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内部交流资料201003

更新时间:2023-04-22 11: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船舶(600150)价值评估报告投资导论:

2010年 3月

国家战略:21世纪是中国大崛起的时代,特别在航空航天及航海领域,为了国家能源战略及海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加大在海洋战略装备投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目前符合国家战略且短期没被市场挖掘的品种已很少,中国船舶(600150)是极特殊的一个,投资中国船舶实际上是投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及中国海洋工程,后期必然会被主流资金所扎堆,投资价值极大。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造船是集团的主业。在军船方面,集团几乎涵盖我国海军所有主战舰艇和军辅船装备。在民船方面,所建船舶符合世界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适航任一海区。2008年集团总资产达到1531亿元,净资产312亿元,营业收入763亿元,净利润55亿元。集团提出2015年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的目标。

1、核心业务彰显竞争力国内最大造船企业,具有央企及军工背景。公司主业兼具造船,修船,造机(核心配套)三大业务的控股型上市公司,并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核心民品主业上市的平台。

2、出口复苏预期露生机我们预计2009年全年行业出口降幅约20%,明年行业出口增速将超过15%。集装箱、船舶制造、港口机械公司因为出口复苏已显露生机。

3、海洋工程谋求新增长2009年初,国家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2015年后海工装备将成为中船的支柱业务之一。

4、年报预期暗藏高分配公司今年三季报每股未分配利润以11.0397元高居榜首,并以每股资本公积达 7.6353元,排名第五,成为最具有高分配潜力的A股公司,并且公司已经持续五年实行高分红。

5、资产整合与整体上市预期为实现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中船集团为全球第一造船企业的“531”目标,中船集团必须实行大资产整合,整体上市,中国船舶将承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海洋战略装备 3000-5000亿投资,在海洋工程装备将承接国家 800-1200亿的投资,为确保“531”目标实现,整体上市是必须的前题,我们认为整合平台最适用于中国船舶,我们预计可能性的方案为公司股价在 120元时进行高送配(10送 10),增发价定在 60元左右。未来完成军品资产的相关注入。综上,我们保守预计公司 2009年-2011年每股收益为 4.678元、 5.249元和 6.200元的预测,以最新收盘计算,对应动态市盈率分别为 16.7倍、14.9倍和 12.6倍,其估值水平在目前的 A股市场仍具有较大

的安全边际,内在价值为 105元,市场溢价估值为 180-220元。上调为“买入”评级。

政策篇:

国家多项政策促船舶工业快速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产量规模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三位,并呈现

出加速赶超韩日之势。中国的造船业经历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金时期,造船业迎来发展的历史

机遇。

由于行业景气度上升,国内造船业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国家为了支持造船业的快速发展,

先后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我们认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造船业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国家近年来政策一览

2006-8 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

2007-7 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9 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9-5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6 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中提到船舶工业发展目标为:2010年,自主开

发、建造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造船能力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

造船年销售收入1500亿元(其中出口1200万载重吨,出口值120亿美元)。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

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基本满足同期国内造船需求。2015年,形成开发、建造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年销售收

入1800亿元(其中出口1500万载重吨,出口值160亿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船用低、

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200台。

《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优势

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掌握重点产品关键制造技术,自主研发取得一定突破,初步形成能

够有效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军船配套需求的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船用配套设备产业供应体

系。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2009-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规划》明确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即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国产

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

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配套水

平提高;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规划》主要任务中有两项重要内容为:(一)

抓住钢铁、汽车等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二)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

工辅具、特种原材料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由

于种种原因长期进展缓慢,近些年来,甚至有降无增,出口船、远洋船的船用配套国产化率平均

仅占40%~50%,提高船用设备国产化率是我国船舶工业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主要标志。

《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为:一是船舶生产稳定增长,力争2011

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万马力;二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

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三是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

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四是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

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五是研发水平显

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六是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骨干船舶企业基本建立

现代造船模式。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包括:稳定船舶企业生产,扩大船舶市场需求,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修船

业务,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船舶企业管理。

国家非常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根据行业实际情况,不断推出新政策来扶持船舶工业。这对

于引导造船企业积极化解风险,确保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扩大船舶市场需求,起到了强有力的支

撑作用。

2006年以前,由于船市的火爆,带动了我国船舶企业较快地发展,这种发展更多地是依赖整

个船舶市场的火爆,而不是依赖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掩盖了船舶企业自身存在的很多

问题。当时,我国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发展模式过于粗放,可持续发展能力

差。国家适时推出行业长期发展规划,提高准入门槛,加大行业整合力度。

2007年,国家推出船舶“十一五”规划,重点提高船舶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总体来讲,我

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领域缺

乏原创技术,自主船型缺少国际品牌,关键配套尚无自主产品,船舶设计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储

备不足,造船管理技术落后,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在“十一五”期间,本规划纲要确定了船型技

