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重新发现

更新时间:2024-01-27 10: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需要重新发现

每写一本书,都需要取个书名。从动笔开始,我就想给本书取个名。没有

想到,取个名很不容易,经过几次的反复,直到3月23日中午,我在写文章的一个段落时,突然从键盘上敲出“重新发现自己,重新发现教育”这么一句话,我的灵感马上就来了。为什么不把这本书取名为《重新发现教育》呢?于是,这本书就取名为《重新发现教育》了。

为一本书取名,并不仅仅就是一个书名的问题,背后显示的是对这本书的思考和对教育的思考。定名为《重新发现教育》,就体现了我对这本书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发现。

写这本书并不是偶然。在我2012年初完成了《教育的回归——一所中职学校的教育观察》后,就想要写以翁孝川为主人公的书。

为什么突然会有这样的冲动呢?

通过一年多的采写,《教育的回归》顺利完成。这本书以教育回归的视角,记录了衢州中专的一些故事,加入了我的一些点评。当我心怀忐忑地把书稿送到浙江教育报刊社社长、总编辑董惠铭时,没想到他却给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为这本书写的《序》中说“作者站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宏观高度,取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麻雀解剖,细微地体察人性世界的多重角落,挠到了人的成长的痒处,触到了教育中不符合规律的痛处,让人看了是比较过瘾的”,在《序》的最后,董社长竟说,“为这样的书做序,是我的荣幸”。董社长的鼓励,给了莫大的信心。出版后,全国各地有很多热心的读者给我写来了读后感,说从这本书中看到了教育回归的力量,为衢州中专的师生高兴,也为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自豪。浙江宁波的刘波老师还专门写了几千字的读后感发表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上,真是给我莫大的鼓励。

随着这本书的不断传播,不少学校把我这本书当成了老师的培训教材,我也曾多次应邀到几所学校讲座,亲身感受到了《教育的回归》一书的强烈冲击波。远在宁夏、安徽和重庆等地的老师们,也通过各种渠道来向我要书,并且经常是几十近百本的订阅,真是超出我的想像,一时竟也让我有点飘飘然起来。毕竟,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感觉,大家都喜欢。

我知道,《教育的回归》一书,是从一所学校的角度来观察教育,向世人展示了一所中职学校的教育回归之路,虽然是点点滴滴,却也真切实在。但是,肯定还会有很多人要问,教育的回归,我们该如何回归呀?在教育回归的路上,我们的老师、校长等教育者又该如何面对教育的琐碎事情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们能从衢州中专的教育故事中学到点什么。

我觉得,这肯定是很多读者想了解的。于是,我就想到从衢州中专的前任校长、也是扭转衢州中专历史的翁孝川校长着手,通过他来进一步了解教育,展示教育回归的道路。但是,写着写着,却慢慢偏离了原来设计的道路,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为什么选择翁孝川,而不是别人?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 如果看过《教育的回归》一书,很多人会对翁孝川的全纳教育思想有所了解。但是,如果没有看过,对他的了解就会比较模糊。甚至,到目前为止,还原有一些人对他的理解和认识有不少的偏差。有些人认为,他仅仅是做中职教育的,他的那一套在普通教育领域并不适用。显然,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翁孝川在调任衢州中专之前就在省一级重点高中——衢州二中工作了二十年之久,是一位优秀的重高老师和重高的校级领导,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

我因为在媒体工作的原因,在2006年光景与他相识,之后不断地与他接触,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对他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思想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私下认为,衢州中专的成功,是他教育思想的成功,更是他做人的成

功。200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处于最低谷的时候,他把原先用于特殊教育的全纳教育思想引入衢州中专,改变了老师们的学生观,又站在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和理解了中职教育,在困难中看到了希望,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德育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改革,让衢州中专找到了新的定位和新的方向,成功地让一所处于困境中的中职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一所学校。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成功学校。每一所学校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校长,成功校长的背后,就是具有这个特殊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的成功。挖掘并整理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并让它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推广,它的意义非同小可。因为,任何一个集体或学校,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回望过去,曾经辉煌几十年的名校,经历时间的洗礼,有不少已经面目全非,难寻当年踪迹。但是,曾经承载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思想却永远地载入教育的史册,让后人不断学习和思考,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照亮教育前行的道路。因此,挖掘并整理以翁孝川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让它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甚至成为我国教育思想中的瑰宝,给更多学校,也给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这便是我写这本书的最初目的。

