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表现技巧(艺术手法)专题知识整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9 04: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诗歌表现技巧(艺术手法)专题知识整理【精品资料】

1、起兴 2、渲染 3烘托 4衬托(映衬) 5对比 6象征 7用典 一、表现手法 8、借古讽今 9、虚实结合 10、动静结合 11、抑扬手法 12、联想与想象 13、点与面结合 14、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三、表达方式 二、修辞手法 1、 比喻 2、比拟(拟人、拟物)3、借代 4、夸张 5、对比 6、设问 7、反问 8、双关 9、对偶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一)描写:细描、白描、细节描写//描写的角度 (二)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2、托物言志3、叙事抒情(即事抒怀)4、借议抒情5、用典抒情6、借古讽今) 四、结构(构思)1、开门见山 2、层层铺垫 3、伏笔照应 4、结构对比 5、卒章显志 6、扬与抑7、技巧 以景结情 8、无理而妙 9、对写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起兴 2、渲染 3烘托 4衬托(映衬) 5对比 6象征 7用典 8借古讽今 9虚实结合 10动静结合 11抑扬手法 12联想与想象 13点与面结合 14、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分点介绍: 一、起兴

起,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物托起,因物联想”。具有引发、联想、渲染氛围等作用,故常臵于篇章或段落的开头。

起兴常与比即比喻合在一起用,统称比兴。如《诗经.氓》“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比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同时以“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引出“男子对女子情意浓厚的时候。” 1、“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前两句写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物,继而写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最后写诗人与少女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诗人触物起兴,(沾有露珠的绿草——美人)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交相辉映。(引发联想作用)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关雎》 A由眼前所见到的河中之洲(小岛)的雎鸠想到窈窕淑女(雎鸠——淑女) B由雎鸠之雌雄和鸣,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即君子与淑女和谐共处。(引发联想,渲染氛围的作

用。)

3、《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用“孔雀东南飞,徘徊眷顾”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引起下文刘兰芝与焦仲卿缠绵悱恻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即对象本身上)浓墨重彩,以强化和丰富艺术形象。一般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渲染手法的作用如下:a、渲染一种气氛b、渲染一种感情或倾向。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1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渲染与烘托单独使用:

(一)渲染与烘托单独使用: 1、渲染: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诗中“鱼戏莲叶东(西南北)”四句的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热闹场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通过场景的描写来渲染了气氛与情感)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帆”“冥冥鸟”“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渲染) 2、烘托:(1)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的角度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不从正面角度去描写琵琶曲音乐如何美妙动听,而是以侧面的角度写出了听者沉湎于琵琶曲中情景,烘托出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其实,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烘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 三、衬托(映衬)

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衬托的作用)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高

【五岳、天台(高峻)——天姥山(高)】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残阳“的没有生机的哀景正衬诗人的思乡怀人的愁思。(哀景正衬哀情)

(二)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 山鸟时不时在山涧中鸣叫反衬春山空静 (以动来反衬静)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蜀相》

碧草青青,黄鹂声啭(美景)——自春色、空好音无人赏识的悲情 (乐景反衬哀情) 四、对比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使事物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鲜明,如美与丑

2

对比,美的显得更美,丑的显得更丑。) 1、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2、王冕《白梅》前两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将“冰雪林”中的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突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前两句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五、象征(一般出现在咏物诗里,常与比喻、拟人修辞同时运用)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鸳鸯象征爱情。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1、《不第后赋菊》黄巢(晚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就像披着一身金黄的盔甲。)

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菊花象征广大被压迫人民的,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我花开后百花杀”,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2、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石灰象征具有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人(即诗人自己)

六、用典 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赤 壁(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

3

精神的称颂。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 七、借古讽今

是咏史怀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与用典的区别: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则是着重引用前人的事迹或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八、虚实结合 含义:“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如回忆、想象、做梦等)之中人东西。如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c、设想的未来之境。 作用: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

例子:1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作用: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2、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

