文化的发展》,《宋代文化研究》第2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刘敏:《五代时期的前后蜀铸币》,《四川文物》1994年第1期。 刘平中:《孟蜀石经杂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刘蔚、金易:《论杜光庭的道德教育思想》,《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 刘雨茂:《试论王建墓的考古新发现》,《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刘雨茂等:《成都市龙泉驿五代前蜀王宗侃夫妇墓》,《考古》2011年第6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龙晦:《敦煌与五代两蜀文化》,《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罗开玉:《王建是怎样走上割据道路的?》,《四川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罗宁:《文谷及其〈备忘小抄〉考论》,《唐五代文化论稿》,巴蜀书社,2006年。 罗天全:《前后蜀是唐宋音乐传承的纽带》,《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罗香林:《系出波斯之李珣及其〈海药本草〉》,《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66年。 罗争鸣:《杜光庭两度入蜀考》,《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罗争鸣:《关于杜光庭生平的几个问题的考证》,《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麻松亘:《杜光庭乡贯考正》,《杜光庭学术研究论文集》,缙云,2008年。 马福月:《海药本草》,《文献》1983年第3期。 马良云:《王建墓维修保护工程中的考古新发现》,《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马文彬:《前蜀乐舞之风盛行的成因》,《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马文彬:《前后蜀苑囿刍议》,《四川文物》2000年第3期。 马文彬:《五代前蜀李氏墓志铭考释》,《四川文物》2003年第3期。 马新广《〈益州名画录〉四处“天福年”辨正》,《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2期。 莫锦江:《论前蜀的兴亡》,《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潘民中:《宋将刘光义拔夔州日期》,《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钱光胜:《晚唐五代敦煌十王会与蜀地十王造像初探》,《兰台世界》2012年第24期。 钦白:《首届前后蜀历史与文化讨论会综述》,《文史杂志》1992年第1期。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秦方瑜:《王建墓内石刻排箫乐器探源》,《四川文物》1985年第4期。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伎乐群鼓源释》,《成都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伎乐与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比较研究》,《成都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秦方瑜:《王建墓后室石像像主质疑》,《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秦方瑜:《王建墓后室石像像主再质疑》,《成都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秦方瑜:《王建墓葬新探》,《成都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乐舞伎演示内容初探》,《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乐舞伎三题》,《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秦方瑜、朱舟:《试论王建墓乐舞石刻的艺术史价值》,《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秦方瑜、朱舟:《试论王建墓乐舞石刻的史学价值》,《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尚兰芳:《平民意识中的平民皇帝王建》,《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尚志钧:《李珣及其〈海药本草〉小考》,《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 沈仲常:《四川出土的五代陶棺》,《文物》1983年第2期。 沈仲常:《王建、孟知祥墓的棺床为佛座说试证》,《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史占扬:《两蜀墓室壁画初探》,同上。 史占扬:《匠心独具的王建大带玉饰》,《典藏艺术》第17期,1994年。

舒大刚:《试论“蜀石经”的镌刻与〈十三经〉的结集》,《宋代文化研究》第1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四川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 四川省文管会:《前蜀晋晖墓清理简报》,《考古》1983年第10期。 苏瑞屏:《五代后蜀丘文播〈文会图〉》,《雄狮美术》第51期,1975年5月。 孙亦平:《杜光庭的重玄思想初探》,《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孙亦平:《论道教宇宙论中的两条发展线索: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

孙亦平:《试论杜光庭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影响》,《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谭敏:《杜光庭〈道教灵验记〉研究》,《唐五代文化论稿》,巴蜀书社,2006年。 谭敏:《从〈墉城集仙录〉中女仙的神性品格看道教独有的平等女性观》,《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汤洪:《蜀石经产生原因试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唐光沛:《王建与前蜀》,《历史知识》1980年第4期。

唐淑之:《王建墓特色与蜀永楼构思》,《四川建筑》1995年第1期。 唐淑元:《王建墓建筑特色与蜀永楼构思》,《规划师》1997年第1期。 陶喻之:《孙位的绘画艺术成就刍论》,《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天雨:《五代十国古钱珍品——“广政通宝”》,《收藏界》2011年第9期。 田旭中:《两蜀时期成都的绘画艺术》,《成都文物》1988年第2期。 田玉英:《翰林学士和两蜀中枢政治》,《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田玉英:《论王建的假子在前蜀建立中的军事作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田玉英:《再论王建假子在前蜀政权中的作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田玉英:《关于王建假子的情况及王建与假子的关系蠡测》,《学术探索》2009年第5期。 田玉英:《晚唐五代入蜀士人及其在前蜀立国中的作用》,《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田玉英:《孟知祥之顾命大臣的政治命运及后主前期的政争》,《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汪悦:《李珣与〈海药本草〉》,《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王纯五:《道门领袖:杜光庭》,《杜光庭学术研究论文集》,缙云,2008年。

王达钦:《唐代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杜光庭》,《杜光庭学术研究论文集》,缙云,2008年。 王达钦:《杜光庭年谱(青少年时代)》,《杜光庭学术研究论文集》,缙云,2008年。 王棣:《唐代海外药物的传入与李珣〈海药本草〉》,《成都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王明前:《五代时期前后二蜀的集权政治与区域经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 王炎:《〈蜀梼杌〉之版本流传与后蜀广政十八年佚文问题》,《中国文化月刊》第153期,1992年。 王炎平:《略论前后蜀的国情和国运》,《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王伊同:《前蜀疆域考》,《史学年报》第2卷第4期,1937年12月。 王伊同:《前蜀考略》,氏著《王伊同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王瑛:《杜光庭事迹考辨》,《宗教学研究》1992年增刊。 王瑛:《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研究述略》,《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 王瑛:《杜光庭入蜀时间小考》,《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1-2期合刊。 王瑛:《论前后蜀文化的发展及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王援朝:《王建墓十二武士辨》,《史学月刊》1987年第6期。

