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自测题

更新时间:2024-05-27 10: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学试卷一(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1分×7)

1、公共商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__________收入。

3、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1分×11)

1、从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构成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 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2、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专项收入

3、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 ( )

A、商品的供求关系 B、商品价格的自由浮动 C、商品的供求弹性 D、税种 4、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 ( )

A、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B、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力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C、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D、收入的公平分配

5、把税收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是 ( ) A、税收曲线 B、洛伦兹曲线 C、收益曲线 D、拉弗曲线

6、古典财政学的创始人是 ( ) A、威廉.配第 B、魁奈

C、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7、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 A、按国有资产存在的形式分类 B、按国有资产存在的地域不同分类 C、按国有资产有无实物形态分类

D、按国有资产是否参与经营活动分类

8、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是管理国有资产的 ( ) A、产权 B、经营权 C、法人财产权 D、处置权

9、反映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维持政府公共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以及发展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支出的预算是( ) A. 经常预算 B. 资本预算 C. 社会保障预算 D. 其他预算 10、反映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取得的收入、其他建设性收入和国家用于进行经济建设支出的预算是 ( )

A. 经常预算 B. 资本预算 C. 社会保障预算 D. 其他预算

11、我国的预算批准权力机构是 ( ) A. 各级政府 B. 国务院

C. 各级财政部门 D.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多项选择(2分×14)

1、依考察的层次和角度不同,税收负担可分为 ( ) A、宏观税负 B、中观税负

C、微观税负 D、某个阶层税收负担

2、在考察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时,纳税人纳税能力的测度有以下标准( ) A、收入标准 B、支出标准 C、财产标准 D、受益标准 3、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 ( ) A、强制性 B、随机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4、税收的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其涵义是指( ) A、课税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 B、课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最大

C、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最小 D、税收完全是中性的

5、税收对经济运行的间接调节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 A、设置税种 B、调整税率 C、规定减免税政策 D、强制征收 6、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主要有 ( ) A、税收是无偿而公债是有偿的

B、税收具有强制性,公债是信用关系,采取自愿形式 C、税收固定,公债可多购可少购 D、税收依法征收,公债不依法举债 7、财政收入中的公债收入包括 ( )

A.发行公债和国库券 B.发行金融债券 C.发行股票 D.向外国政府借款 E.向国际组织借款

8、世界各国的预算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

A.草案拟订 B.预算编制 C.预算批准 D.预算执行 E.国家决算 9、按照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可将公债分为 ( ) A.中央公债 B.地方公债 C.公债券 D.国内公债 E.契约性借款

10、由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的项目是 ( )。

A、财产保险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失业保险 E、工伤保险 1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有 (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储备积累式 E.公积金制

12、世界各国发行公债的方式大体有 ( )

A.行政分配方式 B.直接出售方式 C.委托出售方式 D.承购包销方式 E.公募招标方式

13、偿还公债的资金来源通常有 ( )

A. 经常性财政收入B.预算结余 C.借新债还旧债 D.偿债基金 E.公债投资收益

14、政府可选择使用的公债偿还方式主要有 ( ) A.一次清偿法 B.抽签偿还法 C.市场购销法 D.以旧替新法 E.公募招标方式

四、名词解释(2分×2) 社会保障 分税制

五、判断(1分×10)

1、公共投资在量上相当于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 2、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是不能相互逾越的。

3、一般而言,私人投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公共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4、BOT是政府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一种有效方式。 5、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应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供应。 6、国防经费使用效率衡量的重点是既定目标下的利润最大化。 7、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财政保障供给。

8、在中国,公共消费支出就是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9、城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方式的改革方向。 10、采取明补方式的财政补贴可以改变补贴商品与非补贴商品的需求结构。

六、简答(5分×4) 1、简述财政的特征。

2、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3、试分析公债的财政效应。 4、简析复式预算的优缺点。

七、论述(10分×2)

1、试述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参考答案:

一、填空(1分×6) 1、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税收

3、平等、确实、便利、节约。

二、单项选择(1分×10)

1C 2C 3B 4A 5D 6C 7D 8A 9A 10B 11D

三、多项选择(2分×15)

1AC 2ABC 3ACD 4ABC 5ABC

6ABC 7ADE 8ABCDE 9CE 10BCDE 11ABCDE 12ABCDE 13ABCD 14ABCD

四、名词解释(2分×2)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五、判断(1分×10)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 10、错

