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编)0917

更新时间:2023-08-18 12:09: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三编 贵州各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

一、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贵阳是贵州省首位度极高的中心城市,以占全省不到5%的土地、大约1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4的地区生产总值、1/3的财政总收入,集中了超过1/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基础,历史体制形成的文化生产力按地方行政级别配置的现状,交易场所、创意人才等产业要素向中心城市的天然聚集性,使贵阳市成为全省的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中心。贵阳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艺术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等为主体,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并呈现出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势头;郊区较为封闭的喀斯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群落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共同组合成宝贵的文化资源;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求,为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造就了贵阳市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机遇。贵阳市应当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探索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快体制改革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发挥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区的聚集效应,依托全省,服务全省,把贵阳市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要素中心,资本、人才、信息、创意、研发、总部的汇聚地;文化产品生产中心和交易中心;文化消费市场(人群)的集散地。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和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品品牌,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后续支柱产业,把贵阳建设成中国西部特色文化大市,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一)文化资源状况

1.自然旅游资源

贵阳市境内喀斯特地貌奇特、风光秀丽、温泉众多、森林环绕,夏季旅游气候优越,形成了“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著名旅游品牌。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贵阳拥有大量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红枫湖,是湖阔、湾秀、岛奇的高原湖泊;开阳南江峡谷、香火岩、紫江景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地貌,集奇峰、异洞、危岩、急流、飞瀑于一体;花溪天河潭景区,河流蜿蜒,山岩嶙峋,瀑布成群,水洞旱洞纵横交错,浓缩了各类型的喀斯特风光。全市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8个,国家4A级旅游区 2个,国家 3A级旅游区 2个。贵阳市属黔中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约为15.3℃。另外,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四季无风沙。从气温、降水、风、光照等要素综合考察,贵阳气候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旅游度假、消暑避寒的好地方。贵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 314万亩,灌木林面积 10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 34.76%。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使贵阳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避暑之都”等殊荣。

2.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土家等 50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15.4%。全市农村地区有 81个乡镇,其中民族乡 19个。居住在贵阳的众多少数民族,其衣食住行均各有特点,民族文化成为贵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贵阳交通环境较为封闭,纯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保存,原生性文化特征明显。至今还保留着的诸多传统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建筑等,已成为发展贵阳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例如,贵阳世居少数民族有着图腾崇拜、巫术、乐舞等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民间祭祀和歌谣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岩画、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地戏等艺术形态。由于贵阳地理构造的特殊性,造就了贵阳少数民族屋居的独特性,如木质结构的小青瓦吊脚楼、整体石材结构的民居等。贵阳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首推苗、布依等少数民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族的节日,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对歌,吹芦笙、木叶,跳地戏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活动丰富,特色鲜明,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体现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3.红色文化资源

贵阳市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泛文化资源,包括长征、抗战和文化名人、红色遗址等。现有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处。息烽集中营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息烽集中营旧址和玄天洞于 1997年修复开放,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建成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该馆与息烽集中营旧址同时被中宣部等 13个部委确定为全国 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目前贵阳市最大和开发相对完整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此外,黔灵山公园麒麟洞、开阳双流镇等处,曾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被羁押之地,也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贵阳市现有革命遗址及纪念地60余处,据2003年统计,有37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址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除“息烽集中营”、“省工委旧址”、“达德学校”等遗址条件较好外,其余较多遗址及纪念地现状不容乐观。如1935年、1936年,中央红军及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曾在马头寨设立指挥部,但由于疏于管理,很多遗留物已经被毁坏。再如坐落在贵阳市中心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虽于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时隔20多年仍未修复。

4.历史文化资源

自晋代始,历代封建王朝均在贵阳设置县治、府治。从元代建城算起,贵阳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贵阳目前尚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碑刻、岩画、悬棺葬、套头葬等历史遗存。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参与编撰《康熙字典》的周渔璜,清末“戊戌变法”中坚力量之一的吏部尚书李端棻,曾任湖广总督、军机大臣、“洋务运动”领军人物之一的张之洞等,都曾经在贵阳居留活动。明、清两代贵阳云集过“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三鼎甲,一探花”等科举时代的俊杰。抗战时期,竺可桢、张孝骞、李四光、茅盾、巴金、丰子恺、田汉、徐悲鸿等文化名人也曾在贵阳生活过。这些名人活动遗迹,使贵阳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底蕴更加丰足。贵阳文物古迹遍布各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甲秀楼,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现已成为贵阳的标志性建筑;黔灵山弘福寺,是贵州佛教第一大丛林;王学圣地——修文阳明洞,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2006年,贵阳有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文昌阁、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马头寨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青岩古镇。花溪的苗族挑花刺绣、乌当香纸沟的土法造纸手工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作用。目前,贵阳市已修复开放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23处、市级文物单位38处。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阳市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08年,贵阳市文化产业总产出63.37亿元,实现增加值24.3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3%。

