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胡秀丽

更新时间:2023-07-21 23: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实践初探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单位:广州南沙榄核中学 姓名: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与写紧密联系,读是基础,写是运用。课内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并重视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语言表达、写作构思等写作方法方面学习文章、理解分析文章;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主要从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现状、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原则、措施、意义等方面简要论述。力求寻找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立足于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探索提高初中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读写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课内阅读 写作教学 一体化

读与写,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和写作

教学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不能只抓其一,忽略其二。课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高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只很难达到高地,而且很难守住主阵地所取得的成果,导致阅读和写作水平都不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充分找准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进行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

一、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现状

在承载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量时间用于课内阅读教学,通

常两周才进行一次写作训练,阅读和写作指导、训练的时间严重失衡。甚至教师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割开来,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内容联系不大,学生体会不到课内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写作时又找不到良好的方法,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的尴尬处境。

课内阅读教学重感悟轻运用,重人文性,轻工具性,重口语表达,轻书面表达。

课内阅读教学充分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丰富的情感,感悟文章深刻的主题意义,分析文本生动的语句、精巧的构思。在教学中,大多数采用口语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以理解、分析、感悟、评价为主。这样的教学没有充分

帮助学生认识到教材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范性。忽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选材立意、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教学,忽略将口语转化为书面的训练,忽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训练。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严重分离,阅读教学没有起到“以读促写”的作用。写作教学中,优秀的课内写作知识未被重视利用,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写作训练时间没保障,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写作教学也起不到“以写促读”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阅读没收获,写作无从下笔。

二、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训练要目标明确,在阅读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强化训练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知识要点。阅读内容和写作要求目标明确一致。阅读与写作训练要提升学生什么技能教师心中有数。每次阅读及写作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某项能力。如在七年级第一单元,重点领会通过写平凡小事,表现动人的亲情这种选材立意的写法。在第一单元所有篇目的教学中要有这个目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都要渗透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对多篇文章的分析、运用同一知识点,学生能快速掌握知识点。

(二)适时性、及时性原则。根据课内阅读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季节时令、校园生活等及时帮助学分析理解运用相关知识。如在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完《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广州正处于秋天,所以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及时要求学生写《广州的秋天》。

(二)联系性原则。教材中的课文以单元安排,说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有相似性, 在文章的内容或写法等方面共通的地方,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比较,发现其中共通的地方,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

(三)渐进性原则。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所以在教学中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由易到难,逐步提升的过程。如首先安排语言模仿、句子结构模仿再到内容构思模仿,最后到篇章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四)长期性原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课内阅读与写作指导长期结合,有计划、系统地利用课本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读写方向。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全面、系统。读写能力才能在坚持中进步。

三、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的措施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文本中值得探讨之处,反复品味、体悟感情、借鉴探讨,抓住这些关键之处,因势利导,在阅读理解基础上穿插写作训练,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

创造潜能”,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取得读写双赢的教学效果。

(一)模仿式

《语文标准》提出,学生能“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本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语言的“精美点”,欣赏体会,熟读成诵并学习借鉴,模仿写作,美文的示范作用在模仿中充分地发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模仿:

1、模仿语言表达。

教材中的作品不但内容值得推敲回味,在语言表达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典范。修辞文句精美的修辞文句、细节描写、句式运用等精美之处,都值得借鉴模仿。如“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第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又悄悄第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些语言精练短小,但表达力,表现力极强,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样的表达,学生能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在《记一次跳绳比赛》的作文中,就有一个同学在开头写到:盼望着,盼望着,跳绳比赛开始了,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走向了赛场。这个开头显然受到《春》开头的影响。长期进行这种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不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提高表达水平。

2、模仿结构篇章、选材立意。

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分析文章结构特点,指导学生仿一仿,练一练。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中间抓住春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呈扇面结构,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学完这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扇面结构形式,在写作中运用这种结构形式。如《广州的秋天》、《微笑的力量》等文章都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又如《散步》以散步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安排全文、《秋天的怀念》以我的情感、思想变化为线索安排全文,学完这些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线索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人,身边事,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又如可以模仿《我的早年生活》、《羚羊木雕》用语言开头的方法。模仿《我的老师》、《散步》开门见山,简洁直接开头的方法。总之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发现精美之处,帮助学生仿仿练练。

