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

更新时间:2024-01-16 16: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写 作 提 纲

题目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

总论: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克己奉公的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本论:

一、诸葛亮的神人形象

1.1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 1.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代表。 1.3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严正的典范。 1.4诸葛亮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是清官的楷模。 二、诸葛亮的缺点和不足

1

三、作者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3.1诸葛亮的品德修养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最高境界 3.2用他的政治理想和作为教育人 3.3用他的军事才华鼓舞人 3.4用他的气质风度感染人

结论:诸葛亮是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

2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

***

内容提要: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他是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是一个让人们万世景仰的英雄人物。

【关键词】诸葛亮

智慧

忠贞

严正

廉洁

一、诸葛亮的神人形象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克己奉公的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心怀天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他辅佐刘氏,力图复兴汉室。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六出祁山,北图中原,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呢?

1.1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

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三个方面来展现:

1.1.1他是传神的军事家。

陈寿说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②。而在《三国演义》里,作者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以决定刘备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

4

面的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他与周瑜共同商定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且又能借来实行火攻的决定性的东风。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盟军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设空城计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打心理战,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进退自如,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不得不使司马懿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1.1.2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并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进兵南中,和抚夷越,执行民族政策,安定了后方。

5

1.1.3他是伟大的发明家。

诸葛亮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可巧运粮草的“木牛流马”和神秘的“八阵图”、造射杀力极强的连弩,还发明了神奇的孔明灯。

1.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代表。 只因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刘备复兴汉室的理想。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公元223年—公元234年),这十二年里,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平定南方之后,他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谆谆告诫,并慨然表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在外有强敌,内有弱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做出了非凡的业绩。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仔细安排退军部署,推荐自己的接班人,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在这最后一次巡视军营中,他怀着无限的遗憾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尽显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不妨我们再比较一下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都是托孤大臣,权倾一国,司马懿设计除掉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把

6

持朝政,为子孙夺得帝位奠定基础,而诸葛亮功高却不震主,他虽然大权在握,却非常懂得自制,从来没有出现过对权位的欲望。这都表明诸葛亮已成为封建统治者以及士大夫阶层宣扬封建忠顺思想、巩固其统治的典型代表。

1.3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严正的典范。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被人们一再传诵。然而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主动上表,请求“自贬三等”,勇于自责的精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诸葛亮喜爱马谡,让马谡守街亭。马谡却自作主张,终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第一次北伐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严守军令,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并诚恳叮嘱部下:“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④

此外,作品插叙了之前被诸葛废黜的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亦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

1.4诸葛亮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是清官的楷模。 诸葛亮的廉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4.1教育子女,淡泊明志。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他从不娇宠,而时刻牵挂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

7

的前夕,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与此相比之下,现今高官们,哪个不在为子孙谋利呢?

1.4.2丧事简办,薄葬山中。

他在弥留之际,“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报,不须器物”⑥。简单得像一个普通百姓。他要求把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1.4.3俭约成风,影响后人。

诸葛亮教导“俭以养德”,对部属影响颇大,一时俭约成风。身为宰辅,位极人臣,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的最后阶段仍坚持原则,力行俭朴风气,其高风亮节实为可贵,其俭约之风令人敬仰。

二、诸葛亮的缺点与不足

前人对诸葛亮的不足谈论的很多,但我想着重谈一下他最致命的一个缺点:事必躬亲、不知社会分工——因为这直

8

接关系到蜀国的命运。当然这也是诸葛亮本人对蜀汉忠心的体现。但他什么事都是自己亲自去做,不信任也不放心手下文臣武将甚至皇帝本人,以致蜀国的将领都是战场上的英雄,坐在大营里,只会听“丞相调谴”,不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唯一一次事后证实为上上之策的魏延的“径出子午谷”之策,也被他以冒险为由拒绝。而朝中的文臣也对这位远在前线的丞相有超强的依赖心理。

后果很明显,在孔明死后,军中无大将、朝中无能臣。 这尤其表现在对刘禅的培养上,因为这直接导致他死后蜀国国力骤降的落后局面。诸葛亮北伐时,刘禅已经21岁了,可诸葛亮却安排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掌管各项事物,安排是够仔细,可刘禅干什么呢?他只做一件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事实上什么也不干!