翁善良:《后蜀张虔钊、孙汉韶墓棺床石刻内容初探》,《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 吴羽:《杜光庭〈广成集〉所载表、醮词写作年代丛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8辑,2012年。 吴真:《从杜光庭六篇罗天蘸词看早期罗天大蘸》,《中国道教》2008年第2期。 武建国:《试论前后蜀经济发展及其原因》,《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钱济鄂:《宋以辽俗乱华对吴越多荒忽不轨》,《钱镠研究》第13辑,2004年。 钱济鄂:《二史贬损吴越纠谬》,《吴越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钱茂竹:《钱镠与越州》,《钱镠研究》第15辑,2005年。 钱平甫:《对〈钱氏铁券〉铭文的考证》,《钱镠研究》试刊号,1992年。 钱四青:《吴越钱王更改浙江地名之内因》,《钱镠研究》第11辑,2003年。

钱听涛:《关于钱镠先世、茔墓等的一些资料及其他》,《钱镠研究》第3辑,1993年。 钱听涛:《钱镠铁券千年播迁记》,《炎黄春秋》2002年第12期。 钱文梓:《吴越国在上海的古迹》,《吴越钱氏》第3期,2009年。 钱玉成:《苏州虎丘塔是五代吴越国树立的千年丰碑》,《吴越钱氏》第1期,2009年。 钱聿肇:《略论钱俶与李煜》,《钱镠研究》第15辑,2005年。 钱昭进:《钱王武康足迹与钱氏文化》,《钱镠研究》第14辑,2004年。 钱镇国:《评钱镠“计走黄巢”》,《钱镠研究》第4辑,1994年。 钱镇国:《唐昭宗皇帝钦赐钱镠金书铁券铭文现状考辨》,《钱镠研究》第13辑,2004年。 钱镇国:《吴越钱氏家族》,《吴越钱氏家族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 钱征:《〈百家姓〉著者考》,《钱镠研究》第18辑,2010年。 钱志仁:《吴越文化与钱镠》,《钱镠研究》第18辑,2010年。 钱志熙:《吴越王钱镠先世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 钱宗保:《太祖武肃王年谱》,《吴越钱氏》第2期,2009年。 邵群:《吴越钱氏郊坛初论》,《杭州文博》2005年第1期。 史岩:《杭州南山区雕刻史迹初步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期。 苏勇强:《五代时期吴越国印刷文化传统》,《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孙健:《浅论吴越国的治国策略》,《华章》2012年第21期。 孙诒让:《唐静海军考》,《国粹学报》第5卷第9号,1909年。

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东南日报》副刊《云涛》第26期,1948年3月6日。 汤蓉岚:《论钱氏吴越国的立国基础和内外关系》,《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 唐剑平:《临安“十锦”考》,《钱镠研究》第6辑,1997年。 唐剑平:《试论钱镠对杭州的历史功绩》,《钱镠研究》第8辑,1998年。 陶福贤:《钱镠与吴越国》,《今日浙江》2000年第23期。 屠承先:《吴越国文化与日本》,《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

屠树勋:《钱镠的基本国策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之南移》,《钱镠研究》第7辑,1998年。 汪济英:《记吴越国的另一官窑》,《文物》1963年第1期。 王伯敏:《西湖飞来峰的石窟艺术》,《文物参考数据》1956年第1期。 王伯敏:《画家画事,琐闻琐录》,《吴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国林:《钱镠独霸浙江的努力》,《钱镠研究》第5辑,1996年。 王国林:《浅析钱镠孝道的重心》,《钱镠研究》第7辑,1998年。 王海明:《五代钱氏捍海塘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4期。 王建华:《浅析关于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异象传说》,《钱镠研究》第7辑,1998年。 王剑:《“钱俶”的名字该怎么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王力平:《唐宋之际杜氏家族的南迁》,氏著《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6年。 王铭:《〈唐昭宗赐钱镠铁券〉研究》,《浙江档案》2002年第5期。 王庆:《读志随笔·钱王置千秋》,《余杭史志》2012年第2期。 王士伦:《崇德县崇福寺拆卸东西两塔塔顶部分时发现文物四十七件》,《文物参考数据》1956年第1期。 王士伦:《五代吴越的两件文书》,《文物》1960年第1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王士伦:《喻皓建梵天寺塔一事质疑》,《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 王士伦:《吴越秘色瓷》、《雕版印刷,称誉当时》、《钱镠铁券》、《兼谈喻皓》、《石窟造像艺术》,《吴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士伦:《五代吴越国王投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 王同军:《浙江乐清县发现五代土坑墓》,《考古》1992年第8期。 王心喜:《钱氏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王心喜:《论五代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1期。 王心喜:《五代吴越国时期宁波与日本海外贸易年次及特点探讨》,《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5年。 王心喜:《五代吴越国与日本交往通论》,《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心喜:《钱氏吴越国与日本交往通论》,《吴越钱氏家族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 王雪玲:《铁券制度考略》,《中国古典文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吴建华:《吴越国王钱俶墓志考释》,《中原文物》1998年第2期。 吴礼权:《陶谷与钱俶的外交语言文本解构》,《古今艺文》第22卷第3期,1995年。 吴铁城、李希圣:《论吴越国王对两浙地区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贡献》,《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年第2期。

夏定域:《吴越钱氏之文化》,《文澜学报》第一集,浙江省立图书馆,1935年。 夏鼐:《〈梦溪笔谈〉中的喻皓〈木经〉》,《考古》1982年第1期。 徐冲:《吴越国西府杭州的行政区划》,《吴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徐冲:《吴越国人物录》,同上。 徐规、林正秋:《五代十国时期的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 徐立新:《丘光庭年代、著作考》,《台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徐晓光:《“钱俶赂赵普”年代考》,《华中国学》第二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 徐映璞:《〈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补正》,《两浙史事丛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徐治中、倪德富:《五代吴越国大事记》,《吴越首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许懋汉、陶福贤:《读张元济〈劝归顺书〉识钱王》,《钱镠研究》第19辑,2011年。 许扬本:《论钱镠》,《钱镠研究》试刊号,1992年。 许扬本:《再谈钱镠》,《钱镠研究》第4辑,1994年。 薛正昌:《钱氏家族与吴越佛教文化》,《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扬之水:《雷峰塔地宫出土“光流素月”镜线刻画考》,《东方博物》2006年第4期。 杨鸿勋:《杭州雷峰塔复原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5期。 杨建华:《论五代吴越时期的浙江文化》,《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杨渭生:《略论东南雄藩钱镠》,《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杨渭生:《吴越国时期的杭城建设》,《杭州通讯》2009年第8期。