六、简答(5分×4) 1、简述财政的特征。 (1)强制性;(2)无偿性;(3)国家主体性。

2、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 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 (三) 政府的职能范围;

(四) 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 (五) 价格因素;

(六)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如在发生内外战争时,国家必须动员各种财力以稳固政权或维护国家利益,因而财政收入规模会急剧扩大。

3、试分析公债的财政效应。 (一) 用于弥补经费预算赤字 (二) 用于资本项目

(三) 与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四)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债务危机

4、简析复式预算的优缺点。

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复式预算制的优点有:

(1)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2)有利于分析预算收支对社会供求的影响;

(3)由于资本预算投资伸缩性较大,有助于使预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复式预算的主要缺点则包括:

(1)复式预算中资本预算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举债,如果举债规模控制不当,容易

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2)经常预算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税收在整个预算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这样容易掩盖支出浪费的现象;

(3)把政府预算划分为不同的子预算,会给预算编制带来一些困难,如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科目的划分标准难以统一。

七、论述(10分×2)

1、试述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购买支出的含义; 转移支出的含义。

由于这两类支出遵循的交换原则不同,因而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购买支出直接影响资源配置: (1)影响资源配置总量: (2)影响资源配置结构。 转移支出间接影响资源配置。

购买支出间接影响收入分配;转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

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分配的功能就越强。

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一)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需要; (三)企业提高效率需要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 (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财政学试卷二(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1分×18)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物论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剩余产品价值 3、我国分税制把增值税划为 ( )

A. 中央税 B.地方税 C.中央地方共享税 D.直接税 4、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 )

A.企业引进外资 B.企业购买公债 C.企业发行股票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5、在下列预算年度中,属于历年制的是 ( ) A.当年的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B.当年1月1日至12月1日

C.当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D.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失业保险 7、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金筹资模式是(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8、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 )

A.按补贴对象分类 B.按补贴环节分类 C.按补贴性质分类 D.按补贴目的分类 9、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 A.纳税人不同 B.课税对象不同 C.纳税环节不同 D.税率不同

10、把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是按( )分类 A.课税对象的性质 B.税负能否转嫁 C.价税关系 D.计税标准

11、允许将当期固定资产折旧从商品和劳务的销售额中予以扣除的增值税称为( ) A.生产型增值税 B.流通型增值税 C.收入型增值税 D.消费型增值税

12、组织清产核产、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行使这一职责的主体是( ) A、监事会 B、政府有关经济部门

C、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D、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性总公司C

13、能够使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明显区别开来的,是公债的( ) A.自愿性 B.有偿性 C.灵活性 D.直接返还性

14、政府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原因是,农产品市场是( )。 A 发散型蛛网市场 B 收敛型蛛网市场 C 封闭型蛛网市场 D 完全竞争市场

15、国家将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与银行,再由银行自行发售的方法,称为 A.公募招标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行政分配方式 D.承购包销方式

16、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拍来购买公债,这是属于 ( ) A.承购包销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 公募招标方式 D.行政分配方式

17、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公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是 ( ) A. 地方承购包销 B.委托出售

C. 行政分配 D.中央银行承购包销

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收支划分的方法通常采用( ) A.统收统支 B.分税制 C.分级包干 D.包税制

二、多项选择(2分×11)

1、下列属于财政收入现象的有( ) A.税收 B.财政拨款

C.行政性收费 D.财政补贴 E.国债

2、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包括( ) A.生理需要 B.文化需要 C.社交需要 D.物质需要 E.安全需要

3、资源配置机制的构成部件包括( )

A.决策机制 B.信息机制 C.动力机制 D.运行机制 E.协调机制 4、公债的效应主要包括 ( )

A. 挤出效应 B. 引致效应 C. 外部效应 D. 财政效应 E. 货币信用效应

5、根据课税对象不同,税收可分为( ) A、财产税 B、所得税 C、商品税 D、行为税

6、公债主要运用于以下方面 ( )

A.弥补财政赤字 B. 进行公共项目投资 C.行政管理支出 D.调节金融市场的运行 E.相机干预宏观经济运行 7、按举债形式划分,公债可以分为 ( )

A. 契约性借款 B. 不可转让公债 C. 可转让公债 D. 建设性公债 E. 发行公债券

8、在考察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时,纳税人纳税能力的测度有以下标准( ) A、收入标准 B、支出标准 C、财产标准 D、受益标准

