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优秀8篇

更新时间:2023-03-27 04:5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篇一:《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一

崇古其实和崇洋一样,都是国人民族自信缺失的一个表现。

读经热表达的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普遍迷茫和困惑,前进的途中遇到了问题,就退回去,期望能够在古人刻在龟壳上,画在竹简上,甚至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的文字和图腾能够带来一线前行的光芒,即便不能,也至少可以给自己找点心理上的安慰:你看,我祖上是阔过的。

对于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研究整理、抢救保护都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甚至于重新绑上小脚,穿上绣花鞋走向倒退的路。不管是中国的、西方的,都是世界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是一切问题讨论的最终归宿。只有放下成见,从事实的本源出发去重新审视发生的一切,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才能重新树立坚强的民族自信。

曾经满怀崇敬之情看完了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看完才发现,原来中国式管理就是奴性化管理,教你怎么人情世故,教你怎么左右逢源,教你怎么欺上瞒下。跟Google的企业文化一比,高下立现。

现代化,不是西化,更不是食古不化。

篇二:《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二

近日偶得曾仕强先生主编的《中国式管理》一书,开卷得益颇多,掩卷有思良久,聊书一二,与诸君共享。

该书认为,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自全球金融风暴蔓延以来,一大批欧美企业纷纷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愈加感受到全球性经济萧条带来的阵阵寒意。在此轮国际经济危机中,一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顶礼膜拜的全球知名企业,在一夜之间如巨人般轰然倒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深刻的反思。

曾仕强先生在书中论述中国式管理的核心理论是: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中国式管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能极大地发挥个人能动性,有助于企业进入最佳发展状态。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源,便是《周易》。

《周易》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阴阳二性的分别、卦与卦不同系统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递进演化规律,系统和层次与环境间的互动(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规律,向人们昭示事物运动所包含的信息对称、物质阴阳平衡、能量守恒等以和谐为易理要旨的哲学,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按照系统科学原理,结构决定功能,易学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同理,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特征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变革,更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大背景,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建设起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方可塑造起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航。

篇三:《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三

中国式管理是对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运用,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所谓的“修身”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达到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沟通起来才会顺畅,毕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精简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流程,提高了部门的运作效率,这样才是管理的最优状态。

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西方思维则讲究以事为中心,国人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讲究法治,一切遵循制度办事——即使制度是不合理的,国人更买人治的账,只要是合理的,可以突破制度,即使没有制度也没关系,凡事讲究合理然后才合法。人治大于法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故而应努力追求制度健全。总之,制度永远都是不够的、是需要持续改良的。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特有的、不可颠覆的理念,我们讲求“情理”,先情,然后才是理,合情之后我们才来探讨是否合理。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检讨现有制度的缺陷,一方面不要全盘寄托于制度,更要懂得“动之以情”然后才“晓之以理”的艺术。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中才能领悟到其内在的深刻意义,本次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这门课程也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

篇四:《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四

观看完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教授的《中国式管理》之后,我从中收益到许多对我所学专业以及今后踏入社会从事工作的许多良言。同时也感受到了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将西学合理的转化为中用的“锦囊妙药”。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下面我来谈谈对《中国式管理》里的一些语录的看法与感想。

(一)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管理则是我们常用的交互主义

在观看《中国式管理》之后,我终于知道,世界上任何地区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的迥异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方式。虽然管理学上有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但是应用到实践中,还要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等。这就体现出了管理具有艺术性。当然管理学的理论作为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借鉴与辅助,也提出了管理的科学性。所以任何地方管理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而上述三地的管理方式,都表现出了当地人的价值观与社会观。美国式管理,体现了美国人以个人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追求民主自由,讲求理性和实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终实现的精神。日本是一个集体观念特别强的国家,在某些方面与中国文化有些类似,例如注重人际交往与礼仪等。同时日本人也是自负的,因此在日本是管理的过程中,个人的利益往往会被集体的利益所埋没。中国式管理则更多的采用了儒家思想的人际礼仪交往观念,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等。