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船用设备技术和现代造船技术这4个重点技术领域。

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直接波及到航运经济,而航运的不景气带给船舶业致命的

打击。船舶订单的大幅下挫、资金周转困难、交船期限不断延后等,船舶工业面临一系列难题。

根据调整规划,国家将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

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今后

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

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

在《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2009年,中国造船业全年造船完工量

首次突破40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首次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行业篇:

中国将进入建设造船强国关键期

“大危机时期往往是竞争格局大调整的时期,也是有竞争力企业改变竞争格局的独特机遇

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中国造船业由大转强的一次机遇,中国将进入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关

键阶段。”11月18日,在由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09上

海海洋论坛”上,中船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应邀发表“挑战与机遇——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趋势

分析”的主题演讲。

谭作钧首先向与会人士介绍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成就。他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造

船业快速崛起,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经济规模不断

扩大,利润总额大幅增长,国际地位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不仅在主流船型

上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在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方面也取得了重大

突破,成功摘取造船“皇冠上的明珠”——液化天然气船,能够建造除豪华游船以外的所有类型

船舶;管理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造船效率大幅提高,上世纪末中国造船效率是日、韩的1/10,

如今已提升至1/4左右;船舶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一批重点产品的研制取得突破,实现了大型锚

绞机、螺旋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及其曲轴等关键设备的自主生产。

对于当前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态势,谭作钧分析认为,市场需求形势严峻、产能结构性过剩、

深层次矛盾凸显是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市场需求上主要表现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

使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遭遇重大冲击,航运费率急剧下跌;订单需求大幅萎缩;船舶价格大幅下

滑,船舶企业的履约交船风险加大。随着航运市场的萎缩,以及船东和船厂融资困难的增大,一

些船东要求修改合同、推迟接船、撤单,甚至提出弃船。根据国内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10月至

2009年8月,中国被撤销的船舶订单累计达到181艘、607万载重吨,约占2009年8月底手持船舶订

单总量的3.2%。而在产能问题上,由于国际船市需求明显减少,全球造船业呈现出整体性的产能

过剩,中国造船业也面临更大的压力。这表现为,近3年国内造船基础设施能力成倍增长,已建

成的5万吨级以上船坞、船台产能是2003年的8倍。不过,我国造船企业主要从事常规船舶建造,

而在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方面的设计与建造能力严重不足,国际市场占有率仅

为10%。同时,中国船舶工业的产业集中度、自主创新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船舶配套业发展

相对滞后的局面亟待改变,在制造技术和造船效率方面仍然有着较大提升空间。

关于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机遇,谭作钧强调,世界造船业面临重新洗牌,世界造船中心加速

转移,中国仍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同时,由于国内宏观环境、融资环境更为

有利,中国船舶工业迎来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时机,这为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

实现低成本扩张乃至国际并购创造了机遇。

展望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前景,谭作钧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将保持“三

足鼎立”格局,韩国造船业整体实力仍将保持领先地位,中国造船业份额将继续扩大,“韩、中、

日”排位将向“中、韩、日”演变。从总量看,中国实现赶超韩国的目标可能会加快。目前,中

国手持船舶订单量已经超过韩国,今年初以来新接订单量更是远高于韩国。从综合竞争力水平来

看,韩国的优势地位仍将得以保持。由于中国将进入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关键阶段,造船行业的

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

升,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造船与配套业发展进一步协调。对于后危机时代国内竞

争格局,谭作钧认为,中国造船业国内多极化格局还会进一步延续,两大船舶集团公司在高技术、

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地位将进一步提升,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区域造船业集聚效应将

进一步增强、区域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他特别指出,上海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造船中心,尽管

在总量上面临江苏以及华南地区的竞争,但是在产品档次、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会进一步

增强。同时,上海还应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谭作钧最后表示,按照“五三一”发展目标,中船集团公司正在打造世界第一造船集团,并

将努力实现规模领先、科技领先、效益领先、管理领先、人才领先的“五个世界领先”目标。在

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崛起过程中,中船集团公司已连续3年三大造船指标均居世界第二。今后,中

船集团公司将继续实施创新做强的发展战略,切实做好生产经营、内部管理、重大工程建设、产

品研发、海工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推动我国早日成为世界造船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海军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按国务院提请审查的预算报告,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

5321.15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371.16亿元,增长7.5%。美国著名的玛丽埃塔学院中国项

目部主任萧雄义曾在美国俄亥俄州媒体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对海上通道安全的日益关注,中国领

导人将打造蓝水海军列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内容,海军所获军费预算占到了解放军总预算的

30%。中国有1000多艘商船和油轮每天要穿越危险海域,中国的海上贸易量也不断增加。中国的

海上商业利益到2008年底已超过8000亿美元,另有超过60%的石油进口需要通过海上运输。为了

保护中国的商业海上通道及增强中国对近海领土主权,中国势必加快海军建设。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亟待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

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国际上通常将其分为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

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包括各类钻井平台、

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

据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场规模达3000亿美元以上,年均300亿美元。2007年全

