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正式稿)

更新时间:2024-03-28 09: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 地 质 勘 查

第一章 地质勘查设计

第一节 总体要求

1、目的

地质勘查设计是为完成勘查任务而编制的“作战方案”,也是实施单位(地质队)施工的依据,必须认真编写,及时审批,严格执行。

2、设计种类

2.1 按任务要求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设计及单项设计;按地质勘查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查设计、普查设计、详查设计、勘探设计。

2.2 总体设计:由于工作范围或矿区规模较大,勘查周期长,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的要求,就完成该工作区的整个工作而编制的设计。

2.3 年度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安排或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结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编制的当年工作设计。

2.4 单项设计:针对某一单项或工作方法编制的设计,如地形测量、地质测图、钻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的专业设计,多用于指导施工。

3、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3.1 确定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3.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研究,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必要时需进行现场踏勘。

3.3 设计编写

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3.4 设计的初审

1

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

4、基本要求

4.1 设计必须体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设计水平。 4.2 必须充分收集工作区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

4.3 设计要充分体现地质勘查项目工作阶段和工作性质,按不同的阶段和性质编制设计。对于跨年度项目可编制总体设计和年度设计。

4.4 设计书要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和要求,要求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

4.5 设计编写要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必须进行设计方案论证,力争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好的成果。

4.6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都应讲求经济效益。按有关要求编制设计预算,并提出各项目预算编制说明;还应根据定额或标准,提出工种人员合理配制及组织计划。

4.7 项目设计必须符合所下达任务书的要求,如有较大变更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按所批准任务书编写设计。

4.8 设计编写应按照各行业专业技术要求执行,凡未列出的专业类别的设计书的编写可参照相关专业的编写要求。

4.9 不同专业的设计书应突出本专业的特点。

第二节 设计书内容

地质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设计书或总体设计书的内容包括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1、说明书

1.1 内容:包括设计指导思想、目的任务、设计依据、工作部署(包括各项工作的安排、技术要求与质量标准)、设计工作量、预期成果、经济预算等。

1.2 具体要求:由于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地质勘查阶段)和地质背景不同,因此不同设计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应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合适的纲目和文字内容。

1.3 设计依据:即工作区的地质特征,是设计书的重点,特别是与设计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特征,应重点突出叙述,同时要避免罗列资料和叙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2

1.4 工作部署:也是设计的重点,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工作区的地质条件,全面安排,合理部署;同时要遵循地质工作程序:按由不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正确部署各项工作。

1.5 工作方法:应根据工作区具体条件和不同勘查阶段的任务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按工作目的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各种方法、手段的工作量和工作顺序。

1.6 工作质量:对于设计的工作方法和找矿手段的质量,都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规范或规定,结合工作区地质条件提出保证工作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1.7 综合研究:要贯穿地质工作的始终,设计中不仅要提出综合研究的专题和具体任务,还要安排综合研究人员和工作量,以防流于形式。

1.8 要强调科学管理,严格做好经济预算,在保证完成地质找矿任务和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更多更好的地质找矿成果。同时,应防止虚报工作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让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勘查工程上。

1.9 组织管理:组织机构要与设计任务、工作方法、工作量的分解相一致,还要做到人员配置合理,分工任务明确,协作主动有序。还要建立贯穿设计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劳动保护制度。

1.10 预期成果:除了按各地质阶段的任务提交相应的报告和图纸外;有时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还需提交“预期可提交的资源储量”。如有可能收集到有关资料或估算参数,则可进行简单的资源储量估算;如无资料,则大致估计或不做估算。

2、附图 2.1 一般附图

1) 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 区域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图; 3) 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

4) 区域地质图;一般1﹕5万~1﹕1万。还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 5) 矿区地质图(附设计工程布置); 6) 矿区物化探异常图; 7) 设计地质剖面图。 2.2 注意问题

2.2.1 由于工作任务、性质的不同,设计附图的种类、内容也会不同,如勘探设计,

3

水、工、环地质调查设计,其附图数量、内容都会有所增减;

2.2.2 部分附图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2.2.3 设计剖面图中,如有竣工钻孔,并有取样分析成果的,均应附上“取样分析成果表”;

2.2.4 矿区地质图应尽可能附上相同比例尺的地形线。

第三节 普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总体要求”中的“普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供参考。

第一章 前言

1. 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上述内容,凡与调查无关或关系不大者不写或少写。

3. 矿权登记情况:包括调查区内探矿权登记范围、面积等,视情况附区块图,必要时还需表述区内采矿权登记的范围及有关情况。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 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3. 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如对成因认识的改变并涉及对矿床远景评价的应扼要地予以叙述)。

4. 对已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突破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应结合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4

1. 区域成矿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炼。

2. 矿区地质特征:重点放在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上。若为沉积矿床,应将重点放在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类型、沉积建造、相模式及沉积成矿作用;如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应重点分析控矿构造类型及性质特点,如韧、脆性变形的特征、规模、产状、构造剥离面或拆离面、不整合及构造对矿床的破坏情况若为岩浆型矿床,要从岩浆岩的岩性、岩相分带、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同时,阐述普查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 矿体地质特征:包括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

4. 矿石的选冶情况及经济技术评价。

第四章 工作部署

1. 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2. 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视具体情况分年度做出各工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 年度工作安排

说明各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尤其是当年的工作应详细安排。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 测量工作

普查阶段的测量工作是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工作的基础,底图比例尽应满足上述工作的要求。要充分利用GPS 定位及航测资料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地质填图

通过地质填图,大致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石与各类物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等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地表矿体的产状及其变化。

视普查区大小和矿床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矿区填图类型(大部分矿区搞草测,个别情况

5

较复杂的搞简测)及比例尺,说明填图范围、面积、剖面测制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要说明和矿化带、含矿层、与矿体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观察内容,图示方法。

3. 槽井探工作

槽井探工作主要用于系统揭露圈定地表矿体、构造、重要地质界线及各类异常。 重点说明各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 4. 钻探工作

普查阶段布置的钻探工程主要用于控制矿体,了解矿带的深部延伸。要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

5. 坑探工程

普查阶段一般不使用坑探工程,确因条件限制不宜布置钻探工程的,可布设坑探工程。设计中应说明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

6. 物探工作

物探工作应根据已有物探资料、普查矿种及围岩的物性特征布署,比例尺按普查面积及矿床大小选择。

7. 化探工作

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及取样分析方法,要根据普查区特点进行选择。

物化探工作部署要有的放矢,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并编制专业设计。物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应尽可能与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致,并确定有效的成图方法,做好物化探资料的综合解释。