杨一平:《关于史籍中对钱镠不同记载的几点看法》,《钱镠研究》第4辑,1994年。 杨一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由来和发展》,《钱镠研究》第13辑,2004年。 杨一平:《钱镠对保护杭州和浚深西湖的两项重要历史贡献》,同上。 杨一平:《“八百里”钱镠计退黄巢兵》,《钱镠研究》第15辑,2005年。 姚礼群:《宋代钱氏家族人才简述》,《钱镠研究》第6辑,1997年。 姚礼群、张伟:《宋代钱氏家族人才状况初探》,《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伊世同:《杭州吴越墓石刻星图评介》,《考古》1975年第3期。 伊世同:《临安晚唐钱宽墓天文图简析》,《文物》1979年第12期。 夷风:《雷峰塔地宫出土古钱分析》,《安徽钱币》2009年第4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于天池:《题〈锡山钱武肃王祠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俞剑华等:《杭州五代宋元石刻造像复勘后的一点意见》,《文物参考数据》1956年第12期。 俞清源:《吴越王钱镠幸径山》,《余杭史志》2008年第1期。 虞浩旭:《唐五代宋初上林湖瓷业发达原因探析》,《景德镇陶瓷》1994年第4期。 虞浩旭:《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与越窑的发展》,《陶瓷研究》1997年第2期。 虞浩旭:《论唐宋时期往来中日间的“明州商帮”》,《浙江学刊》1998年第1期。 袁林、和广汉:《杭州雷峰塔出土钱币》,《西安金融》2002年第8期。 袁琳:《从吴越国治到北宋州治的布局变迁及制度初探》,《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六辑。 曾国富:《五代吴越国治国方针浅析》,《文史博览》2006年第24期。 曾国富:《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略论》,《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曾国富:《吴越国统治者的重民思想及利民施政》,《唐都学刊》2007年第2期。 曾国富:《钱镠与传统宗教》,《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曾国富:《儒学对五代吴越国历史的影响》,《孔子研究》2007年第5期。 曾国富:《道教与五代吴越国历史》,《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

张宏明:《“宝正通宝”是假钱》,《钱镠研究》第9辑,2001年。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三吴地区的宗教信仰》,《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张剑光:《唐五代江南水上交通路线的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2期。 张剑光:《唐五代江南麻布纺织的地理分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张剑光:《唐五代江南的外商》,《史林》2006年第3期。 张剑光:《唐五代宁绍地区的纺织业》,《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张剑光、陈巧凤:《隋唐五代江南造船业的发展》,《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张剑光、邹国慰:《唐五代环太湖地区的水利建设》,《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张剑光、邹国慰:《唐五代时期江南农业生产商品化及其影响》,《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 张兴武:《吴越艺文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张秀民:《五代吴越国的印刷》,《文物》1978年第12期。 张亦民:《吴越钱王与北宋统一》,《统一论坛》1997年第1期。 张玉兰:《康陵——五代吴越国艺术宝库》,《浙江工艺美术》1999年第2期。 张玉兰:《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2期。 张玉兰:《晚唐五代钱氏家族墓葬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5年第5期。 赵福莲:《杂论罗隐的传说故事》,《民间文学集成研究》,新华出版社,1993年。 赵雅书:《五代吴越国的创始者——钱镠》,《台大历史学报》第7期,1980年。

赵雅书:《吴越国的第二代君主——钱传瓘》,《台大历史学报》,第20期,1996年。 赵雅书:《吴越国的第三代——守成时期的两位君主钱宏佐、钱弘倧两兄弟》,台湾大学历史系编《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6月。 赵一鹤、王士伦:《喻皓建梵天寺塔质疑》,《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第3期。 赵幼强:《唐五代吴越国帝王投简制度考》,《东南文化》2002年第1期。 浙江省博物馆:《晚唐钱宽墓出土天文图及“官”字款白瓷》,《文物》1979年第12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金华万佛塔塔基出土文物概况》,《金华万佛塔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58年。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考古》1975年第3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临安板桥的五代墓》,《文物》1975年第8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施家山古墓发掘报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 郑瑾:《钱镠对钱塘江和西湖的治理》,《杭州西湖治理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郑学檬:《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 郑学檬:《唐五代时期的台州历史述略》,《台州史学》,1985年12月。

郑学檬:《关于唐五代太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再认识》,《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 郑以墨:《五代吴越国墓葬制度研究》,《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 周钧源:《钱塘江潮与武肃王钱镠》,《浙江月刊》第4卷第7期,1972年7月。 周少雄:《吴越国区域文学散论》,《钱镠研究》第8辑,1998年。 周维强:《钱镠与唐末五代杭州及吴越国的治理》,《西湖》2005年第6期。

周扬波:《吴兴沈氏在五代历史上的表现》,《从士族到绅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周扬波:《〈百家姓〉新解》,同上。 朱馥生:《吴越国改元探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朱馥生:《钱镠计退黄巢与“镇压义军说”的起源小考》,《钱镠研究》第8辑,1998年。 朱更翎:《吴越钱氏的水利》,《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5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朱金大:《吴越国货币之我见》,《钱镠研究》第5辑,1996年。 朱金大:《水丘氏墓出土的钱币对“开元通宝”分期归类的意义》、《吴越国铸行唐制钱初探》、《漫谈吴越国流通货币》,《钱镠研究》第13辑,2004年。 朱金大、钱平甫:《水丘氏墓银质镀金“开元通宝”钱考》,《钱镠研究》第4辑,1994年。 朱金大、钱平甫:《临安吴越王钱镠母水邱氏墓出土开元通宝银镀金钱》,《中国钱币》,1995年第3期。