九、抑扬手法:分两种情况

4

(一)、欲抑先扬 欲贬损则先赞颂,欲表今日之衰则先写昔日之盛,欲抒苦闷哀愁则先

写激昂欢乐……这种手法使诗文一放一收,跌宕起伏,逸趣横生,可以收到曲折尽情之妙。

(二)、欲扬先抑 欲杨先抑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可借用唐彪在《读书作文谱》

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作用:抑扬手法可以避免诗情的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波澜起伏;运用抑扬手法可以蓄势,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有意从反面着笔,然后陡然一转,显示作者的真意所在,产生了一种激发情感的力量。

(一)、欲抑先扬

1、(唐)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本写“怨”,而一二句却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突出少妇天真无忧不知愁,后两句笔峰陡然一沉,感情“抑”了下来——“忽见陌头杨柳色”,刹那间,陌头柳色牵动了少妇的春心,勾起了她无限的眷恋和苦闷:“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恨,更深一层地写出少妇内心痛切的离愁别恨。前之景愈乐,后之情愈悲;前之兴愈浓,后之怨愈深。 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玉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

这首词写人生的荣辱成败之感,主要情思仍在抒壮志难酬、恢复大业未成的哀伤。全篇上下段共十句,前九句都是写杀敌报国、恢复山河、建立功名的惊人壮业的,这是扬;仅末尾,“可怜白发生”一句点题,这是抑,透过这一句,表明前九句所写的都只是虚幻的梦想,末尾一句压倒了前面九句,具有十分感人的力量。 (二)、欲扬先抑

1.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王维《少年行》后两句用“孰知”“纵死”反跌句式,一反一正,衬托强烈,抒发不畏艰苦、为国献身、流芳千古的豪迈志向。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从前六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身世飘萍的自哀相交织的苍凉低回之心绪。末二句跌转,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只要保全节操,将忠魂永存,宁可为国献身,名垂青史,决不屈辱求生。这两句的语势,显得斩钉截铁,气势高亢,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十、联想与想象 (一)、什么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诗人艾青在《诗论》中曾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

想象是指诗人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二)、联想与想象在诗歌中的运用 先说联想。

作为古诗中的联想,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现示例解说如下: 1、古诗中的相似联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

诗人在这里,就用了相似联想。这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所以他在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这一处联想,既写出月光的皎洁,又点出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古诗中的对比联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的主旨是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痛。然而作者未从正面去描写,而是运用联想进行了四个对比:一者动与静,“誓扫匈奴”“五千貂锦”;二者生与死,“不顾身”与“丧胡尘”;三是前方与后方,“无定河”与“春闺”;四是人与鬼,“梦里人”与“河边骨”。通过强烈的对比,把疆场将士英勇战死的壮烈,遗骨河边的凄凉,以及家中仍作生人思念的悲惨,全盘托出,井然呈现,既深化了主题意旨,叉反映了多个层面,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古诗中的相关联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章碣的《焚书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与“坑灰未冷”相关的是秦始皇,与“山东乱”相关的是秦始皇、刘邦、项羽等人。这里用相关联想,意在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

4、古诗中的逆反(反向)联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大漠景象,而作者却能够从“直的孤烟“,通过逆反联想,想到 “圆的落日”。“孤烟“的淡色与”落日“的彩色,”直“的劲拔与”圆“的柔美,形成一种奇物的视觉效果,一幅奇妙壮观的画面,诗画结合,绘景开阔鲜明,气势雄浑,成为千古名句。

5、古诗中的因果联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由果推因,春雨好在哪里,一是 “知时节”,她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二是默默奉献。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

接着说想象。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以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又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三)、联想与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借助联想,可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内蕴,丰富诗歌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想象,同样可构筑诗歌意蕴,同时还会触发读者,使读者产生无限联 十一、点与面的结合

写景状物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这是点面结合的写法。

6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孤舟蓑笠翁”是诗的中心,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描。全诗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十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侧结合)

《陌上桑》写罗敷: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侧面描写)

前半段为正面描写罗敷的衣着服饰突出她的美,后半段借看她的人“行者”、“少年”、“耕者”,等的反应侧面烘托她的美。

十三、动静结合: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1、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2、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是动景,后两句是静景,动静结合。)

修辞手法(常见)

