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_全
更新时间:2023-04-11 10: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1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选择题)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关系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四)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
1.按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作用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
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
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
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
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白板说”
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
类型的人”
4.斯金纳:集成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改变、
控制或矫正。
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施太伦(德国)
4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身体外形。明显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
3.脑发育。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4.性的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5
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3)个体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原因: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助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六)教育制度
1西方发达国家学制的纵向发展趋势
1.双轨制:19世纪欧洲。一轨面向资产阶级子女,另一轨面向劳动人民子女。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制:前苏联。
6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2)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4)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的六三三学制沿用到全国建放初期;
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幼(3-7)--初(7-12)--中(12-18)--高(18-23)
(2)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五二二制”、“五三二制”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义务教育
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7
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免收学费.收取杂费是义务教育一个阶段性现象.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在两年内全部免除杂费。
(七)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唯心主义。
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
片面的、不科学的
3.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尊重儿童;要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
不足: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作用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
活动的具体目的。
2我国当前教育方针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8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五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八)教育研究
1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解释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2教育研究方法
1、观察法:准备--实施--整理--得出结论
9
2、调查法:准备--调查--统计分析
3、历史法:收集文献--推理论证--验证结论
4、实验法:类型: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组实验
步骤:假设--准备--实验-处理结果
5、行动研究法:综合应用各种教育研究法,在真实教育环境中探究教育问题。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一)课程概述(单选、简答)
1课程类型(重点)
主要概念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课程组织方式)
1).分科课程是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分科课程特征: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织课程;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综合课程(怀特海)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的特征: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优点在于有利有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教科书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教学有一点难度
3).活动课程(代表杜威),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征: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注重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10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
1.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编订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2.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愿选择的课程,具有选择性多样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强制性
2.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区域性和本土性
3.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
1.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杰克逊):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包括:1学校物质环境2学校长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3学校的人际关系。特点:1影响方式无意识性;2空间广泛性;3内容全面性;4表达隐蔽性
2课程理论流派:(重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德):范例方式课程论;
赞科夫(苏联):发展主义课程论
观点:(1)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2)教材以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代表人物:卢梭(法):《爱弥儿》
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美):《教学方法原理》
特点: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等
观点:儿童中心
问题教学法
11
3、社会中心课程论(围绕社会重大问题)代表人物:康茨(美):《学校敢不敢建立一个
新的社会秩序?》
拉格(美)
布拉梅尔德(美):《教育哲学的模式》
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学校致力于社会改造而非个人发展
(二)课程组织(单选)
1课程目标的定义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事先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涵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试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
中课程目标。
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
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12
2课程内容(重点)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2年考了)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总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育、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只是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A.课程计划
概念: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作用: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B.课程标准
概念: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刚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13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C.教材
概念: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
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衡量一节课的好坏除了教师教得怎么样,还有学生学得怎么样。一趟好课的标准包括: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3课程评价
涵义: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而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3.CIPP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CSE模式:CS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的简称。
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4
4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设计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过程模式斯腾豪《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轮》
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单选简答)
1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重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教学的
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
视角和能力。
3.内容练习观。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
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
作用。
15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
择性。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
(一)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几率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6
第三章中学教学
(一)教学
定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函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
17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
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通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检测)、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1、备课
18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和熟悉学生(3)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
备课老师要做好三种计划:(1)学年教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的最直接的体现。要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科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此外还要注意一下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后作业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包括:①培养学生计划学习,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②经常提醒和督促学生挂进学习,防止慵懒或松懈;③了解学生独立
作业与自学的情况
(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①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或补课;②发挥科代表的作用,及时向学生提示作业的要求,与学生保持联系,对学生进行帮助;③组
织学习经验交流会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9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定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想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定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该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朱熹、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布鲁纳等)
(5)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0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义:教学要在科学地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贯彻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8)量力性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
贯彻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
(1)讲授法:讲述、讲读、讲解。注入式,启发式。
运用要求:
1.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注意启发;
4.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口头问答
运用要求:
21
正在阅读:
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_全04-11
XXX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06-15
描写最难忘的一幕的作文4篇04-15
9、水泥改良土路拌法施工工艺工法10-19
c++铁路售票系统09-17
中共重庆市国资委委员会印发关于重庆市属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01-26
教师评职称不认可刊物02-0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资格证
- 重点
- 能力
- 教师
- 中学
- 知识
- 教育
- 2022
- 无锡包装材料项目申请报告
- NEC电话交换机配置与编程
- 《Unit 4 Space Exploration Reading for Writing》教案(附导学
- 厦门前十名的中小学汇总
- 2022年安徽工程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
- 2014年全国及各省单独命题高考【生物试题及解析】分章节分类汇编
- 初三政治二模试卷及答案
- 桥梁加固维修技术粘贴钢板施工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2006修订)(2001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
- 河北省容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及其制备工艺的研究发展趋势_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三课时
- 青海明胶2012年报(医药制造重组清算)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
- 1.5万亩巨桉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初中语文能力训练试题及答案 (6)
-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及护理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 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学术型)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攀援植物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