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个人竞争力优势doc18

更新时间:2023-08-09 17:37: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力资源

全球化的个人竞争力优势

全球化时代来临,你必须当一个成功的信息工作者(Information Worker),才有全球性竞争力。或许有人以为,不在信息产业工作就不是信息工作者,其实现在是 Internet世界,任何一个人都是信息工作者,因为所有工作都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都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

以业务人员为例,现在面临的竞争不只是内部,对手很可能来自国外,所以必须提出最有竞争力的方案,跟看不见的外国对手竞争。过去上下班的区隔也消失,客户的需求没有时间限制,国外客户也可以透过e-mail要求你立刻处理,现在工作的挑战与复杂度都比从前高的多。

有时会听到别人抱怨,「这不是我们的时代……」。我的想法是,Internet就是我们的时代,现在你的公司也许很小,但是网络可能让它一下子长很大,相反的,过去的大财团也可能一下子倒下。

奇异公司前总裁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一向是我学习的目标,他说奇异公司只有两个竞争优势,一个是比别人快的学习能力,学习有关顾客的事;另一个是比别人快的转变能力,把所学到的转变为行动。他讲的竞争优势还是学习,只要不学习就会出局,因为你自以为已经够好了。

人力资源

现在我们必须跟世界竞争,每天必须接收比过去更多的信息,你要有时间吸收分析,那才是知识。知识也需要沟通,透过开会、写企画去表达想法,并且要善用信息科技工具。以我自己为例,一天有200多个e-mail,不可能全都看,所以必须透过群组管理,上司的信一定要看,直辖下属的信一定要看,重要的必须先处理。我的意思是说身为一个信息工作者,可以把潜力发挥到极限,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

成功的关键在于了解自己

全球竞争,语言是必备能力。很多人很惊讶我没有出国念过书,但是我能每天和国外主管用英文开会沟通。英文能力重要,是因为沟通的需要,英文不好怎幺沟通?

大学时代,我把握每个可以和美国的客座教授(甚至他太太)聊天的机会,不断地练习说英文。语言一定需要每天练习,你可以下定决心,无论写企画书、写e-mail都用英文或是每天写一篇英文文章。会话也一样,每天讲就会进步,至少要能讲得快,文法不太对没关系,外国人能了解意思,跨出障碍的第一步就是要敢讲。我觉得学英文是要有一个commitment,从今天开始做!

创新能力也是必备的,我常问同事「Whats different?」和别人不一样的创新是很重要。

人力资源

最后,我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最关键因素是了不了解自己。人生目标、价值观跟工作目标要能结合在一起,工作才能热情、才能投入。

聪明能快速学习、有创新能力、能快乐地结合工作与生活,就会是成功的信息工作者。 多元环境,容易分心

只不过,常识不等于知识,广博的阅历也不等于知识。常识要持续、深入的钻研才可能转换成为知识。而目前多元化的环境,在我看来,某一部分却阻碍了年轻一代的工作者发展多元化知识的可能性。

阻碍的原因就在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太丰富了,有很多诱因鼓励他们到处消费。结果,多元化的环境到最后造成的,却是生活、娱乐面的多元化,和工作没什么关系。所以,七年级生跟我们这一代比起来,工作的投入度不会比较高,对生活的投入反而比较高。

而且,多元化的环境也容易让人分心。拿我儿子来说,叫他学钢琴,他根本定不下心去学,每次总是三催四请,盯了老半天才坐在钢琴前面弹一下子。要是换成我当年有他这种机会可以好好学钢琴,我现在也变成一代名师了吧。

选对领域,专心发展

人力资源

因此,现在的年轻人虽然有他的先天优势,但如果想要更上一层楼,还必须比别人多一项特质,就是专注。要善用社会的期望,挑一样自己喜欢、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挑战。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如果你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那么你成功的机会有100%。可是如果你多做一件,精力被分散了,那么成功的机会只剩下50%。以此类推,做的事情愈多,成功的机率愈低。

拿两个刚踏出校门的同学来做比喻。如果一开始就让甲同学管理乙同学,乙同学一定不服气,觉得甲同学凭什么管他。但如果过了5年,在这5年当中,甲同学选了一个领域专心投入,乙同学却东沾一点,西摸一些。