9、以下关于复式预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复式预算的最主要特点是把全部的财政收入按经济性质分列和汇集平衡 B. 我国目前采用复式预算

C. 复式预算不利于进行经济分析和有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 D. 复式预算符合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和传统的收支平衡观念

E. 复式预算中,资本预算总是平衡的,而只有经常项目的收支才可能有差额 10、世界各国的预算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

A.草案拟订 B.预算编制 C.预算批准 D.预算执行 E.国家决算 11、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包括 ( )

A. 发行货币 B. 增加税收 C. 发行公债 D. 向银行借款 E. 动用历年财政结余

三、名词解释(2分×5) 社会保障 财政补贴

扩张性财政政策 分税制

政府间转移支付

四、判断(1分×10)

1、一般来说,税源宽广、税基流动性较强的税收,应由地方政府实施征管。 ( ) 2、支出的划分决定事权的划分,而收入的划分又制约支出的划分。( )

3、非配套补助一般适用于区域外溢性比较强,或受援地政府财政困难较大,难以保障的项目。 ( )

4、正常情况下,专项补助有利于实现公共资金分配的纵向和横向公平。( ) 5、公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

6、国债是公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也包括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 )

7、我国的消费税实行价外税。 ( )

8、非配套补助一般适用于区域外溢性比较强,或受援地政府财政困难较大,难以保障的项目。 ( )

9、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公债的方式,称为承购包销方式。( ) 10、对定向发行的公债宜采用直接出售方式。 ( )

五、简答(5分×4)

1、简述公共商品的特征。

2、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增值税会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 4、简述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六、论述(20分×1)

1、试从财政收入结构的角度探讨提高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途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1分×18)

1、B 2、D 3、C 4、B 5、D 6、B 7、C 8、D 9、B 10、B 11、C 12、C 13、B 14、A 15、D 16、C 17、C 18、B

二、多项选择(2分×11)

1、ACE 2ACE 3、ABCE 4、ABDE 5、ABCD 6、ABDE

7、AE 8、ABC 9、ACDE 10、ABCDE 11、ABCDE

三、名词解释(2分×5)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扩张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社会生产能力闲置,通货紧缩。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在各级政府间或不同地区的同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四、判断(1分×10)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错 10、对

五、简答(5分×4)

1、简述公共商品的特征。

(1)非排他性,即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个商品的消费;

(2)非竞争性,即当增加一 个公共商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水平。

2、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一)税种因素。税负转嫁与商品价格变动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对于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价格的联系不密切或不直接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从主要税类看,一般来说,商品课税容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而所得课税难以转嫁,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商品的供求弹性。商品的供求弹性是指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供给或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具体为商品价格变动程度与商品供给量变动程度(供给弹性)或与商品需求量变动程度(需求弹性)的比值。对于供给弹性而言,一般来说,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在调整和确定生产数量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并最终能使其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将商品销售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回旋余地较小,从而难以控制商品销售价格水平。对于需求弹性而言,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大,商品价格更多的取决于买方;而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购买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小,商品价格更多的取决于卖方。显然,从税负转嫁的角度看,对供给弹性大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若把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结合起来分析,则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销售方的大部分税负可以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销售方的大部分税负只能由自身承受。在个别情况下,若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则税负由销售方和购买方等量承担。 (三)课税范围。一种税的课征范围不同,税负转嫁的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

说,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若一种税对所有商品都同等课征,购买者无法找到不征税的替代商品,只能接受因课税而形成的商品加价,因而税负容易转嫁;若一种税只对部分商品课征,且购买者可以找到不征税的替代商品,则这种税的税负难以转嫁。

3、为什么增值税会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 因为增值税具有以下特点: 一、征税范围广泛,税源充裕

二、实行多环节课税,但不重复征税 三、具有税收“中性”效应

四、相关经济主体在纳税上具有相互制约性 五、便于出口退税

4、简述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一) 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投资和国家财政拨款所形成的资产,包括国家预算内和预算外,中央、地方、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性投资积累所形成的资产,以全民所有制名义负债获得的净资产,以及国家财政对非生产性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拨款所形成的资产。上述资产都属全民所有制性质,应为代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

(二) 根据国家主权原则自然占有的经济资源所形成的国有资产,如领土、领海、领空及其所属的一切自然资源(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这些资产既可以由国家直接利用,也可以在确保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根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准予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偿或无偿使用。 (三) 国家依据法律无偿占有的资产。主要包括