朱晓东:《钱镠墓神道墓表、石像生和王陵葬制考》,《钱镠研究》第19辑,2011年。 朱晓东等:《临安发现吴越国金紫光禄大夫墓》,《钱镠研究》第18辑,2010年。 朱子彦:《铁券制略论》,《钱镠研究》第13辑,2004年。 朱子彦、许仲毅:《铁券制略论》,《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 朱祖德:《唐五代两浙地区城市分布的变迁》,《史学汇刊》第20期,2005年。 朱祖德:《五代时期吴越立国的经济基础》,《史学汇刊》第23期,2009年。 朱祖德:《试论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的发展》,《淡江史学》第22期,2010年。 邹劲风:《钱俨》,《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邹劲风:《钱俨和〈吴越备史〉》,《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佐佐木秀宪:《关于晚唐五代越窑青瓷的若干考察》,《文博》1995年第6期。

四、王闽

曹永禄:《唐末五代福建地区韩国佛迹》,《中韩古代海上交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陈丽华:《唐宋之际登州港的繁荣与福建海上交通的发展》,《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陈名实:《三王入闽路线考》,《八闽之根》,石狮市王审知学术研究会,2001年。 陈榕三:《王审知与闽台关系的研究》,《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陈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陈尚君:《〈旧五代史·王审知传〉辑校》,《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陈忠义:《略论五代闽国之文学》,《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程宣本:《铅质开元背“闽”字钱小议》,《西安金融》2001年第1期。 戴显群:《唐末五代福建商业贸易的发展与“闽商”的崛起》,《唐五代社会政治史研究》,黑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戴显群:《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的科举》,《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8辑,2011年。 戴显群:《唐五代中原汉民入闽及其对福建经济的影响》,《福建史志》1998年第3期。 邓华祥、萧忠生:《试论王审知对福建经济建设的贡献》,《福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邓景华:《沙县出土闽“开元通宝”小平铅钱版别初探》,《福建钱币》2001年第7期。 董亚巍、江建:《闽国“永隆通宝”钱范的制作工艺》,《中国钱币》2005年第3期。 范兆琪:《王审知与福建的发展》,《中州今古》1985年第3期。 方海洋:《闽政权与释道》,《东南文化》1990年第3期。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武夷山市城村后山五代墓发掘简报》,《福建文博》2011年第1期。 福建省博物馆:《五代闽国刘华墓发掘报告》,《文物》1975年第1期。 傅宗文、陈金莲:《三王入闽与泉州崛起》,《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高健斌等:《2011年福州市闽王祠唐五代遗址试掘简报》,《福建文博》2012年第4期。 官桂铨、官大梁:《闽王王审知夫妇墓志》,《文史》第28辑,1988年。 韩振华:《五代福建对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何灿浩:《试论王闽政权的构成及其变化》,《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何灿浩:《王闽三次福州兵变及其原因》,《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何灿浩:《王闽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何敦铧:《王审知广纳贤才选任良吏治闽》,《福州论坛》1985年第3期。 何敦铧:《唐五代福建科举人才散论》,《福建文史》1997年第2期。 何敦铧、林剑华:《略论唐五代福建人士登科及其特点》,《福建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何绵山:《五代时期闽国文学浅论》,《重庆电大学刊》1997年第2期。 何绵山:《五代闽国文学探论》,《文史哲》1997年第6期。 何绵山:《王审知创建的福州鼓山涌泉寺与台湾佛教》,《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胡沧泽:《略论唐末五代王闽政权的职官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胡沧泽:《唐宋社会变革与闽南文化的发展变化》,《闽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胡沧泽:《唐末五代福建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及其与中央的关系》,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第二次会议会议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 胡耀飞:《王闽政权灭亡后福建地区之分裂探因》,《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1年第1期。 胡志荣、刘锡涛:《试论王闽政权割据的条件》,《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黄炳元:《“永隆通宝”钱范与泉州早期社会经济》,《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 黄洁琼:《王审知及闽国史研究之回顾》,《福建论坛》2010年增刊。 黄昆成:《试论王审知的“立国方略”与佛教》,《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黄新宪:《王审知的治闽方略考》,《教育评论》1996年第5期。 黄伟民:《留从效政绩考》,《泉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黄伟民:《唐末五代福建佛教的新发展及其原因》,《泉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贾晋华:《五代泉州诗坛》,《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江鹏峰:《闽王王审知重教兴学功绩的探究》,《福建质量管理》2010年第4期。 蒋九如等:《五代十国闽钱》,《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 蒋九如等:《闽开元铅钱的版别和铸造者初探》,《福建金融》1990年第9期。 金银珍:《唐·五代时期福建书院述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柯其成、林宗德:《随王入闽十八姓考》,《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李东华:《五代北宋以降泉州海外交通转盛的原因》,《食货月刊》1982年第11-12期。 李东华:《唐末泉州的兴起及其背景》,《台大历史学报》第9期,1982年。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李东华:《五代北宋时期泉州海上交通之发展》,《台大历史学报》第10-11期,1984年。 李军:《翁承赞事迹考》,第十一届唐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大学,2014年。 李乔:《唐末五代固始入闽姓氏考》,《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天锡:《泉州招贤院与“海滨邹鲁”风气的形成》,《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李志坚:《唐末固始人移民福建的路线选择》,《寻根》2006年第6期。 李志坚:《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廖大珂:《闽国“甘棠港”考》,《福建学刊》1988年第5期。 廖开顺:《唐五代光州固始军事移民对开发福建的历史作用》,《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昌如:《五代闽国南安招贤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林桂枝:《福建福州外兰尾山五代墓葬简报》,《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林国清:《闽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林立群、林精华:《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福建论坛》1996年第3期。 林岭:《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地理基础》,《福建地理》1997年第2期。 林汀水:《唐以来福建水利建设概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林拓:《宋以前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辑。 林伟功:《唐末随王由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祥瑞、范兆琪:《王审知治闽》,《福建论坛》1981年第3期, 林中和:《王审知治闽的历史功绩》,《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刘敬扬、柴国宏:《开元通宝背“殷”铅钱》,《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 刘琳:《固始迁闽考》,氏著《中古泥鸿》,巴蜀书社,1999年。 刘梅生:《唐末五代时期光州人的南徙入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刘文波:《唐末五代泉州对外贸易的兴起》,《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刘文波:《唐五代泉州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兴起》,《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刘文波:《唐五代泉州海外贸易管理刍议》,《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刘文波:《五代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江苏商论》2006年第8期。 刘锡涛:《谈王审知“崇佛”》,《台湾源流》第56-57期合刊,2011年。 刘锡涛、牛江红:《关于王审知的几个问题》,《台湾源流》第48-49期,2009年。 刘心:《试论韩偓入闽后的诗歌创作及其特色》,《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穆朝庆:《随王审知入闽固始将士姓氏补遗》,《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齐东方:《闽国文明的崛起及其延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泉州北峰五代王福墓》,《福建文博》2005年第3期。