一旦诸葛亮死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想到了,他让蒋、费二人接替自己掌管朝政,刘禅仍是无事可做,直到这二人死了才真正掌管朝政。事实上,刘禅做了30年无权皇帝,却只管理了蜀国10年就被灭了,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终究瑕不掩瑜,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

9

心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三、作者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从《三国演义》全书来看,全书共二十四卷,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计一百一十三年,其中诸葛亮活动的二十八年就用了十四卷的篇幅,而其他八十五年的时间仅写了十卷,与其他人物相比较,诸葛亮在全书中占据了最大的篇幅,占有了最显著的位置,自然,这位躬耕山野的南阳士子,“出师未捷”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成了光照千秋的智慧之星,赢得了从市井小民到君王领袖各种人物的崇敬、倾倒和感叹。

这不禁令人深思,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究竟有哪些感人因素,从他出场征战至死,无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或许,他吸引的地方在于他的才智,也或是忠贞,但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其实,他身上的才智与忠贞都不是孤立存在,它还与其它性格要素:政治理想,品德操守,军事才华及气质风度等紧密联系,它们在一起构成了诸葛亮

10

形象的整体系统。作者通过大容量、多视野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可人可神的人物形象:

3.1使诸葛亮的品德修养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最高境界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幅草庐对联极为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诸葛亮从出世到至死,一生不慕虚荣、安贫乐道、克己奉公、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后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自出茅庐,火烧博望,投身于赤壁之战,随后平定西川,进军南中,全力治蜀,六届祁山,北伐中原,后半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晚年,在渭水前线,抱病巡营,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此外,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雅,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在封建社会里,像诸葛亮这样身居高位,却能摆脱追求荣华富贵的陋

11

习,始终过着清淡生活的人,实在不多。

从其居住环境,人们也不难看出这位高雅之人高洁的品德操守。作者把刘皇叔三顾茅庐的情景,象放电影一样将各种不同的镜头组成一幅幅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那里山水环抱,古木苍郁,景色宜人,一派天然气息,一派恬静和平、欢乐富丽的世外桃源风光,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诸葛亮淡泊宁静的气质,他躬耕自食,寄傲琴书,不求闻达,顺其自然。可见作者为塑造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真是煞费苦心,处处含情,作者这种寓情天景,以景表人的隆中景物描写,归根到底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个人。

诸葛亮除具有以上品德外,同时他还是一位知恩必报,饮水思源的重情人。刘备因政治需要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虚怀若谷,诸葛亮对此感恩涕零,从而“志决身坚,不计利钝”,知不可为而为之,立下“士为知己者死”的雄心,因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仍竭精殚力地扭转时局,使社稷转危为安。诸葛亮一生忠贞的另一表现还表现在刘备死后,后主刘禅不理朝政、荒淫无度、饮酒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紧守忠贞报国的戒条,忍辱负重。其实,在这时,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则一统天下还有望,同时也顺天意、合民心。但他就是不越雷池一步,这既令人叹息,也让人感动

另外,诸葛亮的品德中还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一丝

12

不苟等优点,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引人入胜。

3.2用他的政治理想和作为教育人

匡扶宇宙,兴复汉室,这是诸葛亮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标,也是他出世的目的。他早在降中时就立下兴复汉室、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志愿。有人说,诸葛亮乃一山野村夫,谈不上什么追求与目标,只是感刘皇叔三顾之恩才出世,否则,他会带着一生的学识和智慧终死山野。其实不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形象地表现出了为中华民族直面现实的斗争精神和态度,在困厄纷乱的矛盾面前表现出沉着勇敢的斗争气势和超人的智慧。他决定出世虽有报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治乱扶危,兴仁义之兵拯救天下百姓的理想。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且来分析一下:

在政治理想上,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呤》 “每自比管仲、乐毅。”这两句话,诸葛亮弹奏或呤诵《梁父呤》,一是为感叹世事的艰辛;其次,管仲、乐毅都是治世之臣,孔子称赞他们是人才。由此可见,诸葛亮虽身于乱世、隐居隆中,但也是有远大胸襟和志向的,并是没有现实的追求,而是早在隆中时就以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他在草庐中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和情入理,以及他早以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都充分说明了他不是玩弄口舌、舞文弄墨的小儒、庸儒,而是一个“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的大儒、真儒。。