8.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拟采集的岩矿样、化学样、光谱样、选矿试验样和同位素样等各类样品的采集目的、采样原则、数量、分析测试项目等。

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普查工作中应进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10. 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

说明普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对于组分复杂,矿物颗粒较细,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11. 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普查评价过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

6

12.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说明对经过普查工作,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可能采用的方法。

13. 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普查工作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须与普查工作密切结合,解决普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第六章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八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 组织管理;

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 技术措施

1. 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十章 预期提交成果

1. 普查工作报告及相关图件、附表

普查报告提交的资源量,主要是按照GB/T17766—1999规定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要求333级别以上资源量所占资源量的比例在70%以上。重点是通过普查评价,确定可否转入下一阶段地质工作。

2. 提交成果时间。

第十一章 设计附图

1. 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7

2. 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图

3. 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如图面允许可与其他图件合并) 4. 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 5. 1﹕20万—1﹕5千物化探异常图 6. 1﹕1 万—1﹕2千矿区地质图 7. 大比例尺典型剖面图 8. 总体工作部署图及其分图

说明:以上提纲仅供编写项目设计时参考,可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作适当调整。专业另有规范规定要求的,要统一按专业要求执行。

第二章 实测地质剖面

第一节 位置的选择

要求:掌握工作区的地质特征。 要点:剖面方向应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注意:剖面线平移时岩层层位衔接。

1、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应根据矿区地质图比例尺确定。 矿区地质图 实测地质剖面图 1:25000 1:2000~1:1000 1:10000 1:1000~1:500 1:5000 1:500~1:200 1:2000 1:200~1:100 1:1000 1:100

2、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全面踏勘了解工作区地层出露分布情况,研究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形态发育分布情况,研究标志层。

3、选择岩层、岩相出露较完整、标志层发育、构造清楚的地段为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4、沿剖面线方向实地检查岩层露头分布情况,若重要地段出露不好,则要布置轻型山地工程进行揭露。

5、实测地质剖面应在地质填图之前进行,一般要测制1-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

8

第二节 测制方法

1、根据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确定剖面的起点。

2、基点、剖面起止点、地质观察点在实地用木桩或用油漆在岩石上标志,并用GPS定位。

3、按导线顺序,测量各种数据并记录于实测地质剖面记录本或笔记本电脑中,同时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和地质剖面草图。,

4、如剖面前方地形不利或露头不佳时, 沿岩层走向可左右平移实测剖面位置,左右平移距离不大于100米,剖面平移时岩层层位必须衔接。

5、逐层详细观察岩性,按岩性划分层位,确定分层位置, 并进行岩性描述,主要内容为: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古生物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野外层号采用统一编号,每一层一个号码。在图上要注明野外层号。

6、测量并记录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曲、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变化等。

7、逐层采集岩矿、光薄片、化石标本及设计中要求的其它各类样品,将其分类编号并记录采样位置。

8、重要的居民点、地物、河流、公路、制高点等,应在剖面图及平面图有关位置,加以注明。

9、当天工作应当天整理完。内容包括整理文字记录,标本,照片等。发现错误时,应次日去野外校对,不得搞“回忆录”。

第三节 剖面图绘制

要求:采用垂直投影法。

要点:剖面投影基准线方位的选定。

注意:地层、构造线的倾角,在剖面图上是假(视)倾角。 1、剖面导线、测点高程及平距计算。

2、垂直地层总体走向,选定平面基准方位和高程基准线。

3、根据计算后的导线长度、方位在图纸上方绘制导线平面图。

4、在导线平面图上,按顺序划出各地层分界线,注上层号,并标上各种地质产状要素。 5、利用导线中各端点的高程,在图纸下方展绘地形剖面线。

6、将导线上各测点的地质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上,绘制地质剖面图。

9

第四节 剖面地质研究

要求:划分填图单位,统一岩(矿)石命名。 要点:正确划分矿区填图单位。

1、实测剖面结束后,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

2、在对各剖面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填图比例尺确定矿区填图单位。 3、统一矿区岩(矿)石命名。 4、地层厚度计算。

D=L3(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cosγ) D—岩层真厚度 L—斜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形坡度角

γ—剖面方位与地层走向之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

10

表2-1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队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簿

剖面名称及编号: 矿(测)区名称: 项目类别(代码):

测制人员: , 测制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实测剖面基点、基线记录表

表2-2

11

剖面名称及编号: 比例尺: 第 页(共 页) 基点(剖面端点、剖控点、工程点)坐标(m) 实测基线参数 基点、基线在剖面图上投影归算成果(m)(投影方位 ) 沿剖面线方向 水平距 累计 水平距 偏离剖面线方向 偏线距 累计 偏线距 铅垂方向 高差 累计 高差 基点编号 X Y H 备注 基线 编号 长度 (m) 方位角 (°) 坡度 ±(°) 端点 高程值 测量: 计算: 检查: 日期: 12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1)

分层位置(m) 层号 自 止 斜厚 真厚 岩矿石名称 层位 / 期次 表2-3

接触 关系 标志面产状 基线位置名编号 (m) 称 产状 剖面名称及编号: 剖面线方位: 第 页(共 页) 花纹代码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4矿化蚀变类型;5产出形态,6。变形变质特点;7其他特征) 基线基线位置 位置 编号 编号 13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2)

主要元素分析成果 表2-4

第 页(共 页) 采样记录(m) 起 样品 编号 采样 方法 基线编号 基线编号 止 样品长度 位置 方位 采样线产状 坡度(±) 标本鉴定 标本 编号 采集位置(m) 鉴定结果 基线编号 位置 检索项 位置 样品 代表厚度 14

实 测 剖 面 地 质 小 结 表2-5

图1 剖面地层柱状图

矿区名称(代码) 剖面名称及编号

层号 地层柱(花纹) 厚度 岩性名称 (M) (-接触关系-) 测制目的 及观察效果 沿剖面线 地层、构造、变质作用 及矿化蚀变情况简介 地质新发现、新认识

存在问题 及下步工作建议 编录人: 审核人: 日期: 图2 剖面地质构造示意图

15

实测剖面地层真厚度计算表

矿区 剖面编号 剖面位置 第 页 导 导 线 线 编 号 号 1 2 坡 度 角β 5 岩层走向与剖面线夹角(γ) 6 Y=sinα2cosβ2cosγ±sinα2sinβ sinα cosβ cosγ cosα sinβ 地形累 计高差Yh=L2sin值β 积 14 15 平距M= 真厚L2cos度β D=L2y 分层代号 18 分层累计厚度 19 表2-6

