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 分析技巧与国际安全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28 16: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SWOT 分析技巧

第六講:SWOT分析技巧與國際安全案例分析(東北亞安全

戰略分析)

Structurefollowsstrategy

-AlfredDuPont

Chandler

【資料來源:/swot-analysis.html】

SWOT分析方法約於1980年代由舊金山大學發展出來,主要目的是在建構一套有效、簡單的策略系統,以將具複雜性或困難性等的問題陳列,並針對問題而能制定有效的解決對策。基本上是一種將複雜問題和對策予以簡單、簡要因化的方法,而能讓決策者迅速並準確的制定因應方針。理論分類上,SWOT分析是「矩陣分析」的一種,主要是針對組織內部條件以及外部環境的靜態評估。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是指組織內部條件的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以及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其中,內部條件優勢與弱勢(S-W)分析,主要目的是在確認組織內部本身條件的專長與能力等因素關係,是對組織本身可控制的內部因素的檢驗。機會和威脅(O-T)分析,主要目的是在確認外部環境的競爭因素關係。SWOT分析可依問題屬性來制定各種方案與執行措施,提供不同解決方法的多變彈性。當組織的優勢在機會面上呈現出來時,這意味著該組織可以採取一些積極的行動,當威脅議題正好衝擊到自身的劣勢的時候,也意味著危機管理是必須要馬上進行的訊息。

SWOT分析在進行時必須依據問題解決的三個程序,對問題的層級與範圍加以界定。操作上,可分為精準性和概念性兩種的對話方式。精準性的SWOT

SWOT 分析技巧

分析,是針對特定問題,採量化處理方法加以判定和解釋。概念性的SWOT分析,是一種質化處理機制,以邏輯思考方式,進行連續性、相關性的邏輯推理,藉以整理出頭緒始末,再根據頭緒始末加以制定可行、可能、必要的多種對策方案,並從中加以選擇最佳的對策方案,作為執行解決或預防問題發生的策略方針。

完整的SWOT分析程序包括:界定組織目前使命、目標、策略;環境分析(外部環境機會、威脅);界定機會與威脅(OT分析);分析組織資源(內部環境強弱勢分析);界定優勢與弱勢(SW分析);目標的重評估(SWOT分析);策略形成;策略執行;結果評估等九項。

【組織決策的概念模型】

分析元件

SWOT分析是一種系統性的思維過程,可以將對於問題的「診斷」與「處方」兩個概念,作緊密的結合,使條理清析分明,便於檢驗與整體性的理解與因應。基本上,具備四個核心元素(元件):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這四個概念看似簡單,但在操作上確有著許許多多的困擾!經常,優勢之中潛藏著致命的危機,劣勢裡面有著相當的轉機,機會可以是威脅而威脅也可以是機會,但,如果你現在正是如此的想著,那正好陷入一般思維過程中容易將現象陳述與解決方案一併思考的漩渦之中。SWOT分析之所以可以提供一定的信賴程度,主要就再於他並列四的選項思維的「事實陳述」。不相信嗎?試看看、便知道!

SWOT 分析技巧

【課堂作業】請在10分鐘內寫出同學現在的個人SWOT分析!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es)

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

常見錯誤

在執行SWOT分析時常見的錯誤在於對整體目標尚未明確與獲得共識前,就進行SWOT分析。

以企業、組織為例,當整體的企業或計畫案的目標都尚未被成員確認之前,此時,SWOT團隊成員可能都會各自以其所想像的情景與認知各自作自認為如此的理解,於是SWOT分析將趨於零散無法聚焦,最後分析出的結果也無法落實,因為最主要的目標可能有三或五個,甚至不停的改變,如此將造成多頭馬車的狀況。這種現象的形成,並非一定是整體目標未被提出;有時可能目標已經提出了,但每個人理解的狀況僅在他們腦中,沒有經過分享與確認,而造成誤解。SWOT分析僅是現況,客觀的陳述。也許多數人在優勢、劣勢與威脅面都能做到客觀的陳述,但在機會這一象限,許多人會將策略寫進去,而非現象。

操作元件

組織目標的輸入,尤其是分析標的組織的「目標」標的組織的精確描述(需備便基礎智識)當前外部環境的精確辨識對未來環境的預測與準備重新編配組織的資源,以處理或發展組織內部的弱點與優勢被選方案與因應策略、戰術與行動準則的擬定評估與選擇因應策略一致性測試