1.广播影视业

贵阳市广播影视现有企事业单位包括贵阳人民广播电台、贵阳电视台、贵州广电网络;公司有贵阳市分公司、贵州良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阳广播电视村村通维修中心、贵阳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贵阳一民影视艺术中心、贵阳音像发行社共 8家;国有电影放映单位 9家、电影民营企业有 13家,其中正常营业的国有和民营电影放映单位有 8家。2008年全系统实现产值 3亿多元(包括民营电影企业),其中国有广播影视产业为 2.67亿元。自 2005年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来,贵阳市广电系统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资产重组,整合贵阳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组建了贵阳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规模经营, 2008年又参加了全省广电网络整合。贵阳市电台、电视台成立了广告公司,实行广告社会化经营,每年以 12%的速度递增, 2008年分别创收 7000万元和 4000万元。与此同时,转企改制工作也逐步推进,如贵阳市音像社转企工作已完成相关工作程序,即将成立有限公司,企业经营范围拟向文化传媒、物业管理等方向发展;贵阳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改制问题已列入议事日程;贵阳市甘荫塘影剧场已纳入市电影放映单位合并重组。贵阳市广电系统积极培育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电视台控股的贵州百甲电视购物有限公司已于投入运营,联合有关部门成功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举办 2007年购房节, 2008年投资合作拍摄的两部 60集电视剧前景良好,贵阳一民影视培训中心的影视培训业初见效益,市网络公司积极开展增值业务,专业频道用户目前已拓展到 5万户。近年来,贵阳市电影产业发展趋势较好,通过政府引导,培育市场,电影放映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共有电影放映厅 29个,座位数 2970个元, 2008年实现票房收入 3600万元,占全省总票房的 60%左右。此外, 2008年还成立了贵州新兴世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公司组织了 54个农村流动数字放映队,对全市 1166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年放映 15000场次以上。2009年,已将贵阳市市属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进行合并重组,成立贵阳影业发展总公司,通过整合有效资源,打破传统经营方式,拓宽市场领域,提高国有电影放映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2.新闻出版业

贵阳市新闻出版业拥有各类经营单位(市管) 1343家。其中:新闻传媒单位 1家;印刷企业 192家;复印、打字单位 358家;书报刊发行单位 296家;音像制品发行单位496家。印刷业、发行业经营单位(市管)的资产总额达 55142.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8963.58万元,上交税金 3615.33万元,创利润 5061.2l万元。其中,印刷业、发行业(市管)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地方生产总值近 1%。贵阳日报社 2006年广告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跻身于全国百强媒体排行榜,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2007年贵阳日报社组建成贵阳报业集团,拥有自己开发的先进的网络采编系统和国际一流的印刷设备,研发成功报纸发行管理系统、广告管理系统、报社大楼到印务中心虚拟局域网连接、远程传送和制作技术等技术软件。2008年经营性收入1.8亿元,2008年底固定资产总值达2.5亿元。贵阳日报、贵阳晚报全年发行总量突破9000万份,期发行量逾30万份,已覆盖全省68个县。集团形成了以《贵阳日报》为龙头,《贵阳晚报》、《健康之友》报、《新世纪体育报》、《旅游休闲报》五张纸质媒体和《贵阳手机报》、《贵阳娱乐体育报》两张手机报以及《贵阳日报 数字报》、《商品评介》杂志和《金阳时讯》网站为支撑的“八报一刊一网站”的传媒规模。2008年6月,还成立了“新闻报刊发行物流有限公司”、“新闻旅游有限公司”、“新闻物业有限公司”,打造文化旅游、物流配送、物业管理、软件开发、房屋租赁、商业活动等多元产业集群,开始朝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一业为主、多业相辅的发展目标迈进。在出版物发行业中,创立于1993年的本土民营发行企业——贵州西西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市管出版物发行公司中的龙头,其现有销售网络跨越省内贵阳、遵义、都匀、安顺等四个城市,营业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员工200余人。2006年,其仅在贵阳市内的5家门店的销售产值就达1500万元,占贵阳市管出版物发行单位销售产值的16%。贵阳市邮政报刊图书销售公司则是国有出版物发行业的龙头,2006年销售产值达4102.2万元,占贵阳市管出版物发行单位销售产值的42%。同时,2005年从江苏引进,2006年建成开业的非直营连锁出版物发行单位——贵州万卷书城有限公司,2006年以528万元的销售产值排市管出版物发行单位前十位。此外,《花溪》杂志发行量达到了10余万册;美术馆开办各种艺术门类的展览年均100个以上;贵阳作家协会整合互联网资源,创办《青果》网络杂志,月均点击率上万人次。印刷业包括印刷企业和复印、打字单位,目前已成为贵阳市新兴文化产业。截至2006年末,贵阳市印刷业经营单位共有550家。年末平均人数5184人,主营业务收入为47016.13万元,上交税金3089.22万元,创利润3740.57万元。其中在192家印刷企业中,有专项印刷企业5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61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71家。年末平均人数为4411人,资产总额45096.2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5715.62万元,上交税金2986.94万元,创利润3157.32万元。其中,最为典型的企业代表是由永吉印务、贵州圣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云商印务有限公司、贵州雄润印务有限公司和贵州一佳印务有限公司,整合成立的烟标印刷企业——贵州永吉印务有限公司。公司拥有一整套印刷设备技术能力以及从设计、印刷、后加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各方面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资产达到1275亿元。