1、根据国际惯例,在对外关系中得到馈赠、援助、转让等所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 2、根据国家法令,取得以国家为对象的捐献、转让等所形成的国有资产。

3、依法没收、接管、索取国内外单位和个人资财而形成的资产,如没收非法所得、接管无主资产等。 4、根据所有权再生产的原则,上述国有资产的附着物(例如土地上生长的原始森林等)、伴随物(如商誉等)、孳息物(如资产溢价和自然增长、资产收益及其再投资等。)

七、论述(20分×1)

1、试从财政收入结构的角度探讨提高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途径。 (一)财政收入形式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可分为税收和非税收两大类,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非税收入指企业收入、费用收入、公债收入等。

财政收入方式是和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收入中的国有财产收入和国有企业收入较多。联邦制国家的政府收入中,税收收入占绝大多数,扣除债务收入后,一般税收收入占到政府收入总额的90%以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方式的结构变化,是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相一致的。在进行了两次利改税和1994年的新税制改革后,税收已在中国财政收入中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今后在严格国债风险规律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国债这一收入形式的比重。 (二)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收入来源分类方式主要是为了体现财政收入从何处取得,反映各种收入来源的经济性

质,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各种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按这一分类,中国各时期各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如下: 1.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财政收入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是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大体吻合的。建国初期,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来自于两者的财政收入占40%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急剧增加。“一五”时期来自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达69.4%,来自集体经济的达9.8%,个体和私营经济则退居次要地位,之后的经济体制使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最高曾达90%以上,80年代初仍达82%。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有了较快的发展,提供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目前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总收入的50%左右。 2. 财政收入部门构成分析

建国50年来,工业和农业两大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始终占国民收入总额的80%左右,两大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占居较高的比重。但我们应当看到,除工农业以外的其他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近年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已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0以上。因此,在注重从工农业部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根据有关部门的生产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从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及其他部门筹集财政资金,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财政收入级次结构分析

按财政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的不同,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鉴于中国的政权体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地方又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级市)、县和乡镇四级政府,一般是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因此中国的财政收入也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财政中又包括了上述四级。从财政收入的征收级次上看,许多国家都是由中央政府征集较多份额,然后再拨付给地方政府使用.中国1994年的分税体制也是在朝这方面努力,通过分税制改革,按事权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形成保证中央收入正常增长的良性机制,从而逐步提高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在空间上可以按照行政区划(各省、市、州等)分类,也可按照区域划分。在中国可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财政收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财政收入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较高比重,并逐年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较低份额。三个区域财政收入呈较大差距是与不同区域客观条件的差别和向东部倾斜的政策环境分不开的。但随着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扶植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的推行,中、西部财政收入比重会有所提高,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不平衡有所改善。

财政学试卷三(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1分×18)

1、把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是按_____分类。( ) A.课税对象的性质 B.税负能否转嫁 C.价税关系 D.计税标准

2、允许将当期固定资产折旧从商品和劳务的销售额中予以扣除的增值税称为( ) A.生产型增值税 B.流通性增值税 C.收入型增值税 D.消费型增值税

3、财政收支指标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的预算发展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这叫 ( )

A. 增量预算 B. 单式预算 C. 零基预算 D. 复式预算 4、从预算的形式结构来看,财政预算可分为 ( ) A.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B.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C. 普通预算和特别预算 D. 总预算和分预算

5、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这种预算叫 ( ) A.单式预算 B. 增量预算 C. 复式预算 D. 零基预算

6、由机器设备、建筑物、铁路、桥梁等劳动手段组成的国有资产属于( ) A、有形资产 B、生产性固定资产 C、无形资产 D、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7、中介层次的管理组织与政府层的管理组织的关系是 ( ) A、代理关系 B、产权关系

C、隶属关系 D、产权受托和委托关系

8、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金额享有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指的是 ( )。

A、终极所有权 B、出资者所有权 C、出资者经营权 D、企业法人财产权

9、国家将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与银行,再由银行自行发售的方法,称为 ( ) A.公募招标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行政分配方式 D.承购包销方式

10、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拍来购买公债,这是属于 ( ) A.承购包销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 公募招标方式 D.行政分配方式

11、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公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是 ( ) A. 地方承购包销 B.委托出售 C. 行政分配 D.中央银行承购包销 12、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 )

