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琴研究论文目录
更新时间:2024-01-29 15: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台湾古琴名家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孫毓芹:〈國樂與古琴〉,《新天地》,1964年第3卷2期。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文化1949年以來之傳承概況〉,《北市國樂》,1966年123期,頁3-8。
夏天馬:〈古琴曲譜--夕談〉,《音樂教育》,1969年第16期,頁6-9。
容天圻:〈古琴的欣賞〉,《音樂教育》,1969年第16期,頁9-11。
朱 雲:〈古琴指法釋要〉,《東海學報》,1971年,頁47-58。
容天圻:〈歐陽修與古琴〉,《暢流》,1971年第四期,頁24-26。
依 忠:〈閒談古琴〉,《全音樂樂文摘》,1973年,頁24-26。
姚懷仁:〈古琴〉,《台肥月刊》,1974年,頁25-28。
陳小凌:〈中國古琴的故事 〉,《綜合月刊》,1974年,頁90-96。
容天圻:〈琴曲五首述略〉,《東方雜誌》,1975年第9卷5期,頁64-67。
容天圻:〈中國音樂的精華--古琴〉,《東方雜誌》第八卷第九期,1975年,頁66-67。
Ming-Yueh ,Liang ,\ Stringed Zither\
顏貴綉:〈古琴〉,《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年10月,頁48-57。
葉紹國:〈琴海飄蹤〉,《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年10月,頁 166-176。
容天圻:〈古琴觀賞記 〉,《大成》,1977年第39期,頁26-27。
容天圻:〈廣陵散的內涵及賞析〉,《中華國學》,1977年第1卷12期,頁55-58。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音樂與音響》,1978年第57期,頁32-36。
孫毓芹講:〈說古琴〉,《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69期,頁53-57。
孫毓芹講:〈說古琴(2)--琴制與琴譜 〉,《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70期,頁45-49。
孫毓芹講:〈說古琴(3)--琴與中華文化〉,《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74期,頁49-52。
梁銘越:〈古琴藝術的再認識--珍貴的傳統藝術期待發掘和發揚 〉,《音樂與音響》,1980年第84期,頁38-45。
張清治:〈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中國文化月刊》,1981年第20期,頁 116-120。
陳美利:〈古琴與樂教〉,《國教世紀》,1981年,頁7-9。
劉 亮:〈古琴與琵琶:中國樂器的精華〉,《音樂與音響》,1982年第104期,頁51-57。
陳管雲:〈古琴與樂教〉,《中國文化月刊》,1982年第29期,頁143-150。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3年第33期,頁133-162。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 〉,《藝術學報》,1983年第34期,頁39-81。
容天圻:〈記故宮所藏的兩幅琴士圖〉,《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2卷1期,頁68-73。
容天圻:〈王徽之的古琴〉,《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第14期,頁42-46。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4年第35期,頁225-298。
張清治:〈琴境圖說: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故宮文物月刊》,1985年第29期,頁92-99。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一)〉,《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一期。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二)〉,《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二期。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三)〉,《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三期。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四)〉,《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四期。
游淑靜:〈淡泊名利.熱心教學--訪古琴名家孫毓芹〉,《幼獅文藝》,1986年第389期,頁71-75。
陳怡良:〈陶淵明的無絃琴與有絃琴:敬答呂興昌先生〉,《國文天地》,1986年第16期,頁40-44。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1988年第61期,頁22-27。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教學與演奏傳承現況(一)〉,《和真琴刊》,1988年第2期。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6卷1期,1988年,頁22-27。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故宮文物月刊》,7卷1期,1989年,頁 81-85。
蔡文婷:〈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藝師孫毓芹〉,《光華》,1989年,頁118-122。
李永翹:〈畫中有琴;琴中有畫───記臺灣著名書畫家兼古琴家容天圻〉,《明 報月刊》,1990年五月號。
陳美利:〈漫談古琴音律〉,《國教世紀》,1992年,頁55-59。
樂 聲:〈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古琴〉,《音樂與音響》,1993年第236期,頁125-126。
邵元復:〈梅庵琴派的起源及發展〉,《故宮文物》,1993年11月第128期。
張清治:〈古琴晝畫與我的生活游藝觀〉,《雄獅美術》,1994年第275期,頁71-77。
鄭正華:〈華夏正聲--古琴漫談〉,《歷史月刊》,1994年第76期,頁122-124。
邵元復:〈漫談「梅庵琴派」及其他〉,《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邵元復:〈《談古琴琴派》,《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邵元復:〈覆陸甸坤兄談琴調等問題〉,《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吳崑茂:〈古琴七絃風情千種--鄭正華談古琴之美〉,《臺灣月刊》,1995年第152期,頁68-69。
陳淑霞:〈古老的迴響--古琴音樂的欣賞〉,《漢家雜誌》,1996年第47期,頁80-83。
鄭榮隆:〈淺談古琴與古琴音樂〉,《臺灣月刊》,1998年第186期,頁16-17。