一、 比喻: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

体、作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构成比喻的两个条件:A两种事物必须不同性质;B、两种事物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作用:一使所描写的事物具体生动形象;二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便于理解。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将“柔情”比作“水”,“佳期”比作“梦”。两情相会的情意象悠悠无声的流水那样的温柔

缠绵。一夕相会佳期象梦一般短暂易逝。将抽象的“柔情”与“佳期”(时间)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生动形象。

2、五代诗人李煜的《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落梅如雪”将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像的意思。将“离恨”比作“春草”,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比喻浅显生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特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将闲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烟草连天,喻愁之深广之大;柳絮飘飞,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三个比喻,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感情,转化为可见具体的实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生动形象传神写出了该事物。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为拟人修辞。如:

7

1、刘攽 《新晴》:“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诗人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搞恶作剧的南风的喜爱之情。

2、“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怨恨与家人离别,听到悦耳的鸟鸣,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花溅泪”“鸟惊心”这两句还有一种解释:花儿带着朝露,鸟儿任意飞鸣,在诗人的眼里,它们也像是有情的。花儿,为了伤时而洒下眼泪;鸟儿,为了恨别而惊心飞鸣。诗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景物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三.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注意:借代与借喻是的区别:借代重在两事物间的相关性;借喻是比喻的一种,重在两事物的相似性)借代可A用特征或标志代替事物本身;B用部分代表整体;C具体代替抽象;D专有名词代事物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 A用特征或标志代替事物本身。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富贵人家。因为在古代,富贵显赫之家的大门都涂成朱红色,以显尊贵。 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用特征代替事物本身) B、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②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C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具体代替抽象 )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丝”弦乐器,“竹”为竹管乐器。“丝竹”为乐器总称,借代指音乐。

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D专有名词代事物本身。 ①“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岳飞的《满江红》: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唐代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黄河之水天上来”运用夸张,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极尽夸张,悲叹人生短促。

五、对比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使事物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鲜明,如美与丑对比,美的显得更美,丑的显得更丑。)可参看前面的表现手法之对比。

①《陶者》【宋代】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前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两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与后二句将陶者与富贵人家(统治阶级)不同的境遇进行对比。《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鞭挞。

② 高适 《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 广大士兵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和将帅们纵情享乐、不恤士卒进行对比。表现了广大士兵惨痛遭遇,揭露了将帅们的腐朽奢糜。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

深宅大院,【将“臭”读成“xiù”,“气味”之意】(又一种说法是富豪之家酒肉多得吃不完发臭。【将“臭”读成“chòu”】两种说法都可以讲得通。)而外边却是饿殍塞道,对比格外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实。

六.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通俗地讲就是自问自答)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周邦彦《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采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设问,比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七.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即问而不答) ①苏轼《定风波》: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②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前面已经把江

南美景写出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强调了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③《声声慢》 李清照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④《南 园 其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

9

书生万户侯? 诗意: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

赏析: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 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 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 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 悬念。

表达了诗人不想只做一名书生,为国建功立业、平定藩镇叛乱的宏伟志向。也表达了 “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

八、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以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一般有两种情况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

①如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春江杨柳,——郎江上唱歌声)。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的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之意。利用“晴”谐音“情”的关系,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恋人貌似无情中却有情。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丝”谐“思”音,运用谐音双关:a实指蚕丝;b思念//“泪”运用了语义双关:a实蜡烛泪;b人的相思之泪。

九.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①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⑤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 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需要了解的的修辞手法 1、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10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如烟的轻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

2.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征战的艰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结构(构思)技巧

一、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歌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二、层层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主要景物描写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如:

①《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铺垫)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意:东坡被雨洗刷过后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市人匆忙走过东坡只有置身名利圈外的诗人才能享受这胜景。不要嫌弃坡头的路大石从错凹凸不平,我独自喜欢用木杖点地时铿然之声。(抒情) 鉴赏:第一句写景,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为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②《江上看山》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榛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为主要景物描写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三、伏笔照应

伏笔: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

[例]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后面问题。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1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照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呼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照应的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四、结构对比

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托物言志,同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飞翔鸣叫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之身形成对比,作者指出,依附权贵,就要付出自由的代价。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②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五、卒章显志 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追求灵魂自由,决不向权贵低头的心志。