球海洋工程新增订单同比增长约27%。随着深海油气田的开发速度加快,世界范围内对适合深海

作业的浮式生产系统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国际海事咨询公司(IMA)估计,2008-2013年全球需要建

造130-158套浮式生产系统,总投资高达650-810亿美元,其中80%的投资将集中在FPSO(浮式生产

储存装臵)。

海洋油气生产设备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导致该行业门槛较高。目前海洋工

程设备研发几乎全部掌握在欧美和日本,但中下游生产领域正在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

美国在海洋工程技术设备及研发方面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市场50%为

美国的跨国公司所拥有,休斯敦是全球海洋工程及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研发中心。日本在油气开

发平台、海洋工程结构、石油管材及平台配套设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韩国以价格低廉、交

货迅速、质量上乘等优势在手持订单数量上全球领先,特别是2007-2008年,承接了世界上近一

半的海洋工程平台项目。新加坡赢得了众多欧美国家石油钻采平台制造、FPSO改装订单。

我国深海油气田的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主要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井、开采、

生产设备和人才资源。我国东海和南海区域的油气资源中远期有较大的商业开发价值,故未来对

半潜式、深海FPSO/FSO等浮式生产系统有较大需求。

目前中海油是我国海上油气开发的主力军,2008年12月国资委批准了中海油总额高达2000亿

元的投资计划,预期用10-20年时间在我国南海建成年产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产能。未来5年计

划需要新建55座海洋油气平台、6艘FPSO、4个陆地终端,还需配臵大量海上起重船、铺管船等,

年均海洋油气设备支出在90亿-105亿元人民币左右。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介

绍,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中,未来5年,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

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

在国内,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家央企依靠技术、人员和资金实力,占据

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

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代表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

最高水平。但我国深海海洋工程装备仅处于“船壳建造”时期,缺乏研发、设计、总装及总承包

的能力 ,大型FPSO、半潜式平台等仅仅能够进行船体(壳体)制造,需要拖至其他国家进行总装。

公司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打造世界第一造船集团

作为军工集团公司,8年来,中船集团公司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始终把完成军工任务、服务

国防事业作为头等大事。在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军工任务的同时,中船集团公司认真贯彻“军民结

合、寓军于民”方针,大力发展民品。在多年的实践中,中船集团公司感到,作为市场竞争的主

体,必须紧紧抓住民品发展,研究市场规律,适应市场竞争,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转入科学发展

的轨道。这既是中船集团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

体现。

一、瞄准世界第一,抢市场、上能力,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是中船集团公司一成立就开始研究的问题。发展目标是关系中船

集团公司跨世纪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是团结和鼓舞广大职工共同奋斗的重要基础。

制定发展目标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前瞻性,要能发挥指引方向、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中船集团公司成立后,经过酝酿,正式提出了“五三一”奋斗目标,即,在2005年、2010年分

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

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对于要不要提“世界第一”,能不能提“世界第一”,一开始是有不同意见的。但中船集团公

司党组认为,从成立那天起,党中央、国务院就对中船集团公司寄予了厚望。作为企业集团中的

国家队和船舶行业的排头兵,中船集团公司必须树雄心、立壮志,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大有作为,

必须努力成为世界第一。而且,中船集团公司不仅要在造船产量上成为世界第一,更要在造船水

平、造船效率等核心竞争力方面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五三一”目标提出后,有不少人提出质疑,甚至有人讥讽这是“吹牛皮,乱放炮”,

还有人主张“慎提第一造船大国”,其理由似乎也不无道理:中国造船业虽然多年排名世界第三,

但只是在世界造船“马拉松”赛第二方阵中稍稍领先,与处于第一方阵的韩国和日本两大造船强

国还有相当距离。中国连造船大国都算不上,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第一造船大国呢?

“五三一”目标及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是不是像1958年“超英赶美”一样,只是一个不切

实际的口号?

事实上,“世界第一”的提出,一方面,是中船集团公司历史责任所在,另一方面,也的确

是经过认真研究的。

公司认为,中国造船业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

物质基础。中国造船业继续实现较快发展,有一系列有利条件,成为世界第一并非遥不可及。

一是有市场。船舶工业作为重要的航运和海洋开发装备制造业,直接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

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

间。

二是有优势。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向低

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工业基础较好,恰

好具备加快发展船舶工业的综合优势。

三是有条件。我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历经磨炼,积累了宝贵的

经验,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完全可以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1世纪头20年是中船集团公司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解

放思想,乘势而上,瞄准世界第一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中船集团公司重点抓了两件事:

一是抓市场,抢订单。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船舶订单就是船舶企业的“粮”,

是船舶企业的生命线。造船产量要成为世界第一,船舶订单首当其冲,或者说船舶订单首先要成

为世界第一。几年来,中船集团公司狠抓市场研究,加强大客户管理,积极开展市场经营,接单

量迅速增长。1999年成立当年,中船集团公司手持船舶订单328万吨,此后接单量连年增长,2002

年手持船舶订单达到507万吨,2003年达到1163万吨,2004年达到1308万吨,2005年达到1662

万吨,2006年达到3330万吨。目前,中船集团公司手持订单量已达5000万吨,生产任务已排至

2012年,为今后5年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抓建设,上能力。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是中船集团公司成立后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工

程项目。中船集团公司对外高桥造船基地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致力于打造“世

纪精品”。从1999年10月开工建设起,外高桥造船基地实现了“建厂、造船、育人”三同步。

经过短短3年多的时间,2003年建成当年就完工船舶50万吨;2004年交船122万吨;2005年交

船217万吨;2006年交船312万吨,成为国内第一大船厂;2007年交船353万吨,再创历史新

高。

在成功投资建设外高桥造船公司之后,中船集团公司紧紧抓住上海、广州等城市布局调整的

机遇,分别在上海长兴岛、广州龙穴岛争取到12.5公里岸线资源,并规划建设投资额超过200

亿元的长兴、龙穴等软硬件条件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造船基地。目前,长兴一期工程三条

线均按计划节点提前实现开工造船,长兴三号线首制船已于2007年5月22日下水,12月18日

实现交船,标志着经过两年半的建设,长兴第一条生产线全面打通,其建设速度前所未有,意义

重大。龙穴基地造船、修船区建设也已全面展开,今年3月将正式开工造船。目前,中船集团公

司正在积极开展长兴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久之后,长兴二期工程建设也将展开。从1999

年一个30万吨级大坞都没有,到今年将拥有9个3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坞,中船集团公司造船能

力从200万吨提升到1000万吨以上,到2010年将达到2000万吨,相当于目前世界第一造船集

团韩国现代重工的造船设施规模,为中船集团公司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抢接订单、扩大能力的同时,中船集团公司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生产,全力提高造船产量。

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中船集团公司造船产量每年以百万吨级的高速度增长。1999年成立之初,

中船集团公司造船产量不到100万吨,2001年就达到209万吨,2004年达到357万吨,2005年

突破500万吨,2006年突破600万吨,2007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达到655万吨。中船集团公

司先后提前1年和4年时间跻身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行列。2006年,中船集团公司造船产量、

接单量和手持订单总量三大造船指标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韩国现代重工。日本最大的今治造

船集团已经被中船集团公司甩在身后。2007年,中船集团公司三大造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二位,

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加明确。

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改革管理模式,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

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明确以后,另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中船集团公司面前,即,作为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宏伟目标?通

过学习研究国际一流大公司,特别是日、韩先进造船集团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公司感到,要

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必须打破原船舶总公司时期下属企业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格局,建

立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全新的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

围绕这一问题,中船集团公司党组在总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讨论。

这次讨论活动前后持续了1年多时间,有些会议争论得十分激烈。最终,中船集团公司上上下下

就集团公司管理模式问题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中船集团公司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集团,

出口产品占80%以上,具有市场国际化、经营国际化、标准国际化和竞争国际化的特点,要竞争

过日、韩先进造船企业,就必须形成集团合力,充分发挥集团优势。集团公司管理模式改革的方

向是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运营模式。按照这个思路,中船集团公司决定推进“四集中”,即,

对各企业经营、采购、研发和资金等业务进行集中管理。

经营集中,就是各骨干船厂不再负责民船经营,该项工作统一由集团公司开展,各单位经营

人员集中到集团公司办公,彻底改变各企业分散经营、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

采购集中,就是集团公司成立物资部,统筹管理集团公司船用物资采购工作。各企业不再设

采购部门,除低值易耗品外不再开展采购业务。

研发集中,就是集团公司成立研发中心,集中研发力量,面向全集团公司,从事关系集团公

司全局的关键性、具有市场开发前途的新船型开发工作。

资金集中,就是以中船财务公司为系统内资金统一管理、运作的平台,把中船集团公司下属

的重点企业资金集中起来管理,加强对各企业的资金存贷调剂和监管,形成集团公司的“内部银

行”。对于军品资金,集团公司设立专门账户,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四集中”在推行中难度很大。因为这几块业务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甚至个人利益,业务

的调整必然要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但公司坚信,只有改革,才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出路;不改革,

只有死路一条。公司也深知,改革的难度在“人”,阻力也在“人”,因此,解决问题的出路也在

“人”。

为此,中船集团公司启动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创新工程”,即,系统内领导干部的交流与培

训计划。几年来,中船集团公司干部交流达到数百人次,所有企业总会计师全部轮换,干部培训

则全员覆盖。为推进采购集中,中船集团公司甚至把骨干企业采购部门全部撤销,采购人员全部

集中到集团公司物资部办公,通过干部调动破除本位主义。中船集团公司还决定,企业主要管理

者的工资由集团公司核定发放,逐步形成在集团公司调配下的“职业经理层”。此举大大促进了

企业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这些努力,集团公司企业领导干部实现了由“企业人”向“集