竹碧華:〈絃與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998年第64期,頁335-369。
祝家華:〈陳國興與陳雯的古琴姻緣 〉,《亞洲週刊》,1999年,頁57。
李美燕:〈「琴道」在漢代的歷史定位與文化意義〉,《中國學術年刊》,1999年第20期,頁267-294+606。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1)--琴道:文人的表徵〉,《音樂月刊》,2000年第209期,頁50-52。
黃華源:〈古琴藝術探微--從「唐、宋、元、明百琴展」談起 〉,《典藏藝術雜誌》,2000年第90期,頁205-207。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2)--琴學大觀:唐宋元明百琴展〉,《音樂月刊》,2000年第210
期,頁46-49。
朱家炯:〈千禧年古琴藝術節〉,《傳統藝術》,2000年第6期,頁32-34。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樂月刊》,2000年第211期,頁50-52。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樂月刊》,2000年第212期,頁50-52。
張顯文圖:〈泠泠絃上聲--話說古琴〉,《漢家雜誌》,2000年第66期,頁44-47。
梁銘越:〈試論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養生術〉,《漢學研究》,2001年第38期,頁406-426。
林孟儀:〈古琴製琴人--林立正:為古木賦予靈魂 〉,《Cheers》,2001年第12期,頁94-97。
王海燕:〈元明兩代古琴歌曲創作與藝術的發展〉,《藝術學報》,2001年第69期,頁81-96。
王海燕:〈醉翁操--古琴歌曲創作藝術〉,《藝術評論》,2001年第12期, 頁29-60。
王翰荻:〈昆欄開花.小心肝和老心肝--古琴爺爺〉,《人本教育札記》,2002年第159期,頁68-71。
李美燕、黃揚婷:〈清代琴曲「漁樵問答」的音樂美學析論--以楊宗稷「琴學叢書」的譜例為主〉,《屏東師院學報》,2003年第18期,頁589-623。
李美燕:〈林占梅琴詩中的遊藝生活及美感意境〉,《中國學術年刊》,2003年第24期,頁325-342、394-395。
李美燕、黃揚婷:〈從張靜薌「琴學入門」之譜例析論清代琴曲「漁樵問答」的音樂美學〉,《屏東師院學報》,2003年第19期,頁225-293。
馬良懷、侯深:〈風流千古,人琴俱存:漢晉之際的士人與琴的關係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003年第353期,頁83-99。
亓娟莉:〈高山流水,千古風流--談談魏晉名士與古琴〉,《東方人文學院》,2004年,頁61-75。
范李彬:〈美的效應:感天地?通神明…--談玄說妙話「古琴」〉,《藝術觀點》,2004年第24期,頁38-42。
程玉凰:〈林占梅與「萬壑松」唐琴之謎〉,《竹塹文獻雜誌》,2004年30期, 頁74-95。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和」況之美學意涵研究〉,《藝術學報》,2004 年第74期,
頁41-53。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的儒道佛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頁10-15。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5年第2期,頁338-347。
袁中平:〈「碣石調幽蘭」--古琴琴譜探微〉,《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5年第138期,頁16-25。
焦慧蘭:〈寰宇圓夢--情接千載枯木吟:程惠德的古琴製作〉,《小作家月刊》,2005年第132期,頁85-89。
郭麗君:〈踏雪尋梅琴詩樂〉,《中華文化》,2005年第3期,頁76-79。
黃康綺:〈絃外之音--淺談琴道〉,《文明探索叢刊》,2006年第44期,頁89-99。
宋安平:〈中拍國際古琴現身〉,《典藏古美術》,2006年第162期,頁135。
李美燕:〈古琴以「澹」為美之意涵析論〉,《藝術學報》,2006年第78期,頁209-220。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6年第3期,頁367-374。
謝光輝:〈古琴妙韻〉,《中國旅遊》,2006年第313期,頁98-100。
莊秀玲:〈談吳進風古琴的古典美感〉,《陶藝》,2006年第52期,頁76-78。
鍾文心:〈傳承與開拓--古琴座談會暨名家演奏會綜述〉,《明報月刊》,2006年第492期,頁119-121。
黃康綺:〈從瑜伽到古琴:身體與聲音關係之初探〉,《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2006年第4期,頁181-199。
張靜安:〈追尋遙遠的絲弦古調 古琴痴漢--鄭德宣〉,《源雜誌》,2007年第62期,頁72-79。
李美燕:〈高羅佩論古琴音樂之美--以《琴道》的論述為主〉,《藝術評論》,2007年第17期,頁211-229。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再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7年第4期,頁424-432。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空間感〉,《止善》,2007年第2期,頁
107-128。
張雅婷:〈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8年第33期,頁143-186。
翁瑞鴻:〈淺談漢魏琴賦中之幾個古琴論題 〉,《中國語文》,2008年第611期,頁32-51。
李美燕:〈從容天圻之琴曲〈歸去來兮辭〉看文人琴的藝術精神〉,《藝術學報》,2008年第83期,頁319-344。
李美燕:〈臺灣琴家容天圻先生的藏琴研究(上)〉,《收藏》,2008年第12期,頁114-116。
李美燕:〈臺灣琴家容天圻先生的藏琴研究(下)〉,《收藏》,2009年第1期,頁130-131。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之藏琴及辨偽〉,《收藏》,2009年第10期,頁113-117。
劉楚華:〈香江故事話古琴〉,《明報月刊》,2009年第520期,頁77-80。
蔡惠琴:〈琴面上搖來搖去的斷紋--讀[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著;熊彪,許嵐譯]《林西莉古琴的故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9年第127期,頁61-64。
楊元錚:〈晚唐陳康士琴學的片楮零縑〉,《人文中國學報》,2009年第15期,頁397-407。
王育雯:〈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9年第40期,頁119-171。
李美燕:〈嵇康〈琴賦〉中「和」的美學意涵析論〉,《藝術評論》,2009年第19期,頁189-207。
王 鵬:〈古琴:“和”的審美理想與斫琴工藝〉,《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10年第25期,頁108-113。
李美燕:〈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哲學與文化》,2010年第6期,頁5-21。
賴慧玲:〈明代古琴譜論現存概要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2010年,頁25-61。