斜 距(L) 岩层倾角(α) 积 ± 备注 3 4 7 8 9 10 11 12 13 16 17 20 组长: 计算: 检查: 16

第三章 矿区地质测量

第一节 准备工作

要求:掌握矿区地质特征,明确设计任务要求。 要点:分析研究已有资料。

1、地形底图:应收集最新地形图作底图,其比例尺应较填图比例尺大一倍或相等。一般需准备三套地形图(野外用图,室内清图,地质成图)。

2、展绘矿区已有探矿工程、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3、按设计要求,明确工作任务要求。

4、全区踏勘,结合已有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掌握矿区内填图工作尚待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

5、仪器准备,根据填图比例尺及勘查的不同阶段而确定使用测绘仪器定位。普查阶段地质填图时(比例尺为1:25000、1:10000的地质图)地质观察点及地质界线均可使用GPS仪定位;大型沉积矿床的地质图及比例尺为1:5000、1:2000、1:1000的矿区地质图需用测绘仪器测定地质点和地质界线。

第二节 野外地质测量的一般方法

要求:根据比例尺和规范合理布置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 要点:正确圈连地质界线,考虑V字形法则。

注意:对一般地质体分布区不应片面强调地质观察点线密度。

1、填图方法:一般可分四种:露头圈定法、剖面穿越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详查、勘探阶段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中,如露头少,覆盖面积大时,多采用圈定法;如露头较发育或地质条件简单时,则以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其它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对矿化蚀变带及重要构造带主要采用地质界线追索法进行追索控制。

2、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一般垂直地层走向,其密度原则上填图图面中每隔1~1.5cm有一条观察路线通过。观察点应尽量布置在地质界线上或界线拐弯处,原则上填图图面中宽度大于1mm的地质体,均应有观察点控制圈定。对重要标志层、矿化蚀变带图面上虽不足1mm应放大表示。必要时附素描图或照片资料。

3、各种地质体界线、产状、相互关系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观察点控制。

17

4、重要地质构造产状、性质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以上观察点控制。 5、地质观察描述记录于地质观察点路线记录表中,格式详见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6、矿区覆盖面积大,仅有零星露头时,要填露头分布图,露头边界实地圈定,实地连接成图。如露头很小,可适当放大填在图上。

7、填图时应注意采集反映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样品。矿区已有实测地质剖面采集的统一标本时,一般标本可以不采。

8、地质图上的界线及断裂必须在野外实地勾连,并明确标示实测和推测界线。 9、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9.1各种比例尺地质测量的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定额)可参照下表。

地质测量(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定额表

地质测量 比例尺 1:5万 1:1万 1:5千 1:2千 1:1千 地质简单区 地质中常区 观察 观测线 观察 观测线 点数 长度(千米) 点数 长度(千米) 2 1.6 3-4 2.0 40 10 50 12.5 80-100 20 100-120 25 500 / 600 / 1200 / 1400 / 地质复杂区 观察 观测线 点数 长度(千米) 5-6 2.4 >60 15 150 30 700 / 1600 / 9.2地质测量中的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是针对矿体和矿化带而言。围岩部分除掩盖部分太大而又必要时才使用少量人工揭露,一般以能控制围岩分层及矿床构造为准。

9.3地质体位置的精确度:一般在仪器法定点时,对于其附近的解析图根点,地质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距离0.6毫米。在森林荫蔽地区,按上述误差放宽1.5倍。

大比例尺图按物、化探测网测定地质观察点者,点位精度高,研究程度应相对提高。

第三节 地质测量资料的整理

要求:矿区地质测量工作贯穿地质勘查的全过程。 要点:根据勘查工作进展,不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地质测量应逐日整理原始的现场编录资料(包括标本、样品和声像资料),补正文字记录。

2、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野外用图清绘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去野外检查校正。

18

3、根据野外地质草图,在地质底图上注明观察点、观察路线、各类标本、试样、素描、照相的采取(拍摄)地点及编号,编制实际材料图。

4、阶段性综合整理:根据已取得的地表填图资料结合矿区各类探矿工程取得的资料,对矿体产状、形态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并编制阶段性填图工作小结,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的内容。

5、矿区地质填图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资料的系统整理,野外手图转绘成室内清图。

第四节、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对工作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的哪些方面,将随比例尺的不同及普查工作的目的与具体任务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1、沉积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1.1 全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状、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建立沉积岩层的层序,确定沉积间断的存在、大小及其性质,通过对岩层层序、厚度、韵律构造及沉积间断的研究,划分沉积旋回,研究沉积作用及其和其他地质作用(特别是区域构造作用)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并通过不同剖面的对比,确定沉积建造的类型。当确定地层层序很困难时,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构造类型、小构造形态及产状、沉积岩本身的构造及结构、沉积旋回、单矿物及微量元素的综合分析等予以推测。

1.2 根据古生物资料,确定沉积岩层的时代。未找到化石前,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予以推测,包括沉积层序与其他在相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己知建造的对比、同位素年令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比较研究方法.。

1.3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根据区域构造运动的发展,地层层序、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类型的变化、沉积与剥蚀作用的改变,古生物群的改变,结合古地理的变迁和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的表现,确定关于地质年代的、地层学的、岩石学的和古生物的层位概念,划分地层单元,结合比例尺的大小、地层单元划分的研究程度、地层单元的厚度及地质测量的目的,确定应表达在图上的地层单元。

1.4 确定地层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沉积岩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1.5 在填图面积较大的地区,根据沉积建造特征、生物特征及沉积形成环境的总和,建立和区分不同的沉积岩相。利用岩相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建造的厚度,再造某些特定时期的古地理环境,阐明海浸、海退的界限。有条件时,阐明海浸、海退变迁及其规律性。在填图面积较小的矿区范围内,还需要利用大批实测剖面、工程编录及钻孔剖面资料,充

19

分利用沉积物类型、厚度、化石及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古地貌特征。

1.6 从区内己知沉积矿产的围岩选择性、沉积分异作用与古地理的研究,揭示沉积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查明区内主要的沉积矿带的属性(风化壳及其邻近地带、滨海平原及其邻接的泻湖、近岸浅海盆地),查明决定矿产生成的主要古地理因素及由于古地理状况的变化所引起的次生变化,总结成矿规律,为矿床预测提供资料。

2、对侵入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2.1 查明岩浆岩的分布、控制岩浆活动的主要构造、侵入岩的围岩及其与围岩的关系、围岩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体形态、构造的关系。