表 3.1 贵阳市图书、报纸和杂志出版情况

2001年 2006年 2008年

图书出版种数 896 996 1482

总印数 12767万册 9394万册 10355万册

报纸出版种数 31 28 44

总印数 24889万份 25724万份 35100万份

杂志出版种数 85 75 88

总印数 1194万册 1293万册 1420万册

3.文艺演出业

贵阳市共有专业艺术院团 4个,文化演出公司 1家,即贵阳市京剧团、贵阳市杂技团、贵阳市歌舞剧院、贵阳市艺术中心和贵阳市演出公司。四大院团共有演职人员 450人,2006年,共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 132场(次),营业收入 98万余元。四家专业院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团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商业演出, 2006年共开展各类商演 435场(次),收入 173.57万元,同比增长 263.11%。市演出公司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文艺团体来筑演出, 2006年收入 210万元,同比增长 141.37%。以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文化传播机构,积极探索和建立演出营销机制,拓展与省外、国外的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引进了 49台 127场国内外的优秀剧节目,为丰富贵阳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中心自创的大型儿童舞台剧《白雪公主》在全国 l0多个城市进行巡演数百场。民营企业为贵阳市艺术演出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民营控股的文化经营企业,也是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单位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独家取得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海内外演出经营的代理资格,目前在海内外商演逾 500场,观众达 50万人次,对推动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8年成立的贵阳市交响乐团(贵阳爱乐乐团),是中国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投资组建的职业交响乐团。星力集团每年投入 1000万元作为乐团的专用经费,政府提供演出场地、训练场地和乐器设备,并每年投入 200万元为群众购买 80场公益性演出,是全新的“企业出资,政府支持”的模式,被中国权威音乐报刊《音乐周》称为“贵阳模式”。

4.文化旅游业

贵阳市旅游业保持了连续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居全省首位。随着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市借助“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名片,重点打造“避暑季”活动品牌,大大提升了“爽爽的贵阳”在全国享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贵阳避暑旅游经济大幅增长,促进了贵阳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6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03%;接待海外旅游者13.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89%;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0.97%。规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如青岩古镇保护修复、保利温泉文化城、阳明文化园区等,使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成效显著。青少年艺术表演大赛、花溪之夏艺术节、白云国际风筝节、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推动了贵阳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5.民族民间工艺品业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主要集散地,承载着全省民族民间艺术品供需信息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交换和产品营销的使命,吸纳来自全省各地州市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尚无贵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中,纳入行业协会会员数为45家,贵阳的会员单位有21家,占会员总数的46.67%。贵阳现有民族民间工艺品13类、42个品种,花色款式数以千计。经营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多为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为公司加农户,经销点主要集中于北京路一带。其中,规模、影响较大的有:黔粹行,以经营贵州石雕、根雕、蜡染、刺绣、特色食品及地方药材、小工艺品等为主,主要面向旅游市场;黔艺宝,以开发、生产、经营银饰、蜡染、蜡画、刺绣、石雕、木雕等为主,主要面向旅游市场;金凯利工贸有限公司,是贵阳最大的工艺美术品生产企业;仰阿莎苗艺厂,主要经营苗族民间手工艺品:苗绣、苗银、泥陶哨、蜡染、苗族布艺,其苗绣及贵州民族手工艺品网站,在贵阳市工艺美术业中具有一定行业影响。此外,贵阳市把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和展示基地,举办了多项文化旅游商品展销活动。