团人”的身份和思想转变。改革难题迎刃而解。

为进一步抓好“四集中”,中船集团公司还在上海成立了由年轻领导干部组成的上海工作委

员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常年坐镇指挥,贴近生产经营一线开展工作。

经过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四集中”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集团公司上下联系更加紧

密,利益更加一致,信息更加畅通。如船舶订单的承接,通过经营集中,市场研究更加深入,经

营风险大幅降低,经营策略更为灵活。几年来,船舶经营实现跨越式增长,承接订单屡创历史新

高。二是强化了集团公司管理控制能力,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如,通过采购集中,集团公司在保

证船厂物资供应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2006年全年共节约采购成本3.2亿元。再如,通

过资金集中,集团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近年来,集团公司投资上百亿元的长兴工程、龙

穴工程建设基本没有贷款,全部由集团公司内部调配解决。

回顾集团公司通过“四集中”推进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历程,可以说,公司的方向是正确的,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这项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从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来看,

从集团公司全面实现“五三一”目标、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要求来看,从与国外大集团先进

管理模式的对比来看,目前还只是起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中船集团公司仍将坚定不移

地把这项工作推进下去。

三、坚持市场化发展之路,筹划核心民品主业整体上市,构建集

团公司跨越式发展新平台

发展需要投入,需要资金。作为传统国防装备制造业,多年来,船舶工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

投入。中船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思考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在探索如

何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公司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国家的投资,就很难实现做

大做强这一战略性目标。世界上许多大公司的发展历程表明,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借助资本市场

力量发展自己是一个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中船集团公司成立之初有3家上市公司:以船用低速柴油机业务为主业的沪东重机;以中小

型船舶建造为主,分别在上海交易所及香港联交所两地上市的广船国际;以钢结构、船用液罐及

船配业务为主业的江南重工。但这3家上市公司涉及的都不是集团公司主营的大型船舶建造业务,

如果依然仅仅着眼于这3家上市公司,无法解决利用资本市场服务集团公司核心民品主业发展这

一问题。为此,集团公司决定,把集团内一些条件成熟的造船主业优质资产整合在一起,到香港

去发行H股,借此实现集团公司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

对于这一重大战略举措,中船集团公司党组是经过反复考虑的,因为整体上市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让企业享用资本市场的盛宴,同时也为集团公司带来了控制力削弱的风险;它既为企业带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集团公司提高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不要走这条路,敢不

敢接受考验,中船集团公司党组反复讨论,多次专题研究,最后决定,上!因为党组坚信,走市

场化发展之路的方向是正确的。

2006年初,一个代号为“海洋之星”的资本运作项目在中船集团公司秘密启动。党组要求,

方案运作要在严格保密的同时征询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指导意见,要认真听取有关专业机构的意

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当时党组的想法是,设立一个新的空壳公司,把资产质量较好的沪东重机、

外高桥造船公司、澄西船舶修造公司和文船公司4家全部收购后,去香港H股上市。党组召集各

相关企业负责人开会,表明了推进集团公司资本运营及整体上市的决心,要求各企业领导统一思

想,胸怀大局,不要因为股权转让等问题影响集团公司资本运营大计。在集团公司的强力主导下,

“海洋之星”项目推进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方案几次调整,但仍然理顺了目标企业的资产关

系。到2006年底,中船集团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方案报送国资委等中央8部委审批。就在除证监

会外的7个部委已经会签完毕时,中国股市再次发生重大转折。证监会希望优质的大型国有企业

先在国内上市。在这种情况下,中船集团公司再次对核心民品主业整体上市方案进行部分调整,

决定以沪东重机为主体,通过定向增发,把原来的目标企业注入到沪东重机,等于是借壳上市。

该方案上报各部委审批后,一路绿灯,直至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船舶工业股份

有限公司,最终形成了构建中船集团公司核心民品主业的资本运作平台。

从“沪东重机”到“中国船舶”,中船集团公司核心民品主业整体上市进展十分顺利。集团

公司内部母子公司的协调联动机制,在这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应该说,这和集团公司目前在经

营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集中程度,再加上执行力比较强有关。经过“四集中”改革,集团公司干

部职工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2007年8月1日,“沪东重机”正式更名为“中国船舶”。8月6日,“中国船舶”股价迅速

攀升到每股200元,成为国内第一只股价突破200元大关的股票。10月10日,“中国船舶”再次

刷新中国股市记录,股价摸高至300元。以增发后的股本计,“中国船舶”总市值已超过1200亿

元。

通过这次整体上市,中船集团公司初步建立了今后进一步打造世界领先造船旗舰上市公司的

资本运作平台。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中船集团公司将大型民用船舶制造业务、修船业务和船用

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业务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业务运作主体。在该主体中,既有协同效应又

