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专插本个人经验梁广发政治90分状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更新时间:2024-04-01 20: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2014专插本数学真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 邓少平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写入党章 1945 七大 1997 十五大 2002 十六大 2007 十七大 列入宪法 1999 2004 1、毛、邓、三、科四者何时写入党章和宪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2、毛、邓、三、科四者的关系: 继续和发展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重要意义: 1】 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需要。 2】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3、第一次理论成果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4、第二次理论成果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少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简答题答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辨识题答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再简要分析。答到要点即可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再简要分析。答到要点即可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之中。再简要分析。答到要点即 - 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 此类型的答法如下: 1、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实践意义: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如果是论述题还要分别展开做简要论述,答到要点即可。 1、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此类题的答法如下: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毛泽东思想 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重要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理论成功的飞跃。 2、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行动指南。 3、 集体智慧的结晶 - 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 1、 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 2、国内背景: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3、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国际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简答题答法)“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论述题)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体现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思想保证,代表利益是目的和归属,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指导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指导意义)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理论意义) - 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根本解决的是发展目的的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国内背景: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国际背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简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论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理论意义)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导意义) 【1】题: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解析:这道题要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一脉相承,另一个是与时俱进。 一脉相承从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中国化的成果,它是一个继承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继承了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基本立场,解放思想。根本立场一样,目标一样。 第二方面,又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三个代表提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是要义,统筹兼顾。 中国的革命实践,改革实践,党建实践,发展实践相结合。 - 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2】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的继承和发展。 2、这一理论体系: (1).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2).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二章 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2.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此后,他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4. 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5.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和理论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 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 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① 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② 从实际出发,就要全面地看问题 ③ 从实际出发,就要发展地看问题 ④ 从实际出发,就要透过表面看本质 (2) 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经验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 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去研究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也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检验条件和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 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2).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2.判断题: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答:(1)正确 (2)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去研究事物的内部规律性。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2)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3)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5.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答:⑴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做得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⑵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含义】 ⑶改革开放的历程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⑷继续解放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⑸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⑹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 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6.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 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⑶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⑷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⑸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7.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上,最根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偏见的冲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创新。 8.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去研究事物的内部规律性。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求真务实: 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四者中,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毛泽东最先提出实事求是,随后邓小平在继承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解放思想,接着江泽民在继承前两者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与时俱进,胡锦涛在继承前三者的基础上,又创新地提出了求真务实。 (3)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四者是相互统一的理论。 - 8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主要内容: 1.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一般从国情出发,近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社会性质) 2.近代中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走向社会主义。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为什么是无产阶级? 7.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来的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1.受的压迫最重。 2.分布集中,有利于团结。 3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有利于结成联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 9.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1.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2.中国的农民占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主力军。 3.中国革命的敌人建立了广大的军队,长期占领着城市,农村是薄弱的环节。 4.农村包围城市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 9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10.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2.军阀割据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 3.红色政权的影响提供了群众基础。 4.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 5.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 11.处理好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社会内部无民主制度,外部无民族独立。 1.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2.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 3.推动了世界反帝反殖的斗争. 4.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 - 1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理解、掌握 1. 什么说新民主主义(1945~1956)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①在新民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很大优势,不过非社会主义因素仍然存在。 以上三点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遂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遂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注意: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也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答: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相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 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单一。 - 1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4.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 (重点)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第一,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 建立手工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重点) 第一,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第一步: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 第三,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论述,多项选择) (论述,多项选择) 注意:“四马分肥”是指企业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论述,多项选择) 和平赎买的方法进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2.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3. 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4. 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5.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遂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 答: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这里开始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文质文化需要同经济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矛盾】 - 1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7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的主人。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⑤ 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8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第一.社会主主义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二.我国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第四,国际形势,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封锁苏联伸出援助之手使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 1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1.国内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犯了严重的错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2.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 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于是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二.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1992年十四大的内容】 答:1.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没有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生产力的作用)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价值的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理论意义)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三.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合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为什么说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答: 1.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2.表明了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具有”倍速”的作用 3.表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 1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五.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 史舞台的。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4.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5.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4点为什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6点是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中国八大 陈云】 1.