蔡秉霖:〈試論歐陽修音樂美學之「琴意」說〉,《東方人文學誌》,2010年,頁161-174。
沈 冬:〈“洋客”的琴學研究〉,《讀書》,2011年第1期,頁42-46。
典藏古美術編輯部:〈古琴OFF學〉,《典藏古美術》,2011年第222期,頁96-123。
耿慧玲:〈斯人已遠--評李美燕《琴道:高羅佩與中國古琴(上冊)》〉,《止善》,2011年第10期,頁119-132。
張志威:〈修身養性 : 太極武藝與古琴音樂的思想契合點研究〉,《有鳳初鳴年刊》,2011年第7期,頁273-300。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收藏之琴畫及題字〉,《收藏》,2011年第1期,頁56-60。
李美燕:〈東皋心越之琴道及其自創琴歌研究〉,《藝術評論》,2011年第21期,頁39-65。
Yuhwen Wang. “Music as the Discipline of Disposition—Yue Ji and the Chinese Guqin Tradi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Eds. Wayne Bowman & Ana Lucia Freg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tracted.),2011.
王育雯:〈情境、音樂與審美心靈:「心物二極」立場在古琴審美評價中之問題〉,《台灣音樂研究》2011年第11 期。
台湾古琴研究目录(研讨会论文)
王育雯:〈音樂治療中的相關因素,以及古琴作為文化中的音樂治療〉,「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第四屆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6年,會議地點:行政院署立臺北醫院。
王育雯:〈古琴與琴人的身體__傳統實踐中的身體意識〉,「2007 臺灣音樂學論壇大會」。2007年,會議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Yuhwen Wang.“Body Consciousness in Traditional Qin Practice,” 39th World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Vienna, 2007.
王育雯:〈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Yuhwen Wang. “The Contemporaneity of Guqin Aesthetic Tradition: Its Non-Dichotomous Practice,” Beijing Forum, Beijing, 2011.
Yuhwen Wang. “Reflection Towards a Trans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Sensibility:Chinese Guqin Tradition and its Non-Dichotomous Practice,” 2011 East Asian Reg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usicological Society (IMS-EA), Seoul, 2011.
王育雯:〈古琴審美評價與「心物二極」立場〉,「2010 台灣音樂論壇」。2010年,會議地點:南華大學。
陳貞竹:〈荻生徂徠における古樂の復元-樂律?樂制?琴學に關する檢討―〉「廣島藝術學會第22 回大會」。2008年,會議地點:日本。
陳貞竹:〈荻生徂徠における中國詩論と琴樂の受容とその意義〉,「第5回東方美學會?第16 回日韓美學研究會合同國際研究會」。2010年,會議地點:日本。
米敬萱:〈輪扁之譏──技術與體驗之外的琴學文本閱讀〉,「『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元豐:〈論中國古代樂論中的人性思想─以《谿山琴況》、《禮記?樂記》、《尚書?堯典》為例〉,「『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志凱:〈琴曲〈陽關三疊〉中的樂譜與詮釋〉,「『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志凱:〈琴樂的傳統與彈奏〉,「『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志凱:〈琴歌歸去來辭曲調中的腔詞關係——基於成公亮彈奏曲譜的研究〉,「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吳志凱:〈琴曲〈華胥引〉減字譜顯露的音聲結構〉,「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萍康:〈論琴歌的音樂表現〉,「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李美燕:〈老莊的音樂思想及其對魏晉古琴音樂美學的影響─以陶淵明的「無絃琴」與嵇康的「琴賦」為主〉,「第六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會議地點:淡江大學。
李美燕:〈蔡邕《琴操》的琴道思想與美學價值〉,「第二屆兩漢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1998年,會議地點:政治大學。
李美燕:〈嵇康〈琴賦〉的音樂思想與美學價值〉,「第一屆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1998年,會議地點:國家圖書館。
李美燕:〈蘇軾的琴韻藝境與琴道禪境〉,「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0年,會議地點:輔仁大學。
李美燕:〈容天圻先生的藏琴與琴曲研究──以琴曲〈歸去來兮辭〉為例〉,「『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Mei-Yen Lee . “A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and Modes of Thinking in Regard to
Ancient Chinese Lute Music in the Western World: A Case Study of Robert Hans van Gulik’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Lute Musical Texts,”presented at “I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Studies,” Centre for Intercultural Studies (CEI)-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Oporto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Administration (ISCA-IPP), Porto, Portugal,2008.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H. van Gulik)之《嵇康與〈琴賦〉》述評〉,「竹林文化的形成、流播與影響研討會」。2009年,會議地點:成功大學。
李美燕:〈嵇康古琴美學中的身體觀與自然〉,「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會議地點:成功大學。