写这本书应该是很顺利的。因为,之前有了对衢州中专和翁孝川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写《教育的回归》一书的锻炼和积累,以及大家对这种故事加评论方式的认同,我也决定采用同样的方式和体例进行写作。

但经过几个月后,我就碰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翁孝川能留给我书面的东西并不多,他的很多故事和言论都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为了重新找回那些故事和观点,我不得不经常约他交流,让他回忆曾经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为了便于他记忆,我也曾邀请了一些朋友,在交流甚至是观点的碰撞中,翁孝川便会把曾经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一一复原。同时,也正是有了观点的碰撞,有了很多临时产生的东西,比如一些观点等的,书中的不少内容都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还没有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思考书名。可想而知,我是多么热切地希望这个孩子早日落地。当时,我认为,翁孝川与很多名校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两点:一个是他引进、践行并丰富了全纳教育思想;另一个则是,他能够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或观念落实。我想,可不可以取个类似于《教育的梯子》这样的书名,意思就是,翁孝川能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搭个梯子落地。因为,在我看来,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教育思潮激烈地碰撞,今天讲这个,明天提那个,各举各的旗,令人眼花缭乱。事实上,如果我们放眼中外教育历史,任何所谓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只是我们重新捡起了历史的碎片不断重复而已。

当然,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回环往复,并在回环往复中螺旋形上升。但是,需要清醒的是,当我们捡起这些历史的碎片是,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些碎片有没有实际意义?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是否适合当前的教育?要让历史的碎片重放光芒,必须要在当代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重新拼接。这些暂且不说,令人遗憾的事实却是,真正落实的却很少,很多人仅是说说话、举举旗、充充门面而已,把历史的碎片当成显摆的光环,一碰到实际问题,却还是老样子,说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翁孝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捡起一块教育思想的碎片,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比较完美的拼接,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武器,成功地加以实践和丰富,并不容易。

可是,梯子这个概念很难表达,也表达不准确。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否定了。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书名——《感恩学生——翁孝川教育行思启示》。在我看来,翁孝川的教育思想中,与别人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他提出了“感恩学生”的观点。虽然对于整体而言,有点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从书名便于传播的角度考虑,它还是比较抓人眼球的。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继续在采访和写作。中途,翁孝川向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本书最好叫《教育的智慧》,因为所写的内容都是有关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的,体现着一个教育人的教育智慧。但我觉得并不非常好,因为这样的书名太普通,吸引不了别人的注意,也没有多少新意。可惜,当时我也想不出更好的书名,就暂且用这个书名,放下不管了。

采访和写作的过程是一段快乐的旅程。我慢慢地走入翁孝川的内心深处,也让我慢慢进一步思考教育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读了不少书,有教育类的,也有经济、历史和哲学类的,等等。广泛的阅读,让我站在了更高的高度和更宽广的平台来思考教育、人生以及社会的问题,当我重新以教育的视角来观察教育、人生和社会问题时,感觉就与以前不一样,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每在采访与交流时,我也会将这些心得体会与翁孝川及朋友交流,在观点不断碰撞与升化的过程,我也受益非浅,对教育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

我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本书虽然以翁孝川为主人公,但却是我们两人以及更多人的教育思考。书中有翁孝川及衢州中专师生的故事,有翁孝川的观点,也有我的点评与思考,甚至还有其他人的观点与思考。而这些,应该是以翁孝川的观点和思想为主。如果能用一个名称来统称的话,或许可以说是“翁孝川教育思想”。虽然以一个人的名字为代表,但指的是一群人。这群人中,必然包括衢州中专的师生,我想,或许也应该包括我在内。

我不想、也不可能把翁孝川的教育思想全部收罗整理起来,我只是记录一些故事,表达一些观点。在收集完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明的观点后,我再把它们一一分类,最后分成了六个篇章,分别是:1、学生是老师的感恩对象。记录了翁孝川及其部分老师们面对学生学生的故事,表达了翁孝川特有的学生观。2、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协调关系的能力。在这个篇章里,着重记录了翁孝川三十年来、特别是在衢州中专8年里的德育故事,以及他的一些德育模式和德育思想。3、做一个受学生尊重,更受学生信任的老师。在这一篇里,主要记录了翁孝川就如何当一位优秀老师(员工)的思考和建议,有教育思想,有行为习惯,但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对如何做人的思考。4、让老师感受到教育的快乐。主要记录了翁孝川当校长期间如何鼓动、发展和成就老师的故事。5、学校管理,先理后管。主要记录了翁孝川当校长期间如何处理一些具体的事情,以及对这些事情的思考。6、职业教育具有非凡魅力。在这一篇里,主要记录的是翁孝川如何做职业教育的,包括校企合作、职教定位、职教价值等。

