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父”情结

更新时间:2024-03-11 1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审父”情结

作者:乔雪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0期

摘 ; 要: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先锋”姿态登上文坛,陆续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等中短篇小说,给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余华前期具有强烈先锋色彩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始终把“父亲”形象作为重点书写的对象,对“父亲”持有强烈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在他的先锋小说里,传统文学中“父亲”的权威地位和高大形象被解构,而是走向两个新的向度:丑化父亲和父性缺席。本文试图通过余华笔下这两类“父亲”形象的研究来探索余华“审父”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丑化;失父

中图分类号:I207.4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0-0009-02 父权家长制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中,父亲是家庭权威和伦理的象征,在整个家庭中最具威信和尊严,父亲不仅意味着血缘上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意义符号,是子女精神支柱与价值取向的化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从政治经济、伦理秩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父亲”都拥有了绝对的支配地位和权力。“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这就导致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尊父”“畏父”情结。中国文学步入现代阶段后,“父亲”形象的书写虽然已发生变化,“封建家长”的身份使他们处于被批判的境地,但仍未跳出传统的束缚,只是刻画了他们身上某些不近人情、刻板保守、严肃冷酷的性格特征,突出他们是伦理经济秩序的掌控者。但总的来说,父亲还是家庭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家庭经济和精神的支柱,父亲对子女的爱也往往是含蓄深沉的,而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已经被彻底撕下神圣权威的外衣,丑陋不堪、凶恶残暴、无耻下流等成为他们经常被书写的特征,他们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对妻子、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也没有仁慈之心和关爱呵护,父法世界已经解体。要么父亲直接在家庭中缺席,子女处于失父状态,只是借用母亲的口吻叙说父亲的一二。余华的先锋叙事,俨然将“父亲”打入了地狱,从权威——专制——丑陋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余华小说具有强烈的“审父”情结。具体来说,余华通过丑化“父亲”和父性缺席的写作方式来颠覆和消解了传统父亲的崇高和神圣形象。 一

父慈子孝是我们对父子关系的一贯印象。而余华先锋小说中“父亲”高尚的形象完全被解构和异化,他们与子女没有精神交流,对子女的态度是冷漠、厌恶的。《四月三日事件》中的主人公与父母之间沟壑难填,父亲的不满、严厉又让他充满失落感,孤独又束手无策。他感到自己是作为一个障碍横在他们中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父亲”在“我”十八岁那天让我出门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却没有告知我路上的残酷和危险而直接将我推上未知的世界,“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父亲只是秩序的操纵者。对“父亲”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00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