有价值链的延伸,优化了集团公司的业务结构,增强了集团公司的行业地位,拓展了集团公司的

发展空间,已初具控股型上市公司的雏形。

这次整体上市进一步规范了中船集团公司管理。这次整体上市后,随着业务结构、业务规模

的变化,公司的章程、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大大促进

了集团公司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中船集团公司在人事

管理、信息披露和财务管理等方面都要更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有关规定运作,这对集团公司总部的

管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这次整体上市还充分保护了国家、企业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实现了各方共赢。此次注入上市

公司的资产按收益法评估有较大增值,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定向增发完成后,集团公司持

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增多,控股地位进一步增强。此外,由于方案制定过程中保密性较好,停牌前

没有造成股价异动,既确保了控股股东以合理价格锁定发行价格,又充分保护了广大中小股东的

利益。

当前,作为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备受市场关注,自然地,也有很多评价、议论。有一

种说法:“中国船舶”是中国股市最大的泡沫。我们不知道依据何在,但我们想说的是,“中国船

舶”业绩优良,前景广阔,它的市盈率在目前的A股市场并不算高。应该说,这样的股价比较客

观地反映了它的投资价值。

核心民品主业整体上市后,中船集团公司向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集团又迈了一大步,但同时也

面临一些新问题。因为整体上市涉及的问题,很多是没有经历过的,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这

其中包括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募集资金的使用,如何尽快度过磨合期,等等。整体上

市募集资金不是最终目标,仅仅是实现中船集团公司“五三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中国船舶”

将被努力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力争使中船集团公司尽快成为世界

第一造船集团,促进我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

四、对标国际先进造船企业,狠抓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生命线。作为军工集团,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样是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同时,经济效益也是公司瞄准世界第一,加

快发展,改革管理模式,坚持走市场化之路等各方面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中船集团公司具体抓了四件事。

一是对标国际先进造船企业,找差距,明方向。世界船舶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大型造船企

业之间的竞争,中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面对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先进造船国家的大型造船企

业集团。为此,中船集团公司选择排名世界前列的日、韩先进造船集团,如日本的三菱重工、韩

国的现代重工作为对标研究对象,精心设计对标指标体系,从企业规模、企业素质和制造技术水

平等方面展开全面对比分析,在人均造船产量、成本利润率、典型船型建造周期、精度控制、下

水前完整性等各个方面一项一项对比,一项一项找差距。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船集团公司与世

界先进水平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反映集团公司优强内涵的企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方面,集团

公司应该重点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是引进先进造船管理系统,一步到位,实现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为提高生产效率,在传

统造船企业努力转变造船模式的同时,中船集团公司决定在新建的外高桥造船公司直接引进先进

造船管理系统,立足高起点,实现新厂新模式。关于外高桥公司如何建立造船模式,一开始是有

不同意见的。一种是,全面引进韩国CIMS造船管理系统,认真学习韩国先进造船管理方式;另

一种是,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现有成熟管理方式为主,逐步改进。第二种意见讲的外高桥公

司实际情况就是指:外高桥公司是新建企业,人员素质千差万别,如果全面引进韩国先进造船管

理方式,万一首制船建造出现问题,将出现巨额亏损,加之还贷压力,很可能引发建成即破产的

严重后果。面对这种情况,中船集团公司党组并未立即表态,而是由集团公司年轻干部分成两组,

就两种意见再次进行大讨论、大辩论。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讨论,中船集团公司就此问题形成了一致意见,在外高桥公司全面引进

韩国CIMS造船管理系统,部门设臵、管理机制全部按照韩国CIMS系统的要求建立,包括建设执

行力文化。方向定了,接下来就是执行。应该说,执行的难度,或者说困难是非常大的。因为外

高桥公司虽然是新企业,但干部职工都来自传统造船企业,工作经验、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已沿

袭多年,现在引进韩国CIMS系统,相当于让所有职工重新学造船。尽管困难很多,但中船集团

公司坚定推行韩国CIMS系统、建立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决心始终不变,强调一招一式学习先进,

要革命,而不是改良。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决策,对中船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引

进韩国CIMS系统后,外高桥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很快,造船周期一艘比一艘短,并迅速达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船市高涨,外高桥公司又利用不断空出的坞期,插进高价船,创造了批量

化造船的规模效益。2005年外高桥公司实现利润2亿多元,2006年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2007

年实现利润继续翻番增长。外高桥公司的发展也为中船集团公司长兴、龙穴等新建造船基地建设

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中船集团公司其他船企转换造船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树立了榜样。

三是精干造船主业,缩短管理链条,彻底清理小公司。由于历史原因,中船集团公司成立之

初,二级企业下面有许多三级、四级甚至五级子公司,普遍存在管理层次过多、链条过长、管理

不到位等状况。这些小公司往往是“跑冒滴漏”的源头,是企业亏损的出血点。为了彻底清理小

公司,止住出血点,中船集团公司果断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减少中间层次,

“拆庙搬神”,实施扁平化管理。几年来,中船集团公司三级及三级以下小公司减少了300多家,

其余200多家全部完成了清理、整顿工作。

四是评优奖优,创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抓管理,促效益,说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干部职

