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更新时间:2023-10-23 20: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

说明:本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纯自己手工整理总结,并不代表考试范围,只作为复习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固有免疫:机体在种系发生和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防御机能。

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简单小分子物质。它们同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耐受原: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亦称表位。 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阳性选择:是指发育中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同自身MHC分子结合,使得能够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胸腺细胞存活继续发育的过程。

阴性选择:指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表达识别自身抗原的TCR 与自身抗原结合后凋亡或无能,即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的清除或无反应性的过程。

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NK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可以直接或通过ADCC效应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模式识别受体(PRR):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也包括少数分泌型PRR,如C反应蛋白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膜型PRR是胚系基因直接编码的产物,较少多样性,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菌的肽聚糖和真菌的酵母多糖等。

初始T细胞(Tn):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表达CD45RA和高水平的L-选择素(CD62L),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无免疫效应功能。初始T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内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并最终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T细胞抗原受体(TCR): T细胞抗原受体,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TCR的作用是识别抗原。大多数T细胞的TCR由α和β肽链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γ和δ肽链组成。

BCR:B细胞抗原受体,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决定簇的结构。

浆细胞:是B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在IL-2、4、5、6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终末细胞,可合成分泌抗体。

16、

17、

18、

19、

20、 21、

22、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 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

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3、 抗原提呈:是指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的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体被提呈给T

淋巴细胞,并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24、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以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 25、 外源性抗原 :通过吞噬或吞饮等作用被APC从细胞外摄入的抗原,以抗原肽-MHC I 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

26、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而产生并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糖蛋白。

27、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28、 调理作用:调理素(如抗体或补体成分)与病原体或其他颗粒抗原结合后,通过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或补体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29、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

30、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特别是IgG)通过抗原结合部位与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Fc受体结合,增强NK细胞或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31、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因其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又称补体系统。 32、 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

C9顺序发生酶促级联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补体活化途径。

33、 旁路途径:是指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激活C3,

以C3、C5~C9顺序发生酶促级联反应的补体活化途径。

34、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35、 白细胞介素:由白细胞及其他细胞产生,在白细胞及其他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白细胞介素。

36、 IFN:是体细胞在病毒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

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37、 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具有高度多样性的基因群。

38、 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相关免疫细胞只有识别自身的MHC分子的一致性,才

能彼此协作,发挥效应。

39、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称HLA。 40、 白细胞分化抗原: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

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41、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

分化抗原称CD。

42、 细胞黏附分子:由细胞产生的、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识

别、结合、激活和移行等分子的统称。

43、 RδT细胞:表达TCRγδ-CD3复合物的T细胞称为Rδ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和粘膜

组织中,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44、 Tr:是调节性T细胞,此类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包括Th3、Th1和CD4+CD25+

调节性T细胞。

45、 B-1细胞:又称CD5+B细胞,其主要特征是:膜表面只表达mIgM而不表达mIgD;产生抗

体不依赖T细胞;无免疫记忆;对TI抗原应答,产生的抗体类型主要为低亲和性IgM。

46、 B-2细胞:又称CD5-B细胞,其主要特征是:膜表面同时表达mIgM和mIgD;产生抗体依

赖T细胞;有免疫记忆;对TD应答,产生IgG和IgM等类型抗体。

47、 BCR复合物:由负责与相应Ag特异结合的膜免疫球蛋白与负责向胞内传导抗原活化信号

的Iga/Igp组成的B细胞表面复合物。

48、 备解素:又称P因子,血清中的P因子与C3bBb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可使C3bBb半寿

期延长10倍,从而加强C3转化酶裂解C3的作用,因此对补体旁路途径具有正性调节作用。

49、 免疫突触:又称T细胞突触。指成熟T细胞在与APC识别结合的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

聚集在富含神经鞘磷脂和胆固醇的“筏”状结构上并相互靠拢成簇,形成细胞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其中心区为TCR和抗原肽-MHC分子,以及T细胞膜辅助分子和相应配体,周围环形分布着大量的其他细胞黏附因子,如整合素等。

50、 亲和力成熟:在抗体生成过程中,抗体分子的平均亲和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51、 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清中出现抗体,该种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此现象称为初次应答。

52、 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后,机体再次受同一抗原刺激引起的抗体产生,其抗体产生的潜伏期短,含量高,维持时间长,此现象称为再次应答。

53、 免疫调节:在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机体通过多系统、多层次间的正负反馈调控机制,使免疫系统产生有利于机体的适度免疫应答。

54、 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接受某种特定抗原刺激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55、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

胞的现象。

56、 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所导致的疾病状态。 57、 表位扩展:免疫系统对一个抗原分子表位数目扩大识别的现象。

58、 分子模拟:外源性抗原和正常组织细胞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外源性抗原进入人体后诱发的免疫应答,可针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攻击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模拟。

59、 超敏反应: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现象。

60、 直接识别: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移植物中APC表面的MHC分子,产生免疫应答。 61、 间接识别:受者T细胞识别由受者APC摄取加工处理并提呈的同种异型MHC分子,产生免

疫应答。 62、 过路白细胞:移植物内的APC具有致敏受者免疫细胞的作用。 63、 肿瘤抗原: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64、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细胞特有的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新抗原。 65、 肿瘤相关抗原(TAA):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可表达的抗原物质。 66、 免疫缺陷病(IDD):免疫系统由于基因缺陷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遭受损害而导致免疫功

能障碍所发生的临床综合症。

67、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缺陷或先天发育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68、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是T、B细胞功能同时受到损害所表现的免疫缺陷。 69、 DiGeorge综合征:又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引起的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患者22号染

色体某区域丢失,胚胎早期第III、IV对咽嚢发育不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基础医学院2010级 7班27号 张阳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0y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