主张在工商业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3.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注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 1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理论 1、1987年党的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最大实际:我国处于并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完成)的科学含义: 包括两层: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程度)。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第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第三,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提高;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不合格的。 第一,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生产国落后; 第二,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高。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7党的十三大提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以全国各族人民作为依靠力量。 第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党的优秀传统,也是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力量之源。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离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 1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四有新人,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各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10、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1981—1990比1980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比1990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十六大后,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提出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1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时一场伟大的革命?(可作为单选题) 改革不是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改革的目的 (1).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 (2).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活力,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2、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论述 毛泽东方面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邓小平方面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为什么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第一.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第二.在全面的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第三.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改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可能会考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矛盾;只有改革,才能提供动力;只有稳定,才能创造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命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 18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或是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 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前提和基础。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新才能吸收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对外开放是补充。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统一于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 7、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8、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全球化即风险全球化。 - 19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有利: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弊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三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3)1987年邓小平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 4)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制本质属性的观念。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和社会主义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5)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三个有利于”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与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整体与局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 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 2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知识点: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牢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所有制是社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鉴于过去只重视扩大公有资产数量上的优势,不注意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科技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的地位。)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少一些,就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性质) 公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1.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股份制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他的租赁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属于实现形式 1.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2. 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3. 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2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雇佣关系)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非公有制成分(选择题)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他们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要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 2)能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能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高借鉴。 怎么做 1.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2. 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他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要性和根据 2. 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3.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劳动还没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 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对资金、劳动力、土地、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
1) 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3)资产收益;4)社会成员提供技
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这些都可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社会生产要素分两类: (1) 物质生产条件。(2)人的劳动。
(国企工人工资是按劳分配,珠三角企业工人工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 2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4.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先富(前提和基础)和后富(目的和归宿) 允许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富。前提: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 3)市场经济优胜劣汰。 4)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是不允许的。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 (初次分配:打工获得的工资,上课获得的奖金。再分配:税收)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4)优抚安置、5)社会互助、6)商业保险和7)慈善事业制度等。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 1)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基本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制度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环境的客观要求 4)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而是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工夫。 九、党的十七大指出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为什么提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当今世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 2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如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含义)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3)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4)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5)建设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 6)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 掌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1.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2. 由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转变。 3. 由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4. 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时代国情决定的) (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十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扩大内需要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目的尺度 乡风文明:精神文明
村容整洁:和谐发展 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怎么做?
1.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2.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3. 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4.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5.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十二、统筹区域发展。 1)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2) 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3)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 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十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2.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资源节约型社会: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耗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指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怎么做?如何建设? 1.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 3.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4. 保护生态环境,科学的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2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和对立起来。 二、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1、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相结合的产物, 2、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家政权,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3、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中国特色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多数人的民主少数人的专政。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 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个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有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 从党派关系上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 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述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怎么做? 1.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 2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根本不同。
第一. 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二.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和西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三权分立) 第三.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西方议员有着本质的区别