②《菊》(唐代)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意: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鉴赏: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菊言自己情志。结尾处卒章显志,表明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也表明了诗人的情怀。

③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卒章显志,表达了实现理想的高远抱负。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进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 参考答案 第八句总括全诗,“卒章显志”。“短愁”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

12

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或:“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

六、扬与抑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简要分析首旬“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新年未花”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开篇明义。②“未有芳华”与下文“惊见草芽”“白雪作花”相应,先抑后扬,开篇的阴郁为后文的热闹作铺垫。

七、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①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以景结情,仿佛军中臵酒饮乐后,忽然出现了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②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景结情)孤帆远去的影子在碧蓝的天空尽头消失,只见长江水往天际流去。抒发诗人在朋友远去之后的怅惘之情。

八、无理而妙

所谓“无理”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诗人往往把本无关联的景物人事与情理联系起来,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现了复杂的感情。

①如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托渲染。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确实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联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个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

② A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刘采春)

B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

前者写夫婿外出,由秦淮乘船而去,经年不归。抒情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心切,于是对江水江船怨恨不已。后者写少妇想作个好梦,飞到辽西边远之地与从军的丈夫相会,于是先排除环境的干扰,把枝头黄莺打跑了——恐怕莺啼会扰乱春梦。二诗都深切地抒写了少妇的闺怨,但迁怒于江水、江船、黄莺,却是没有道理的(无理)。诗好就好在把少妇天真、执着又带着几分单纯幼稚的性格点染的活灵活现,使人感到其人如在目前。二诗皆“无理无妙”,妙在风韵天成,充满动态的生活情味。

③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金陵图》)

13

细雨蒙蒙,江草茂盛,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留下的只是台城的荒凉破败,而台城柳却依旧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终古如斯的繁荣茂盛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台城柳最“无情”。诗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因无法排遣心中的悲愁怪罪于台城柳,看似无理,却巧妙地抒发诗人难以排解的忧伤与悲苦之情。 九、对写法:

含义:本来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但不直抒己情,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

对写法的作用:显得情深意厚,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1、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除夕夜浓厚的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读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巧妙的运用“对写法”,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2、 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说是“直接法”,用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自己佳节加倍思念亲人的感情。三四两句诗人用“遥知”不是“遥想” 来描写兄弟们过节时的情景:他们肯定和往年一样,携手登高,遍插茱萸,嬉笑欢乐吧。然而乐而生悲,今年重阳“少一人”。想当年佳节重阳,兄弟们一齐攀高远眺,那该是何等风光、何等兴致!可如今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至此,家乡的兄弟怎能不怀念滞留在外的亲人(我)而黯然神伤呢?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虚拟中的兄弟之思巧妙地烘托渲染了诗人的“倍思亲”。 3、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诗人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的有描写、抒情两种,所以就重点讲这两种即可。 一、描写分类:

1、按是否直接从描写对象入手分: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 2、按描写对象分:人物描写(①外貌神态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 也属于直接(正面)描写)、环境(含自然//景物、社会)描写

14

3、按描写的详略来分:细描、白描 ◆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

(1)人的感官感觉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应事物的形、色,声,味,质地) (2)从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上下,左右,俯仰等//南北东西)

(3)从时间角度描写:如春夏秋冬//事物发展时间顺序,如描写下雨的场面,可以按雨前、雨中、雨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来描写。 ◆重点讲细描、白描、细节描写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二)、细描,要求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细致地写出景物的特征。(白描,让我们体会全景轮廓,

15

应该是属于“面”的景物;而细描则是属于“点”的刻画,这种描写不惜笔墨对被描写对象的细部描绘。)

例如: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出来,地上已经象下了火。[白描:勾勒出天热的总体

印象。属于“面”的勾勒]

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细描:对柳树(柳叶、柳枝)、马路、便道上尘土等进行细致描写,属于“点”的刻画]。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白描:“面”上的总结]。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子的鼻孔张得特别大。[细描:对老城、狗、骡子

等进行细致描写,属于“点”的刻画]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细描:从服饰、手、口、

步伐等进行细致地描写。)