6.动漫游戏业

2007年,“贵阳数字动漫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成立,该产业园位于白云区白云南路,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贵州省首家以动漫为主导,涵盖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软件服务和动漫人才培训的特色产业园区。随着产业聚集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动漫创作、网络游戏、衍生产品生产等一条龙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及以动漫、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格局。作品与贵州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描述大量贵州风土人情,宣传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2009年,入园企业已达 18家,其中,动漫创作、制作和网络游戏企业 12家、软件企业 3家、数字电影媒体企业 1家、设计工作室 2家,从业人员近 500人,产值超过 1亿元。目前,各企业经营顺利,园区产品和作品得到广泛关注,部分优秀企业和优秀作品已在国内动漫界崭露头角,园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此外, 2007年至 2009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及中国卡通艺术节 AYACC在贵州省贵阳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该活动由于定位准、国际影响大、专业化特征强、在业内和国际动漫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中国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专业动漫赛事。两届活动邀请到了来自亚洲、欧美 36个国家和地区 70位国际顶级动漫大师和专业协会代表。以专业程度高、专家大师多、涵盖面广,创下了国内动漫活动之最。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三)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1.经验总结

按照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贵阳市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近年来,贵阳市始终注重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创新,贵阳市文化产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领导高度重视。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贵阳实际,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任期目标,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实实在在地抓实抓好。此外,还将文化事业纳入全市“十一五”规划,按照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要求,努力做到经济和文化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力求经济、政治、文化均衡发展。为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市委宣传部设立了有独立编制、纳入财政预算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各区(市、县)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激活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体制改革的对象主要针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演艺等行业。在新闻出版方面,科学划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把经营部分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面向市场搞好经营,贵阳日报报业集团的建立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在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方面,逐步将其转制为企业,对市属专业艺术院团进行整合重组,把原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整合为现在的“两团一院一中心”(京剧团、杂技团、歌舞剧院、艺术中心),成立了艺术表演团体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对专业艺术院团的退休人员实行集中管理。在专业艺术院团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实行新的人事与分配制度,试行“团长负责制”,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内部管理和分配机制的改革,在一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定程度上改变了剧团过去只看场次、不看收入等固有观念,促进了艺术生产的发展。

壮大骨干企业。采取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办法,壮大现有骨干文化产业。以贵阳广电网络传输服务业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06年以前,贵阳市同时有贵州有线网络和贵阳有线网络以及区县网络,市场混乱。2006年4月,贵阳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打破了省、市广电网络行政分割,通过网络资产的整合,构建了集约化管理、高效运营的新模式。由过去单一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行业网,提升为可承载多项业务的综合信息网络,从而成为贵州省最大的信息基础网络之一。从2006年10月起,电视节目从40余套模拟信号增加到100多套数字信号,年底公司还完成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扩容和15万户城镇居民数字电视用户转换,实现创收6000余万元,并于2007年完成全市所有55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整体转换。贵阳广电网络传输服务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贵阳海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海信”牌机顶盒中标后,产品将面向全省、西南各省市乃至全国1亿多有线电视用户的大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公司每年将带来数亿元的销售,增加2000万元以上的财政税收和1000多个就业岗位。

打造艺术精品。艺术作品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贵阳市精心打造了一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又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艺术作品,面向市场、吸引投资。这样不仅解决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同时还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了精品的剧目就有了优秀人才事业的舞台,成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事业平台。以京剧《范仲淹》、《巾帼红玉》、歌曲《最亮的星、最好的人》、方言喜剧《酸酸甜甜的杨梅》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节)目先后荣获中宣部、文化部等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全国蒲公英奖”、“群星奖”及省、市各项重要文艺大奖。2006年推出大型杂技《西游时空》、现代京剧《盘江屋里人》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不仅弘扬了先进文化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此外,贵阳市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着重对乌当区香纸沟土法造纸工艺、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手工技艺、文琴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打造出具有贵阳浓郁民族风格的文化产品。