沈玉水:《五代闽国促进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发展》,《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孙继民、陈艳:《唐末王审知与范晖福州之战考》,《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唐大珂:《唐末五代福州海上交通的发展变化与甘棠港的兴衰》,《福建史志》1993年第2期。 王大良:《王审知入闽与闽台人光州固始之根》,《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大同:《略论五代闽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王寒枫:《五代闽国的佛教和南禅的流播》,同上。 王建设:《唐五代中原汉语与泉州方言》,同上。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王金城:《闽国治闽事迹二则》、《唐末随“三王”入闽移民之探讨》,同上。 王明元:《五代中原风俗对泉州民俗的影响》,同上。 王荣国:《唐末五代闽中的曹洞宗》,《福建史志》1996年第2期。 王铁藩:《唐末开辟的甘棠港址考》,《福建论坛》1984年第5期。 王维宜:《开闽“三王”流徽八闽》,《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王秀南:《王氏开闽始祖王审知》,《华学月刊》第95期,1979年11月。 王秀南:《五代闽国的兴亡史》,《华学月刊》第124期,1982年4月。 王秀南:《开闽王:王审知传》,《书和人》第544期,1986年5月24日。

王子平:《关于王审知卒年及其子嗣之考证》,《开闽三王》,厦门市王审知研究会,2009年。 王祖麟、王光辉:《福州地区五代时期北方姓氏随王入闽考》,《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魏应麒:《五代闽史稿之一》,《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专刊》第75期,1929年。 闻之:《唐五代闽海上交通的特点》,《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年第1辑。 向生榕:《从“南安之变”到闽国的建立》,《福建论坛》1992年第5期。 萧忠生:《王审知与福建》、《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谢重光:《唐宋之际福建社会的巨变》,中国唐史学会第九届年会,云南大学,2004年7月。 谢志雄、王小塔:《泉州发现“开元通宝”银质背闽小平钱》,《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欣士敏:《王审知富国便民铸铅钱》,《发展研究》2002年第8期。 徐六符:《一部新发现的闽王王审知后裔族谱》,《福建论坛》1992年第1期。 徐六符:《闽王墓与闽王祠》,《文史知识》1995年第4期。 徐晓望:《唐末五代福建茶业考》,《福建茶叶》1991年第1期。 徐晓望:《王潮、王审知治闽策略初探》,《理论学习月刊》1991年第3期。 徐晓望:《闽国田制考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徐晓望:《多角度研究闽国史》,《东南学术》1994年第4期。 徐晓望:《论对闽王王审知的评价》,《福建文史》1997年第2期。 徐晓望:《论唐末五代闽北经济文化的发展》,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2002年8月。 徐晓望:《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 徐晓望:《论闽国时期福州文化的发展》,《闽都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 许在全:《“三王”与闽国》,《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薛瑞泽:《闽国建立与河洛文化南传》,《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颜立水:《读洪受〈光州固始辨〉》,《中州今古》2001年第5期。 颜章炮:《晚唐至宋福建地区造神高潮》,《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 杨桂丽:《王审知与福建海外交通》,《福建论坛》1999年第5期。 杨娟娟:《统合儒释:王审知治闽方略探析》,《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 杨清江:《浅谈唐末五代闽国的造神运动》、《五代闽国职官补》,《流徽八闽》,2000年。 杨清江:《随“三王”入闽诸姓考》,《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杨秀明:《从〈祖堂集〉看唐末闽南方言“仔”缀语词的发展》,《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杨绪狮:《“开闽三王”的史料评说》、《杨肃与三王》、《翁承赞》,《开闽三王》,厦门市王审知研究会,2009年。 叶真铭:《五代闽国铅质开元通宝钱》,《安徽钱币》2007年第1期。 曾国富:《五代闽国史几个问题》,《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曾四清:《马楚、王闽政权灭亡原因初探》,《湖湘论坛》1991年第3期。 曾四清:《王闽政权与福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福建论坛》1991年第3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曾严奭:《五代时期闽国与南汉关系初探》,《东华人文学报》第10期,2007年。 张海瀛:《福建开闽王源流考》,《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张吉昌:《略论“三王”开闽治泉的功绩》,《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张家瑜:《五代闽国的“保境息民”政策》,《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张晓东:《闽国的宗教、方术对政治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张省民:《迎王潮入泉州之张延鲁》,《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张云江:《论雪峰义存禅师的禅宗教学方法》,《宗教哲学》第53期,2010年9月。 张振玉:《王审知“兴学”、“育才”功绩》,《闽都文化研究》,2006年。 郑国珍:《福州出土的唐末五代白瓷及其窑属》,《东南文化》1986年第2期。 郑国珍:《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5期。 郑寿岩:《五代时期福建的对外贸易》,《福建文史》1998年第2期。 郑学檬:《唐五代闽海上交通的特点》,《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年第1辑。 周裕兴:《南京西善桥发现五代闽国王氏族人墓志》,《考古》1999年第7期。 朱雷:《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6辑,1998年。 庄炳章:《略述“三王”在泉州的史迹》,《流徽八闽》,泉州,2000年。

五、马楚、荆南

拜根兴:《〈北梦琐言〉结集时间辨析》,《文献》1993年第3期。

拜根兴:《孙光宪生年考断》,《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蔡凌:《浅析孙光宪词中的花间别调》,《西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蔡廷伟:《孙光宪生平及著述考》,《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蔡中民:《孙光宪及其词》,《西华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曹学群:《彭士愁的族属及来源新探》,《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陈如江:《孙光宪词论》,《唐宋五十名家词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先枢:《马楚政权的重商政策》,《经贸导刊》1998年第2期。 陈致远:《隋唐五代时期的常德》,《武陵学刊》1995年第4期。 陈致远:《隋唐五代时期常德的文化及历史人物》,《武陵学刊》1995年第5期。

