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学习笔记(整理完善本)

更新时间:2023-09-29 1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 ——特殊需要学生

盛永进教授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第一讲:特殊需要学生

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

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相关概念—特殊需要

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讨论: 个别差异一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吗?

1. 个体之间有高瘦胖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 2. 视力有1.2与1.5之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 小结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语言差异、地域差异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超常学生、障碍学生(残疾、问题学生)) 术语说明: 障碍——残疾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中国大陆:

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7类) 中国台湾:

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即超常或天才)等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 美国:

美国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见下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主要指 有障碍学生 重点介绍10类

特殊需要学生、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 1.概念

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鉴别诊断出来的过程。 2.原则: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 3.过程 小结

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采取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工具。 普校教师的任务

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或发现班级学生中有异常或疑似特殊需要的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四、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一)障碍学生的非典型发展

非典型发展, 又称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速率以及身心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而是超出了正常发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一种“异常”特征。 案例

重度智障碍儿童:10岁还不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运算;

1

超常儿童:3岁会心算1亿减1等于几的算题,4岁会进行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5岁半懂得“正

负数”、“0”的概念,以及负数的减法。 (二)残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残疾影响学生发展的领域:身体发育、感觉运动、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行为交往、生活自理 (三)残疾可致代偿功能强化

代偿是指当体内出现代谢、功能性障碍或组织结构受损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组织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结构形态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四)残疾引发特殊的教育需要 (金字塔目标分层设计)

小结:特殊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关键提供支持服务,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

第二讲:融合教育概述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教育隔离:不同教育体制之间隔离(普通教育 、特殊教育 )

同一教育体制内的隔离(种族、身份、性别、贫富、地域 ?? )

融合教育:同一体制内接纳所有学生的教育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本课融合教育主要指——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即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旨在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残疾学生的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 10类障碍学生的融合

为何要“融合教育”? 起源对特殊教育隔离安置的反思 早期隔离安置模式:弊端

隔离(排斥 、标签化、歧视 、不平等、低期望 ) ——融合(接纳、去标签 、尊重、平 等) 二、融合教育的演进

? 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三阶段)正常化、回归主流 (一体化)、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融合改革运动 1.“正常化”(Normalization)

二十世纪中期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理念是帮助所有人过上正常的生活,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因此应让他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流社会生活中来。正常化思潮直接导致来“非机构化运动。 2.“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回归主流”是20世纪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掀起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提倡把被隔离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之回归主流生活,从而拉开了特殊教育融合实践的序幕。 3.“一体化”(Integration)

一体化是20世纪中期受正常化思潮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的将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并为一轨,为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教育改革运动。 4.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

全纳学校是指,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从而建立一个没有排斥、歧视的融合学校。

融合教育的理念:平等、参与、共享 融合教育现状

? 国际——发达国家90%

2

? 中国——随班就读教育 三、融合教育的实施

如何开展融合教育? ——中国的随班就读 (一)随班就读概况 —概念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需要学生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班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安置形式。 我国台湾早期期称之为“走读教育”。 —历程

1987—1993 民间探索阶段——徐白仑先生发起“金钥匙计划”

1994—2002 政府推广阶段——原国家教委开展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验 2003— 推进发展阶段——教育部进行“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 — 现状 随班就读成为重要的教育安置方式 — 问题 随班就读规模不大——国际差距

随班就读质量不高——随班就混

小结: 随班就读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

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

随班就读是促进残疾儿童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随班就读的任务

1. 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能力。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3.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三)随班就读的支持

有质量的随班就读:行政支持、专业支持、文化支持、家庭支持、物质支持 1. 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学校:教师、同伴、志愿者等 部门: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 政府:政策法规、经费等 2. 开展随班就读专业合作 3. 实施随班就读教育管理 ? 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是为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全面专业资源支持的中心机构。这种专业资源包括专业物质资源和专业人力资源。

? 资源教室

资源教室是建立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之中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的专门场所,相当于就读学校的资源中心。

? 巡回指导

巡回指导是指资源中心通过派出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指导、咨询与帮助的重要支持方式。

? 专业支持及其保障体系

关键:树立融合的理念------------人文关怀、反对歧视、接纳.参与.共享

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李泽慧教授

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怎样进行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

融合教育的出发点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教育要满足每一个人基本学习需要。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融合教育的原则

3

倡导特殊学生应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的原则,普通教育学校有责任去除任何不利于特殊学生参与学校或社会活动的障碍。