我觉得,通过这几个层面,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地了解翁孝川的教育思想。如果有人让我给这些做一个概括的话,那应该就是:要从大视野、多角度去理解人、尊重人、成就人,这应该是翁孝川优点,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3月23日下午,当我在写第三个篇章的导读时,突然在键盘上敲出了“我们可以重新发现职业教育和所有教育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重新发现我们自己??”,“重新发现”,这四个字把我深深吸引住了。为什么不把这本书取名为《重新发现教育——翁孝川教育行思启示》呢?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好的名字。

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呢?

因为我对翁孝川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通观全书,所表达就是翁孝川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对教育的重新发现。比如,他认为“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一个人的特点”和“优点藏在缺点中”等,这难道不正是在引导我们重新发现学生吗?在德育这一篇里,翁孝川认为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协调关系的能力,这个观点很通俗,也很具有操作性,没有高高的理论,这也是在他在重新发现德育。还有后面的几篇,都体现了翁孝川对职教、校长和老师等教育领域的不同理解和重新发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教育者要善于“跳出教育看教育”。

用《重新发现教育》这个书名,还另有原因,说得俗一点就是赶时髦。因为,几年前我就读了熊培云先生写的《重新发现社会》,感觉特好。前段时间,我又看了高峰写的《重新发现学校》。应该说,“重新发现”这几个字我已经有了比较深的印像,无意之中就会用上。

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是我最爱看的一本书,他给我打开了另一个思想的天窗,重新关注被遗忘的社会。我既佩服培云先生的思想,也佩服他力量感很强的文字,我时常拿来朗读。但我却没有那个水平,虽然年纪相仿。不过,我也抱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能借《重新发现教育》这本书抛砖引玉,引

导大家重新去观察教育,重新去发现教育,重新去思考教育,重新去关注人,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重新发现教育,为什么要重新发现?重新发现又发现了什么?这应该是我最后必须回答的问题。

我是一个新闻记者,一个厉害记者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甚至,在很普通的、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经过手中的笔,向社会透露出新的时代信息,从而引导读者去重新理解这个变化的社会。这就是重新发现的魅力。

操作新闻的技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换背景,一个是找角度。我觉得,这也是普通人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同样,我们观察和理解教育,就要把教育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下进行观察。因为背景的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比如把一个优秀的学生放在一个更优秀的群体里比较,这个学生可能就是差生;但是,我们把他放在很普通的学生群体里比,他就是一个优秀生。这个学生没有变,但是给人的印像却变了。

教育也一样。因为时代的变化,教育的角色和功能都在发生着变化。要真正理解教育,就要把它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观察和考量。比如,学生只是一个名词,代表着一个群体,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过去,学生仅仅是一个受教育、受支配的群体,但是在当今社会,学生就是一个个有主观能动性、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能产生知识与智慧的喷泉。同样的道理,老师也不再是传统社会里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等等。

重新发现教育,首先是一种行动,就是指我们要经常地去换角度、换背景,细心地去观察教育,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发现原来已经发现但却有偏颇的。

换角度,就是从不同群体的立场来观察和发现。换背景,就是把教育放在当前真实的时代大幕下,时代在快速发展,大幕也在不断地改换。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教育以及教育中的所有事物,也是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昨天的学生和今天的学生就有差别,古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重新发现教育,也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体现在,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审视教育。要不断地把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事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全面和科学的认识。从世界的历史来看,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迎接这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需要教育来培养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教育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去发现、去理解的。同时,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正处于两千年之大变局,我们似乎都站在黄河的壶口大瀑布边上,巨大的落差,需要我们去承受。身边的环境,需要我们重新去发现。

重新发现教育,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时代的航船前去重新去观察和理解教育。重新发现,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当你发现教育的时代框里站着一群充满生命、充满个性的人时,我想,你就已经重新发现了教育,也重新发现了社会和历史,并会不断地去重新发现。

我相信,翁孝川是我们重新发现教育的一个引路人。通过他的引导和解说,以及我的思考与点评,让大家发现一个全新的教育。我更相信,同时以及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了教育,成为新的引路人。因为,重新发现就需要不断地重新,还需有更多的人参与重新发现。并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0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