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段教材课后习题的运用1

更新时间:2023-11-14 00: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课后习题的有效运用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课堂上热热闹闹,你说我谈,形式多样,似乎学有所得,实际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主要与许多老师课堂上学练分离,对教材中提供的习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运用有关,导致目标模糊,训练随意。纵观平时的语文教学,很多老师十分注重 “导语”和文本内容的钻研,而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分析与研究;重视了课外教辅资料的搜集,忽略了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难道教材中的这些习题真的毫无作用吗?

审视:课后习题的作用与凸显的特点

课后习题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课后习题应当成为教学课文和检测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课后习题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作为第三学段教材的实践者,对第三学段教材的课后习题编排做了分析,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扣学法,突出重点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紧扣学段与单元主题的读写重点来设计的。作为第三学段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默读”,笔者发现六上教材的十四篇精读课文中要求默读全部或部分的有8篇,占57%。再如六上的每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表达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与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仔细分析这册教材的习题设计,都是紧扣本单元教材的学法重点,兼顾了理解积累和有效表达。

2.题型丰富,凸显层次

第三学段每个单元一般设置两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后的习题类型丰富,侧重点和考查点各不相同。第一部分多为指导朗读、默读,强调了“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是侧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而且还明确地告知学习方法,有的是以默读的方式展开,有的是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第三多是关于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内涵,体会表达效果。还有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用。可见每课习题都体现了层次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3.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根据这一理念,六上课后习题,14篇精读课文中安排了12次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占比重85.7%。同时又注重学用结合, 14篇精读课文中安排了3次小练笔和两次综合性学习,占比重35.7%。如第一单元是学习“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表达方法”,第三课就安排了相应的小练笔。

实践:聚焦课后练习,构建简约课堂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研读课后习题,落实课程标准,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教与学。

一、研究课后习题,明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如何确定明晰的目标呢?

1.分析习题,细化学段目标

各个学段能力的培养是有侧重的,如何确定各学期训练的重点呢?除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直接作了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确定。课后习题揭示的训练目标要比学段目标显得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如“展开想象和联想的表达方法”是六上训练的重点,本册教材安排了第一、第八两个单元,而且习题的设计都紧扣这一训练点。同时教师对学生通过课后每一道习题的练习应分别达到哪一个能力等级,心中应有清晰的认识。例如,课后要求背诵的习题应达到识记与理解的等级,而有的则要求达到运用的等级,如第五组学习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就要求学生能仿写。

2.紧扣重点,确定课时目标

在明确学期的学习目标,单元训练的重点后,就可确定课时目标。如《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共三题:“1.默读课文。跟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3.举例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仔细分析,第1项练习是引导孩子从整体上理清文章层次。第2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第3项是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对照课后习题,可确定课时目标为:“1.学会本课的字词,能正确地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运用归并法说说全文主要内容。2.了解作者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理的方法,通过比较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3.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地球的自觉性。”这些教学目标紧扣课文重点,与课后习题相互对应,特色鲜明,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二、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要上好一篇课文,关键要了解学生已有基础,做到教学有的放矢。而课前针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1. 指导预习,掌握方法

第三学段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课后习题更多地是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来设计的。学生借助课后习题预习时,要学会圈画批注,学会审题,掌握自学方法。如《将相和》一文的课后习题:“默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完成这题的方法是默读,边读边想,然后加小标题,小标题比段意更简洁,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句。学生通读全文后,可运用归并法概括出主要内容,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感知全文,还能训练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记下不理解之处,以便上课时集中精力突破。

2. 及时反馈,摸清起点

学生根据课后习题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反馈,了解孩子的自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时间的分配。如六上《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共三题的预习情况:

题 目 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体会注意加点的词语的准确性 举例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预习人数 正确人数 正确率 52 52 52 52 35 9 16 32 67.3% 17.3% 30.7% 61.5% 通过预习情况的统计,了解到学生通过自学,一、四题掌握得较好,而体会词语的准确性,孩子们表述不清,这应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时可通过与原文比较的方法引导孩子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第二题“地球的可爱”,学生只说到外表的美丽,而未领悟到地球无私地向人类奉献资源的美。因而引导孩子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也是本课人文感悟的重点,教学的设计也应着重于此。

三、依托课后习题,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教师往往难以取舍、无所适从。而课后习题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站在课后习题的视角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取舍,突出重难点,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简约。