SWOT 分析技巧

緊急應變計畫的擬定

對於一個有效的戰略規劃,或計劃而言,很重要的是要思考系統的輸入端(inputs)到底有些什麼?簡單的說,就企業而言,基本上要設想的是:Whatisourbusiness?Whoareourcustomers?Whatdoesourcustomerwants?Whatshouldourbusinessbe?而就標的的範圍而言,則要思考Whereareourcustomers?Whereareourpotentialcustomers?至於狀態部分則要思考成功因素的關鍵與風險的評估,最後還要思考高層管理的方向。至於政府而言,基本思考因素在於治理的內涵、選民之所在、選民的需求、政府應該有的職能等;地緣政治意向:包括安全威脅來源的界定以及國家利益之所在;競逐態勢的判斷,則包括自我力量評估與國際權力體系位置的辨識與認知、盟國關係與體系平台的控制能力。外部環境檢驗的目的是在於建立一個有限的機會清單,以及威脅形式鑑別,以避免認識不清、陷入威脅的泥淖。由於長期性與有限性的影響,外部環境檢驗並不是針對國家發展中的每一個可能的因素作出可能影響該組織運作的所有詳盡的清單。相反,它的目的是確定關鍵的變數何在?以提供「可操作的」對策。組織應該能夠應對任何攻勢或守勢因素,制訂戰略,利用外部機會,或盡量減少(避免或減少)潛在威脅的影響。

在分析外部環境時,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必需要加以考慮。而這些不同的因素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對政府部門而言,傳統但核心的思考包括:Politicalfactors;Economic

factors;Militaryfactors;Psychologicalfactors等。

對企業而言,則基本上依據企業的屬性有所不同,而較為基礎的思考則

包括:經濟因素、社會和政治因素、產品與技術(層次區分)、人口因素、市場因素、競爭以及其他各式產業的特殊因素等等。面對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必須找到相對的組織內部資源予以相互匹配。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弱點之間,基本上經常有很大的本質上得差異,簡單的思考方式,可以運用層級分類的方式,由管理和組織機構面向;操作與管理面向;財務與預算面向;以及其他特定而重要的的組織因素(諸如士氣、誘因)等方式來進行思考: 管理和組織機構面向的思考列舉:包括各級管理階層的能力、素質、協

調溝通能力,工作人員(或勞動)能力、誘因反應、忠誠度等等。另外還包括勞資關係、人事政策、考核制度、選拔與晉升、職能訓練與員工職涯發展,以及獎勵制度等等。至於規劃、控制系統以及組織結構也是導致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

操作與管理面向的思考列舉:操作方面必須仔細分析研究和開發(R&

D)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充足的設施與生產能力、技術(包含技術的發

SWOT 分析技巧

展性),以應付預期的目標增長與組織的其他目標。財務與預算面向的思考列舉:對於組織的優勢與弱點的細緻評估不能忽視預算(或資本)結構領域的思考,諸如融資(內部和外部),稅率(或利潤率),長期經濟形勢,融資規劃等等。很重要的是財務管理不僅要著眼於過去與目前的情況,也必須要求在短期與長期財務規劃上,必須與組織的目標和戰略有一致性的匹配。其他因素的範圍甚廣,思考上必須注意如何掌握「問題的本質」,例如

問同學「總統民調低落,問題出在哪?」多數同學想的是現任的總統,然而問題有問是哪一個總統?哪一國的總統嗎?可是如果思考自我侷限在現任的總統,基本上就看不到「民調」的政治操作本質,也無法避免被「媒體」所導引與影響!(千萬注意,媒體是最容易被操作的工具,雖然,媒體人、新聞理論經常高論他們是如何的客觀、如何的……)如果無法理解「民調」與「印象」之間的變動關係,政策思考永遠會出現左支右絀或譁眾取寵的現象,以台灣這些年來看,「政府」幾乎等於「效能低落」的代名詞,至於在前面加上國民黨或民進黨或其他隨便哪個黨,基本上都一樣,因為,無論哪個黨,「政府」組成的成分沒有變。所謂「換黨做做看」,只成為各個政黨的「選舉口號」!

SWOT分析矩陣S

OSOStrategiesWOStrategiesW

TSTStrategiesWTStrategies

國家安全政策的類別:

由國家運作的影響與活動狀態來區分,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內向性的積極政策;內向性的消極政策;外向性的積極政策;外向性的消極政策。

內向性的積極政策:基本上是一種積極強烈改變境內狀態的革命或改革,實

例包括日本的明治維新、蘇維埃的十月革命、毛澤東的革命等等。當然,「革命」就伴隨著「反革命」的概念(注意,「反革命」不一定就是「不好」或是「落伍」,相對的「反革命」的標籤,經常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另外,這

SWOT 分析技巧

裡衍生的問題,卻經常是如何說服「政府」來進行?經常,「政府」很難說服,而訴諸「群眾」的結果經常是以「內戰」情勢收場。例如,孫中山決意革命之前,曾上書李鴻章「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

【問題思考】李鴻章當時在想什麼?

內向性的消極政策:基本上是國家面對國際壓力,無法積極回應時的一種替

代方案,其決策有內在的與外在的不可抗力、利益交換等等,而其典型的代表則有「鎖國」(Door-lock)、「扈從」(Bandwagoning)、「綏靖政策」(policyofappeasement,亦稱「姑息政策」)實例包括日本的幕府鎖國、1962年以後的緬甸;「布拉格之春」之後的捷克、1956年以後的匈牙利、16世紀的朝鮮李氏王朝等則是「扈從」的典型;至於二次大戰前的英法對德政策(慕尼黑協定)則是「綏靖政策」的典型。

【課後思考】上述這些典型都是些什麼東西?