(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人或其它事物细小的动态、形态及情态,细腻地描绘出来的一种方法。(通俗地说就是特写镜头)

作用:

①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特定的性格和特定的内心情感。

②生动地表现自然景物的特性特征或生活场景的时代特征或特定人的生活、活动环境特征或生活、活动的氛围情调等。

③增强诗文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秋 思 (唐) 张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的是细节描写的手法。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而“又开封”,小心验证自己是否还有哪些遗漏的话要说。这一人物动作行为的细节描写,非常真实而细腻表达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特有的怀念、关切之情。

画堂春·春归 (宋)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月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 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首词是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时所作,词作所表达的正是秦观落第后的不快心情。上片写“春归”景物。下片则侧重写人物。点明词人“独上”画楼之后,作者抓住人物的两个细小动作——伤心人独自斜倚着栏杆,手捻花枝,一会又轻轻地放下,默默地仰视天空,只见远处那一抹令人伤心的残阳,将惨淡的余晖涂抹在他悲愁的脸上……这一“捻”一“放”两个细节描写,极其准确真实地表现出词人“恨春”——落第人衔恨不已而又无可奈何这一特定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二、抒情方式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抒情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一)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对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这种抒情

16

方式情感直露,感情强烈,节奏紧张。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读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心情。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1、借助景物来抒情【分两种: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寓(融)情于景

寓情于景,指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于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它侧重于“寓”(即“寄”)字,没有刻

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即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因为这种方式使客观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A、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的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B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诗人感叹时事,但诗人感叹时事,深恨离别,故融情于景,说花朵因伤时而流泪,鸟儿因恨别而惊惶不安。

C 《石头城》(寓情于景)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咏史怀古诗,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2)借景抒情

把情与景分开写。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这景是诗人刻意的去“借”写景来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即由景生情)

A如杜甫的《绝句》(借景抒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写景)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情)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B如杜甫的《登高》(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情)

◆寓(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①“寓(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②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寓(融)情于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借景抒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情发之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2、托物言志

17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A、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B、(唐)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借写蝉“饮清露”(高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有能力自然声名远播)来表达了品行高洁、有能力才干之人不必依靠外在的力量自然声名远播的道理。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3、叙事抒情(即事抒怀)

通过记叙具体的事情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A、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我有一件罗衣,秦王在时所赏赐,它曾伴随着我度过几多美好的青春期年华,现在秋天天气转凉,罗衣不能再穿了。)这里“衣——人”罗衣的遭遇就是人的遭遇,表面是写宫女被弃内心的凄凉哀怨,实则写自己被朝廷弃掷的怨恨愁苦之情

这首诗通过叙罗衣的遭遇的事表现了宫女被弃内心的凄凉哀怨,含蓄地表达自己被朝廷弃掷的怨恨愁苦之情。

B、 张藉《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借助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件事)——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4、借议抒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

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的作用:a可以拓展意境,b使诗词情意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18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6、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知识框架 1、人物形象(A、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B、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歌内容(写什么) 二、诗歌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一、诗歌的形象 2、景象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3、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了解常见诗歌类型及其情感 1、起兴 2、渲染 3烘托 4衬托(映衬) 5对比 6象征 7用典 一、表现手法 8、借古讽今 9、虚实结合 10、动静结合 11、抑扬手法 12、联想与想象 13、点与面结合 14、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诗歌形式(怎表现技巧(艺术手 二、修辞手法 1、 比喻 2、比拟(拟人、拟物)3、借代 4、夸张 5、对比 6、设问 7、反问 8、双关 9、对偶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三、表达方式 (一)描写:细描、白描、细节描写//描写的角度 (二)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2、托物言志3、叙事抒情(即事抒怀)4、借议抒情5、用典抒情6、借古讽今) 19 么写) 法) 四、结构(构思)1、开门见山 2、层层铺垫 3、伏笔照应 4、结构对比 5、卒章显志 6、扬与技巧 语言 抑7、以景结情 8、无理而妙 9、对写法 主要鉴赏诗歌的“炼字(句)”“诗眼”及语言风格。详见《步步高语文大一轮复习资料》P131-135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z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