(了解好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人大代表非专业性质的,西方议员是职业。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既非多党制,亦非一党专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八个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九三学社(九三)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是什么?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胆肝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 2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我国政党制度建立的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度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五、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利; 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为什么突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础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议有3点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 28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来管理和治理国家。 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的意义(论述要展开)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16个字方针)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前提) (核心) (关键) (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要健全民主制度。 2.完善法律制度。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7.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八、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民主的含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民主是一种国家的制度 自由的理解:通常讲政治自由,主要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是相对。 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驶自由权利的问题。 1) 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 2) 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金钱对自由的束缚。 人权的含义: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人权包括什么: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人权的分析: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 29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人权、民主、自由的关系 人权、民主、自由核心是民主 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需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直接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模式:只有掌握人民民主才能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是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 3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内涵 1、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3、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没有民族的创新发挥,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意义)【文化-综合国力的核心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和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建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针】 (决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文化发展内在规律。 3、坚持帖近实际、帖近生活、帖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三贴近】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手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新人 正确认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者的内在联系 1.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 2. 道德是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体现。 3. 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 4. 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 3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什么?地位,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2) 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3)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怎么做?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 (怎么实现)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3)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4)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1) 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 判别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 3) 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Ⅰ、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Ⅱ、如何加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 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 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4、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 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 中共国政治优势。 Ⅲ、教育和科学: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 3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 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2. 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的环节上实现突破。 3.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总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 3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知识点: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为什么提出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8.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自古就有 1. 孔子“和为贵” 2.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3.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1803年的《全世界和谐》傅立叶 5. “全体和谐”《和谐与自由的保证》魏林特 二、主要内容: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什么时候和为什么提出? 答:1.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治国理想 治国方略 治国机制 治国结果】 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我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3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社会 答:1.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上述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着六个方面既包括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统一。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有机统一。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 相互包含 相辅相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位”指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3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缩小。 3.社会就业充分。 4.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5.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6.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增强。 7.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 8.资源和环境的改善。 9.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7.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的文化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的保证。 8.如何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家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3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9.如何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答: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比例优化。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高考改革。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由社会办教育。 10. 如何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1.自主择业2.市场调节就业3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答: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1.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答: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 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a)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b)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 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 d) 取缔非法收入 e) 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 12.如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答: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5)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6)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7)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 3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13.如何家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答:1)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2)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形成机制改革。 3)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4)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4.如何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答: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38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主要知识点: 1、实现祖国统一的的必要性 2、港澳台问题的实质 3、“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最先运用于香港、澳门问题 4、“一国两制”的含义 5、“一国两制”的意义 6、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7、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政策方针的变化 主要内容: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 1、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重点)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80%的时间是统一的,分裂是短暂的,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历史证明,凡是中国统一的时候,必是中国强大的时候,比如汉唐盛世,康乾盛世。凡是中国分裂的时候,必定是落后的时候。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直坚持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重点)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的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武力解放台湾(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到1955年之前,实行的方针)(了解) 4、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了解)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过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58年8月,为了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 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必悉由蒋重用;(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了解) 从“一纲两目”开始,中国转向采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特别是中美关系的恢复,使台湾问题的解决更趋向于和平。1979年12月,《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改变,对台湾问题得解决进入和平年代。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都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2)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4)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5)和平统一不 - 39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6)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了解) (1)1979年中美关系的恢复,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确立和平统一的政策(2)1979《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3)82年、83年,邓小平对“一国两制”的论述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重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十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立法权,司法权,终审权,高于民族区域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根的问题】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最重要】 发展政治关系需要国家主体,可以发展经济文化(中国香港) 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思路。 8、“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国际问题。(注意: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不同) (重点) 历程: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发表;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87年4月13日,中澳联合声明发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 - 4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9、港澳回归的意义: 1、是统一大业的里程碑,是历史性的贡献,证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可行的;2、推进了港澳的发展;3、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0、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的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11、新形势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重点)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动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国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5、维护国家政权,协商涉外事物。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问题:1、港澳回归后,那么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的法律。 参考:1港澳台回归后,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的法律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香港、澳门、台湾都是实行资本主义法律。其法律与中国大陆的法律是有所不同的。 2、港澳回归后,我国社会既有资本主义,又有社会主义,因此我国的社会性质不再是社会主义性质。2、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两制并存,有社会主义制度,也有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占人口98%,占国土面积99.6%的社会主义地区;占人口2%,占国土面积0.4%的地区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港澳台的回归,虽然使我国社会性质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存在。但是我国社会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因为我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港澳回归后,可以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关系。 3、说法是错误的。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式可以的。但发展政治关系,就意味着港澳台可以作为一个国家主体拥有主权的实体与他国交往,在外交、国防、---这三方面不能发生联系。不能发生政治关系。 4、港澳回归后,可以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加入WTO。 4、WTO是经济关系,说法是正确的。在中国加入WTO之前,香港、台湾已经加入了WTO,比中国还早。 5、港澳回归后,我国的国家结构不再是单一制国家。 5、虽然特别行政区这个架构改变了我国单一制国家的组织形式,但是具备了复合制特点,我国从国家结构来看仍然是单一制国家。 6、港澳回归后,可以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参加奥运会。6、说法是正确的。 - 4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一、给出材料,有关台湾与大陆往来,有关台独的活动,有关江泽民、胡锦涛对台方针政策的丰富和发展。结合材料: 1、请问台湾问题实质是什么?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区别?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的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国际问题。 