2.2 全面研究侵入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侵入岩体的形态、规模、构造、产状,确定岩浆岩建造类型及其含矿性;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岩体的大小,岩体的含矿性及地质测量的目的,选择研究的重点,查明岩体内部原生构造、划分岩相带,特别应注意划分含矿岩相。

2.3 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推定的依据是岩浆岩相及分布特征、岩体变质程度、岩石构造和结构特征、混染同化现象、捕虏体、顶垂体、原生构造的分布特征、岩石的构造岩相、接触面的产状、围岩构造特征、岩体的相对大小、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2.4 推定岩体侵入的深度:主要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如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的结晶学的或光学的特征,微斜长石的有无或微斜长石格子双晶的发育情况)、伟晶岩脉的有无、混染同化强度以及结合水的含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己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查明了岩体侵入的时间,也可推测侵入当时上复岩层的厚度,己知矿床的分布也可作为参考资料。

2.5 通过上述研究综合分析,推定岩体的构造类型,结合岩石的变质或蚀变作用的表现,矿物——化学成份的变异、内生矿化围岩选择性及物、化探,重砂资料等,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6 对于小侵入岩及小岩体群尤应特别注意,除上述任务外,还要研究其延长或排列方向、排列方式,推定隐伏岩体的范围;推定隐伏岩体的依据是:控制岩体侵入的构造特征、岩体分布规律、变质或蚀变现象、地貌特点、岩体顶部围岩的构造特征(顶部节理、边缘节理、平行对称的逆断层及其他)、岩脉或单矿物脉特别是成群的脉体以及物、化探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有条件时,推定其隐伏深度。

2.7 尽可能查明侵入岩的时代:根据侵入和上复岩层的时代、绝对年龄资料,综合某

20

些单矿物的特征(如黑云母的多色晕、锆石的晶形及透明度等)的对比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查明岩浆杂岩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岩浆杂岩的组成成份及成矿作用在岩浆杂岩中的地质位置,进而查明成矿作用在不同地质发展阶段的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为区域成矿规律和矿产予测提供资料。

3、对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3.1 查明火山岩的分布、火山活动的大地构造条件及其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3.2 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查明火山岩的分异程度,建立火山岩系列;用与研究沉积岩类似的要求,建立火山一沉积岩的层序,明确火山喷发间歇期,划分喷发旋回,查明火山一沉积组合特征,确定在图上应表达的火山岩地层单元,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3.3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或小侵入体的形态,构造,产状、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大陆火山喷发,查明喷发型式及喷发源;对于海底火山喷发,推测火山源的分布范围(往往有困难),必要时,结合矿物一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力争再造喷发沉积构造特征,查明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穹窿、边坡、边缘洼地等构造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3.4研究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含矿建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成矿作用在火山一沉积旋回中的地质位置。

3.5综合上述各点,结合物、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4、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4.1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全面研究变质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接触关系、厚度或规模;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确定其层位及相互关系,并进行详细划分,应尽可能恢复原岩的地层层序和岩相分带,以建立地质填图工作中的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这包括了不同杂岩、群、组、段或系、统、阶及不同岩体的划分。

4.2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再研究不同岩系(岩体)的构造关系并进行分析对比。

4.3推断并确定变质岩原岩、原始建造的特点及其生成条件。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

21

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4.4研究和查明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变质岩相变化,划分变质带(包括混合岩化带)或变质相,并探求变质作用的过程及其特征。为此,必须研究和阐明变质带、变质相和岩浆活动(包括某些花岗质流体的活动)、构造运动以及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推求全区的地质发展史。

4.5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提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予测指出方向;这就需要研究成矿作用和不同岩石类型(建造).变质作用、变质前的沉积作用以及不同时代岩浆作用(包括混合岩化作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等等。

4.6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测量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地 质 点 记 录 表

地质点号 直角 岩石名称 描述: 坐标 地理 东经 X 点号 平均 位 置 北纬 Y 产H 表3-1

日 期 状 标本号 22

第四章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

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

1、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定义和内容

1.1 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宏观和微观的自然地质信息)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是用文字、数字、图表、图象、磁带、磁盘(光盘)等形式,对天然露头或探矿工程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地质观察、记录、素描、采样、拍照或摄像,是研究工作区内地质矿产情况和评价矿床的基础地质资料,也是矿区勘探和提交储量报告的资料依据。

1.2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室内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室内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2、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2.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记录必须用铅笔,不能用电子文档代替原始编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2.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一般槽井探工程竣工后3天内必须完成编录工作,并及时进行系统整理,装订成册。标本、样品要清点、整理、造册、装箱。钻探岩心编录不超过2天,钻孔竣工后7~10天内对钻孔原始地质资料和工程质量资料(钻孔岩心柱状图及小结、开孔、闭孔通知书,钻孔测斜、井深验证等)应整理完毕,装入资料袋内。

2.3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和完成。严禁在野外只收集数据或做示意图,再到室内回忆记录描述或编绘图件。

2.4 原始地质编录要全面准确地进行地质观测和编录。做到定性、定量、定位。 定性:正确确定各种地质现象的性质。如岩石命名、接触关系、构造性质、蚀变矿化的种类和性质等。

定量:正确确定各种地质体的数量。地质体的规模大小(长度、厚度、深度);岩脉、矿化、矿体的条(个)数;地层、断层的位移距离;岩石或矿石中矿物种类,颗粒大小及

23

含量多少,通过化学分析确定其有益、有害元素或组分的种类和含量等。

定位:正确确定各种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地层上下层序;侵入体的先后关系;地质体或勘探工程的地理位置或坐标数值等。

2.5 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做到整洁、美观、规整、规范。

2.6 原始地质编录应在勘探队总工程师领导下,制定全队或各个矿区的统一编录标准。要求做到:① 统一岩石命名;② 统一地层划分、填图单位;③ 统一图式、表式和图例;④ 统一工程、地质点和采样的编号;⑤ 统一文字描述顺序及内容;⑥ 统一有关编录操作方法。上述问题一经确定,未经总工程师批准不得任意修改、增减,确保编录的统一。

2.7 原始地质编录文字记录的内容及顺序为: 2.7.1 首先记录编录时间、工程编号及参加人员。

2.7.2 坑探工程要记录基点(或导线点)编号及基点与基点间的导线长度、方位角及坡度角。

2.7.3 划分地质界线,分层进行地质描述。文字描述顺序及内容为:岩石(或地质体)名称、颜色(包括新鲜面和风化面)、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矿物(主要和次要)成分及含量、矿化和围岩蚀变的种类和强度;矿(层)体的厚度、形态、目估品位;构造带的性质、特征;岩(脉)体的产出形态、接触关系等。