李美燕:〈嵇康古琴藝術的審美意識探析〉,「『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李美燕:〈嵇康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第一屆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佛光大學。
李美燕:〈高羅佩與東皋琴學——以《明末義僧東皋禪師集刊》與《東皋琴譜》的考察為主〉,「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李美燕:〈東皋心越之琴道及其自創琴曲研究〉,「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李德材:〈陶淵明詩中之孤獨意識與美學境界──一個海德格式現象學的解讀〉,「『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沈 冬:〈異國喧聲中的澹雅音韻──北朝的琴與琴人〉,「『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沈 冬:〈異國喧聲中的淡雅音韻──北朝之琴研究〉,「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2009年,會議地點:西安音樂學院。
沈 冬:〈「縱任不拘」與「風韻清遠」──南朝之琴研究兼論南北琴藝異同〉,「『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沈 冬:〈「縱任不拘」與「風韻清遠」──東晉南朝的士族與琴〉,「2009臺灣音樂學論壇」。2009年,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沈 冬:〈「縱任不拘」與「風韻清遠」──東晉南朝的士族〉,「第一屆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佛光大學。
沈 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沈 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南開大學。
沈 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唐代文史的新視野:以物質文化為主--紀念杜希德國際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國家圖書館。
沈 冬:〈高羅佩《琴道》與傳統文人想像〉,「高羅佩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
沈 冬:〈高羅佩《琴道》與傳統文人想像〉,「第三屆音樂學術周暨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專家講習班(第三期)系列專家演講之三」。2011年,會議地點︰上海音樂學院。
沈 冬:〈醉翁歐陽修的琴趣人生〉,「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沈 冬:〈琴意誰可聽?──歐陽修之琴與北宋士風〉,「第二屆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會議地點:佛光大學。
梁銘越:〈試論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養生術〉,「世紀古琴研討會」。2000年,會議地點:臺北鴻禧美術館。
周純一:〈南華大學學生古琴製作之檢討〉,「世紀古琴研討會」。2000年,會議地點:臺北鴻禧美術館。 周純一:〈中國古琴傳統的敘事模式〉,「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林彥邦:〈古琴治療初探——以《莊子》意義治療為核心展開〉,「第六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施維禮:〈試論「大胡笳」〉,「『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施維禮:〈不規矩之音──從《莊子》〈天運〉篇論道家琴曲「神人暢」〉,「『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施維禮:〈試論長清〉,「『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施維禮:〈試論《離騷》(初稿)〉,「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施維禮:〈試論〈列子御風〉〉,「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
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耿慧玲;吳志凱:〈琴曲名稱解題與欣賞──以老八盤琴曲為例〉,「『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耿慧玲:〈桓譚《新論》中的〈琴道〉〉,「『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耿慧玲 :〈試論〈琴操〉與中國的琴樂〉,「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耿慧玲:〈試從琴書收錄看琴學的歷史發展──由士人琴到文人琴〉,「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張俐雯:〈現代文學中的古琴意象〉,「『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張盈馨:〈論《呂氏春秋》之音樂思想〉,「2011『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張雅婷:〈美學的音樂:從〈大胡笳〉到古琴的樂譜與詮釋〉,「『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張雅婷:〈從古琴擬聲彈奏試探文化記憶〉,「『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許明珠:〈先秦道家琴學思想初探〉,「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張雅婷:〈試談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之古琴課教學〉,「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郭永吉:〈琴法自然—試論先秦兩漢之琴教〉,「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中央大學。
郭玉茹:〈《琴曲集成》中對僧人彈琴之誤解辯析〉,「『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郭玉茹:〈北宋初期琴僧與文人的互動關係〉,「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金鷹:〈文人琴趣:論文人與琴樂發展之關係〉,「『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金鷹:〈《谿山琴況》的功夫論與境界論〉,「『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金鷹:〈琴樂與養生〉,「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Chiung-Hui Huang. \Auditory Space in the Perception of QIN Music.\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Vienna, 2007.