(二)维持合理的不公平

真正的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即使父母对自己的亲生子女,爱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做的是取长补短,不是公平。西方人说:人生而平等;东方更注重:人生而不平等,因此我们努力就是尽量让人平等,所以叫合理的不公平。不是我们的民族不好,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更有深度。管理者一切求合理,必然合法,如果出现合理而不合法,便证明此法已不合理,有修订的必要,可见制度的适时调整,确有其实际上的需要。

(三)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以不变应万变是指用既定的原则,应付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出自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我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结出的经验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中国智慧的精华,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写照。中国人的变动性,是受《易经》的影响,一切都在变,制度在变,是非在变,标准也在变,中国人的生存力和应变力很强。中国人弹性相当大,有一种随机应变的心态。变得是衣食住行和娱乐,不变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只要心很正,意很诚,察颜观色并不是小人的行为。以不变应万变,用不变的原则,应付万变的现象,这就是经权。原则不能变,目标不能变,管理要求安人不能变,其他都是万变的。用这种不变的原则,来应付万变的现象,不管怎么变,都会命中目标。

中国式管理无论实际上有没有。这个观点的提出也提醒了我们要重视管理的艺术性。就像《中国式管理》里曾仕强所提的那样,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

篇五:《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五

第一次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提出中国式管理,这比从《易经》中学管理要好得多。

本书能够从中国文化和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自身的感悟和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对中国企业的老板领导艺术有很强的指导。

中国式管理主要侧重在民营企业老板的领导艺术方面,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则存在明显不足,没有给出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企业中管理体系的建立方法和特征。

中国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至少在现阶段,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建立基本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规则的习惯情况下,无论是法治,还是寓人治与法制,都是要建立规则,建立管理体系。

没有规则不是管理,漠视规则不是企业。

本书要看,但是要把中国式管理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工作要做,要能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没有找到更好的中国式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还是要学习、采纳、调整西方的管理体系来服务中国的民营企业。

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专业为企业提供:组织流程设计、绩效薪酬管理和管理信息化服务。

篇六:《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六

看完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觉得很有意思,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是非对错,都不是绝对的

很多人认为,一件事情,要么是对的,要么就是错的。这是西方思维对我们的一个影响。但在中国的企业里面,我们更容易听到的是也许是吧、可能是吧、差不多吧,这种模糊的话语,会让我们感觉到这些人没有原则,思路不清晰。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人思想的两面性:他说是的时候,有可能不是,他说好的时候,有可能是不好。对于这样的管理,就得周全考虑,尝试用第三种角度去看待事物。

2、合理和合法

西方讲究合法,一切遵循制度办事——就算制度或法律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他们也照样遵循;中国人什么事都是要讲究合理的,不管有没有违法或是违反制度,合理才是王道。只有合理的,才是合法的。

换句话说,中国是人治大于法治,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不好的,但在中国,只有这样才行得通。在中国,制度法律或制度是永远都不够的,而且要一直持续的改良。在中国,讲的是情、理、法,情理总是大于法的。合情之后才能合理,合理之后才能合法。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检讨现有制度的缺陷,一方面不要全盘寄托于制度,更要懂得“动之以情”然后才“晓之以理”的艺术。

3、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管的合理。为什么,因为中国式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而中国人,就是凡事都要合理。中国式管理,要明白人的重要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制度或法律,也是为以人为本而服务的。

制度是一种形式,“人“才是管理者心里时时要注重的东西,在管理人的时候,要会变通,不能死按规矩来,其实也就是要让人觉得合理。虽然我本人并不支持这种管理方式,但在中国,只有这样才行得通。

4、中国式计划

曾先生说,中国人表面上好像都没有什么计划,什么事情都说“看着办”,实则上中国人是有计划的,只是中国人的计划会经常地变更,所以只能看着办,他们才能及时地调整计划,这样才能符合不同时空的实际需求。就如同中国人的合理与不合理也是随时变动的一样。时空一改变,合理的标准就改变,计划也要改变。实际的管理中,我们是必须要有计划的,只有计划明确了,我们的目标才明确,工作才能明确。但我们的计划,不能太死,太刻板,太细致,我们要有回旋的余地,到真正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5、合理的不公平

西方人是讲公平的,就是一切按照制度或法律办事,不用考虑是否合理,加薪、升职等,只要是按照制度来的,就是公平的。中国人不讲公平,中国人讲合理,讲公正,其实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制定了制度,工作的时候,大家都着照制度做了,就都是“差不多”的,是否算优秀,得凭群众的,领导的感觉。