2.7.4 地层、矿(化)体、岩体、构造带的产状及地层时代。 2.7.5 样品种类、数量、编号、长度、位置及岩性等。

2.7.6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字记录既可与素描图合并,也可单独记录于地质记录表上,同一矿区应统一规定。一般探槽编录文字与素描图合并,坑道编录文字记录在地质记录表中。

2.8 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算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2.9 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3260mm或其2n 倍(n=0,1,2,3,4…)。

现场记录时,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防水墨水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2.10 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的方法和表格(见坑探和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附表)。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GB9649

24

的规定。图例也应符合有关标准,但可根据矿区或地区特点简化、合并或增补,并在大队的原始地质编录细则中做出规定,在上交矿区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时,应附有所使用的全部图例。

2.11 原始地质编录一般用汉字或规定的代码进行。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

2.12 所有原始地质资料编录的作者、检查者应按规定签名,以示负责,并注明编录和检查的日期。

提交地质报告后,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应按要求归档保存。 3、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在野外现场用手工方式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的用图可看成是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线条、粗略素描、简单注记等方法将分层界线、矿体、岩脉产状、形态、构造位置、采样方法、部位等作简单表示,然后回到室内再根据文字记录、有关图例及本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野外手图进行清洁、补充、完善和整饰,从而变成图式统一、内容完整的清图,清图即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4、矿区工程代号及编号方法

4.1 矿区代号:矿区、矿段或分队(项目、课题)代号由大队在原始地质编录实施细则中规定,一般用汉语拼音字母或数码。

4.2 工程代号:工程代号在《DZ/T0078-93》标准中表1中有详细规定,比较常见的如下:

探槽 小圆井 浅井 竖井 平坑(硐)

TC YJ QJ SJ PD

沿 脉 穿 脉 采 坑 钻孔 水文钻探

YM CM CK ZK SHK

4.3 探矿工程编号方法

4.3.1 探矿工程号由矿区代号、工程代号、勘探线号及勘探线上该类工程的顺序号依次连接而成。勘探线号及工程顺序号均为二位数字。

勘探线号按勘探阶段最密的间隔等距离顺序编号:中央为00线,向图的左方(正西、北西和南西)及正南方向为奇数,向图的右方(正东、北东和南东)及正北方向为偶数;或以矿段近矿区中心的一端为00线,向外按勘探阶段最密间隔等距离顺序编号。

25

例如:AHZK0014 为A矿区H矿段00线上的第14号钻孔。

4.3.2 在新矿区,勘查程度很低,尚无法确定勘探线;或小矿区,工程少;以及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用上述方法编号时,可按施工顺序统一按顺序编号。例如AZK05为A矿区05号钻孔。但需在设计中规定。

4.3.3 对不在勘探线上及不在勘探线近旁的采场、采坑、石门、竖井、隧道和老硐等可编全矿区顺序号。

第二节 槽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探槽工程布置

要求:根据地质设计,明确施工目的和任务,及时组织施工。 要点:位置要准确。

1.1 根据地质设计,从设计图中量出探槽起点的坐标、探槽方位和长度。然后由地质技术人员汇同施工员到现场布置。探槽两端打木桩标记,并编上工程号。

1.2 探槽起点的确定:普查阶段布置的探槽用罗盘交会法确定,并根据地形地物核定位置;详细勘探阶段布置在勘查线上的探槽,起点坐标用仪器测量定位。

1.3 从探槽起始点,根据设计方向、长度布设探槽。露头出露良好的地段可不施工,覆盖太厚,用探槽达不到目的的地段也暂不施工。

2、探槽施工

要求:槽帮、槽底要求平直。

要点:地质界线、地层产状要挖清楚。

注意:探槽深度超过3米,应采取安全措施,必要时改用浅井接触。

2.1 探槽开挖前,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拉一条直线,根据覆盖层厚度确定探槽开口宽度。槽壁坡角应在80°~85°,槽底宽度一般不小于0.8米。探槽挖掘至基岩以下0.5米至1.0米,对矿化带、断裂破碎带可适当加深。

2.2 探槽施工挖出的土、石必须堆放于槽口一米以外;雨天施工要开挖排水沟,防止槽壁坍塌或槽底积水。

2.3 岩层接触关系、地层产状、矿化蚀变带都要揭露清楚,槽壁、槽底要清理平整。 3.探槽野外地质编录 要求:编录必须现场进行。

要点:详细分层描述,并布、采样品。 注意:素描壁尽量与勘探线方位一致。

26

3.1 探槽编录通常素描一壁一底。当地质情况复杂,两壁相差较大时则要求素描两壁一底。槽壁按实际形态绘制。槽底一般用水平投影法取平均宽度绘制成规则的几何图形,也可按实际形态水平投影绘制。

3.2 东西方向的探槽素描北壁,南北方向的探槽素描东壁,对此矿区应有统一规定。若上述规定的槽壁揭露不好,可以改绘对壁。在展开图中,槽壁图位于上方,槽底图位于下方。

3.3 探槽素描图的展开方法

3.3.1 槽底水平,方位一致时用平行展开法(见附图1)。

60°(方位角)0°(坡度角)壁不小于1厘米底012345678m附图1:方位一致

3.3.2 槽底水平,方位不一致时分两种方法展开:

3.3.2.1 拐弯方位角差值不大于15°时,槽壁和槽底均连续素描,拐弯处加注方位角(见附图2)。

3.3.2.2 拐弯方位角差值大于15°时,如选用外侧槽壁(相对较长的槽壁)则连续素描(见附图3);如选用内侧槽壁(相对较短的槽壁)则需断开素描(见附图4)。而槽底均要留缺口。

27

30°0°40°0°壁底012345678m附图2:方位角差值不大于15° 30°50°0°0°外侧壁底012345678m附图3:方位角差值大于15° 28

50°0°30°0°内侧壁底012345678m附图4:方位角差值大于15° 3.3.3 槽底有坡度时,用坡度展开法:槽壁按实际形态绘制,而槽底画水平投影图(见附图5)。若槽底有坡度,方位又有变化时则参照3.3.2.2条处理。

4.2m3270°24°10m10壁0底0123456789.5m附图5:槽底有坡度 3.4 槽探素描的方法及步骤:

3.4.1 首先对整个槽探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初步确定地质界线和各种样品及标本的采集位置。

