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06 20: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研究报告

一、 立题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样的整合,必将会引起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等向信息化方向迅速演变和发展;也必将加速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同时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过程中,试点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技术模式、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都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为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部调整和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1

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如下:

课程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课程改革的机会,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发展现代教育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进行尝试研究,改革传统教学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发展,为区域内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课程的整合研究提供可操作的规程。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

2

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技术、学生、教师、教材的动态运作,形成新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创设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多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四、研究目标

3

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并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步伐;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把信息技术的目的任务与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4、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五、研究内容

1.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思想、理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将带来传统教学策略和理念的革新。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正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正在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此我们邀请专家作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讲座,使教师认清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学习使我们的教师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解放思想,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新技术,能将它有效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创造能力。通过学习使我们的教师具备这样一种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

2. 关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

究;

4

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一定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吸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与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提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问题解决的目标。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能否运用教学技能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意义。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指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评价是否实现了问题解决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组织讨论、交流,并在讨论中协调,整合各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适应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指导小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

5

动中来,鼓励学生内化其思维过程,并鼓励相互评价。

3. 关于实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学资源均衡发展”的教学软件资源建设和需求研究;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通过自身建立的教学资源库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形成初步的教案,再将大家的教案进行比较交流,集众家智慧形成课堂教案。在课堂实践后从中发现具体对象的课堂反映得出详细的教学反思,从而形成教学资源上传于学校网站,为教师二次备课的参考。

4. 关于实现“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均衡发展”的教学评价的研究;评价和反思始终贯穿于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的。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任务制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标准,本着充分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评,学生可以评,学生之间也可以评。我们通过设计每堂课的评价表来掌握和了解学生每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掌握,你对同座这节课的掌握情况有什么了解等等。我门不再拘于成绩的评价,而是渗透到情感评价,学习方法的评价,额偶们要求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跟重要的是方法,我们要的最总结果不是成绩,而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如何开展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后续学习,这比单纯学到知识本身更重要。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依赖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直接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一)、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加快实验教师的理念更新。

(二)、案例分析法: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将整合与某一种机器、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整合。例如:

1、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时,应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应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应用的方法,应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检测、处理,实现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案例:初中物理“透镜成像”。

在教授“透镜成像”时,教师下载一个光学实验演示软件,让学生自主在电脑上操作,自己摆放静物、透镜的位置,通过调整静物与透镜的位置,使学生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自己的论点,把自己的观点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的形式告诉老师,老师也通过相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与点评。

总结:所谓发现式学习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或价值的线索,让其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得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结论。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虚拟、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作为学习的工具。

2、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

案例:利用几何画板探索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变化的规律

例如利用著名的数学几何模拟软件“几何画板”,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对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中的形状、平分线、中垂线等进行动态模拟演示,可以定义各种参数、也可以随机动态改变,非常灵活、方便,教师利用该软件可以演示、创设几何学习的良好情境,方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与发现,并在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杭州二中的数学教师在利用几何画板探索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变化的规律时,采用了如下方法步骤:

(1).创设学习情境

A、利用几何画板画出△ABC,在△ABC中的BC边上取一动点P,设BP=x,并以P点为始点作内矩形。并设P点在BC上作动画运动,使矩形面积随之而发

7

生大小变化。

B、测出矩形面积的值y,并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面积值y在坐标系中显示,并观察x变化时,面积y的变化情况。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事物特征、关系、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

教师指导思考,如果移动p点,矩形面积以及表征面积大小y值的会有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是否有最大值?让学生把思考的想法说出来并进行讨论。

(3).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移动p点,观察矩形面积以及表征面积大小y值的变化情况,发现其特征,观察是否有最大值,让学生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

(4).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3、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 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案例:语文作文课《未来产品广告设计》

《未来产品广告设计》是一节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广告创作的一种信息技术与作文课教学整合的典型案例,其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通过学生观看网上视频图像,广告精品及教师的诱导,激发学生喜欢广告,诱发学生乐意展开理想的翅膀,“发明”未来广告的动机。 (2)网上学习,协作探究,启迪发明创意

通过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未来科技信息,启迪新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结合实际,协作探究出拟“发明”的未来产品的创意。 (3)网上再学,群组交流,获取广告信息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网上“广告资料库”内容的基础上,群组交流,互相帮助,从而意义建构,获取知识。

(4)继续上网,参考信息,口头表述广告设计的构思

让学生参考网上“广告精品库”提供的现实,未来产品广告范例,重温广告的有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口头表述,拟设计未来产品的广告词,再进行

8

集体的交流评议,为下一步的书面创作打下基础。 (5)网上协作,分工合作,进行广告综合设计

让学生在网上发挥创新精神,求异思维,运用信息工具,动手综合设计创作未来产品的广告。包括进行版面的美术设计与加工,并输入广告词。 (6)推荐产品,集体评议,反馈修改

让学生对所设计的未来产品的广告进行自我评价,鼓励作者向全班同学进行宣传推荐,利用网络功能把部分同学设计的未来产品广告传送给大家共同欣赏,并进行评析,及时反馈修改。

(三)、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案例或经验,按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记载。课题研究结束时进行工作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论文。

(四)、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对相关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或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金南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 班级 姓名