中国式管理,要做到公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就可以了,企业就安定了。但我本人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6、中国式开会

西方人,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但开完会之后,大家还是好朋友,好同事。但在中国不行,开会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开完会之后,大家就各怀鬼胎了,私下报复的事也是会发生的。这其实是个“面子”问题,国人最讲究的就是面子,有了面子,啃窝头也甘心。

所以我们还是比较接受会前私下里沟通,会上不议,大家呵呵一番,互相留个面子,会后再私下沟通,私下沟通还得讲究言辞,但即使关起门来吵一架,出了门还是勾肩搭背一团和气的,因为没有失面子,一切好商量。达成共识,再找领导汇报,互相再推推功劳,如此你高兴,我高兴——领导最高兴。

7、得人心者得天下

脸红脖子粗,纵使有理有据,争赢了,别人也会消极抵触,甚至给你下套子,最终还是办不成事情。所以平日为人处事,务必需要处处顾及面子,讲讲私交,感情好了,我吃点亏帮帮你也无所谓,乐得落个人情。

得人心者,得天下呐。

8、推、拖、拉

三个动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等看吧”、“再说吧”,轻易化解许多难缠、难办的事情,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办成事情。

篇七:《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七

通览曾老先生的《中国式管理》,总的来说,有一定的实用意义,该理论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西方个人价值理论融入管理事务的一种具体应用。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具体应用,无外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展开和运用,其个人价值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人为主的基本理念。但通读之后,即便再理解深刻,也只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就事论事的具体浅表性问题,对管理领域内的一些本质问题仍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中国式管理》尽管也触及了一些管理领域内的实质内容,但其主要内容还主要更像是管理经验的文化性总结。

十呆车的《虚实善恶论》认为:只要有固定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管理,就存在政治,管理就是政治,管理是政治的一种通俗性、模糊性说法。管理如同政治一样,都是生存于某一相对确定利益空间内不同属性的人们经各种形式的属性竟合,优势属性人群对劣势属性人群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属性优势作用力——权力,在权力的作用下,所有人被迫或自愿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采取统一行动以维护和发展整体利益的所有社会活动;管理如同政治一样,必须全面遵循客观逻辑规律而运行,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管理。所有基本客观逻辑规律组成了一个逻辑规律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辩证逻辑规律、形式逻辑规律、善恶逻辑规律。

十呆车狂言:读通读懂《虚实善恶论》,再看所有管理之类的说辞,必有“登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为,《虚实善恶论》就是当代《道德经》。

篇八:《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篇八

看了《中国式管理1》的VCD,觉得讲得很有道理,自己对里里的内容很感兴趣,可能是里面讲的都是人,而自己对人又十分感兴趣,所以看完后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自己不单只要了解里面的内容,更要精通并能运用里要的精髓,要向曾教授学习,全面的深入学习,掌握他的思想体系和模式,这也自己的个人成长和事业的发展都很有帮助。还是这句话,要定下心来,始于足下,全力行动!

以人为本

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注重人情的国民族,人情有时比法律更重要和管用。而人情是感性的,没有一个标准,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所以中国人是复杂的,中国人的言行会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事在人为。要了解和分析好中国人的特性,这个中国人的特性就是中国人的人性。只有对中国人的人性掌握好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否则很可能好心做坏事,做力不讨好。掌握好中国人的人性才有可能做到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了解中国人的人性。要了解中国人的人性就必须全面详细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中国人的性格。

中庸之道

正因为中国人性格的复杂,没有一个标准,中国人的言行会随时间和场合的变化面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为人处事的公式,如果真的说有就是中庸之道了。而中庸之道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合适,只要为人处事做到合理就是把事情做对了,就是符合中庸之道。但如何才算是合适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还是要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具体如何求如何下药,就是人的工作了。就要看人了,就如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师父会有不同的做法,结果也会不同。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找到合适点,不走极端,要做到中庸之道,找到合适点就要把准脉,然后对症下好药。所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提高把脉的能力和下药的水平。要提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外,更重要的人在行动中多实践,增加临床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zg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