黃瓊慧:〈2007 \古琴音樂中「聲」/「韻」之音樂結構與聽覺研究\〉,「2007年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台灣分會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會」。2007年,會議地點:台南藝術大學。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上的空間感〉,「『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瓊慧:〈領略古琴音樂「無聲之妙」之心理歷程──生態音樂知覺心理學的觀點〉,「『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無聲」與山水畫中的「留白」之比較〉,「『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日,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瓊慧:〈以琴曲〈憶故人〉之演奏分析論古琴旋律中的多層次特色〉,「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楊湘玲:〈從詩文看1945年以前臺灣文人對古琴音樂文化的接受〉,「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2006年,會議地點:輔仁大學。
趙元成:〈古琴音樂美學:古琴形制外觀人文元素的觀點〉,「『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怡青、徐筱妍:〈古琴在北魏漢化運動中的作用與意義〉,「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劉怡青:〈《琴操?怨曠思惟歌》與〈王昭君變文〉比較〉,「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論嵇康《琴賦》的音樂思想〉,「『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論韓愈《琴操》的蘊義〉,「『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朱熹與古琴〉,「『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李贄與古琴〉,「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劉振維:〈孔子與古琴〉,「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蔡根祥:〈樂教「和」精神的闡釋〉,「『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徐青山古琴美學思想析論〉,「『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臺灣地區古琴傳習之現況及展望〉,「『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明代古琴譜論現存概要分析〉,「『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永樂琴書集成?序琴》研究〉,「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魏德驥:〈禮、藝、情境──《琴況》的結構動力分析試探〉,「『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魏德驥:〈《谿山琴況》的感與應〉,「『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鴻文:〈禮與違禮之間──從琴的「十四不彈」探討其禮的性格〉,「2010年民族音樂學術研討會」。2010年,會議地點: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古琴研究目錄(專書) 容天圻:《庸齋談藝錄》,台南:宏光出版社,1963 初版;1964,1966,1967; 1970 二版;1977 三版。 容天圻:《談藝續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1975 初版;1976;1982 二版;1983 二版。 容天圻:《藝人與藝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1968 初版;1996 二 版;1971 二版;1977 三版;1984 四版。 容天圻:《畫餘隨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初版;1974 年二 版;1988 三版。 黃體培:《古琴曲集『樂譜』》,台北:學藝,1972。 顏 貴:《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輯》,不詳:不詳,1975。 Wen-Ying Hsu ,The Ku-Ch'in :A Chinese stringed instrument: its history and music, Los Angeles :Wen Ying Studios,1978。 梁在平:《中國古琴的新象》,台北:中國琴箏研究會,1982。 容天圻:《容天圻書畫集》,鳳山:秋月草堂,1985;1995 初版。 張清治:《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88,1990 初版。 劉伊敏:《大雅清音》,基隆:基隆文化中心,1989。 趙 樸:《中國樂器學:古琴篇》,台北縣:趙元成,1990 初版,1991 初版。 陳 雯:《孫毓芹的古琴音樂》,台北:文建會,1992。 李永翹:《容天圻畫展特輯》,高雄:春秋藝文中心,1993。 張清治:《理玄繢事張清治作品集》,台北:雄獅畫廊,1994。 葛翰聰:《中國琴學源流論疏》,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95 初版。 李映明:《工之僑賣古琴》,台南:紅樹林,1996 初版。 周純一:《認識古琴.開發心靈》,臺北:學鼎,1996 初版。 劉玉平、周曉琳:《藝術的幽思琴棋書畫》,台北:雙笛,1996 一版;1998 一版。 李美燕:《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自先秦兩漢迄魏晉南北朝》,高 雄:麗文文化,1999 初版;2003 二版。 歐純純:《唐代琴詩之風貌》,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初版。 臺北市立國樂團:《古琴紀事圖錄:2000 年臺北古琴藝術節唐宋元明百琴展實 錄》,台北:臺北市立國樂團,2000。 葛瀚聰:《中國古琴文化論述》,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2002 初版。 李美燕:《琴道與美學》,北京:社科文獻,2002 一版。 陳 雯:《孫毓芹此生祇為雅琴來》,臺北:時報文化,2003 初版。 范李彬:《個人古琴音樂會<<秋宵步月神人暢>>演出樂曲之書面詮釋》,台南: 范李彬, 2004。 張清治:《理玄繢事之二》,台北:張清治,2006。 潘柏世:《太和鼓鬯-徐青山《二十四琴況》講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 初版。 范李彬:《琴學鏡影》,台北:梵音文化, 2009 二刷。 李美燕:《琴道:高羅佩與中國古琴.上册》,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2010 初版;2012 修訂版。 陳欽怡:《王燕卿古琴音樂研究》,高雄:怡蘭琴齋,2010。
耿慧玲等主編︰《第1 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琴學薈萃》,山東︰齊魯
書社,2010。
鄭煒明等主編︰《第2 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琴學薈萃》,山東︰齊魯 書社,2011。
台灣古琴研究目錄(研討會論文) 王育雯:〈音樂治療中的相關因素,以及古琴作為文化中的音樂治療〉,「中 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第四屆第二次學術研討會」。2006 年,會議地點: 行政院署立臺北醫院。 王育雯:〈古琴與琴人的身體__傳統實踐中的身體意識〉,「2007 臺灣音樂學 論壇大會」。2007 年,會議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Yuhwen Wang.“Body Consciousness in Traditional Qin Practice,” 39th World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Vienna, 2007. 王育雯:〈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古 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 年,會議地點:朝 陽科技大學。
Yuhwen Wang. “The Contemporaneity of Guqin Aesthetic Tradition: Its Non-Dichotomous Practice,” Beijing Forum, Beijing, 2011. Yuhwen Wang. “Reflection Towards a Trans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Sensibility:Chinese Guqin Tradition and its Non-Dichotomous