1. 以读为重,读中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是亘古不变的读书方法。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默读课文”等。据笔者统计,六上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了读书要求:其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1处,背诵全部或部分课文6篇,默读课文全部或部分8处。由此可见,教材注重读书训练。因此教师要把读书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练习。如《少年闰土》课后的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可以设计为:

师:文中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哪,看见了什么? ……

(板书:天空 圆月 大海 沙地 西瓜 看瓜人 深蓝 金黄 碧绿)

师:这段话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景——人——物的顺序,抓色彩,抓动词) 师:再细细地读一读书上的段落,并想像画面。(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然后借助板书试着把它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与鲁迅先生那样三十多年不磨灭。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顺序,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品味,边读边想画面,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背诵的要求努力落实在课堂上,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聚焦一点,洞悉全篇

第三学段的课文较长,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而课时又较少,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弃,突出重点,寻找一个精当的“切入点”,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课后习题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如《詹天佑》一文,课后第一题就是“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紧扣重点词“杰出”“爱国”由此辐射全篇课文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几个方面感受人物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对詹天佑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潜心会文,教学主脉络更为清晰,阅读整体性更为凸显,课堂更为简约。

3. 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就阅读教学而言,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就像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第三学段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每课课后都有与之配套的习题。教学时,我们可把习题有机地融入其中,引领孩子细细揣摩,领会句子独特的魅力。如《草虫的村落》的第二题:“作者想像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仔细分析就是让学生揣摩“联想和想像的表达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教师可让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然后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步步领悟: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作者的想像?将它改写一下,去掉描写中的想像成分,然后对比阅读,体会这之间的不同,师生一起揣摩结合想像进行描写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回忆自己观察过的草虫活动,结合想像和联想描写下来,然后师生评议,相互修改。在评改中,虚心向他人学习,把习得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4.整合资料,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课后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少年闰土》一文的资料袋中介绍了鲁迅的生平,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的许多作品,通过这个资料,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作者,同时激起了阅读他的作品的愿望。教学时,应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物尽其用”。课文学完后,设疑“三十年后再见,他们还是朋友吗?”然后出示《故乡》中三十年后“我”再见闰土的片段。答案是显然的,他们已从昔日难舍难分的好朋友变为主仆关系。此时,学生脑中产生许多的疑惑: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不敢与“我”亲密交谈?课已尽而疑尚存,思考还在继续。此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已不再肤浅,在他们内心激起了深入探究的欲望。

四、基于课后习题,设计有效作业

课后练习不仅提示了教学目标,而且提示了练习的操作步骤和教学形式,给予教师实施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设计出由浅入深,形式丰富,富有情趣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叠加”语段,丰富内涵

有些课文限于篇幅,留下了“空白”,让人遐想。如《伯牙绝弦》一文中,只写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而课后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为了让故事更生动,更有内涵,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于是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大河,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照样子再写几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上述种种场景,这句话是 ( )

通过叠加,学生感受到朋友间相互欣赏和理解的真挚友情,知道伯牙与钟子期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哪。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内容融入故事中,再现了生活中的许多情景,《伯牙绝弦》的内涵更为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次锻炼。

2.揣摩仿写,有效迁移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它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练习的重点。如六上第一单元“感受自然”,作者就是采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第一课《山中访友》的第2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根据这一题的提示,我设计了练习:模仿这课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有学生写到:

呵,新安江,你就是一位成熟的少女,有着出众的容貌,高贵的气质。

清晨,仙子将已准备好的轻纱披在你的身子上,给你一份神奇、梦幻般的美;中午,太阳又忙着妆扮你,你满身的珠宝让你成为一位气质高雅的公主;夜晚,脱去了一身华丽外衣的你,更有一种纯洁,灵性的美。五彩缤纷的灯光也只能作你的陪衬。

你的每一个笑容,都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你的婀娜多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绪。 ……

3. 综合设计,学用融通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中提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六上第五单元是人物一组——“走进鲁迅”,借助这组课文,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课的课后第四题也围绕这一内容设计。关于人物描写,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设计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如我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练习: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车子,一个( ),一个( ),爸爸( )镊子( )出碎玻璃片,伯父( )硼酸水,给他( )干净。他们又给他( )药,( )绷带。当我问那车夫为什么要光脚在路上跑,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的脸上不再有那种( )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读了这些语句,我感到爸爸和伯父( )

文章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得多细致啊,请你也模仿这一段话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这道作业将动作、神态描写、语段感悟和写法迁移进行内容上的综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再现了生活的场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习题,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习题,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