5年后两个人在同一个领域碰到,这时叫甲同学管理乙同学,乙同学一定心服口服了。因为经过5年时间的历练,甲同学早就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这时,他是以专业技能领导乙同学,才能叫人服气。

迎接个人创业家时代

有人因消费成了专家,靠「会花钱」来赚钱;

人力资源

有人将交游广阔予以系统化,专卖人脉管理术。

有人因为具备开发手机软件的技术,在无线通讯当红之际,成了超级抢手货; 有人凭丰富经营企业的经验,摇身变成总经理的教练。

不当上班族,收入却数倍增;没有组织,专业就是他们的Business model。 彼得?杜拉克称他们「Me Inc.」,韩第预言这群「跳蚤」是未来经济主流。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白领失业」。他们是新诞生的「银领阶级」!

这可能是最糟的时代,坏消息没有停过。

恶化的阴影持续存在,一项刚出炉的人力就业调查指出,中年白领将是下一波失业潮的祭品。

这可能也是最好的时代,变化不断追赶过计画。新奇的工作机会,不断从过去难以想象的领域冒出来。

尽管全球个人计算机业今年仅成长5%,但多种需求强劲的软件技术(比方J2EE,一种用来开发手机软件的技术),由于市场上会的人太少,价码几乎有行无市。「一遇到这种人,再贵也先签下来,他们太抢手了,」前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部经理陈昭霖指出。前进国际的主要业务是开发软件系统,但也依客户需要提供信息人力派遣服务,到客户那边去上班。

人力资源

高学历不再是知识工作者的保证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投资银行家或软件工程师,但是这种具有高度市场价值能力的背后,标示了什幺样的时代意义?有哪些原则可以被归纳,以致于学习?

趋势专家大前研一观察,知识工作者不再是一体适用的概念,最起码可分为知识蓝领(工作内容是完成例行事务)和知识白领(工作内容是创造新价值),两者差距正愈拉愈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也指出,属于例行处理信息的白领工作者,工作内容将会逐渐被信息科技取代,薪资及工作保障都面临威胁,但是具有市场所需能力的知识工作者,「未来将会非常、非常昂贵。」

知识工作者看重的不再是学历,而是能力,」思科是全球知名科技公司,贝克所担任的院士角色,等于是公司的科技方向掌舵者,决定公司内许多硕、博士人才的研发领域。还不到50岁的贝克,只有高中学历(大学中辍未念完),思科科学院院士(Cisco Fellow)贝克(Fred Baker)指出。自己是凭着自修和动手做,对技术有独到见解,成为思科执行长钱伯斯(John Chambers)最倚重的幕僚。

扩大来看,微软的盖兹(Bill Gates)、甲骨文的艾利森(Larry Ellison)、苹果的贾伯斯(Steve Jobs)和戴尔计算机的戴尔(Michael Dell)这4位科技业知名人物,也都没有念完大学。

并非学历无用,而是知识工作者必须找对方法,来变现自己的价值,而学历和这件事的关系愈来愈低,关键在于工作内容。

人力资源

原有的组织被重新定义

以往,这件事大抵透过创业形成一个组织,满足市场上的某种需求,而得以实现价值(如上述四位创业家)。你如果没有勇气创业,最好有运气跟对创业家(盖兹创办微软成功,造就全球最多千万美金富豪)。而现在,拜信息流通成本愈来愈低所赐,组织愈来愈无形,边界愈来愈不明显,知识工作者要能自成一个组织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组成临时团队。

既是员工也是老板

知识工作者不一定要是创业家,但是在心态和能力上必须做好准备。在保险业、房屋中介业和汽车业的业务员,早就用这样的方式工作,既是员工也是老板,而清洁保养品业沿用多年的「项目经理」模式,也是一样。「组织和工作者的关系,已愈来愈像客户和外包商的关系,」杜拉克强调。

他观察,数万人的那种大组织已经式微,科层式组织的「命令-控制」(command control)指挥系统,将不敌由许多小单位藉由紧密信息流通所形成的团队,每个单位都能独立作业(能定义问题、协调分工、搜集资源),而不需依附某个大组织下听候命令行动;组织必须具备更大的弹性,打破过去因为功能设置部门(比如会计、生产、行销、行政)的僵化制度,所以组织的寿命会缩短(依任务编组,任务结束就解散),连带企业的寿命也会缩短,以反应变化剧烈的现实。