3.4.2 确定作图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100同一矿区采用相同比例尺。对特殊的、重要的地质现象可放大比例尺另作素描或照相。

29

3.4.3 测量或交会探槽起点位置,但重要工程(圈定储量的工程)必须用经纬仪测量起点及矿层底板座标。

3.4.4 选定素描槽壁,确定探槽起点位置,布设基点和基线(或称导线),用皮尺自起点至终点拉一条直线,量出基线的长度、坡度和方位角。如探槽较长,可根据地形变化分段布设基线和基点(拐点),并顺序编号,分别量出每一段基线的长度、坡角和方位角。与地质剖面平行的探槽应尽量使用剖面线方位。

3.4.5以基线为准,用钢卷尺从基线的零米开始,以垂直投影的方法丈量和勾绘出槽壁与槽底的轮廓,同时将植物生长层、残坡积层等按实际分布情况丈量并勾绘在图上。完成轮廓图之后,再从基线零米一端开始,依次丈量和绘制出各种地质体、矿体、构造等界线以及采样位置、标本采集地点、产状位置等。丈量槽形和地质界线的方法一般用铅垂法,如探槽坡度很大时应采用垂直基线法。探槽素描一般需要三人操作,一人丈量距离并协助观察和采样,一人画图,一人作观察和文字记录。

3.4.6标尺的画法:

槽探素描图有三种标尺:地形标尺(即“基线”)、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一般素描图中画有地形标尺和水平标尺,这样不仅能保持原始记录与素描图的距离数值一致,同时能直接从素描图上读出地质体的水平距离。如探槽地形起伏较大,矿体产状较平缓,需要时可再画上垂直标尺。地形标尺(基线)一般放置在被素描槽壁的顶部,与地形大致平行分段设置。当探槽深度很大时,亦可放置在槽壁中部。

4.探槽编录的格式及内容

4.1 探槽编录包含素描图和文字描述,可以图文合并在一张图上,也可将文字描述单独记录于地质记录表上,同一矿区应做出规定。素描图用2H铅笔绘制在计算纸上,文字记录野外可用铅笔,室内整理应用墨笔。图幅大小按“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中的“2.9”执行。同一矿区图幅大小应尽量一致,以便于装订成册。

4.2 槽探工程代号为“TC”,素描图展开方向:0°~180°方向应放在图的右侧,正南北方向左右均可。

4.3 如果图文合并,则主图包括槽壁和槽底素描图一般放置于图幅左部;文字描述置于图之下;分析结果表一般画在图幅右部,图签、责任表位于右下角。

4.4 槽壁素描图的最低点与槽底素描图之间应留不小于一厘米的间隔,以便于注记产状、标本号等。

4.5 如探槽较长,且坡度很陡时,槽壁可分段垂直位移进行素描,并附小比例尺示意

30

图,以概全貌(见附图6)。

45°20°1∶100壁45°20°壁示意图底附图6:分段素描图 4.6 根据测试结果经室内整饰和修正补充着墨后的探槽素描图清图应包含如下内容:图名、比例尺、端点座标、导线点号、倾角及方位角、图例、岩石花纹及产状、水平和垂直标尺、各种样品和标本采样位置及编号、样品分析结果表、图签。

探槽编录素描图格式详见附图7

附图7 33矿区333铅锌矿床TC8探槽素描图比例尺 1∶1002.62m152°11°7.65m槽探起点:NW起点座标: X=3894800 Y=4956200 Z=235.80m样品编号采样位置 样长分析结果 % (m)自至(m)CuZnPb1B40142°65°B3B2120°140°90°80°115°85°122°75°0B1TC8-13.104.101.000.212.153.16TC8-24.105.101.000.344.395.761234TC8-35.106.101.000.373.934.67TC8-46.107.101.000.263.724.53012腐值层3片岩456矿体1277.6m60°85°倾向及倾角标本及编号图签图例堆积层角闪片麻岩石榴石闪岩石花岗片麻岩采样位置及编号B1文字描述:(内容包括:描述间隔、岩性描述、标本号、切片号及其简略描述)

31

第三节 探井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施工准备

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及时组织安排施工。 要点:准确定位。

1.1 探井包括浅井、竖井、小圆井、天井及大于45o的斜井(坑)。

1.2 根据地质设计书要求,明确施工目的、任务,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1.3 根据地质设计平面图、剖面图,计算出探井工程的起点坐标。

1.4 下达定位测量通知书,实地测量定位,测量定位坐标即为井口中心点坐标。探井的长壁一般与勘探线方向一致;斜井应测定方位桩。

1.5 下达探井施工通知书,并提交设计平面图和剖面图。 2、工程施工及地质编录

要求:及时编录采样,并及时现场核查分层位置及采样分样的正确性。 要点:进行地质分层观察、记录和绘制素描图。 注意:文、图、表内容要一致。

2.1 探井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的规格施工,井壁要平整,揭露的地质界线要清楚。 2.2 小圆井、浅井(深度小于20米)一般不需通风;竖井、天井均需通风。 2.3 浅井、竖井、天井和斜井要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支护及用什么方法支护。 2.4 井口渣土必须堆放于1.0米之外,并防止有重物坠落,确保安全。

2.5 随探井工程进度要及时地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小圆井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

2.6 探井的素描图一般素描两壁一底(含等距或不等距的井底掌子面)。若地质情况复杂,可局部或全部绘制四壁一底。探井四壁(或两壁)可按工程规格垂直绘制,也可按实际宽度绘制。素描图比例尺一般用1:100~1:200,见矿工程用1:100比例尺,必要时可放大到1:50。

2.7 素描方法:基点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线自基点铅直布设。大于45o的斜井(坑)为自基点沿勘查线方向或平均的长边方向布设。第一壁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或正东壁,矿区应有统一规定。邻壁按逆时针方向展开。在第一壁上端标出方位角,在井壁一侧画出垂直标尺。绘制时,先丈量井口规格,把皮尺挂在各个井壁的角上,丈量各壁的深度,井壁底部的宽度,按比例尺缩放在素描图上。井壁底线用水平线表示。记录描述以基线读数为准,在丈量井壁同时,从上而下丈量各壁上地质界线的位置(地质界线应

32

沿地质走向投绘到包含基线的长壁的铅直面上,铅直面与勘查线方向的夹角小于15o时,用勘查线方向,否则用平均方向)缩放在展开图上,并按自然形态联绘。井底按正投影绘制。井下开岔坑时,岔坑按坑道方法编录,在图上应连成一体,坑道基线应与探井基线相连接。如坑道或探井深度较大,可在明确标明基点、基线和深度的情况下,截成几段,同时附有小比例尺的复原图。