A. 一国的国民收入 B. 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 C. 政府机构 D. 外国投资者

13、公债发行额 / 财政支出×100%= ( ) A.公债负担率 B.偿债率 C.公债依存度 D.借债率

14、政府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原因是,农产品市场是( )。 A.发散型蛛网市场 B.收敛型蛛网市场 C.封闭型蛛网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15、公共投资范围的拓展,与( )的理论有关。 A.斯密 B.凯恩斯 C.科斯 D.诺思 16、BOT投资方式指的是( )。

A、建设、转让、经营 B、建设、经营、转让 C、转让、建设、经营 D、经营、转让、建设 1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A、社会救济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公平 18、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金筹资模式是(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二、多项选择(2分×11)

1、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有( )

A.法定性 B.精细性 C.完整性 D.年度性 E.公开性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容有( )

A.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B.增加税收 C.扩大国债发行 D.增加财政结余 E.实行赤字预算

3、由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的项目是 ( )。

A、财产保险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失业保险 E、工伤保险 4、按照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可将公债分为 ( )

A.中央公债 B.地方公债 C.公债券 D.国内公债 E.契约性借款 5、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在于( )。

A、二者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B、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 C、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 D、二者的保险原则不同 E、是否缴纳保险费

6、世界各国发行公债的方式大体有 ( )

A.行政分配方式 B.直接出售方式 C.委托出售方式 D.承购包销方式 E.公募招标方式 7、偿还公债的资金来源通常有 ( )

A. 经常性财政收入 B.预算结余 C.借新债还旧债 D.偿债基金 E.公债投资收益

8、政府可选择使用的公债偿还方式主要有 ( ) A.一次清偿法 B.抽签偿还法 C.市场购销法 D.以旧替新法 E.公募招标方式

9、根据课税对象不同,税收可分为 ( )

A、财产税 B、所得税 C、商品税 D、行为税 10、税收按计量标准分类可分为 ( )

A、价内税 B、价外税 C、从价税 D、从量税 11、下列属于流转税的有 ( )

A.增值税 B.盐税 C.关税 D.消费税 E.房产税

三、名词解释(2分×5) 公债 分税制

复式预算 原始赤字 公共消费支出

四、判断(1分×10)

1、当基尼系数G=O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公平。

2、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应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供应。 3、国防经费使用效率衡量的重点是既定目标下的利润最大化。 4、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财政保障供给。

5、在中国,公共消费支出就是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6、城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方式的改革方向。 7、采取明补方式的财政补贴可以改变补贴商品与非补贴商品的需求结构。 8、累进税率主要适用于流转税。

9、国债是公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也包括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

10、一般来说,税源宽广、税基流动性较强的税收,应由地方政府实施征管。

五、简答(5分×4)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 2、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3、试区分税收权力划分的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 4、试分析公债的财政效应。

六、论述(20分×1)

最优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1分×18)

1B 2C 3C 4B 5A 6A 7D 8B 9D 10C 11C 12B 13C 14A 15B 16B 17C 18C

二、多项选择(2分×11)

1ABCDE 2ACE 3BCDE 4CE 5ABCD 6ABCDE 7ABCD 8ABCD 9ABCD 10CD 11ACD

三、名词解释(2分×5)

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或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不足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原始赤字:是指政府总支出减去净利息支出后超过政府经常性收入的部分。原始赤字=预算支出—净利息支出—经常性预算收入=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出—经常性预算收入。 公共消费支出:所谓公共消费支出是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它等于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但在中国,由于经常性支出包含了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其公共消费支出与经常支出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

四、判断(1分×10)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 9、错 10、错

五、简答(5分×4)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定位。 定位于克服市场失灵: (1)优化资源配置; (2)促进公平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

2、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一) 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强制力,以国家颁布的税收法律、法令为依据进行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与凭借经济权力取得的其他财政收入,如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等,有着根本区别,凭借经济权力取得的收入归根到底要以交易行为为基础,而交易行为具有自愿性。税收的强制性使财政收入具有必要保障,避免因公共商品消费上的“搭便车”行为使公共需要无法满足。 (二) 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征税并不直接以向纳税人提供相应数量的公共商品或纳税人分享相应的公共商品利益为依据,即不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就国家与纳税人的具体关系而言,国家向纳税人征税是无偿的,而纳税人消费公共商品也是无偿的。二是指国家所征税款为国家所有,不需要直接归还给纳税人,即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三) 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按事先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征税对象、征收标准和课征办法等实施征税。一般来说,纳税人只要取得了税法规定的应税收入,发生了应税行为,拥有了应税财产,就必须按预定的标准缴纳税款,不得违反。同样地,国家也要按预定的标准对纳税人征税,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税收的固定性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使政府活动的必要支出得以保证。