人力资源

公司提供的空间不足

因此,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也会改变,因为一家企业存在的时间,很可能低于员工一生的工作时间,代表工作者平均得换好几家公司。也就是说,企业不可能再保障终生雇用,而知识工作者的价值变现,也不局限在一家公司中,而是可以面对好几个组织,扩大了价值变现的空间。

对客户来说,他们在需要帮忙时,得到专业人力协助,案子结束后,这些人力也依约离开,从聘雇到结束雇佣关系,公司都不需出面(只需告诉人力派遣公司需求和价格,其它都由派遣公司处理,自己不会有劳资纠纷)。

也由于人力派遣公司解决客户的人力需求和聘雇这两个问题,让客户可以更专心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也因此成为最近几年成长最快的行业,愈是不景气,短期人力需求的市场愈好。

人力派遣业的兴盛,代表人力资源这个部门,以及原本组织自行培养专业工作者的任务,被水平分工出去成为新的产业,回过头形成组织、人力派遣公司和外包人力的三赢。而留在组织内尚未外包的工作,执行这些工作的人,必须证明他们能做得比外面更好,否则这部份工作迟早会外包。

企业规模变小、生存时间变短、更多工作外包,是正在发展的潮流,造成许多企业无力维持原有聘雇名额,导致失业。我们习惯认为生涯就是一份(或几份)工作,靠的是长期待在一个企业中实现,但新的潮流淹没了行之有年的想法。信息科技促成组织与知识工作者的新结构,当下的不景气则催化了反应速度。每一次时代产生大转折,都带来痛

人力资源

苦与希望,端视你看到了那一面。

成功,可以练习

大部分人曾经以为的天纵英明,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练习点滴。

「熟能生巧」这个亘古的道理,在信息与知识如十倍速增长的数字时代中,更显重要。原因是,静态的知识取得已不再是竞争优势,将知识转化成行动力的「练习」,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耐心聆听是天生的吗

国内卡内基训练机构创办人黑幼龙,写过许多畅谈人际关系、管理阶层与员工该如何沟通互动的书籍,但或许你不知道,「以前我自以为懂得聆听的艺术,但事实上我不懂--直到我开始练习与说话者做眼神接触(eye contact),」总是笑脸迎人的黑幼龙说:「努力,是不够的;练习,才能成功。」

创意是天生的吗

人力资源

曾多次以颠覆式行销惊动文化市场,着有《创意人》等书的詹宏志,在书中自述:创意的第一个动作是观察。高中时候,他常待在火车站中观察过往人群,由他们的衣着神态猜想他们的身分与职业,直到今天,某些「角色」还历历在目(他称此为「巴黎司机训练法」);或是「脱下习惯外衣」,平常穿鞋习惯先穿右脚今天试换左脚;平常看报习惯先看三版,今天把三版留到最后(他称为「反手刷牙训练法」),詹宏志归纳出10种创意的自我训练方式,说明:创意也是可以练习的。

还记得李白「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以及爱迪生「天才是99分努力加1分灵感」的名言吗?练习,我们从小就不断被耳提面命的简单道理,到了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关键。

「这个时代竞争最惨烈了,」管理学宗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醒我们:「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取得知识,所以人们再也没有偷懒的借口。」 用力,不如找到正确的方法

过去,知识可以创造个人差异化的优势,但在数字时代中,知识随手可得,知识是多数人都能够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要成功,光靠知识还不够,」黑幼龙分析,将知识转变为成果之间,「必须靠练习,练习才能做到最好。」

顺性而学,不以为苦

人力资源

替总统及各大型国际会议担纲即席口译的张介英,曾历经翻译研究所一年级被死当4科的惨痛。而他练好英文的方式,就是顺着自己「凡事好奇」的个性,例如,他每次看医师,都会跟医师问清楚病名、药名、副作用的中英文,连候诊时都会跟护士小姐借纸笔,将挂在墙上人体剖面图的英文附注抄下来。符合自己个性,就能随时练习而不以为苦,现在,即使是法律、医学等专有名词众多的专业研讨会,张介英都能胜任愉快。 台湾霸菱投资公司董事长雷倩,同时也是电视谈话性节目主持人,面对不同议题、不同来宾,都能以清晰的思路归纳、反应,完全打破「女性的逻辑思考比较差」的刻板印象。雷倩练习思考的方式独创一格,大学念外文,她用英语世界的线性式思考来分析事情的结构与大纲,找出彼此间的关联性,练就一天看500页的英文报告、并立刻掌握全局的功力。