陈致远:《论周行逢及其治楚》,《求索》1998年第6期。 成松柳等:《试论孙光宪词的抒情方式》,《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成松柳、严可:《略论孙光宪词对北宋词坛的影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成松柳、严可:《试论孙光宪词的艺术特色》,《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杜劲甫:《唐、五代长沙出土白瓷窑口探源》,《东南文化》2003年第1期。 房锐:《孙光宪著述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房锐:《孙光宪交游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房锐:《〈续通历〉考辨》,《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房锐:《〈花间词人事辑〉“孙光宪”条补正》,《晚唐五代巴蜀文学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 房锐:《〈孙光宪著述考〉补(一、二)》,《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房锐、苏欣:《梁震生平事迹考》,《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高至喜:《长沙出土唐五代白瓷的研究》,《文物》1984年第1期。 何灿浩:《唐末五代湖南地区的蛮族活动及其他》,《宁波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何灿浩:《五代十国时期马楚内争中的三个集团及内争特征》,《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2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期。 何剑明:《南唐国伐楚之战及其败因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何永成:《论荆南高氏父子纵横之术》,《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五届讨论会》,2000年。 胡可先:《〈北梦琐言〉志疑》,《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孔凡礼:《孙光宪及其〈北梦琐言〉琐考》,《文史》第54辑,2001年。 雷冬平、李高:《〈北梦琐言〉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立目拾遗》,《文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雷冬平、李高:《〈北梦琐言〉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李荣村:《金石萃编溪州铜柱记的两个问题》,《史语所集刊》第52本第4分,1981年。 李荣村:《溪州彭氏蛮部的兴起及其辖地范围》,《史语所集刊》第56本第4分,1985年。 李绍平:《马楚史事编年》(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5期。 李正明:《马楚天策府十八学士考》,《船山学刊》2010年第3期。 练铭志:《彭士愁的族属初辨》,《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2年第1期。 练铭志:《彭士愁族属辨析》,《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刘风:《论孙光宪词风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0年第5期。 刘尊明:《论荆南词人孙光宪的创作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龙海清:《湘西溪州铜柱与盘瓠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鲁茜:《孙光宪词遒劲风格的量化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罗庆康:《马楚政权的经济发展对湖南开发的意义》,《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罗庆康:《马殷述评》,《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罗庆康:《马楚兵制与五代兵制比较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罗庆康:《试析马楚政权对五溪“蛮”的统治措施》,《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罗庆康:《马楚商业浅析》,《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罗庆康:《马楚犁耕农业蠡测》,《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罗庆康:《马楚治国方略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罗庆康:《马楚手工业管窥》,《求索》2001年第6期。 罗庆康:《论马楚的历史作用及地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罗庆康、周虎辉:《试析马殷父子创修长沙开福寺的缘由》,《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罗威:《马楚政权的精神文化消费》,《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罗威:《马希范主楚述论》,《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罗维庆:《〈复溪州铜柱记〉校释》,《吉首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潘丽琳:《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初探》,《东吴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年。 彭文峰:《马楚政权兄终弟及继承制度述论》,《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 彭文峰:《马楚政权统治集团本土化略论》,《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彭武文:《〈复溪州铜柱记〉辨正》,《民族论坛》1988年第3期。 彭武文:《〈溪州铜柱铭文〉古奥难字解读》,《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彭武一:《唐宋年间土家族先民的部属问题》,《江汉论坛》1983年第5期。

彭武一:《五代马楚羁縻政策剖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彭秀海、李文君:《溪州土司彭士愁来自江西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少石:《湖南衡阳出土窖藏楚马殷钱》,《安徽钱币》1998年第3期。 邵磊:《马光赞墓志考释》,《南方文物》2007年第3期。 宋纯:《对“孙词近韦”现象的反思》,《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宋嗣军:《五代时期南平立国原因浅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孙赛珠:《孙光宪风物词析论》,《人文中国学报》第13期,2007年。 唐启淮:《略论马殷和马楚政权的建立》,《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1期。 唐启淮:《唐五代时期湖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 陶敏:《试论马楚时期的湖湘文学》,《求索》1996年第6期。 王连根、王权:《马殷楚王铸乾封泉宝大铁钱》,《江苏钱币》2009年第1期。 王玫:《孟文词之“江南情结”考论》,《文艺评论》2013年第6期。 吴丹:《别样的花间词人孙光宪》,《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吴金夫:《关于孙光宪的词及其生平的几个问题》,《韶关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伍微微:《论孙光宪的花间别调词》,《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谢国先:《唐末至宋代的飞山蛮及其首领》,《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薛政超:《唐末五代湖南割据势力移民考论》,《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杨光华:《前蜀与荆南疆界辩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杨光华:《五代峡州复置巴山县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 杨果:《唐、五代至北宋江陵长江堤防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 杨建宏:《马楚国时代长沙诗学述略》,《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杨柳:《论孙光宪词的时空意识》,《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于翠玲:《孙光宪词初探》,《人文杂志》1985年第4期。 庾光蓉:《孙光宪词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喻芳:《孙光宪文学思想初探》,《蜀学》第四辑,巴蜀书社,2009年。 苑慧香:《孙光宪词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曾代伟:《“溪州铜柱”铭文解读》,《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 曾国富:《五代南平史三题》,《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1期。 曾育荣:《五代十国时期归、峡二州归属考辨》,《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曾育荣、张其凡:《谈谈高氏荆南国史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詹安泰:《孙光宪词的艺术特色》,《宋词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帆:《论孙光宪对花间词题材的开拓》,《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张光明、康树林:《湖南衡阳窖藏出土楚·马殷铁钱》,《西安金融》1998年第4期。 张美丽:《试论五代词人孙光宪词的“诗性”特征》,《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张美丽:《论五代词人孙光宪词的审美风格》,《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张兴武:《马楚政权下的文人群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张以仁:《试论孙光宪的四首〈杨柳枝〉》,《中国文哲研究集刊》4,1994年3月。 张跃飞:《唐五代时期的江陵城》,《南都学坛》2010年第2期。 张跃飞:《五代十国时期的捍蔽与平衡》,《唐史论丛》第15辑,陕师大出版社,2012年。 赵晓兰:《孙光宪江南、湖湘之行考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郑福田:《孙光宪词风格说略》,《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周介民:《古代中国第一诗僧齐己》,《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周世荣:《略谈长沙的五代两宋墓》,《文物》1960年第3期。 周寅宾:《五代楚国诗人沈彬考辨》,《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 朱德慈:《试论孙光宪的词》,《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6期。 朱巨亚:《浅析荆南政权存在的原因》,《铁道师院学报》1987年第5期。 庄学君:《孙光宪生平及其著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六、南汉、交趾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安家瑶:《广州南汉康陵出土琉璃器的解析》,《东方收藏》2013年第4期。 岑仲勉:《跋〈唐摭言〉》,《史语所集刊》第9本,1937年。