3、试区分税收权力划分的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 税收管辖权是国际税收的基本范畴。如何选择和确定税收管辖权,是处理国际税收关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税收管辖权实际上是一种征税权,即国家在征税方面拥有的主权。从国际关系看,税收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里的具体体现。由于国家主权所依托的政治权力的行使范围是有限制的,税收管辖权的运用也有其边界。

国家政治权力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疆域,二是本国公民或居民,据此,

形成税收管辖权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地域税收管辖权,又称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征税,无论这种收入归谁所有。这被称为税收权力划分的属地原则。

另一种是公民或居民税收管辖权,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有权对本国公民或居民征税,无论其收入从何处取得,这是税收权力划分的属人原则。 各国对税收管辖权的选择和行使,是以有利于维护本国权益和经济利益为原则的。从实践上看,大多数国家都同时行使以上两种税收管辖权,但不同国家在税收管辖权的具体运用上会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外投资少,引进外资多,其收入往往是在本国疆域内创造的,所以较为强调地域税收管辖权;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多,引进外资相对较少,来自国外的收入比重较高,因而较为强调公民或居民税收管辖权。

4、试分析公债的财政效应。 (一) 用于弥补经费预算赤字 (二) 用于资本项目

(三) 与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四)控制债务规模、避免债务危机

七、论述(20分×1)

最优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一) 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相互配合 直接税主要是所得税,间接税主要是商品税,直接税和间接税在功能上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一般来说,直接税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同时对商品比价关系的扭曲性影响较小,因而是一种良税;而差别商品税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也是所得税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无论是所得税还是商品税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一国税制中,究竟是以所得税还是商品税为主体,取决于政府收入目标、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等因素。 对于在既定的税收征管能力下实现一定的政府收入目标,实行以设计良好的商品税为主的税制是有效率的。在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时,实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有利于体现税收的公平,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实行以商品税为主的税制则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率,并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干预作用。 (二) 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最适商品课税研究当政府以商品税来筹集收入时,应当如何设计商品税的税率,才能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从直观上看,似乎对所有商品课征同一税率的商品税不会产生扭曲效应,更符合效率原则。然而,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从效率的角度看,对全部商品实行统一税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因为在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时,按同一税率课税对商品价格和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为了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应当实行这样的课税准则: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应当课以较高的税率,对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则课以较低的税率,即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应与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呈反比。这一课税准则称为“逆弹性法则”,由于该课税思想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拉姆齐在1927年提出来的,故又称为“拉姆齐法则”。该法则为实行差别性的商品课税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按“逆弹性法则”设计税率受政府的信息把握能力和税收征管能力的限制,因而是不可能充分实现的。同时,“逆弹性法则”只考虑效率而不考虑公平问题,显然并不完全合理,如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若课以较高的税收,因其税负具有累退性(低收入者的收入中有较大一部分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负担的税款占其收入的比重高于高收入者),与税收的公平原则是相悖的。所以,在兼顾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最适商品课税并不能

避免税收的扭曲性。例如,为使商品税具有再分配功能,应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低税或免税,对奢侈品适用高税率。

(三) 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最适所得课税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所得税率才有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一般认为,实行累进的所得税制,并与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出相结合,是符合公平原则的。但如果把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替代关系考虑进来,累进程度较高的所得税会削弱工作、劳动的积极性,扭曲人们在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带来税收的额外负担。因此,边际税率过高的所得税制并不可取。

为使所得税率结构能在公平与效率上取得最佳平衡,从理论上说,最优的税率结构应处于使收入再分配带来的福利(效用)与累进税制削弱激励机制造成的效率损失相抵的边际点上。对此,一种呈倒“U”型的所得税税率模式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其具体内容是: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要求,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提高,因为提高这一阶层的税率能比提高高收入阶层的税率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并能使对这两个阶层的征税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保持在同等程度上,相反,对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应实行较低的边际税率,因为降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有利于增进低收入者的福利,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而降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则可以强化对经济主体的刺激,促进效率的提高,增进总的社会福利。 当然,由于倒“U”型的所得税分析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前提下进行的,并且从管理上看,要计算出最佳税率,政府就要充分掌握纳税人的效用水平、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等信息,而这有很大的难度,并且这些信息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实践中,还没有哪个国家完全按照最适所得税理论来设计本国的税收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不少措施是符合最适所得课税理论要求的,如许多国家大幅度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个别国家(美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曲线也略呈倒“U”型。 (四) 最适税收征管