外向性的積極政策:國家為何採取此一政策並無一定的模式,但卻必須有資源、國力、地緣、人口、經濟等條件。就歷史發展而言,早期的核心典範是「征服」(conquer),凱薩大帝的名言Icome!Isee!Iconquer!!羅馬征服、蒙古西征,都是這一類的典型(注意,匈奴的征戰並不是征服,而是掠奪、破壞),征服的成本是長期存在的叛亂。就從長遠來看,廣大區域的長期潛在叛亂,其成本之高,經常以「帝國衰落」為代價,因此,以征服為核心的國家政策,在歷史的推演上,逐漸促成採取更為柔和的政策-霸權體系建構。由羅馬和平(PaxRomana)、不列顛和平(PaxBritannica)、「美利堅和平」(PaxAmericana)。而這種和平的代價就是「大國的悲哀」(TheTragedyofGreatPowerpolitics),在操作上則是透過「霸權秩序」的規範來進行(各時期操作方式不同,且持續演進中,至於當前霸權秩序理解的核心,則必須回到「海權」的基本概念去思考)。至於,華夷秩序則是「統治工具不足下的對外不理原則的極至表現」。

【課堂討論】霸權衰落是歷史宿命?還是?什麼是霸權的致命弱點?

外向性的消極政策:這種典型又區分成兩種,一個是關鍵性小國(尤其是以

地緣位置具重要性的小國而言)所採用的動態平衡做法-「操縱」

(Manipulation),例如越南在1965年至1975年在中國與蘇聯之間的運作,以及較為穩健型的「見風轉舵」例如泰國;至於大國採取的方式則大部分是以「代理人戰爭」為典型。操縱的極限在於小國在重大議題上,沒有能力影響強權國家的決定。

【課堂討論】「見風轉舵」型國家的極限在何處?「代理人戰爭」的致命弱點?

SWOT 分析技巧

【「美日新防衛合作指針」的SWOT案例練習】

二次戰後的日本外交政策取向,一派是主張徹底以美日同盟為基礎的親美路線,而另一派是主張以和平憲法為基礎,追求發展日本為經濟大國的路線;兩派主張在外交政策上的安保議題、彈道飛彈防禦以及經濟援助等主張上立場分歧。並且,由於日本島國的地理上因素、鎖國的歷史上因素以及在大東亞戰爭上戰敗受挫的精神上因素,使得日本多數國民的心理對安保議題抱持著「敬而遠之」的小日本主義之心態;但1980年代的日本崛起,使日本產生領域上的小國心理與經濟大國的現實背離。

日本政府的處理模式即所謂「模糊過渡政策」(muddlingthroughpolicy),企圖在滿足國內各黨派及利益團體需求的同時,在分別面對美、中之外交角力狀況下,增加其對外關係上的彈性與籌碼,制定出符合其國家最大利益但卻能尋求以政策上的模糊空間。而對日本最有利的是,在戰略上與美國站同一陣線,但在經濟上與中國積極合作。因此,日本在政策制定中必須和美國同樣依模糊過渡政策產出的原則,制定日本的亞太政策,以在政策變遷的過程中尋求政策執行上的最大彈性空間以及最大公約數。

在亞太安全戰略上,日本的台海政策是跟著美國走,日本政府對台海問題介入的程度將會受到美國的政策及態度、當時中(共)日關係的狀況、對日本經濟利益影響的大小以及日本今後在亞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它對中國大陸角色的估計等因素的影響。換言之,日本的台海政策與美中台三角關係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必須分別考量日美、日中、以及日台關係,而台海局勢的穩定與否,又深深影響到日本石油運輸線的安危,進而影響日本的亞太安全戰略。

【課堂作業】

請同學模擬自己是東京的戰略設計專家,進行日本戰略環境的SWOT分析。S

OS-OStrategiesWW-OStrategies

TS-TStrategiesW-TStrategies

※注意:以目前的狀態來看,基本上,對東亞歷史而言,中國與日本幾乎同為區域強權,朝鮮半島情勢又是極端的複雜,冷戰以後,雖然美國成為唯一超強,但

SWOT 分析技巧

國際次極強權的陸續發展,其實力亦不容忽視。

【課後討論】

1.面對變動的資訊與發展,SWOT分析是否依然有效?

2.同前題,若無效,當如何操作?

3.當內部環境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互為因果時,如何進行SWOT分析?指定閱讀:

1.周郁桾,〈淺談策略管理程序-SWOT分析〉,《組織園地》,1999年,第32期,頁26-28。

2.Alen Badal, “UsingInterdisciplinaryThinkingtoImproveStrategyFormulation: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Vol.22,No.3(September2005),pp.365-375.

3.Stacy Collett, “SWOT Analysis” Computerworld,Vol.33,Issue29,(1999),pp.58-6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h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