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8 02:1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浅谈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浅谈

组员:邓敏斯、陈惠敏、胡婷、蔡雯、胡惠琳、李君怡、陈俊欣、李敏夷、

杜梓威、谢凯珊、

指导老师:吴丽梅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些后人有必要、有责任妥善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同学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共同决定就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寻”为活动为主题。

意义:

从中国节日中体现中国的文化情怀。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要求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需要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与精髓,研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研究和发扬当代中国人民优秀文化品质,以之构成新的优秀民族精神的要素。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文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反映中华民族的根本抱负和理想这个命题。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反观中国文化精神,探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使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更新,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更广阔更开放的实践中实现新的飞跃。跃。

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十多个,有除夕、春节、打春、寒食、清明、腊八节等。打春节是在每年的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寒食节是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和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他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两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哀悼。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也是道教节日,祭祀先人。在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货动。腊八节是在农历腊八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德道成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天。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学习,增加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今后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能反应强烈,防止盲目崇洋,增强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同学们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学习,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同学们有一颗责任心,也锻炼了同学们间的领导能力。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学习,提高了各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灵活运用

软件制作,学会搜集、处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利于我们日后社会工作。

篇二:我们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我 们 的 节 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

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

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

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介子推的传说

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1]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篇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集中表现,凝集着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的思想价值与情感观念,贯穿中华几千年延传至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因为其特定的文化价值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民族自信心提高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价值 现实意义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时谈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无疑是一朵灿烂之花,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和中国民族源远流长的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一脉相承。但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日益深化以及国外文化的渗透,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一些习俗被慢慢的淡化甚至是遗弃。

中国传统节日做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代表,甚至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影响到民族精神,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进行再现,并揭示其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一种文化的起源必然有其重要的发展历史的渊源,而文化从本质来说应该是在长期的历史中由于宗教法制或者行为观念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规范,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也日趋丰富,而文化结构可以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和价值体现,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物质层面

1、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中国早期的自然环境和地位位置等决定了中国的农耕经济,由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对大自然的力量的敬畏,古人出现了很多的祭祀行为,一方面是为了祈求神灵来年确保风调雨顺,阳光和丽,有个好收成,另一方面是为了祈求自身的健康,家人的幸福

等。因此很多的传统节日就在古老的祭祀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等而逐渐饱含深厚民族情感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节日食物的献祀、馈赠及分享,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成分。

2、中国传统节日的服饰文化

服饰凸显的文化特征就是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中国礼制社会的一种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饰不仅仅只是体现中国民族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更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一种重要载体。这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尤为体现,与便装相比,传统节日的盛装大多是雍容、华贵、典雅、讲究。更关注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和展示,这从我国服饰的特点和发展演变中窥得端倪,是我们研究文化、历史、工艺等的重要参照。

3、中过传统节日的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源于对自然的敬畏,这里讲的自然除了太阳、月亮等也包括土地上的一切生物,比如端午节采粽叶、包粽子就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的崇敬,中秋时节的赏月毫无疑问的是古人的月亮这种自然物体的崇拜,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尊敬,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多与古老的祭祀、迎神、驱邪等活动有关,如上元花灯、安塞腰鼓、端午龙舟等。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精神层面

1、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根本上说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具体的生产实践和与大自然的搏斗过程中,总结的一些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可以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依照自然节奏、自然节气而进行农业生产,是人类的行为方式和自然界和谐统一的一个良好体现,对节气的庆祝预示着人们祈求天气的风调雨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天人合一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的统一。如春节迎新,清明踏青,中秋赏月,端午赛舟,重阳登高都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人与内心的和谐:贵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伦理本位,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贵人伦,重亲情的特征,中国传统节日成为维系中国人情关系的一个重要且是必要的途径,充分饱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比如春节的阖家团圆,中秋也讲究家人的团聚赏月等。其实贵人伦还具体表现在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上,几乎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对家族中族人尤其是祖先的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对家族的敬重,如重阳节重敬老,端午节中妇女回娘家,女

婿看望岳父岳母等。从这里看出来实际上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种约束又从传统节日中逐渐的引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伦理道德理念,所有的人都要去遵循这里面包含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历史传承,不仅是在当初生产力低下时的一种历史演变,即使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今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扩大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宣扬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摆正其现实意义的必要性愈发的凸显,比如从2008年开始,我国开始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从笔者来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做法,从法规法制的层面上确定了传统节日的地位。传统节日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整理。

(一)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历史传承来看,中国的传统节日内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形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在现代文明社会提倡的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都是有着其进步的现实意义。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传承作用。比如春节阖家团圆、清明扫墓踏青、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赛龙舟比赛等传统节日内容所表现出的孝道、敬重、爱国等情怀,这些情怀很容易让人想起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对传统精神的敬重,也有利于激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断前进。

(二)中国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

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自然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我们都知道越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越应该是超越教条主义,是一种入夜细无声的影响。所以我们如果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在传统节日文化中予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的课堂或者学校的教条主义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这种教育往往是空洞乏味很难引起青少年的注意从而缺乏实效性。

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节日中的历史人物作为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普及,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三)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风俗和行为习惯都是人们对美的一种向往与追求,不论是清明踏青、端午赛舟、七夕赏星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节日风俗,还是春季回家、中秋团圆、重阳

敬老这种与亲人团圆的行为习惯都是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意愿的追求。这种美,这种美好应该指的是生命、生活的美,人们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自发的去亲近自然,去亲近家人,这无疑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这些行为、这些愿望来自于人的内心的渴望,因此它是美的。

三、结语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着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中国传统节日加以保护,并努力的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1o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