小圆井基点设在勘查线与圆井轮廓交线的正北、北西、北东或正东端。基线自基点铅直布设。取定值直径或平均直径基线作逆时针展开,图上应标出过基线直径另一端的位置。底绘正投影图。

探井图式见附图8。

附图8 33矿区33矿床QJ3探井素描图30°比例尺:1∶100X=起点坐标:Y=Z=样号23456790°45°1231采 样位 置自至品 位(%)样长mCuPbZnAg01图例:腐植土大理岩矿体90°45°产状1标本及1 编号2采样位置及编号 2.8 探井施工过程中若需支护,地质素描编录应在支护前完成。并及时布样进行刻槽采样。同时素描底(掌子面),掌子面图附于探井素描图旁侧,并于探井素描图上标注掌子面位置及编号。

2.9 详细逐层观察、描述、记录整理到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上,描述内容及顺序见本作业指导书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第2.7。

2.10 采集各类样品、刻槽化学分析样布置在素描壁上,小圆井刻槽样应尽可能沿基线布置。采样要求详见采样作业指导书。

3、资料整理

33

要求:内容齐全、真实。 要点:整饰图件、校核文图表。

3.1 核对原始地质记录表与图件、采样记录与图上的采样位置,记录的地层产状与图上的地层产状的一致性。

3.2 图面整饰:图名、比例尺、垂直标尺、样品位置及编号、图例和岩石花纹、基点坐标表、样品成果表、编录人和检查人员的签名和日期(或图签)。

3.3 根据岩矿鉴定结果、化学分析结果,对原始地质记录表和素描图进行修正和补充,能圈定矿体的则圈定矿体。

3.4 图件和文字着墨。

34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表4-1-1

队 井探工程地质记录簿

探 井 编 号: 井口坐标: X= Y= Z= 矿(地)区名称: 项目类别及代码:

开 工 日 期: 竣工日期:

地质编录人员: 编录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35

井探工程地质记录表(1)

深度及分层位置(m) 岩矿石名称 自 止 计 花纹代码 表4-1-2

标志面产状 名称 位置 (m) 倾 向 ∠倾角 工程名称及编号: 第 页(共 页) 层位 / 期次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4矿化蚀变类型;5构造形态,6接触关系;7其他特征) 36

井探工程地质记录表(2)

分 析 成 果 表4-1-3

第 页(共 页) 化 学 采 样 方法 / 规格 样品 编号 位置(m) 起 止 样品长度 采样线产状 方位角(°) 坡度 ±(°) 样品 真厚度 (m) 标 本 鉴 定 标本 编号 采集 位置 (m) 检索项 鉴定结果 37

单 项 工 程 地 质 小 结 表4-1-4

矿区名称(代码): 工程名称及编号: 施工目的 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主要工程质量指标 及监测、检验结果 工程揭露的地质 矿化(蚀变)情况 或水文地质简介 编录者的新认识、新发现 及下步工作建议 有关问题 或资料的特别说明 编录人: 审核人: 日期:

38

第四节 坑道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施工准备

要求:根据设计要求,积极组织施工。 要点:正确定位

1.1 坑道包括:穿脉、沿脉、平硐、石门及坡度角小于45°的各类斜坑等。 1.2 根据设计书要求,明确施工目的、任务,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 1.3 根据设计平面图、剖面图,计算坑道口位置坐标。 1.4 下达定位测量通知书,实地测量定位,并测定方位桩。 1.5 下达坑道施工任务通知书,并提交预想平面图、剖面图。 2、坑道施工及地质编录

要求:及时编录、采样,并及时现场核查分层位置及采样分样的正确性。

要点:进行地质分层和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及素描图的绘制。注意:文、图、表要吻合。

2.1 坑道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规格、方位施工,坑道顶、壁要求平整。 2.2 坑道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支护及如何支护。

2.3 随坑道掘进要及时进行地质编录、采样,地质编录前应检查坑内安全,对坑道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坑道内的总体地质情况,并用记号笔在坑道壁及顶板上划出岩层界线、矿体界线和构造线,以便于绘制素描图,必要时需清洗坑道壁,以使地质现象显露清楚。

2.4 坑道素描图一般绘一壁及顶,当坑道两壁地质现象相差较大时,则绘两壁及顶。比例尺一般为1∶100~1∶200,对重要而微小的地质现象应放大到1∶50或大于1∶50的素描图或照片、录像记录。

探矿坑道还应等间距或不等间距地绘掌子面素描图。掌子面素描图放置于坑道素描图旁侧,并于坑道素描图上标明其位置及编号。

2.5 坑道素描方法:坑道素描图用压平法展开,即两壁内倒、顶下榻,把坑道压平。基点及基线布在坑道顶的中线上。绘图壁首选正南壁、南西壁、南东壁或正西壁,矿区应有统一规定。

坑道轮廓有两种方法表示:一是按坑道的自然形态表示,方法是沿着坑道测量导线,按1~2米间距或在坑道变化处用皮尺垂直导线丈量各点顶板宽度和两壁高度,缩放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再根据坑道形态联结各点,即为坑道展开轮廓。两壁底板线用直线表示,方法是在平行导线两侧的一定间距,划出两条平行线,即为两壁的底板线,图上的坑道顶

39

板与两壁间的间距一般保持在1公分左右,图式见附图9;二是简化坑道轮廓,按照坑道规格设计值或平均值用直线缩放在图上,图上坑道顶板与两壁上端连接绘制,不必分开,图式见附图10。

2233445附图9456789101112.6m 2220°3350°430°45456789101112.6m附图10 坑道地质素描图的测制方法是:用坑道展开图为底图,沿坑道掘进方向进行地质观察和编录。在地质观察时,可用记号笔在坑道壁及顶上划出各种主要地质界线,然后以测量导线为基准,丈量顶板和两壁的各种地质界线。坑道顶的地质界线,按地质产状投到包含基线的顶面上,按正投影绘制。由于坑道顶板凹凸不平或呈穹形,制图时应将地质界线投影到一个平面上,以便得出真实图形,正确反映出地质实际情况。

