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27 0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播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汪中兴

交流内容:

一、关于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作用的理论研究 1、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 2、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3、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提高 二、教学实践的研究

(一)形式 ;(二)具体实践方法 三、实践思考与困惑

一、关于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作用的理论研究

1、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首先教学内容将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某一篇课文,而是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完全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学习语文,学习内容更加的广泛,阅读量得到增加,有利于完成各学年段的阅读目标。同时,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阅读拓展教学既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等多方面能力,是达到阅读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

2、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拓展文本的选择比较具有灵活性,在其教学的环节里,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所涉及的问题将更为开放。学生也将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自主表达,自主评价,自主创作。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拓展环节里,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审美情趣,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都将得到提课改实验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拓展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当然在拓展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所要拓展的内容要冷静思考,不可盲目,要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问题,掌握好拓展的基本方法,才能使拓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教学实践的研究 (一)形式

1、教材是基础。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崔峦先生也说过“避免‘教语文就是教课文’,可以减少在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语文也像数学那样,成为学习内容有很高的确定性的课程。”因此,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教材,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处,将

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2.学生是主体。老师在拓展环节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学习,举一反三,通过筛选、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

3.老师和学生共同担当主导。老师在备课时精心收集或者是亲自创作课外补充的资料,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或升华。也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担任此任务,提升学生能力。

(二)具体实践方法综上所述,笔者在具体的中高段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尝试: 课始拓展,收集信息资料。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策略。其主要是做好预览文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课文的工作,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1)拓展时代背景,拉近文本距离,营造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因而制约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乐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

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查阅资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等这类文章,以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无法理解中朝人民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也无法深刻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共产党员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自己要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课文、体会文章蕴义、理解课文语言服务,而且还可以要求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和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辛。

(2)拓展作者简介,为新授课铺垫。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然而学生对作家知之甚少。了解作家的身世,了解作家写作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文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视野,我们可以从课文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背景也就无法深刻体会林海音对逝去童年的深深怀念。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

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课中拓展,提高阅读兴趣。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语言的时间应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这一理念是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形成的特点决定的。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阅读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学习语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拓展重组教材,深入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信奉“课本、以本为本”。要加强学习,不迷信教材,细心揣摩,勇于否定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于科学性。如人教版第七册《搭石》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有关那搭石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成了柔美的画面,在字里行间悠悠地荡来。尤其是这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

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的描摹,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却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 那么有序。乡亲们团结友爱,心有灵犀一点通。脚步轻快,清波荡漾,阳光云彩,如诗如画。那么如何将这种节奏,这种韵味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呢?我在教学时就将这段诗化处理: 师:是的,多和谐的画面呀!这搭石本来并不好走,然而,大家一个紧接一个,走得都那么平稳,又那么轻快,再看看脚下溪水潺潺,人影晃动,轻快的音乐加上和谐的画面,有声有色。就像一首小诗(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多次反复的朗读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这道风景的诗意美,美就美在它的和谐、默契。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古诗《忆江南》时,补充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又如在教学《赠汪伦》时,补充了其他的送别诗。将同题材,同类型的文章引入课堂,打开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输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审自己的感悟,这正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3)拓展精美的语言,读写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在品读了课文的同时,教师让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风景。为了写好,学生往往再次与课文“会晤”,去领会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

(4)拓展背景,走进生活。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想象人物言行,感受到作者在极其苦难的境况下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品质,之后我补充有关国旗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小故事,拓展阅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终拓展,架设阅读桥梁。“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再将触角伸向课外,开阔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新领域的激情。

(1)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结尾时安排了一个板块:鲁迅留给我们的?? 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快七十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课件出示) 1949 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曾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有的人》。学生自由读这首诗。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推荐书目,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笔者引导学生:作者和闰土依依惜别后,一直没再见面。长大成人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出示拓展阅读语段:“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学生默读语段后,更产生了疑惑: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少年闰土》和刚刚读的这段话,都节选自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故乡》。同学们去读读《故乡》这篇文章,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选文,你会逐渐明白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了解我们所陌生的旧中国。(2)自主作业,延续兴趣。如笔者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结尾处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们课外收集“沈 石溪动物情感系列故事”丛书,选取感兴趣的进行阅读。如《第七条猎狗》、《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牧羊豹》、《残狼灰满》。又如在教学《游子吟》后,让学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裳的情景,再写下来;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篇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3)编主题手抄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编手抄报不仅能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巧妙地储存,还能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它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综合能

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组,收集不同类型的诗词,如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等等,编好手抄报 进行展示;或者收集诗歌小常识,作者的生平等,编成手抄报;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编成小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实践的思考与困惑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拓展时,应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脚点等问题,让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不断反思,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根据每课的特点如何选择拓展的内容?如何把握拓展的尺度?如何选择拓展的形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论证。

四、结束语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得好:“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创新,而非仅仅存储知识。”阅读拓展教学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改的今天已经盛行。为了

培养出会思考,会学习的人,我们要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敢于创新。只要我们能多点思考,少点盲从;多点认真,少点随意,多点探索,少点刻意,让拓展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那么,语文阅读的课堂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著.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中国语文网.

[2]何克抗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 究所,1998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 [9]刘淼,韩晓蕾著.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7)58. [10]金感芳主编.小学语文精彩教学片段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9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