团体练习,有正向动力

用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练习,自然而有效。然而,如果因为某些个性造成练习的进入障碍,就必须藉助外力,「团体力量」的功效,便在于鼓励与驱策。

过去任职便利超商,现在则是安丽直销商的高淑慧,原本是一位「连跟人讲话都不敢看

人力资源

别人眼睛」的害羞女店长。安丽讲师为了改变她的内向,特别安排她上台演讲。第一次上台的她,「紧张到不行」,没想到演讲的前一天,同组的成员特别集体向公司请假,一起陪着她预演,给她鼓励。过了这一关,现在的高淑慧不但不害怕跟陌生人接触,而且变得热情洋溢。

以同侪力量练习,不但可以应用在工作上,也可以运用在生活上身心的管理。丘伟哲分析,许多人花大钱报名健身俱乐部,但通常只能「健康一个月」,接下来「有事」就会变成中断的借口,但若有朋友相伴、彼此提醒,则就会有正向的动力让练习持续下去。

练成习惯,转化成能力

运用团体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练习之初的障碍或惰性,但若要从练习做到出色,终究还是靠自己,「练习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最后便能转化成为能力。「把时间固定下来」,就是将练习累积成能力的关键。

丘伟哲认为,许多人报名以「弹性时间」为诉求的活动(例如健身俱乐部),往往着眼于「随时可去大量、重复练习」,然而,结果往往从「随时练习」变成「都没时间练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心里规划出一个固定时间,让它变成生活的一部份。

宝来投信稽核室协理张金煌原本有严重的口吃,现在,他不但克服了这个障碍,而且在

人力资源

工作之余,义务担任口吃的训练讲师。他的方法是在每天上下班骑车的途中做发音练习,无视路人异样的眼光,直到今天,这样的练习仍是张金煌定时要做的功课,「不练习,就会退步。」张金煌提醒。

管理顾问大前研一在入行前,也曾固定在每天搭电车时,就眼前出现的各种广告,思考该产品与企业各种可能的策略,训练出日后担任顾问时多元的决策思维。

行动产生成就感

除了以上3个「自觉式」练习法之外,当练习变成个人生涯最重要的进阶,「藉助专家协助」,逐渐变成快速而有效的练习方法。

创办协商谈判训练机构的和风学院主持人刘必荣认为,谈判并非靠天生的口才,透过专业演练课程的规划,由讲师带领学员仿真协商情境,让讲师的经验和技巧融入学员的练习中,「许多原本木讷、不善表达的人,后来在实务的表现都有很大的进步,甚至还可以变成讲师。」刘必荣笑着说。

关于专业的协助

人力资源

再也不是过去那种『我听你说』的上课方式,黑幼龙分析,最有效的练习,有3个关键因素:个人强烈的改变意愿、讲师观察入微的引导方式,以及鼓励式的团体气氛,后二者,讲师都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

但课程终究会结束,专家也只能领进门,关键还是自己能不能由此开始,「由练习而建立习惯,由习惯而产生能力。」黑幼龙分析,练习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行动得到成就感,产生自信,从完成一件事开始,建立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产生更多的能力,「然后,你会发现,奇迹真的出现了。」

练习,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

成功创业的5个行动方案

「把事情做好」,很简单的五个字,但怎么做才会好?

