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01 20: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案例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提出

20世纪末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打造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

2019年为我市的”有效教学提升年”,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探索出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我校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结合校实际情况,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数学课题组审报了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案例研究” 的课题研究。旨在使学校数学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全面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动态生成理论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理论一方面是以生命学说为基础,即认为学习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必

须受到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慧、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行动学习理论

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5、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1d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