融合教育的关键词

为了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取得进步,我们必须设计和调整课程,以满足其特殊需要。目前,对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以下主要讨论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与调整。

(一)随班就读课程的特点

共性: 共同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 达成基本的课程标准

特性: 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相结合,个别化课程与班级课程相结合 共同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 重申人的全面发展:同等重要的三维目标

?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 强调自主建构式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达成基本的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开展课程教学、评估的重要指南。课程标准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 ? 达成课程标准,是特殊需要儿童享有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相结合

? 参与普通课程学习,获得发展和进步,学习特殊课程,满足特殊需要 个别化课程与班级课程相结合

? 以个别教学的方式,学习特殊课程,提供特殊的、个别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参与班级课程学习 (二)随班就读课程的构成

(三)随班就读的课程模式--------融合参与课程模式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是基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群体多样的异质性假设,而进行的整体融合式的设计。 其课程目标是让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统一的基于普通课程框架的学习与学业评价,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读写、计算等最基本概念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应在尽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基于普通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和维持他(她)们可接受的学习水平和机会。 课程的“通用设计”------参与普通课程的策略 课程“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指的是让包括那些面临障碍风险或有障碍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一种课程设计方式。

它源于建筑领域的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其核心意旨是:所有的产品与环境的设计,应能使本产品或环境最大可能地便于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使用,而尽量不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的调整或其他补充性的专门设计。

“通用设计”的特征一

学习信息的多样呈现:同一学习内容可以调整、替换为不同的学生可以感知的方式,以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特征一—信息的多样呈现

“通用设计”特征二

学习反馈的多样表达:学习表达的运作机制是可以变通选择的,学生可以以自己喜爱的、可操控的方式对学习内容做出反应。

特征二——学习反馈的多样表达 “通用设计”特征三

学习方式的多样参与:可以根据其兴趣匹配相应的互动模式,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与普通课程的课程变式

1.变通课程(Adapted Curriculum)

变通课程不改变课程内容的基础,以变通的式对普通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使学生能以感知、理解和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 2.增扩课程(Augmented Curriculum )

以某些方式对普通课程进行强化或扩展,它针对的不仅仅是普通课程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所必需的技能; 3.替代课程(Alternative Curriculum)

4

在普通课程的基本框架下,因为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对课程的内容、目标、学习水平进行替换、改变。 这就形成了以一个统一的普通课程框架为基础标准,然后根据每一个障碍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做适应性调整,实现个别化的教学。 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课程

特殊课程是指为了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而为其开设的课程。 特殊课程可能是为随班就读学生单独开设,而其他同班同学并不学习。 特殊课程一般在资源教室进行,或有资源老师、特教老师担任。

(1)视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 主要有盲文、生活指导、视功能训练、定向行走等。 (2)听觉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 主要是语言训练、沟通与交往等。 (3)智力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主要是社会和生活适应、语言训练、行为改变等。

(4)肢体障碍学生需要的特殊课程

主要是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融合教育的教学调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李泽慧教授

随班就读课程的构成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学习

一是通过设计和调整,在普通班级中,参与普通课程的学习。

一是通过评估和设计,在资源教室或其他场所,参与特殊课程的学习。 调整前必须考虑:

这位学生在这个学科领域里要达到哪些目标?这位学生的长处是什么? 此类课程与教学的调整是否能帮助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参与普通课程学习需调整的十个方面 经验一: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

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绕开或补偿学

生的认知缺陷,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的难度。

对于听障学生,可以多用文字、图片,甚至手语等来呈现教学语言;

对于视障学生,则可以通过放大的阅读材料、盲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 对于智障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实物、图片、视频、沟通板等来呈现学习内容。

不存在对所有的学生都是最好的呈现方式。实际上,对有些学生有利的方式有时反而会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可以提供多种方式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经验二: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指采取恰当的策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特殊学生认识、组织、理解

和记忆课程的内容信息。

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的策略有很多,提供先行组织者、以视觉的方式提供信息、提供学习指南和记忆帮助是几种常用的方式。

提供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正式学习某项内容之前,先提供一些教学材料以增强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间的联系。先行组织者可以以口语或书面语的形式呈现,但关键要使学生积极回忆已有的相关知识。

预习的指导(老师和家长的合作)

信息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括图表、模型、影像或数字材料等。

以视觉的方式形象地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信息、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并且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帮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步骤图。 《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

学习的指南是指提供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的清单。 《青蛙看海》的学习指南

1.谁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2.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 3.主角在故事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4.主角在故事中都做了什么?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0h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