公车理论

机会和实力,就像人在坐公车一样。机会是公车,它是不等人的。公车到站时,如果你已经在那儿等,也就是实力足够,它就把你载走;如果你还没到站,也就是你实力不足,那你是搭不上的。

人力资源

如果你还没到站,但猛地冲上车,你可能会吊车尾,也可能会一个没抓稳摔下来。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准备实力、等待机会」,一旦公车来了,你的成功率会比实力还不够就硬上要来得高。

「让钱追人」理论

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和老板谈过薪水,也从来不去想我会有多少钱、多少权,只是想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好了,钱就自己来追我。一旦收入不错了,自然就不用再去想钱。 台湾话说:人两只脚,钱四只脚,人要追钱是很难的。反之,你有能力,老板怕你跑掉,会主动加你薪,让钱来追你,不是很舒服吗?与其千方百计只想让老板加薪,倒不如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只要有成果,钱自然就会过来。

这样的良性循环所得到的效应,会使你在职涯里不但拥有财富,也拥有地位与智能。人不会不喜欢财富,财富要有;若有地位,人家会尊重你;但也要有智能,人家才会尊敬你。

「立志做小事」理论

人力资源

我们指挥计算机做一件事情时,软件其实要写得很细。比方说,要从A点走到B点再转弯,可能得分解成一百个小动作。我是工程师出身,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一种思维:把一个很简单的动作,看成一百个步骤。

把一个东西解体到很细微,你就很容易看到它的真正本质,看到它哪一个环节,最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这样的工作习惯,可以增加你对事物的透析度与解读深度。在设计流程与作业体系时,也可以做得更细腻。

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之一是,凡事都有其当下的情况,使它为了符合当时需要而做。随时空演变,老方法会变得不合理。这不合理有它的历史包袱和背景存在。所以我们常说要突破、要创新,要做得比别人更好更成功。

虽然供你选择的新作法并不少,但你必须有能力把事情做非常细腻的解构,才能看到真正的答案。

我非常重视小事,就是因为它才是关键。「中事」大家都会做,很表面的;大事就是方向、愿景、策略。如何把大家都会的事做得很出色?关键就在许许多多的小地方,你是不是都一一注意到了?你有没有真正掌握与发挥它的精髓?如果有,你会与众不同。

「深度学习」理论

现在,我们手边的信息非常充足,取得信息也非常容易,但我总觉得学习很容易陷入因

人力资源

吃太多、吃太快而没消化的困境。

我认为学习应该以你现有工作或专精领域为核心,再往相关的周围领域去吸收、学习。不但你的学习范围获得控制,学习和你现有工作的直接关联性也会变大。这样你才能真正对每一样东西,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体悟它的内涵。这叫消化。

我看东西都很慢,因为我是一面看一面想,一方面是真正去了解它的意思,另一方面是联结「了解到的东西」和「已存在你脑中的知识库」。有人读了很多,却不顾关联性,只直接往仓库里丢,到要用时就会找不到、拿不出来,等于没有用。

简单说,我读书会先抓key,只看几个重要章节,但是细读,效果就很大。

每样事情你都应该多花一点时间研究,不是摸一下就放开,说「OK,我会了」,也不是听到什么只说「好,我知道了」,就结束了。如果你多停个几秒,再多想一下,你就不只是接触到第一层的意涵,而会体悟到第二层。花更多时间,就推进到第三层。

说起来,人的成长过程本来就是从基础到进阶,从不会到慢慢学会。当我认为事情不该是这样,我会去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会直接说「应该是那样才对」。别用你有限的知识去判断,要多问别人「它为何是这样?」你就可以吸收很多。

这种习性会使你对事物不致于囫囵吞枣而不消化,也等于是一种解构的动作,你对事物的渗透能力就养成了。我常说要深度思考,大家会不会呼吸?但大家记得要深呼吸吗?平常我们都吸到一点就吐出来,深呼吸是要在肺里停留一段时间,到更下层,整个肺的氧气才会循环,深度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力资源

「漏斗」理论

对于未来,我们心中或许都会有看法,但我从来不把它当成固定看法。

平常我们说谁有远见,其实那只是看到朦胧中好象「灯光在那里」,不过是雾里看花。如果我们的眼力能看10公尺,你再往前多走2公尺,就能看到更远的2公尺,和原本看的又不同了。

我的哲学是,那只是大方向,它可能会偏,所以要做好准备。你得布好你的局,让结果不管怎么偏移,都还是能落在你的漏斗里,才不会因为赌错边而成为大输家。经营企业不该是赌博,我们不能仰赖豪赌求取大赢。 学知网推荐:企业培训 管理培训 研修班 总裁研修班 营销管理研修班 房地产研修班 清华大学总裁班 企业管理研修班 北京大学总裁班 工商管理研修班 在职博士 在职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n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