2.存在问题

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纵向比成绩喜人,但是横向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同周边城市相比较,贵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贵阳市 2007年文化产业总产值 55.48亿元,占全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市 GDP的 2.93%,而相邻的湖南、云南、四川等,同期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均超过 4%。因此,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对文化产业认识不深。随着贵阳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除了原有的艺术院团之外,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其发展势头亦是迅速的。但是文化产业意识尚未完全形成,许多文化产业行为更多的是被动适应市场,难免出现种种弊端。同时由于理论研究不充分,对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规律缺乏研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是很清楚,许多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得不到有效指导和支持,迟滞了文化成为产业并进入市场的步伐。而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性生产方式,形成了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争取投入轻计算产出等陈旧观念,集中反映在对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依赖思想严重,因此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才与匮乏与科技落后。在贵阳市文化系统中,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特别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性人才。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比较低,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十分有限,从而导致文化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文化产业准入制度、投资渠道、财政税收政策还存在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印迹,凸显出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活力不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贵阳文化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贵阳文化企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少。亟须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集团,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展示贵阳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

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足。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贵阳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可以市场化的部分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处于低级阶段,发挥价值不够,缺少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此外,贵阳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社会文化资源存在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省、市文化资源分割,没有形成合力。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1.优势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00年以来,贵阳市先后投资7.5亿元资金用于各种文化设施建设。先后新建或改建了贵阳大剧院、艺术中心大厦、贵阳影城、国艺大厦(贵阳京剧团)、甘荫塘文化综合楼等一批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结合金阳新区建设,还积极筹建劳动人民文化宫、广电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杂技艺术宫等文化设施。其中,贵阳大剧院总投资4.38亿,是贵阳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最多,设计最先进、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完善、功能最齐全、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一座标志性文化建筑,是一个集各类演出、电影放映、餐饮、客房、培训、办公会议、商场、地下停车场、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实体。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区域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些设施也可为文化产业所共享。此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开通的高速公路包括贵阳——遵义、贵阳环城高速南环线等。一大批连接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公路改扩建和路面硬化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现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的厦蓉、沪昆、汕昆高速公路贵州段和贵广快速铁路、长沙经贵阳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贵阳至成都客运专线和贵阳至南宁铁路专线,这使贵阳通往全国7小时快铁交通圈建设正在加快变成现实。贵阳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开通了贵阳赴台的直飞航线和航班,这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台湾市场,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依托快速交通网,进一步深化了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的合作,巩固了贵阳、桂林、昆明空中“金三角”合作,推进了广州经桂林、贵阳、昆明到东南亚的经济合作交流圈的规划建设,把贵州文化产品纳入到新的世界级文化市场中。

表3.2 贵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2001年 2006年

艺术表演场馆 2个 5个

公共图书馆 9个 9个

博物馆 1个 1个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 12个 12个

街道文化站 36个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乡镇文化站 82个

中心地位不断巩固。作为贵州的省会,贵阳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省交通的枢纽,是航空、铁路、公路的交汇点;全省购物、娱乐和休闲活动的中心;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的中心;贵州境内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信息中心。因此,贵阳市已成为全省最重要、功能最为齐全的文化产业服务中心和文化产品集散地。贵阳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 2005年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14.72亿元,比 2004年增长 15.7%。 2006年和 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7.46亿元和 20.33亿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2.90%和 2.93%,比全国水平(2.45%)高 0.45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贵阳市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及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以及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文华剧作、文华新剧目、华表等 200多个奖项。贵阳市还充分发挥专业文艺演出队伍的优势,鼓励和调动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先后开展了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近 6000场次。同时各区县(市)也积极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出现了群众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的现象。这些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十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增长较快,促进了贵阳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增强。在财政政策方面,从 2007年起每年安排 500万元作为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并要求各区(市、县)财政比照市安排本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南明区、乌当区等区已安排每年从区财政拿出 100万元作为本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投融资渠道方面,实行公平准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筹建贵阳市文化产业园区,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税收方面,给予文化产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包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社会力量捐赠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经国家批准成立的报业、出版发行、电影、广播电视、演艺集团等方面均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土地扶持政策方面,允许国有文化企业或单位在符合城市规划、不改变土地批准用途的前提下,在原用地范围内按规划审定的方案进行建设。依法简化文化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并降低相关费用。

表3.3 贵阳市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情况

2001年 2006年

全市合计 2438万元 7074万元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艺术表演团体经费 1018万元 2058万元

图书馆经费 261万元 443万元

群众文化经费 349万元 986万元

文物事业费 61万元 405万元

其它文化事业费 810万元 3587万元

非公有文化产业持续兴起。贵阳市2006年从事文化娱乐业的个体经营户就达2253户,年收入16361.52万元,实现增加值l0741.52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2%;2007年规划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文化产业园区“贵阳数字动漫科技产业示范园”,吸引了18家省内外动漫文化企业入驻,当年实现产值64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表 3.4 贵阳市年度民营资本投资文化旅游项目情况