陈鸿钧:《南汉兴王府暨常康、咸宁二县设置考》,《岭南文史》2008年第1期。 陈荆和:《五代宋初之越南》,《中越文化论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4月。 陈伟明:《唐五代岭南道交通路线述略》,《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陈欣:《宋灭南汉战争考》,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武汉大学,2010年8月。 陈欣、张其凡:《南汉与安南交往考》,《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陈泽泓:《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岭南文史》2001年第4期。 程存洁:《新发现的后梁吴存锷墓志考释》,《文物》1994年第8期。 程存洁:《南汉康陵的发现与哀册仪礼的南朝因素》,中国三至九世纪历史发展暨唐宋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2004年9月。

崔勇:《南汉时期的广东经济》,《广东经济》2003年第2期。 董家遵:《十世纪中叶粤赣地区“赤军子”的起义》,《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1、2期。 冯汉镛:《蜡壳丸药是古代广州的发明》,《文史杂志》2005年第6期。 冯永驱、张强禄:《南汉开国皇帝之康陵》,《文物天地》2005年第4期。 耿慧玲:《七至十四世纪越南国家意识的形成》,《第五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丽文文化,2001年。

耿慧玲:《拟血缘关系与古代越南的权力结构研究》,《朝阳学报》第12期,2007年。 耿慧玲:《越南南汉时代古钟试析》,第三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2年10月。

顾吉辰:《论宋太祖统一岭南》,《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7期。 郭声波:《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郭声波:《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丁、黎朝的兴亡》,《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何崚、陈海强:《五代至宋广东茶产区考述》,《农业考古》2012年第5期。 胡巧利:《南汉云门宗崛起及缘由探析》,《广东史志》2003年第4期。 黄忏华:《云门宗》,《中国佛教》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0年。 黄庆来:《王定保和〈唐摭言〉》,《江西日报》1982年1月27日。

简又文:《南汉马廿四娘墓券考》,《大陆杂志》第17卷第12期,1958年12月。 蓝武:《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科举考试研究》,《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5期。 李东华:《五代南汉的对外关系》,《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六辑,中央研究院中山社会科学研究所,1997年3月。 李庆新:《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线装书局,2006年。 李玉等:《南汉广西状元梁嵩民族成分初探》,《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李最欣:《关于南汉政权和文学地域特征的考察》,《广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梁超然:《唐末五代广西籍诗人考论》,《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廖幼华:《唐宋之际北部湾沿海交通发展》,《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七期,2009年。 刘存忠:《五代十国时期的广东名泉》,《收藏界》2012年第6期。 刘茂真:《南汉时邕州未改诚州》,《广西地方志》1997年第1期。 刘美崧:《南汉主刘氏族属为俚僚》,《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刘美嵩:《论南汉政权的汉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刘文锁:《南汉〈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考释》,《汉学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 卢胡彬:《南汉国文化史述》,《白沙人文社会学报》第四期,2005年10月。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全洪:《南汉德陵考证》,《文物》2006年第9期。 若谷:《梧州南汉铜钟及铜钟歌碑》,《广西地方志》1994年第3期。

释道恒:《云门文偃及其禅法思想》,《闽南佛学》第六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唐森:《媚川都释补》,《东方文化》第21卷第2期,1983年。 唐森:《南汉刘氏族属平议》,《暨南学报》1993年第1期。 唐森:《话说南汉刘龑与宦祸》,《广东史志》1996年第1期。 唐森:《南汉主刘氏族属评议》,《中国古都研究》第10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陶绍清:《〈唐摭言〉的编纂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陶绍清:《〈唐摭言〉的科举礼仪文献价值》,《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陶绍清:《〈唐摭言〉编纂体例析论》,《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陶绍清:《〈唐摭言〉的研究与利用》,《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4期。 陶绍清:《〈唐摭言〉清代抄刻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1期。 陶绍清:《〈唐摭言〉成书时间考》,《云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陶绍清、阮璐:《〈唐摭言〉本事嬗变考》,《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万毅:《文偃与云门宗的创立》,石刻史料与佛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碑林博物馆,2014年7月22-23日。 王贵忱:《南汉的铅钱》,《广东金融研究》1982年第11期。 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文史》第25辑,1988年。 吴海贵等:《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00年第6期。 许永璋:《略论吴权与南汉白藤江之战》,《东南亚纵横》1990年第4期。 许永璋:《五代宋初越南历史三题》,《东南亚纵横》1992年第4期。 杨皑:《中国历史上宦官最盛多王朝——南汉》,《中学历史教学》1995年第3期。 杨波:《文偃》,《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曾文:《云门宗在北宋的兴盛和贡献》,《韶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易西兵:《五代南汉国遗存概述》,《岭南文史》2013年第3期。 曾国富:《南汉国主刘龑简论》,《广东史志》1994年第3期。 曾国富:《士人的任废与南汉王朝的兴衰》,《岭南文史》1995年第2期。 曾国富:《论南汉宦官专政》,《广东史志》1995年增刊。 曾国富:《略论南汉四主》,《广东史志》2001年第3期。