Practice,” 2011 East Asian Reg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usicological Society (IMS-EA), Seoul, 2011. 王育雯:〈古琴審美評價與「心物二極」立場〉,「2010 台灣音樂論壇」。2010 年,會議地點:南華大學。 陳貞竹:〈荻生徂徠における古樂の復元-樂律?樂制?琴學に關する檢討〉 「廣島藝術學會第22 回大會」。2008 年,會議地點:日本。 陳貞竹:〈荻生徂徠における中國詩論と琴樂の受容とその意義〉,「第5 回東 方美學會?第16 回日韓美學研究會合同國際研究會」。2010 年,會議 地點:日本。 米敬萱:〈輪扁之譏技術與體驗之外的琴學文本閱讀〉,「『古琴、音樂美 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元豐:〈論中國古代樂論中的人性思想以《谿山琴況》、《禮記?樂記》、 《尚書?堯典》為例〉,「『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 文化」。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志凱:〈琴曲〈陽關三疊〉中的樂譜與詮釋〉,「『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 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志凱:〈琴樂的傳統與彈奏〉,「『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 文化」。2009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吳志凱:〈琴歌歸去來辭曲調中的腔詞關係——基於成公亮彈奏曲譜的研究〉, 「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吳志凱:〈琴曲〈華胥引〉減字譜顯露的音聲結構〉,「2011 第三屆『古琴的 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 技大學。 吳萍康:〈論琴歌的音樂表現〉,「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李美燕:〈老莊的音樂思想及其對魏晉古琴音樂美學的影響以陶淵明的「無絃 琴」與嵇康的「琴賦」為主〉,「第六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1997 年,會議地點:淡江大學。 李美燕:〈蔡邕《琴操》的琴道思想與美學價值〉,「第二屆兩漢文學與思想學 術研討會」。1998 年,會議地點:政治大學。 李美燕:〈嵇康〈琴賦〉的音樂思想與美學價值〉,「第一屆魏晉南北朝學術研 討會」。1998 年,會議地點:國家圖書館。 李美燕:〈蘇軾的琴韻藝境與琴道禪境〉,「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 術研討會」。2000 年,會議地點:輔仁大學。 李美燕:〈容天圻先生的藏琴與琴曲研究以琴曲〈歸去來兮辭〉為例〉,「『古 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 年,會議地點:朝 陽科技大學。
Mei-Yen Lee . “A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and Modes of Thinking in Regard to Ancient Chinese Lute Music in the Western World: A Case Study of Robert Hans van Gulik’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Lute Musical Texts,”presented at “I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Studies,” Centre for Intercultural Studies (CEI)-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Oporto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Administration (ISCA-IPP), Porto, Portugal,2008.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H. van Gulik)之《嵇康與〈琴賦〉》述評〉, 「竹林文化的形成、流播與影響研討會」。2009 年,會議地點:成功大 學。 李美燕:〈嵇康古琴美學中的身體觀與自然〉,「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 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 年,會議地點:成功大學。 李美燕:〈嵇康古琴藝術的審美意識探析〉,「『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2009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李美燕:〈嵇康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第一屆中國音樂史學國際 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佛光大學。 李美燕:〈高羅佩與東皋琴學——以《明末義僧東皋禪師集刊》與《東皋琴譜》 的考察為主〉,「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 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李美燕:〈東皋心越之琴道及其自創琴曲研究〉,「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 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 學。 李德材:〈陶淵明詩中之孤獨意識與美學境界一個海德格式現象學的解讀〉, 「『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 年,會議地 點:朝陽科技大學。 沈 冬:〈異國喧聲中的澹雅音韻北朝的琴與琴人〉,「『古琴、音樂美學 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沈 冬:〈異國喧聲中的淡雅音韻北朝之琴研究〉,「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 研討會」。2009 年,會議地點:西安音樂學院。 沈 冬:〈「縱任不拘」與「風韻清遠」南朝之琴研究兼論南北琴藝異同〉, 「『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9 年,會議地
點:朝陽科技大學。 沈 冬:〈「縱任不拘」與「風韻清遠」東晉南朝的士族與琴〉,「2009 臺 灣音樂學論壇」。2009 年,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沈 冬:〈「縱任不拘」與「風韻清遠」東晉南朝的士族〉,「第一屆 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佛光大學。 沈 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沈 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唐代 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南開大學。 沈 冬:〈唐代琴曲《胡笳》研究〉,「唐代文史的新視野:以物質文化為主- -紀念杜希德國際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國家圖書館。 沈 冬:〈高羅佩《琴道》與傳統文人想像〉,「高羅佩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2010 年,會議地點: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 沈 冬:〈高羅佩《琴道》與傳統文人想像〉,「第三屆音樂學術周暨上海高校 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專家講習班(第三期)系列專家演講之三」。2011 年,會議地點︰上海音樂學院。 沈 冬:〈醉翁歐陽修的琴趣人生〉,「2011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 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 大學。 沈 冬:〈琴意誰可聽?歐陽修之琴與北宋士風〉,「第二屆中國音樂史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年,會議地點:佛光大學。 梁銘越:〈試論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養生術〉,「世紀古琴研討會」。 2000 年,會議地點:臺北鴻禧美術館。 周純一:〈南華大學學生古琴製作之檢討〉,「世紀古琴研討會」。2000 年, 會議地點:臺北鴻禧美術館。 周純一:〈中國古琴傳統的敘事模式〉,「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林彥邦:〈古琴治療初探——以《莊子》意義治療為核心展開〉,「第六屆青年 經學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施維禮:〈試論「大胡笳」〉,「『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 化」。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施維禮:〈不規矩之音從《莊子》〈天運〉篇論道家琴曲「神人暢」〉,「『古 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 科技大學。 施維禮:〈試論長清〉,「『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 2009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施維禮:〈試論《離騷》(初稿)〉,「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 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施維禮:〈試論〈列子御風〉〉,「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耿慧玲;吳志凱:〈琴曲名稱解題與欣賞以老八盤琴曲為例〉,「『古琴、 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 技大學。 耿慧玲:〈桓譚《新論》中的〈琴道〉〉,「『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