注:2009年数据为上半年统计数据。

2.劣势

产业结构不合理。贵阳处于“两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受市场经济发育迟缓、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基础设施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历史原因影响,对文化投入欠帐较多,文化基础薄弱,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现有文化设施远不能满足贵阳市360多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在贵阳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较低,并呈分散化小规模状态,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没有品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贵阳市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体育健身业、服装器材批发零售业和体育彩票的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发行,没有形成自己的服装器材品牌和企业。又如贵阳市旅游产业,由于结构不合理,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花费水平低,外汇收入少,旅游消费水平低,旅游企业规模小,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等。文化产业需求市场不成熟。贵阳市文化产业一方面表现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需求不足。受收入水平、消费风尚的影响,2008年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用于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仅占消费总支出6.8%,本地文化产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在实现大规模文化产品输出有困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旅游,将外地市场引入当地,才能在现阶段尽快拓展市场。而贵阳市是个不完善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链不健全,文化与旅游产业尚未有机融合,未能充分利用旅游引入的人流将其转化为消费市场。贵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但尚未走上以文兴旅,以旅扬文,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文旅一体化的道路,文化与旅游业发展难以有机结合起来。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不高,缺乏旅游与文化共生的平台,即未能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指导旅游、统领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未能用旅游承载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实现文化的价值。此外,旅游产业虽有不少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必将限制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3.机遇

政策环境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奋力实现文化崛起的目标,明确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建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财政扶持力度有所增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规划实施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后发优势大。随着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全力推进,以“中国避暑之都”为名片,打造独具一格“避暑季”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筑感受“爽爽的贵阳”,使贵阳市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更有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重大活动落户贵阳,增添了贵阳的城市文化魅力,避暑季期间来筑游客呈井喷之势,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多彩贵州”文化旅游活动不仅挖掘、保护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树立了“多彩贵州”这个广泛认同的文化品牌,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4.挑战

技术进步的挑战。数字化时代媒体多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以内容原创和信息增值为特点的数字产业时代的到来,这对贵阳传统优势产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文化企业运营模式、运行效率和管理理念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外部竞争进一步加剧。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全省地、州、市和外省的直接竞争。由于省际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贯通,贵阳作为市场集散地的地位会有相对下降,但集散的总量会大幅上升;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将逐步丧失,外地企业会挟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势进入。同时,由于交通改善,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将扩大,服务外延也将扩大,产业要素中心的地位有进一步强化的机会;市场开放是一柄双刃剑,别人进来更方便,自己走出去的机会也更多,寻求外部合作共谋发展的机会同样更多了。

(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1.总体目标

根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提升贵阳市作为全省文化中心的地位,建成西部特色文化城市”的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贵阳市将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为:进一步增强贵阳市作为贵州省文化产品、服务集散枢纽与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战略功能,重点扶持、优先发展旅游娱乐业、会展文博业、演出培训业、影视传播业、印刷出版业、动漫传媒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充分发挥贵阳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生态文明环境优势,突出“中国避暑之都”品牌效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建成体系完备、结构合理、竞争有序、市场繁荣的具有鲜明贵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文化资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源,全面推动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力争使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成为贵阳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努力把贵阳建设成为西部特色文化大市。

2.空间布局

在全市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引导文化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链,降低企业成本,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具体规划为:小碧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聚区、贵阳数字内容产业集聚区、贵阳会展产业集聚区、花溪文化旅游和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贵阳北部温泉度假喀斯特峡谷和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贵阳游憩商业集聚区、金阳白云文化产业集聚区、修文阳明文化产业集聚区。

3.重点发展方向

重点扶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发行业、会展与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休闲娱乐业、网络新媒体与动漫网游业、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业、奇石文化业九大文化产业。利用大型国际经纪公司的营销网络,借助西部文化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交易平台,打开外部市场。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全面整合,营造巨大的产业化平台,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确立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打造一批著名品牌。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文艺创作全面繁荣;以试点工作为突破口,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以基地建设为基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文化旅游业

充分彰显“避暑之都、温泉之城”文化旅游定位,以喀斯特地貌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轴,以青岩古镇文化、阳明文化、水东土司文化、贵阳古城文化为支撑,突出青岩镇、阳明文化园区、十里画廊三大亮点,规划形成多个文化旅游组团,构建贵阳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改变游客来贵阳只游山水不见文化的尴尬局面。以几个中心旅游景区为依托,通过构筑高效率的旅游框架和网络系统,把生态旅游、文物古迹游、民俗风情游等分散的景点串联成“线”,形成大的旅游区线路,把纵横交错的“线”编织成“网面”,以“点”带“面”,经过辐射扩散作用,发展旅游板块。打造民族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温泉旅游、阳明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文化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等文化旅游精品。