(二)语言转化式

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同一个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1、在现代文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鉴赏不

的表达,不同的效果。如“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以改为“嫩嫩的,绿绿的小草慢慢地从地里长出来”。引导学生比较转化后的语言与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效果,学生能明显发现其中的奥妙。经常进行语言转化训练,学生不但能更清晰理解文章深刻含义,而且在写作中也会有意识地进行语言推敲,遣词造句更合理。

2、在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中,也可大量运用语言转化,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古文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心、主题,还能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锻炼写作能力。如把《过故人庄》改写成一篇以“我去朋友家做客”为线索的优美散文,要求想象人物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思。又如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咏雪》。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语言转化,改写,不但能以写带读,还能以读促写,学生在读写方面都有收获,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续补式

《语文标准》中特别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这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与写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很多文章,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文中留有一个个的空白。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补一补文本的空白之处。学生再次体会文章背景内涵,也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散步》,当我们一家发生分歧的时候,作者没有详细写发生分歧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想象一家人发生分歧的情境,思考为什么作者不具体写出发生分歧的情境。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写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的“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做出思考:“每当”说明这种事情经常发生,那是什么事情?为什么“灰心丧气”?是怎样“应付一切”的?“所学到的经验”又是什么?然后请学生抒写: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怎样解决,最后获得了怎样的道理。请把它写下来。又如续写《皇帝的新装》。补白,续写,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才能想像合理,符合原文意思。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扩写、续写千姿百态,至于哪个更为合理,可以让学生以原文为依据,进行比较揣摩,这样无疑会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感悟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对于文本

的解读,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总会有不同理解。《语文标准》特别强调探究性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感受,大胆质疑,共同探讨,并书写下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的好朋友自己走了,没有留下来陪我,你怎么看待朋友的这一行为。《我的早年生活》,我前一天晚上复习的内容,正好是第二天考试的内容,我的成功是偶然吗?在教材中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写出自己不同的感悟。除了抓住文章的一个问题,进行感悟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五)评点式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在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都值得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课文,不但能帮助学生树立总结归纳的意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如《春》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章,要求从文章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评论。通过写作,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精髓,提高读写能力。

四、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1、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专家精心挑选的,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引领性。其选材立意、语言运用,结构精巧等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些作品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与其随意参考一些学生的优秀范文进行写作教学,不如将写作教学带入课内阅读教学课堂中,对课文进行剖析和理解,学习不同作者不同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2、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强化阅读教学的成果,能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地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教学效率。教材以单元为体例,每个单元在主题、选材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体会同一主题,不同作家采用不同的写法,学习更多、更全面更系统的写作技巧、写作知识。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主要是叙写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第二单元重要是记述青少年时期校园生活的人和事,第三单元主要是描写春夏秋冬、风花雨雪等自然景色,第四单元主要是人生、生活、生命的思考感悟,第五单元主要是科技类作品,第六单元主要是想象奇幻类作品。每个单元主题内容鲜明,六个单元相互独立,内容从家庭、学校到自然、科技、想象,内容全面,这对阅读与写作都有较好的引领作用。再以第一单元教学实践为例,第一单元写作训练以课本教材为例子,借鉴几篇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训练学生开头、结尾,选材方面,引导学生留意家庭中的小事,发现其中蕴含的亲情;在构思方面,学习安排文章线索。在表达方面,学习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借鉴借景抒情的写法。

3、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能节约大量时间,适应教学实践需要。根据目前课程计划及课程要求,七年级语文每周课时为6课时,在每周的教学中,最少有5课时用于课内阅读教学,每隔一周用1课时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实际教学的课时看,大量时间用于阅读教学,少数时间进行写作教学。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阅读习惯不好,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学生阅读时间有限,写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实现读写有效结合。利用大量的课内阅读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阅读知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写作,找准读写结合点,这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节约时间,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表达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培养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推敲文字背后的信息,让学生做出既富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更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文本是极佳的写作范本、写作素材。立足教材,以课内阅读教学为主阵地,找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实行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一体化,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读写一体化的创新思考》 林惠生 《广东教育》 学习 研究

[3]《怎样做到读写一体化》选自《作文教学》八一语文论坛 龙永忠

[4]《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素质教育》丁有宽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方镇光

题目:初中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实践初探

科组:语

编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c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