領域、跨文化」。2009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耿慧玲 :〈試論〈琴操〉與中國的琴樂〉,「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 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 學。 耿慧玲:〈試從琴書收錄看琴學的歷史發展由士人琴到文人琴〉,「2011 第 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11 年,會議 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張俐雯:〈現代文學中的古琴意象〉,「『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 跨文化」。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張盈馨:〈論《呂氏春秋》之音樂思想〉,「2011『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張雅婷:〈美學的音樂:從〈大胡笳〉到古琴的樂譜與詮釋〉,「『古琴、音樂 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 學。 張雅婷:〈從古琴擬聲彈奏試探文化記憶〉,「『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許明珠:〈先秦道家琴學思想初探〉,「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張雅婷:〈試談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之古琴課教學〉,「第二屆「古琴的 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 議地點:香港大學。 郭永吉:〈琴法自然—試論先秦兩漢之琴教〉,「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 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中央大學。 郭玉茹:〈《琴曲集成》中對僧人彈琴之誤解辯析〉,「『古琴、音樂美學與人 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 科技大學。 郭玉茹:〈北宋初期琴僧與文人的互動關係〉,「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 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年,會議地點: 朝陽科技大學。 黃金鷹:〈文人琴趣:論文人與琴樂發展之關係〉,「『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 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 技大學。 黃金鷹:〈《谿山琴況》的功夫論與境界論〉,「『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金鷹:〈琴樂與養生〉,「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 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Chiung-Hui Huang. \ Multidimensional Virtual Auditory Space in the Perception of QIN Music.\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Vienna, 2007. 黃瓊慧:〈2007 \古琴音樂中「聲」/「韻」之音樂結構與聽覺研究\〉,「2007 年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台灣分會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學術研討會」。2007 年,會議地點:台南藝術大學。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上的空間感〉,「『古琴、音樂
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會議地 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瓊慧:〈領略古琴音樂「無聲之妙」之心理歷程生態音樂知覺心理學的觀 點〉,「『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會」。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無聲」與山水畫中的「留白」之比較〉,「『古琴、 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 年日, 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瓊慧:〈以琴曲〈憶故人〉之演奏分析論古琴旋律中的多層次特色〉,「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會」。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瓊慧:〈探討古琴音樂「無聲」美學觀的形塑─一個綜合音樂與哲學的觀點〉,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9 屆系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會議地點 :東吳大學。 楊湘玲:〈從詩文看1945 年以前臺灣文人對古琴音樂文化的接受〉,「第五屆 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2006 年,會議地點:輔仁大學。 趙元成:〈古琴音樂美學:古琴形制外觀人文元素的觀點〉,「『古琴、音樂美 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年,會議地點: 朝陽科技大學。 劉怡青、徐筱妍:〈古琴在北魏漢化運動中的作用與意義〉,「第二屆「古琴的 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 議地點:香港大學。 劉怡青:〈《琴操?怨曠思惟歌》與〈王昭君變文〉比較〉,「2011第三屆『古 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論嵇康《琴賦》的音樂思想〉,「『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 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論韓愈《琴操》的蘊義〉,「『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 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朱熹與古琴〉,「『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 際學術研討會」。2009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劉振維:〈李贄與古琴〉,「第二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 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香港大學。 劉振維:〈孔子與古琴〉,「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 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蔡根祥:〈樂教「和」精神的闡釋〉,「『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 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徐青山古琴美學思想析論〉,「『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 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臺灣地區古琴傳習之現況及展望〉,「『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 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明代古琴譜論現存概要分析〉,「『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 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賴慧玲:〈《永樂琴書集成?序琴》研究〉,「2011 第三屆『古琴的音樂美學