坑道壁斜度大于75°时,按铅直面绘制,否则应在备注中注明其斜度。

坑道方向变化时,拐点要有坐标数据,并标明方位,如拐弯方位角小于15°时,坑道壁和顶连续素描,若大于15°时,则坑道壁相应地裂开表示。

作掌子面素描(尤其是沿脉)应紧随着坑道掘进按一定间距在掌子面上进行地质素描和采样工作(金、有色金属一般间距为5~10米)。掌子面地质素描比例尺与坑道素描图一致,要按坑道,按顺序统一编号。素描方法是首先根据基线上的控制点确定掌子面位置,并在掌子面顶部中点(即基线通过位置)悬一重锤,并用记号笔划出此垂线,再在中部画一条水平线并丈量其长度,把掌子面分成四块(地质情况复杂还可细分),再用钢尺在掌子面上测量各种地质界线,按比例尺缩放在图纸上,同时绘出掌子面的自然轮廓。掌子面之顶和壁的轮廓应与坑道素描图上相吻合。

40

坡角小于45° 的斜井,图上应标明坡度角。 坑道素描图图式见附图11。

附图11 33矿区333矿床PD2坑道 地质素描图1∶100坑口坐标: X= Y= Z=测 点 坐 标0°160°70°55° 180° 85°85°250°37°点号XYZ12455°48°330°平面示意图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800901001101255°30°48°图例:文字描述:0m ~1.5m1.5m ~2.5m2.5m ~8m大理岩矿体矽卡岩闪长岩脉采样位置花岗岩006007 及编号*B1样号标本位置 及编号测量控 制点80°70°产状37°坑道走向测点采样位置 样 长自至(m)分 析 结 果(%)体重制 图:年 月 日检 查: 年 月 日

2.6 坑道若需支护,则地质编录、采样均需在支护前进行。

2.7 详细逐层观察描述记录,记录于坑道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上。描述要求详见本作业指导书“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第2.7条”。

2.8 采集各类样品:化学分析样,刻槽采样,一般布置在素描壁,当矿化很不均匀,两壁变化很大时,可在两壁刻槽取样。采样要求及编录详见采样工作作业指导书。

3. 资料整理

要求:编录内容真实、齐全。 要点:整饰图件,校核文、图、表。

3.1 核对原始地质记录与素描图、采样记录与图上采样位置及矿石类型、地层产状等。 3.2 图面整饰:图名、比例尺、水平标尺、样品位置、编号、图例和岩石花纹、基点坐标表、化学分析结果表、编录人和检查人员的签名、日期等。

3.3 根据岩矿鉴定结果、化学分析结果,对原始地质记录作补充描述,对素描图进行补充、修正或圈定矿体。

3.4 将文图装订成册。

41

表4-2-1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项目 矿床(点)

坑探单项工程设计书

一、坑道编号 二、坑道种类 。 三、坑道位置:坐标:X Y Z 。

剖面号 坑道端点标高 。

四、工程目的: , 。 五、工程数量:总计 米,其中:沿脉 米,穿脉 米, 石门 米。

六、坑道预期地质情况: , 。 七、地质技术要求: , 。 八、采样要求: 。 九、物、化探、水文、地质要求: , 。 十、坑道测量要求: 。 十一、坑道掘进方法: 。 十二、坑道掘进技术要求:断面规格 ,坡度 ,方位 。 十三、其他: 。 十四、本工程要求于 年 月 日前竣工。

地质施工管理: 技术负责: 测量: 项目负责: , 组长: 探矿: 日期: 年 月 日。 备注: 。 ※本设计一式四份,地勘大队、探矿、测量及项目组各一份。

42

表4-2-2

XXXX地质勘查局 队

矿区

坑道开工通知书

第 号

一、坑道编号 剖面号 二、坑口坐标:X Y Z 三、设计长度 米,沿脉 米,施工方位 ,

坡角 ;穿脉数量 处,穿脉长度 米, 方位 ,坡角 。

地质技术要求: 地质 项目负责人 测量 施工单位 大队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注)一式四份(项目组、测量组、施工单位、队部)

43

表4-2-3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队 坑探(穿脉)工程地质记录簿

工程编号及类型: 矿(地)区名称: 项目类别及代码:

地质编录人员: ,编录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44

坑探(穿脉)工程基本信息记录表

表4-2-4

矿区名称(代码): 剖面线号: 工程编号: 1.工程档案编号 序号 2.工程类型 长度 (m) 方位角 (°) 4.施工参数 坡度 (±°) 断面规格 (m3m) 其他 9.编录单位 X Y H 备注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 3.工程点坐标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5.施工单位 6.施工日期 10.编录日期 11.地质编录员 7.工程管理员 8.施工质量类别 12.编录质量类别 填表: 日期:

45

坑探(穿脉)工程地质记录表(1)

表4-2-5

工程名称及编号: 第 页(共 页) 基线参数(累计,m) 基线编号 起 至 方位 坡度 分层位置(m) 岩矿石名称 自 止 计 花纹代码 层位 / 期次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4矿化蚀变类型;5构造形态,6接触关系;7其他特征) 标志面产状 名位置 倾 向 称 (m) ∠倾角 46

表4-2-6

化 学 采 样 采样 工作面 方法 /规格 样品 编号 位置(m) 起 止 样品长度 坑探(穿脉)工程地质记录表(2)

第 页(共 页) 分 析 成 果 采样线产状 方位角(°) 坡度 ±(°) 样品 真厚度 (m) 标本 编号 标 本 鉴 定 采集 位置 (m) 检索项 鉴 定 结 果

47

表4-2-7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队 沿脉坑道地质记录簿

工程名称及编号: 矿(地)区名称: 项目类别及代码:

主要编录人员: ,编录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48

表4-2-8

沿脉坑探工程基本信息记录表

矿区名称(代码): 中段标高或编号: 工程编号: 1.工程档案编号 序号 2.工程类型 长度 (m) 方位角 (°) 4.施工参数 坡度 (±°) 断面规格 (m3m) 其他 9.编录单位 X Y H 备注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3.工程点坐标 设计: 实际: 设计: 实际: 5.施工单位 6.施工日期 10.编录日期 11.地质编录员 7.工程管理员 8.施工质量类别 12.编录质量类别 填表: 日期:

49

表4-2-9

沿脉坑道地质记录表(1)

工程名称及编号: 第 页(共 页) 1.基线参数 基累计进尺(m) 线编起 至 号 掘进方位 掌子面位置 进尺 相对(m) 方位 岩性分层(m) 起 止 斜厚 岩矿石 名 称 2.掌子面地质记录 地质描述 (1颜色;2结构构造;3矿物成分; 4矿化蚀变现象;5形态产状;6接触关系;7其他地质特征) 采样记录(m) 样品 编号 自 止 样长 采样线 方位 坡度 分析结果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1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