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题汇总03

更新时间:2024-05-23 04: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教育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得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的发展有4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学习准备: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运算: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运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似运算阶段(11岁以上)。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终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性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正强化: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积极刺激的过程叫~。 负强化: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叫~。 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人类的学习?

答: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类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 是指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

答: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

应答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收强化规律的制约。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4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3.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 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3. 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3

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是学习的诱因。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

14.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动机理论由班杜拉提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所说的强化,分为三种:

1.直接强化; 2.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

自我强化。 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 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供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供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简洁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 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是一种把新的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并列结合学习

4

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知识

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务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三种直观方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记忆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7技能: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8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 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和调控,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问题可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两种类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为那个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

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给定 障碍和目标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 变通性和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环境 智力和个性

某一情境和事件是否成为问题,这与主观的认知和感受有关

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怎样造就天才儿童? 属于无结构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目的性 认知性和系列性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能否发现问题,这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理解问题就是把我问题的性质和关键性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

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启发式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的目标之间有某些 需要被客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而运用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功能固着是从物体通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异议的认识。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表现形式上分三种:只觉得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6

心理健康: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评估:

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测验

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它包括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心理辅导:

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 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良好适应。 教学目标:

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认知目标: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

直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课堂教学环境

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课堂社会环境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个要素。

教学策略: 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在这种教学策略中,是由教师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控制教学进度,设计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 发现教学 2. 情境教学 3. 合作学习

程序教学: 其创始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15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z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