工的积极性,要靠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首创精神。2006年,中船集团公司经济效益超亿元的企业

有10家,集团公司授予他们“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2006年度经济效益十佳企业”荣誉称号。

2007年,中船集团公司超亿元单位增加到了16家,集团公司继续给予表彰。对于为集团公司完

成军工任务和促进发展与改革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导干部,集团公司给予重奖,颁发纯金质奖章,

最重的达到1公斤,个头比奥运金牌还大。这些做法反响很好,大大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为集团

公司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忱。

管理是细功夫、慢功夫,但威力无穷。中船集团公司成立8年来,凭借抓管理的决心和恒心,

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99年,中船集团公司实现利润仅8000万元,2001年突破2亿元,2004年

突破3亿元。此后,经济效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2005年,中船集团公司实现利润突

破12亿元,2006年达到52.16亿元,2007年达到140亿元以上。应该说,这两年中船集团公司

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得益于船舶市场的空前兴旺,但这并非主要原因。不久前,中船集团公司对

2002~2007年造船业务的经济运行质量进行了专项调研。根据测算,对于近几年中船集团公司经

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管理的加强和造船产量的提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船价拉动的

效益还未完全体现。今后几年,随着生产设施和规模的明显扩大,中船集团公司整体的经济规模

和生产总量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去年10月底,在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之后,中船集团公司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及时召开

了第六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集团公司成立8年来的工作,研究提出了今后8年发展与改革总的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经过8年发展,中船集团公司已经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指导今后工作的核

心是创新做强。创新做强,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扬已有成绩,在进一步做大的同时,在发

展方式上更加注重创新,在发展战略上更加注重做强。中船集团公司提出了今后8年两步走的奋

斗目标: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1118”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

实现利润140亿元以上,完成造船产量1800万吨,造船产量将接近2006年造船产量的三倍;第

二步,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全面实现“五三一”目标。同时,集团公司在经济规

模、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实现新时期新的跨越式发

展。

五、公司生产能力一览

1、较强的设计科研能力

CSSC有较强的科研技术力量,拥有我国著名的综合造船设计开发研究机构中国船舶及海洋工

程设计研究院在内的九个科研机构,能够从事各种民用船舶、军用船舶及系统、海洋工程、船用

设备的设计开发、造船工艺技术、精密仪器测试、造船标准化、软科学的研究以及工程设计、监

理等各项业务。

研究领域

截止至,2009年6月统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共申请专利741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07

件,申请国外专利2件。授权专利332件,其中发明专利67件。集团内自实施专利331件,许可他

人实施1件,实施专利新增产值9.2亿元。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并实施的“液货船槽形舱壁的加强结构”发明专利,应用在

该公司38000t、38500t、39000t等船舶产品中,其舱容大,船舶稳性好,工艺简单的特点深受国

内外船东青睐,目前已手持该船型建造合同25艘,创出了品牌效应,为企业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

益,带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并实施的“区域造船总段合拢对接方法”发明专利,已

连续成功地应用于公司承建的5型18艘船舶、16000DWT化学品船、74000DWT散货船、76000DWT散

货船、16000GT客滚船以及500吨大型液罐,年增产值约6000~9000万美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

益。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拥有并实施的“散货船燃油储放装臵”发明专利,避免了船舶碰撞

造成舷侧结构破坏时的燃油泄漏,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船舶的设计理念,降低了船舶总纵向弯曲

力矩,有效减轻船体结构重量,节约了能源。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目前已承接的88条散货

船都采用这一设计,其中32条船已交付使用。由于这一设计即环保又节能,船东对此设计很满意,

使用情况良好。增强了我国大型船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风洞

水洞

风浪流水池

研究成果

2001年至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国防科技奖励155项,

省部级奖励59项。获奖项目均在各自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推动了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各

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34000吨大湖型散货船开发、设计和建造,上海船舶

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研制的35000吨级浅吃水肥大型散货船(上海型、广州型)的研制,正茂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超大规格船用锚链制链成套设备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08所研制的16500立方米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研究开发分

别获得2000年和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合作完成的70000吨大型自卸船研究、

开发项目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上海卢浦大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O八研究所、广州文冲船厂参与完成的先进疏浚技术装备研发及

产业化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1800t冰区加强型化学品/成品油船是广船国际自主创新研发和建造的国内迄今最大吨位的

冰区加强型油船,该船是专门针对气候寒冷的波罗的海和北海的特殊海况要求所设计,技术含量

高,满足全球造船业所公认的高等级“瑞典一芬兰冰级1A*”要求。该船在1米的碎冰层中可来去

自如,即使面对厚达250毫米的冰层,船身也可以实现自行航行。该船不仅在冰区航行有优异性

能,同时在夏季航行也具有优越的经济性能。其特有的船体线型设计已申请我国及国外发明专利,

其中我国知识产权专利局已授权。

该船的成功研制,为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首制船交付船东后,随即投入冰区营运,据船