13

基于对“三分”的认识,事前绘制的西蜀五十四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政治作为上,从诸葛亮一生来看,他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首先,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地提出了刘备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后来蜀汉内政外交的方针。发表“隆中对”时,他虽未涉官场,未入战场,但对天下的形势却是那样了如指掌。在短短一页“隆中对”中,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预见了“三分”,指出刘备的斗争目标应是先取荆州战略要地,后取益州,以作为统一天下的根据地;主张改革政治,吸收人才,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在外交方针上应结好孙权,以之为援,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势;再等待有利时机,由荆益两用人才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种科学分析和果断决策,反映了当时形势发展趋势,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它是刘备事业的生命线,诸葛亮也为此奋斗了一生,

其次,在治蜀问题上,他提出了法政。以法治国,以严济宽,严格做到奖惩分明,并不乱以刑等政策都要深入人心,并从自身做起,不避亲就远,做到一视同仁。最著名的充满活力是“失街亭”一事,诸葛亮面对兵败的马谡,虽义同手足,但为了维法,做到执法公正,也不得不挥泪行斩,即将在他人的再三求情和劝阻下,也欲罢不能。斩马谡,按理应

14

没有诸葛亮的责任,但亮勇于承担责任,从自身找原因,并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告诫后人不要重蹈履辙,同时还自贬三级以示对自己的惩罚。诸葛亮马人对己一视同仁的做法赢得了百官的赞誉,包括曾被他削职为民流放川北的李严等,也深为其言行所折服,这为法治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在对少数民族上他采取了和抚的政策。对孟获“七擒七纵”,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耐心等待。诸葛亮的“和抚”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南征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较久的安定局面。另一方面,在政治用人上,他主张荐贤用能,面对与己堪称一龙一凤的庞统,他不是进行压抑和贬斥,而是极力推荐。同时,他在前出师表中谏后主时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些都说明了他重视人才的思想。此外,智收姜维的事更表现了他钟爱人才,思贤若渴的用人策略,他慧眼识英才,为使蜀国后继有人而倾注心血。由上可知,诸葛亮堪称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对蜀汉的贡献真可谓泽被后世了。

3.3用他的军事才华鼓舞人

诸葛亮身上最为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才智了,我们常听说一些褒扬他的谚语和歇后语。如:“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聪明莫过于诸葛亮”等等。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描写诸葛亮的才智

15

时,又着力刻画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智,使其表现出超人的军事才华。

首先,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表现在制定作战方案及指挥战斗中。《三国演义》中的决策者们大多能在具体情况的观察、分析中,迅速地从纷繁复杂的错综现象中发现的抓住战局的本质和关键,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而诸葛亮不仅如此,还广泛读书,多方交友,云游天下,所以他确定的作战方针也计高一筹、花样蘩多。如有对阵、截粮、劫寨、活烧、水淹、疑兵等,并能依具体情况,使之变化莫测。每次用兵,诸葛亮总是要先了解敌方的情况和战事条件,包括对双方主帅及主要将领的性格等都有清楚的了解,然后做出分析,最后做出总的决策。

其次,《三国演义》从诸葛亮与他人的对比中,也突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军事才华。曹操、司马懿、刘备都是足智多谋的人物,诸葛亮与曹操对比,曹操自幼奸滑,广有计谋。官渡一战中他更是灵活多变,以粮草不足的七万人,催毁了四世三公的袁绍的七十万人,但诸葛亮却处处高他一筹。如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就是最好的例证,奸雄本事再高,也难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与司马懿比较,司马懿是一个了不起的将才,诸葛亮曾这样说过“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但司马懿却一直斗不过诸葛亮,在空城计、木牛流马、陇上收麦及祁山斗阵中都屡屡失

16

败,只落得一再叹息:“吾不如孔明也!”。最著名的要数草船借箭了,周瑜出于对诸葛亮的妒忌,以前线总指挥的身份,设计限诸葛亮在十天之中监造十万只箭,这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可能的,加上周瑜又暗中阻挠,很明显,这是陷害亮的诡计。而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漫不经心,随口答应,并主动要求缩短造箭之日,这一来,使故事气氛更加紧张,把个鲁肃急的团团转。他越急,情节越紧张,就越显出诸葛亮的从容鎮定,胸有成竹,就越显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周瑜在屡遭失败后,对诸葛亮是“有佩服、有妒忌”,以至在最后无奈叹曰:“既生瑜,何生亮?”