曾国富:《南汉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及其影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张国一:《云门文偃的心性思想》,《鹅湖》第28卷第12期,2003年6月。 张金铣:《略论五代广州的中外经济交流》,《岭南文史》1993年第1期。 张金铣:《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 张金铣:《南汉宦官势力初探》,《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张金铣:《南汉开国之君刘岩》,《文史知识》1994年第10期。 张金铣:《封州与岭南刘氏的兴起》,《岭南文史》1996年第1期。 张金铣:《南汉历法初考》,《学术研究》1996年第10期。 张金铣:《南汉士人及其政治命运》,《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5期。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张金铣:《南汉割据及其政治设施探析》,《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张其凡、陈欣:《1949年以来有关南汉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2期。 赵建玲:《南汉与中原及周边割据政权关系概述》,《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周加胜:《南汉时期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研究》,《求索》2008年第3期。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周加胜:《南汉时期广州城市布局及建筑研究》,《唐史论丛》11辑,三秦出版社,2009年。 朱家振等:《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7期。

七、秦岐、晋、燕、北汉

陈葆:《试论宋太祖未能攻灭北汉之原因》,《广东农工商职院学报》,2012年第2期。 陈述:《阿保机与李克用结盟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史语所集刊》第7本第1分,1936年12月。

陈宛瑜:《唐末梁盛晋衰原因之探讨》,《史苑》第59期,1999年1月。 成宗田:《李茂贞其人》,《宝鸡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樊文礼:《试析李克用在汴晋争霸中失利的原因》,《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樊文礼:《李克用的尽忠唐室及其背景分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樊文礼:《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和沙陀王朝的建立》,《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樊文礼:《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樊文礼:《再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成立》,《烟台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冯永谦:《金刘元德墓志考:兼考五代刘仁恭一族世系》,《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1期。 侯震:《论沙陀族北汉政权中原“正统观”的变化》,《哈师大社科学报》,2012年第5期。 黄淑雯:《李克用河东集团人物分析》,《淡江史学》第9期,1998年9月。 黄淑雯:《沙陀早期历史与东迁代北考述》,《通识研究集刊》第15期,2009年6月。 蒋君章:《无敌将军杨业》,《幼狮月刊》第3期,1953年3月。 蒋武雄:《辽与北汉兴亡的关系》,《东吴历史学报》第3期,1997年3月。 蒋武雄:《辽与北汉外交几个问题的探讨》,《东吴历史学报》第7期,2001年3月。 蒋武雄:《宋灭北汉之前与辽的交聘活动》,《东吴历史学报》第11期,2004年6月。 康保成:《“佘太君”与“折太君”考》,《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第16期,2010年12月。 李安:《杨家将事迹》,《新时代》第14卷第2期,1974年2月。 李安:《宋代“杨家将”五世史事研究》,《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16期,1984年。 李崇新:《试论唐末五代晋梁争雄的政治策略博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李崇新:《唐末五代晋梁争霸的军事得失》,《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李鹏:《大辽与北汉联盟关系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李永瑜:《沙陀李晋王及其后裔》,《中国土族》2005年第2期。 李玉林:《一代豪酋李克用的汉化》,《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李裕民:《宋太宗平北汉始末》,《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李裕民:《杨业是党项人还是汉人?》,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川大学,2012年11月。

陆宁:《论五代党项周边地缘关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宁可、阎守诚:《唐末五代的山西》,《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 彭艳芬、于淼:《论阿保机与李克用的会盟》,《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 任崇岳:《契丹与五代山西割据政权》,《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 王恩涌、张宝秀:《五代与山西高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年第10期。 王凤翔:《新见唐秦王李茂贞墓志浅释》,《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

王凤翔:《唐秦王李茂贞之妻刘氏墓志考释》,《唐史论丛》第9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 王凤翔:《跋五代李从曮妻朱氏墓志》,《文博》2008年第5期。 王凤翔:《晚唐五代李茂贞假子考论》,《唐史论丛》第11辑,三秦出版社,2009年。

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年12月,第43-83页。

王凤翔:《晚唐五代李茂贞割据地域考述》,《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王凤翔:《〈重修法门寺塔庙记〉补释》,《唐史论丛》第16辑,陕师大出版社,2013年。 王凤翔、孙远方:《论晚唐凤翔劫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王建国:《首见五代孤品“永安一五”铁母钱》,《收藏界》2010年第3期。 王丽敏等:《曲阳北岳庙唐李克用题名碑浅析》,《文物春秋》2007年第4期。

王育济、白钢:《宋太祖遣使行刺北汉国主考》,《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王振芳:《沙陀枭雄,残唐强藩》,《大唐北都》,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 王振华:《刘燕铸币与唐末“河北三镇”割据下的政治经济》,《文物春秋》2005年第2期。 吴毅:《秦王李茂贞与秦王陵》,《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吴毅:《岐秦政权兴衰存亡管窥》,《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 杨春雷:《河东道与五代政局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增刊。

杨冬生、杨岸青:《李嗣昭为李克用“元子”辨》,《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论学杂着》,中华书局,2007年。 臧嵘:《论五代初期的汴晋争衡》,《史学月刊》1984年第3期。 曾国富:《后周高平之战述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曾国富:《晋人在五代史上的贡献》,《沧桑》1999年第6期。 曾国富:《北汉局促河东的原因及其割据的条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曾瑞龙:《以北汉问题为核心的宋辽军事冲突》,《暨南史学》第一辑,2002年。 张国清:《试论李克用河东幕府的建立及其人员构成》,《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张捷夫:《五代时期的山西》,《沧桑》1994年第6期。 张丽:《北汉千佛楼碑》,《文物世界》2012年第2期。 张珉:《火烧晋阳》,《山西档案》2004年第4期。 张兴武:《秦岐政权的兴衰与关陇诸州历史命运的变迁》,《西北民院学报》1998年第1期。 赵忠虎:《试论岐王李茂贞》,《陕西史志》2003年第3期。 周阿根:《〈李茂贞墓志〉录文校补》,《文物春秋》2009年第3期。 周伟洲:《八世纪中至十一世纪初吐谷浑在河东地区的分布与活动》,《晋秦豫访古》,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t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