1.你经常在家里使用计算机吗?____

A.经常 B.偶尔 C.极少 D.从不 2.你最经常在哪里上网?____

A.学校微机室 B.家里 C.网吧 D.其他地方 3.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的? ____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 4.你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____

A.自学 B.父母教 C.课堂学习 D.上网吧 E. 其他 5.你目前计算机操作水平如何? ____

A.很棒 B.一般 C.知道一点 D.没有接触过 6.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____

A.收发邮件 B.阅读新闻 C.查找资料 D.玩游戏 E.娱乐 F.聊天

7.你是否参加过信息学(计算机)竞赛?____

A.是(获奖 ) B.否 8.你比较擅长的是:____

9

A.文字处理,排版 B. 图象处理 C. 资料查询 E.网页设计 F.其他

9.你对老师用多媒体计算机上课有什么看法?____

A.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B.用的不够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 C.和不用差不多,没有什么感觉 D.有的教师技术和理念需要进一步提高 10.你认为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____

A.很重视 B.不够重视 C.忽视 11.你认为目前教师用多媒体上课的频率应当:____

A.增加 B.减少 C.维持现状 D.无所谓 12.除了学校上课,你获取的信息、知识来自:____

A.报纸 B.电视广播 C.网络 D.父母朋友 13.您喜欢用什么方法解决学习遇到的问题?____

A.查阅图书 B.与同学讨论 C.上网查资料 D.询问老师 14.你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注意培养兴趣还是学习技术?____ A.培养兴趣 B.学习技术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15.你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有利于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吗?____

A.有用 B.没有用 C.不知道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基本掌握电脑的使用、文档处理、信息检索;认为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课效果要比书本黑板效果好的多,学生也容易接收和掌握。存在问题,学生基本只能在学校机房上网,绝大部分家庭还不具有这样的条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上课的频率不高等。

七、研究成果

(一)新型教学模式初步构建

实验过程中,我校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高度交互信息传递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师、计算机、学生三维多向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科教学在整合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

10

具;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教学互动进程最优化状态。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课堂演示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我区教师充分掌握,这里就不作介绍。 2、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特点:教师设计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课程计划中为学生准备和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教师给出研究问题,学生部分或全部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在众多的网络探究教学模式中,Webquest网络探究式教学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基本上由6个教学步骤构成:

引言:介绍问题的由来,提供背景信息和动机因素,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任务: 这部分要阐明学生在完成WebQuest时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过程: 这一部分描述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 资源:这一部分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

评价:每一项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 反思: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

总结:所谓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探索目标。整个过程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发现式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4、信息技术作为辅导工具的个别化学习模式

11

个别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提倡自动、自助、自学。 这种模式一般是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CAI软件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课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和要求进行个别化教学,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最适合这种学习模式的。

案例:网上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课“中国汽车工业与WTO”③ 1.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与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构建意义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评析文章的能力;了解中国入关的一些知识。 2.教学准备

(1)搜索有关WTO专题的主要网站,如《羊城晚报》,《人民时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

(2)准备相关素材,如有关《中美签署入关协议》录像或图片资料。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播放录像《中美签署入关协议》,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入关指日可待,作为一个学生,应怎么?

(2)提出假设,角色扮演,思考感受

教师提出假设,假如你是一名(A司机、B汽车经销商、C汽车制造厂厂长),在得知中美签署有关协议的那一天(1999.11.15)感受如何?你看到了哪些有关情形?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3)资源利用,协商讨论

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搜集相关主题材料,并分小组交流讨论。 (4)网上作文,教师监控

12

确立了观点并准备好了写作素材,学生进入留言板进行写作。这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运用从电脑网络搜集到的材料证明观点,实际上是建构意义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控制平台观察学生的进展,了解他们的作文速度,获得讲评作文的第一手资料。 (5)发布展示、交流点评

学生通过网络留言板发表作文,并自由浏览其他同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点评,并打分。教师也挑出质量不一的作文组织学生口头评议并阐明理由,鼓励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展开争论。 (6)教师总结

教师针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讨论评析基础上概括总结,说明写作的主要方面:主题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精练、流畅。 6、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工具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同学之间的竞争性和互助性可以促进学习,竞争性环境则有益于学习和获取知识。 基本协作模式有三种方式:竞赛、协同、互教互学。

在竞赛方式下,教师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在电脑机房上课时,教师最喜欢搞的就是龙虎榜,动态显示学生的成绩,同学们的劲头也特别大。 (二)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1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夯实根基。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能熟练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

以下是我校实验班经过近2年实验后,实验班在数学课堂和考试中的比较数据:

对数学感兴上课思考课堂发言清楚表达自创新思维考试合格趣 情况 情况 己观点 独特见解 率 实验前 23% 很差 较差 30% 较差 87% 实验后 74% 较好 良好 75% 良好 100% 项 目

(三)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桂林山水》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14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通道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关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逐步走出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定位带来巨大变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四)、物化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专题优课评比活动 2、完善了教学资源库 3、研究专题网站 4、获奖论文、教案集

15

5、课件集

八、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和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才能选择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切入点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又缺乏开发资源的条件。

(三)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家庭条件的限制,学校条件同样发展不均衡,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五)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九、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16

(三)深入进行课件与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高耗低效现象。使多媒体课件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向系统的资料库、教学库的方向发展,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专题实验网站。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1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