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及产品体系:以天河潭、南江峡谷为核心,喀斯特瀑布、溶洞、峡谷、石林、森林等精华景观为特色的喀斯特风光旅游产品;依托气候资源、地热资源以及环境优势,把贵阳市“中国避暑之都”的品牌做大做强,利用区域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湖泊、草原等优势资源和云岩、乌当、开阳、息烽一带丰富的温泉资源,重点打造贵阳“温泉城”,建设世界知名的以康体、美体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产品,把贵阳建成夏季避暑度假的圣地;依托乌江景区及息烽集中营,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与遵义红色旅游区联成旅游线路;拓展青岩古镇旅游范围,打造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依托核心景区和交通通道,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及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改进完善城郊游憩型、休闲度假型、以村寨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体验型等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完善乡村度假酒店等配套设施,积极发展深度乡村旅游;依托中心城市旅游资源,培育都市旅游产品,打造贵阳“午夜城市”,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地产与休闲社区,将贵阳建成全国著名的夏季会议城市,提供专业性的差旅管理、商务流程外包服务,引领生活性服务向生产性服务转化,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当前,旅游消费模式正在向回归自然、享受人生、休闲度假发生变化,崇尚个性化的自驾游、自助游、家庭游等旅游方式日渐兴起,部分游客由传统旅游向邮轮游艇、探险运动、康体保健等高端旅游转化。游客的构成更加趋向多样化,商务、会展旅游增长很快。要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发挥贵阳市生态、气候和山水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不断创新发展专项旅游,全力拓展商务会展旅游,进一步提升贵阳旅游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例如,随着省内游客旅游向郊区化、短期化发展,自驾车短线游将成为贵阳旅游消费新趋势。由于人们对双休日逐渐习惯和开发,旅游逐步从长线向郊区短线延伸,因此一日游、两日游这种短期的自驾游活动会越来越突出。人们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抛下一周的紧张和都市的浮华,自驾来到郊区吃农家饭,体验当地田园劳动,欣赏山水风光,可以满足他们追求自然、清新和纯朴的精神需求。又如,以温泉为载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成为贵阳市冬季旅游的消费热点。

构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贵阳旅游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旅游集散功能为主要依托,建设集旅游投诉、旅游咨询、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信息化、旅游推广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旅游商品、特色餐饮、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项目,加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通讯信息、法律制度等的建设,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形象,为游客营造良好的度假环境和服务平台。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2)广播电影电视业

打破不利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确立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合并“两台”,成立贵阳广播电视台,组建国有控股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总公司;进行机构改革,做好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撤、并、建工作,大胆推行一切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推动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和产业化经营,盘活现有资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稳妥地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广告经营市场化、文化娱乐频道(频率)市场化、制播分离市场化。积极发展三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广电资源优势,除着力抓好电视购物、移动多媒体、影视剧生产、影视艺术培训外,大力推进发射塔综合开发、旅游、文化、法律资讯服务等新业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广泛吸纳一批既有现代经营理念、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着力技术创新,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步伐,拓展有线广播电视增值业务,完成电台、电视台、监测站的全程数字化。

组建贵阳影业发展总公司,整合并扩展现有电影放映业务,采取收回经营场所、参股经营、融资等方式,建设运营新影院,扩大城镇影院银幕数量。贵阳影业发展总公司以资产为依托,通过市场资本运作,一手抓高端商业市场(影院管理公司),另一手抓大众消费市场(数字电影院线),形成以一级市场(城市影城)为主,二级市场(区、县影院)为辅的贵阳市电影市场格局。同时,总公司吸收市广电系统其它企事业单位投资和社会资本,改制成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形成以资产和电影发行业务为纽带,跨省区的贵阳电影院线公司。