最适税收征管将税收征管的难易程度和征税成本的高低引入到最适课税的分析中,并将征管因素作为衡量一个税种乃至一种税制是否优化的标准之一。在理论分析上最优的税种或税制,若征管难度较大或征税成本较高,在实践上也往往并非是“最适”的;相反,一种扭曲性较大但易于管理的税种或税制,可能成为政府组织收入的重要工具。这表明只有将征税成本因素与效率、公平等原则并列加以考虑,才能实现一个真正可行的优化税制结构。 之后结合中国情况来谈。

财政学试卷四(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1分×16)

1、经常预算的收入形式主要是 ( )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企业收入 D.事业收入 2、资本预算的收入形式主要是 (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3、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于政府财政预算行为准则的解释,可概括为( ) A.年度预算平衡论 B.周期预算平衡论 C.功能财政论 D.凯恩斯主义

4、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容易 ( )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无法确定 5、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 ( )

A、商品的供求关系 B、商品价格的自由浮动 C、商品的供求弹性 D、税种 6、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 ( )

A、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B、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力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C、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D、收入的公平分配

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A、社会救济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公平 8、只产生收入效应不产生替代效应的补贴方式是 ( ) A、对生产环节补贴 B、对流通环节补贴 C、暗补 D、明补 9、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金筹资模式是(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10、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是( ),用以满足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 、商业保险 11、现代财政预算最早出现于 ( )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日本

12、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这是财政预算的 ( )

A.公开性 B. 法定性 C. 时效性 D. 完整性

13、法律规定的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这说明财政预算具有 ( ) A.公开性 B. 法定性 C.完整性 D. 时效性 14、把税收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是 ( ) A、税收曲线 B、洛伦兹曲线 C、收益曲线 D、拉弗曲线

15、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16、组织清产核产、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行使这一职责的主体是( ) A、监事会 B、政府有关经济部门

C、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D、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性总公司

二、多项选择(2分×12)

1、由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的项目是 ( )。

A、财产保险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失业保险 E、工伤保险 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有 (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储备积累式 E.公积金制

3、按政策目的财政补贴可分为 ( )。 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居民生活补贴 D.财政贴息 E.税式支出

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在于( )。

A、二者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B、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 C、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 D、二者的保险原则不同 E、是否缴纳保险费

5、在考察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时,纳税人纳税能力的测度有以下标准( ) A、收入标准 B、支出标准 C、财产标准 D、受益标准 6、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 ( )

A、强制性 B、随机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7、税收的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其涵义是指( ) A、课税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 B、课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最大

C、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最小 D、税收完全是中性的

8、世界各国发行公债的方式大体有 ( )

A.行政分配方式 B.直接出售方式 C.委托出售方式 D.承购包销方式 E.公募招标方式

9、政府可选择使用的公债偿还方式主要有 ( ) A.一次清偿法 B.抽签偿还法 C.市场购销法 D.以旧替新法 E.公募招标方式

10、我国分税制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以下几类 ( )

A.中央税 B.地方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E.中央地方共享税 11、我国分税制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种有 ( ) A.增值税 B.资源税 C.营业税 D.消费税 E.证券交易税 12、专项补助主要包括 ( )

A.无限额配套补助 B.一般均衡补助 C.非配套补助 D. 有限额配套补助 E.财政补贴

三、名词解释(2分×4) 预算管理体制 公共投资 社会保障 财政补贴 基础产业

四、判断(1分×10)

1、中国的预算年度实行跨年制。 ( ) 2、中国的预算体系由四级预算组成。( )

3、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种。( ) 4、累进税率主要适用于流转税。 ( )

5、达到起征点的,仅就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

6、公债的有偿性决定了公债的自愿性;公债的自愿性和有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 ( )

7、能够充分吸收集中性的社会闲置资金的公债发行方式是直接出售方式。 ( ) 8、正常情况下,专项补助有利于实现公共资金分配的纵向和横向公平。 ( ) 9、商品课税难以转嫁。 ( )

10、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 ( )

五、简答(5分×4)