东反馈,冰区航行的船日租金比夏季运输高出2倍左右,为客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凭着本船

优秀的综合性能,到目前已与来自瑞典、丹麦、意大利等三个船东签订了共12艘船建造合同。通

过批量系列船效应,船型优势、客户化优势,提高广船国际的市场竞争力,为做全球造船行业灵

便液货船市场领先者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为公司成功推出满足CSR共同规范的高性能50500t

和39000t船型,迅速取得多个船东共30多艘船的合同订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企业带来良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合作研制的“15万吨浮式

生产储油船(FPSO)” 是由原油处理工艺设施、兼顾海上采油平台的公用系统、外输油系统、储

油舱区、海上生活模块和单点系泊装臵等组成;是一项投资额巨大、技术综合、系统接口复杂的

海洋石油开发关键项目。

该公司承接的番禺4-2/5-1 15万吨FPSO是世界上第二条台风不解脱型FPSO,同时由于进行了

模块与主船体的一体化优化设计,采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中央控制系统、最合理的模块支墩设计

以及完善精确的FPSO内转塔式单点系泊安装工艺,使得本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该FPSO已经于2003年10月4日正式在番禺海域投入使用,并成功出油。

番禺FPSO项目的成功建造,使我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开发方面增加新的品种,有利于船舶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生产方

法,使预舾装率达到70%以上,缩短了建造周期,用17个月完成了该项目的建造,创造了在FPSO

建造史上的奇迹,因此,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列为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有鉴于此,2005年3月1

日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代表蓬莱油田项目合作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

油有限公司与该公司在北京签订了一艘30万吨FPSO船的建造合同,合同金额达2.3亿美元。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五代 “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即标准76000吨巴拿马

型散货船),利用CFD技术优化线型,进一步突破原有结构设计布臵框架,结合新的IACS关于散货

船安全性的要求。目前,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已承接比利时、伊朗、中海、中远等公司16

艘76000吨巴拿马型散货船的建造订单。

计算机辅助设计

2、较强的军用舰艇建造能力

CSSC具有较强的水面舰船和潜艇建造能力。近年来建造完工并交付使用的新一代导弹驱逐

舰、导弹护卫舰、综合远洋测量船等大量现代舰船,大大推进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这些舰船,

在1997年中国海军舰队两次出访美洲四国和南亚三国时,展示了中国新一代舰船的丰姿,壮军威

国威,也充分反映了CSSC舰艇的研制水平。CSSC建造的舰船还远销亚洲、非洲众多友好国家。

导弹驱逐舰

导弹护卫艇

远洋航天测量船

综合补给船

导弹护卫舰

导弹快艇

导弹护卫艇

训练船

近海巡逻船

3、多品种、多档次的民用船舶

CSSC建造的民用船舶品种从普通的油船、散货船到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学品船、滚装

客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自卸船、豪华游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高速船以及海洋工程等,形

成了多品种、多档次的产品系列,并创出“中国江南型”、“中国沪东型”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这些船舶在满足国内航运部门需求的同时,还出口到包括美国、德国、挪威、英国、新加坡、

香港等世界重要航运国(地区)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船东赞誉。

出口欧洲的1600米车道客滚船

建造中的LNG船

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

5668 TEU集装箱船

7100 TEU集装箱船

1236 TEU快速集装箱船

22000 立方米乙烯液化气船

30万立方英尺冷藏集装箱船

35000吨成品油轮

18000吨化学品船

110000吨双壳油轮

72000吨油船

53800双壳散货船

74500散货船

自卸式散货船

30000吨多用途重吊货船

175000吨好望角型散货船

1万马力拖轮

耙吸式挖泥船

18000吨半潜船

121车位滚装船

高速水翼客船

小水线面双体交通船

2600吨双臂杆起重船

79米 豪华游艇

4、海洋工程产品

150000 dwt 浮式生产储油轮

张力腿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

自升式平台

平台生活模块

5、钢结构产品

上海卢浦大桥

广州会展中心

国家大剧院

上海国际F1赛车场

LPG贮罐

上海科技馆

6、专业的修船服务

修船是CSSC的主要业务之一。拥有先进坞修机械化设备和各种试验、测试设备,能够从事从

一般海损坞修到大工程改装修理,从一般老旧船舶检修到新型、大型、专用船舶修理,从一般设

备维修到全船设备更新等各种修理业务。还建立了数十家世界知名品牌船用设备维修服务中心,

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以质优价廉、快速准时的服务,在国际修船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上船澄西10万吨浮船坞

被烧毁的船修复前

被烧毁的船修复前

被烧毁的船修复前

被烧毁的船修复后

高空作业车

文冲船厂15万吨修船干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02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