(3)新闻出版发行业

以出版产业为核心,进行多元化业务扩展,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立足集团现有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资本运营意识,努力开辟安全有效的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提高资本运营水平。跨媒体经营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集团发展的主流。高度重视出版产业与相关文化产业之间的联合、渗透及互动而形成的新的文化业态,研究、探索出版与新闻、影视、动漫、网络等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开发,以最大限度占领市场,获得增值收益。随着集团发行整合、中盘建立、连锁经营启动,发行业务逐步向与读者需求相关的文化用品方向延伸,形成“图书+文教用品”的产品销售结构,依靠中盘建立后的规模优势,以低价策略和优质服务参与省内文教用品市场的竞争,快速增加发行系统的销售收入及利润。抓住大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力发展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大好时机,进行相应的市场研究和统一规划,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的经济型酒店、房地产、旅游业发展。结合集团的优势资源,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各项业务均要在集团总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中,以加强对新投资项目的管理,保障项目投资收益。通过引入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合资合作等,构建专业经营团队,建立业务运作模式;积极、稳妥地逐步介入经济型酒店、房地产、旅游等业务,提升产品和服务特色,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产品特色,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同时进一步提升现有进出口业务,探讨并形成自己的发展定位,加强核心优势的培养。加强核心能力培养,包括战略管理力、运营管理力、资源整合力、资本运营力、文化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核心能力的锻造对集团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建设集团的核心能力。一是通过加强内部培养,以培训、学习等手段,提升组织和个人能力;二是通过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和借助外部成熟的管理方法和资源,加强集团核心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建立能够促进员工学习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组织文化,形成长期有效的能力培养体系。此外,还有在提高企业技术竞争力、实施电子商务及数字化管理、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面努力。

(4)会展业与演出业

贵阳会展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特色。节庆与会展业是拉动消费拉动产业经济的引导性产业,不仅带动了举办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形象,还加紧了与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文化、经济交流,对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贵阳的会展业有着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便利的交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奇异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历史、绚烂的民族风情,都为贵阳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贵阳目前虽然还没有形成专业、高效的现代会展产业,没有形成成熟的会展市场,没有形成会展经济的产业链,没有建成完善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但节庆和会展业的结合,将带来新的产业形态,推动贵阳建设文化会都。转变办节理念,创新办节模式,提高节庆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关联渠道,通过创意策划、运作,推出具有标志性意义、国际化色彩浓郁、大众参与性强、综合带动力大、可持续发展的节事活动。深入挖掘贵阳体育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青少年运动会、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攀岩邀请赛、山水越野观光行、养生节等重要会展商务和赛事活动。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全球性文化品牌会议为主导,以重要的国际文化组织机构聚集为骨干,以文化会展经济为基础,形成集会议、展览、演艺、节庆、赛事、旅游、休闲、商贸活动为一体的区域规模。依托现代高科技网络与声、光、电等

贵州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各种数字技术,全面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将贵阳打造为包含文化会议集群、文化组织与机构集群、文化产业集群的西部文化会都。贵阳市演出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会聚全省舞台艺术精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演出业与旅游业结合,形象推广与产品营销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等方式,与国内、国际知名中介公司联合,通过其强势营销网络,打开国内外市场,并积极引导旅游演出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5)休闲娱乐业

进一步开发市外来筑旅游、公务、商务市场和市内假日休闲娱乐本土市场,分别服务于不同人群的的不同需求。增加休闲娱乐业的种类,如歌舞厅、夜总会、公园、高尔夫球场、健身房、茶楼、农家乐等,培育有序、规范的休闲娱乐场所。在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提高档次、突出特色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文化娱乐项目,提高文化娱乐项目的品味和科技水平。选择利用贵州“三线建设”时期的旧车间和厂房,借鉴国内外经验,将这些区域打造成富有现代气息的主题公园。如,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文化艺术的结合,融合贵阳卡酷动漫产业,打造新型的方特高科技主题公园。完善产品体系,以形象和品牌为载体,构建完整产业链,包括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玩具文具、动漫、少儿服装、娱乐设施等关联和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培育新的消费点和盈利点。建设城市游憩商业街区,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商圈,除满足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外,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利用广场、公园、文化街区密集的人流,以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条件为依托,通过持续的各类文化展演活动,将其打造成集视听艺术创意园、娱乐餐饮、休闲购物、文化展演、会议旅游等于一体的大众休闲娱乐聚集区。

体育健身业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通过休闲运动俱乐部形式,形成集运动、健身、休闲于一体,包括加盟连锁、会员发展、休闲旅游、教练培训、服饰经营、广告传媒等内容的产业发展模式。

(6)网络、新媒体与动漫网游业

着力打造贵州的信息门户网站,办好贵州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抓紧申请第一批省级网络电视台。要发挥省域范围内集中在贵阳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源优势,要努力探索新闻网站整合新模式,借助于省内重点网站的建设提升对外传播效力和影响力,运用产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zp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