2、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谈谈你对祖国完全统一的看法)(谈谈如何统一台湾,实现祖国统一)。 一、(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80%的时间是统一的,分裂是短暂的,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历史证明,凡是中国统一的时候,必是中国强大的时候,比如汉唐盛世,康乾盛世。凡是中国分裂的时候,必定是落后的时候。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直坚持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4)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 二、“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符合两地三岸的实际情况,尊重了两地三岸人民的一意志。 三、江泽民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四、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 4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知识点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记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概括) 答: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 附: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 第一, 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第三,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四,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1. 和平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对内图稳,对外思和。 2. 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知识点2. 2-1.如何正确理解世界多极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合作中竞争和竞争中合作 答: 第一,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第二,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单极与多极 称霸与反霸 第三,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 第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2.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第一,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第二, 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跨国流动。 第三,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 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 - 4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知识点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第二,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第三,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第四,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车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第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知识点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坚持独立版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五,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点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哪些?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点6.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答: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念的和谐是互相、互利、平等和协作 第五,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总的来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附: 1、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2、 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 4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知识点: 1、工人阶级为什么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新的社会阶层是什么?如何去理解?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 4、如何理解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5、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点内容) 6、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 7、如何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的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主要内容 1、为什么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1、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特点 1、队伍迅速壮大; 2、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份子的比例拉大 3、岗位流动加快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我国的宪法规定,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怎么做)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 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 4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3、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 答: 1、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辨析)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2)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发扬“热爱祖国,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4、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什么? 答: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5、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1、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允许下出现的,其经营活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 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 (2) 他们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 (3) 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4) 他们中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营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3、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法律,走出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 6、为什么要认证执行四个尊重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答:1、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3、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 4、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 4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7、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1)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 2)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3)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的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 “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8、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答:1、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3、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4、加强和巩固全国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的两个范围是:大陆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联盟。大陆范围外的爱国主义联盟。 【坚持社会主义】 【拥护统一】 10、为什么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答: 1)所谓统一战线,其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
2)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党的重要法宝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新时期,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以便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一,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第二,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内的两个联盟。
第三,要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与振兴服务。 第四,要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想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宗教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等的作用。
- 4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1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各准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国情。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指各民族在政治
权利,社会地位方面一律平等)
2)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
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3)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
观,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5) 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个主题。 6)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1)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3)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实施。
为什么说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意义? 答: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4、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12、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原则: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年轻化 贯彻积极防御(根本性) 打得赢,不变质。 - 48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两个先锋队。 2007党的十七大之后的表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瓦窑堡会议】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政党: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3、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4、如何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党建为什么要改革创新 6、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7、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主要内容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是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答:1、中共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 2、中共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3、中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为什么中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两者关系) 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 (自觉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才能真正拥有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所必须的科学指南,政治远见和博大胸怀) 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党只有始终坚持代表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要求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得以充分体现了) - 49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
【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 (1)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3)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民族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4)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答: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富国强 振兴中华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团结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重要性) 答:1、从国际上看,改善党的领导才能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挑战 2、从国内上看,改善党的领导才能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 3、从党自身情况看,党内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6】改善党的领导,应从哪几方面去解决? 答: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新时期两大历史性课题】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什么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答:1、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4、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时脱离群众。 怎么做?如何进行反腐斗争 1.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 - 50 -
正在阅读:
2014专插本个人经验梁广发政治90分状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04-01
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参考例文2022年八篇精选08-03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答案05-23
走进清华简读书报告01-30
4-20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420-2019)13页11-14
八达岭长城导游词500字07-08
LV218-美邦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改后205-10
育子有方才有效11-18
2022年化学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04-13
无政府(安那其)与无政府主义04-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广发
- 毛泽东思想
- 中国
- 状元
- 特色
- 政治
- 经验
- 个人
- 2014
- 统计学练习及答案
- 2016-2022年中国色母粒市场现状调查报告 - 图文
- 作业-农业推广学
-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资深和功勋员工的条件
- 2015年12月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总结报告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速公路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 大学生劳动节活动策划范文
- 纸箱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3-项目经理继续教育推荐课程9题库
-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 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 图文
- C#试题库(全)附 参考答案
- 食品营养与保健题库带答案
- maven构建项目指导手册 - 图文
-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复习资料2012.11
- java各知识点详细总结
-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丙烷的综合利用)
-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 人与社会 - 社会化问题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