1、简述财政产生的条件。 2、简述公共需求的特点。

3、税收抵负与税收饶让的区别。 4、试述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

六、论述(20分×1)

1、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1分×16)

1、A 2、C 3、A 4、A 5、B 6、A 7、C 8、D 9、C 10、C 11、B 12、A 13、C 14、D 15、B 16、C

二、多项选择(2分×12)

1、BCDE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 6、ACD 7、ABC 8、ABCDE 9、ABCD 10、ABE 11、ABE 12、ACD

三、名词解释(2分×5)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公共投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公共投资支出在量上相当于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由于前述原因,在中国,它还应包括经常预算中的非生产性投资。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 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指能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包括

各类交通设施(如铁路、公路、桥梁、机场、航道、码头等)、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及城市公用事业(如水电气供给系统、排污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等。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工业(煤炭和原油开采、水电、火电、核电生产等)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建材、石化等)。

四、判断(1分×10)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对 8错 9错 10错

五、简答(5分×4)

1、简述财政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 (2)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 (3)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

2、简述公共需求的特点。

(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 (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

(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3、税收抵负与税收饶让的区别。

抵免法是指一国政府允许本国纳税人用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应汇总缴纳的本国税收的方法。其指导思想是承认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但不放弃公民或居民税收管辖权。这是一种减除国际重复课税最为通行的方法。 在实际运用上,抵免法又分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两种。直接抵免是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的税款直接给予的抵免,适用于同一经济实体的跨国总分机构之间。间接抵免是对非统一核算的母子公司,将国外子公司在所在国缴纳的税款,从居住国母公司应纳税款中给予的抵免,这种抵免通常按母公司从国外子公司取得的股息或红利,计算该股息或红利应分担的税款进行间接抵扣。

在运用抵免法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税收饶让的内容。所谓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获得的税收减免优待,视同实际已纳税款而准予抵免的一项措施,多见于签订有税收协定的国家之间。实行税收饶让,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

4、试述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其要点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范围;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划分方法主要按税种划分,也可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或实行共享制;对预算收入水平的差异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调节。现代分税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级次政府提供不同的公共商品,同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分税制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运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分税制的特征: (一) 规范性 (二) 层次性

(三) 法制性

六、论述(20分×1)

1、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的绝对额都是逐年递增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但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跌宕起伏。财政收入的相对额,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

(一) 放权让利阶段的财政收入(1979年—1993年)

在纵向上,从1978年开始,政府多次对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改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方面,向企业倾斜。但由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而不得不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趋势。

在横向上,通过改革经济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扩大了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预算外资金挤占了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分散了国家财力,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 放权让利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的下降。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逐年递增,但其增长速度显然不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改革初期,财政收入对国民收入的弹性值平均为0.067。也就是说,财政预算内收入的增长未能赶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结果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相对规模的持续下降。致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中央宏观调控不力。

对1979—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因素的测算表明,技术进步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左右。1979—1987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绝对额增加1115亿元,其中来自技术进步等集约性因素所得为350亿元,约占31.4%,来自其他因素变化(资金和劳动投入)所得为370亿元,占34.1%,来自价格上涨所得占33.2%。也就是说,尽管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但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8倍。

(二) 转制阶段的财政收入(1994年至今)

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共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财政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值也有所回升,1995年为0.6。199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这一时期,中国统计指标体系也逐渐由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过渡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财政收入的口径与国外有一定差异,现行的财政收入仅指预算内收入,不包括预算外收入和所谓的体制外收入,预算外资金主要由收费和基金构成,体制外收入主要包括非规范收费和摊派,而这些收入均属于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如按调整口径粗略地测算,1995年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可调整为17.8%。

1995年起,国家逐步实行“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

1996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

1997年政府将13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绝对规模的增长。 199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规范了政府行为,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整个“九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000多亿元。1997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改革前十年财政收入之和。 (三)点评

财政收入既是一定量的资金,也是财政分配的一个过程;既可以作为一项政策来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抛开财政收入的其他属性,单独来谈财政收入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越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比例就越大,可供财政分配的产品就越多。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有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但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占了较高比重,其中在美国和日本等国高达80%左右。因此,今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的经济效益是增加中国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尽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了回升的局面,但中国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是较低的,这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规范政府分配行为和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尽快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统一和规范财政收入体系,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的有关法律法规,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所有的公共收入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从而规范政府行为,解决公共收入体系的离散性问题。 从中国财政收入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转换、分配政策和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