再次,刘备事业在诸葛亮出山前后的对比亦能显示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出山前刘备屡遭失败,出山后则节节制胜。而且作者在此不惜笔墨,着意点明只要刘备采用诸葛亮的计策则战无不胜,而且一旦不听诸葛亮的劝阻,坚持己见去平吴,就会一败涂地而不可收拾。这就愈使诸葛亮在军事才能方面的形象更加丰满,刻画出超前卓后的军事家形象。

3.4用他的气质风度感染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他人在气质风度上也有着显著的不同。最为典型的表现在气质风度,心胸器量及待人处事等方面。

首先,他一出场,作者就把他造成了“羽扇纶巾,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并且居境高雅、闲适,十足的飘逸、潇

17

洒、从容大度、清高孤傲的隐逸士子。初出茅庐,便以弱胜强,取得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两次战争的胜利。曹操强兵压境,迫使刘备退守夏口,对此,诸葛亮毫不畏惧,安然用计,说服东吴抗曹,经过一个又一个战役,最终取得了荆州、益州,实现了他“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出色的当是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舌战”不仅写得合乎情理,真实可信,而且抓住这个典型事件,刻划了诸葛亮的博识机敏和政治外交才能。“舌战群儒”把诸葛亮儒生的外表政治家本质的形象同一般儒生做了生动而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建立在机智干练,能言善辩基础之上的飘逸、潇洒、神采奕奕的气质风度。

其次,诸葛亮心胸宽宏、豁达、能以大局为重。我们从与周瑜的妒忌之心对比中来看诸葛亮。周瑜本也风流倜傥、精明干练、文武双全,因其处心积虑的要加害孔明,显的器量狭小,品德不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三次要借故杀掉诸葛亮,在“三杀”中,作者以周瑜的忌贤妒能的狭窄器量,反衬出诸葛亮以抗曹大局为重、处处忍让的宽大胸怀。周瑜呕心沥血设计出来的种种谋略,自鸣得意,以为无人知晓,可诸葛亮一眼就识穿了,但他佯装不知,不动声色。周瑜越是气急败坏的要杀害他,他越泰然处之,让其计谋自然败露,不予揭穿,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随处处于主动,但他却能忍气吞声,不予报复,这倒不是因为他胆小怕事,软弱无能,

18

而是因为他虚怀若谷,能以大局为重。为了避免直接发生冲突而影响抗曹的大业,常常依靠鲁肃从中周旋,晓之以理,这就充分显出了诸葛亮聪明的才智和宽阔的胸怀。作者将陪衬的手法用在这里真可谓恰到好处。

再次就是诸葛亮处事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的描绘此起彼伏。刘备因关羽遇害兴兵伐吴,诸葛亮苦谏不从,破坏了既定的方针,终于兵败白帝城;辅佐刘禅时,刘禅昏聩无能,甚至听信司马懿的流言而排斥诸葛亮,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诸葛亮至始至终忍辱负重,顾全大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既表现了他的豁达和忠贞,同时又表现了他从容镇定的处事态度。街亭失守,诸葛亮正在安排撤退之时,司马懿帅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的五千军也已一半运粮草去了,众人听到消息后尽皆失色,在这打、退、跑均不行的生死关头,平生谨慎的诸葛亮,根据对敌方主帅的了解,大胆行险,用空城计退了兵。当时的情景是:“只见城上孔明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右各一童子,城门内外,有十余百姓,低头扫洒,旁若无人”。在此,已把诸葛亮临危不乱的过人胆识和七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后有俗语说:“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这亦是后人对孔明的聪明才智和沉着镇定的赞扬。另外,安居平五路也有力的显示了诸葛亮的临危不乱,为后人广泛传诵。

19

再者,诸葛亮在待人处事时善以德服人,他处事公正、不谋私利,这些共同构成了他人无法超越的气质风度。当然,他那积众人之长,至臻完善的气质风度也是作者竭力刻画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塑造成为了一个集众人之长,超轶绝世的相对完善的艺术形象。他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对待自己的工作更是一丝不苟,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作者和大家眼中的“神人”。这个形象不仅影响至今,千百年后,他仍然那个是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是一个让人们万世景仰的英雄人物。 参考文献:

【1】陈寿著《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裴松之著《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3】罗贯中著《三国演义》(豪华版)岳麓书社2004年版 【4】朱一玄著《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5】李震著《中国历代战争史话》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z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