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年,會議地點: 朝陽科技大學。 魏德驥:〈禮、藝、情境《琴況》的結構動力分析試探〉,「『古琴、音樂 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會議地 點:朝陽科技大學。 魏德驥:〈《谿山琴況》的感與應〉,「『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 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 年,會議地點:朝陽科技大學。 黃鴻文:〈禮與違禮之間從琴的「十四不彈」探討其禮的性格〉,「2010 年 民族音樂學術研討會」。2010 年,會議地點:臺灣師範大學。 葉紹國:〈臺灣的琴人、琴藝、琴事-1970~1990’s〉,「首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古 琴分論壇-朱熹琴論與當代社會」。2010 年,會議地點:廈門。 陳國燈:〈古琴音樂的現代意義〉,「首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古 琴分論壇-朱熹 琴論與當代社會」。2010 年,會議地點:廈門。
台灣古琴研究目錄(期刊與報紙) 孫毓芹:〈國樂與古琴〉,《新天地》,1964 年第3 卷2 期。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文化1949 年以來之傳承概況〉,《北市國樂》,1966 年123 期,頁3-8。 夏天馬:〈古琴曲譜--夕談〉,《音樂教育》,1969 年第16 期,頁6-9。 容天圻:〈古琴的欣賞〉,《音樂教育》,1969 年第16 期,頁9-11。 朱 雲:〈古琴指法釋要〉,《東海學報》,1971 年,頁47-58。 容天圻:〈歐陽修與古琴〉,《暢流》,1971 年第四期,頁24-26。 依 忠:〈閒談古琴〉,《全音樂樂文摘》,1973 年,頁24-26。 姚懷仁:〈古琴〉,《台肥月刊》,1974 年,頁25-28。 陳小凌:〈中國古琴的故事 〉,《綜合月刊》,1974 年,頁90-96。 容天圻:〈琴曲五首述略〉,《東方雜誌》,1975 年第9 卷5 期,頁64-67。 容天圻:〈中國音樂的精華--古琴〉,《東方雜誌》第八卷第九期,1975 年, 頁66-67。
Ming-Yueh ,Liang ,\ Stringed Zither\顏貴綉:〈古琴〉,《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 年10 月,頁48-57。 葉紹國:〈琴海飄蹤〉,《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 年10 月,頁 166-176。 容天圻:〈古琴觀賞記 〉,《大成》,1977 年第39 期,頁26-27。 容天圻:〈廣陵散的內涵及賞析〉,《中華國學》,1977 年第1 卷12 期,頁55-58。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音樂與音響》,1978 年第57 期,頁32-36。 孫毓芹講:〈說古琴〉,《音樂與音響》,1979 年第69 期,頁53-57。 孫毓芹講:〈說古琴(2)--琴制與琴譜 〉,《音樂與音響》,1979 年第70 期, 頁45-49。 孫毓芹講:〈說古琴(3)--琴與中華文化〉,《音樂與音響》,1979 年第74 期, 頁49-52。 梁銘越:〈古琴藝術的再認識--珍貴的傳統藝術期待發掘和發揚 〉,《音 樂與音響》,1980 年第84 期,頁38-45。 張清治:〈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中國文化月刊》,1981 年第20 期,頁
116-120。 陳美利:〈古琴與樂教〉,《國教世紀》,1981 年,頁7-9。 劉 亮:〈古琴與琵琶:中國樂器的精華〉,《音樂與音響》,1982 年第104 期,頁51-57。 陳管雲:〈古琴與樂教〉,《中國文化月刊》,1982 年第29 期,頁143-150。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3 年第33 期,頁133-162。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 〉,《藝術學報》,1983 年第34 期,頁39-81。 容天圻:〈記故宮所藏的兩幅琴士圖〉,《故宮文物月刊》,1984 年2 卷1 期, 頁68-73。 容天圻:〈王徽之的古琴〉,《故宮文物月刊》,1984 年第14 期,頁42-46。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4 年第35 期,頁225-298。 張清治:〈琴境圖說: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故宮文物月刊》,1985 年 第29 期,頁92-99。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一)〉,《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 1985 年第一期。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二)〉,《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 1985 年第二期。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三)〉,《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 1985 年第三期。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四)〉,《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 1985 年第四期。 游淑靜:〈淡泊名利.熱心教學--訪古琴名家孫毓芹〉,《幼獅文藝》,1986 年第389 期,頁71-75。 陳怡良:〈陶淵明的無絃琴與有絃琴:敬答呂興昌先生〉,《國文天地》,1986 年第16 期,頁40-44。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1988 年第61 期,頁22-27。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教學與演奏傳承現況(一)〉,《和真琴刊》,1988 年 第2 期。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6 卷1 期,1988 年,頁22-27。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故宮文物月刊》,7 卷1 期,1989 年,頁 81-85。 蔡文婷:〈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藝師孫毓芹〉,《光華》,1989 年,頁118-122。 李永翹:〈畫中有琴;琴中有畫記臺灣著名書畫家兼古琴家容天圻〉,《明 報月刊》,1990 年五月號。 陳美利:〈漫談古琴音律〉,《國教世紀》,1992 年,頁55-59。 樂 聲:〈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古琴〉,《音樂與音響》,1993 年第236 期, 頁125-126。 邵元復:〈梅庵琴派的起源及發展〉,《故宮文物》,1993 年11 月第128 期。 張清治:〈古琴晝畫與我的生活游藝觀〉,《雄獅美術》,1994 年第275 期, 頁71-77。 鄭正華:〈華夏正聲--古琴漫談〉,《歷史月刊》,1994 年第76 期,頁122-124。
邵元復:〈漫談「梅庵琴派」及其他〉,《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 年10 月。 邵元復:〈《談古琴琴派》,《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 年10 月。 邵元復:〈覆陸甸坤兄談琴調等問題〉,《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 年10 月。 吳崑茂:〈古琴七絃風情千種--鄭正華談古琴之美〉,《臺灣月刊》,1995 年第152 期,頁68-69。 陳淑霞:〈古老的迴響--古琴音樂的欣賞〉,《漢家雜誌》,1996 年第47 期, 頁80-83。 鄭榮隆:〈淺談古琴與古琴音樂〉,《臺灣月刊》,1998 年第186 期,頁16-17。 竹碧華:〈絃與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998 年第64 期,頁335-369。 祝家華:〈陳國興與陳雯的古琴姻緣 〉,《亞洲週刊》,1999 年,頁57。 李美燕:〈「琴道」在漢代的歷史定位與文化意義〉,《中國學術年刊》, 1999 年第20 期,頁267-294+606。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1)--琴道:文人的表徵〉,《音樂月刊》,2000 年第209 期,頁50-52。 黃華源:〈古琴藝術探微--從「唐、宋、元、明百琴展」談起 〉,《典藏 藝術雜誌》,2000 年第90 期,頁205-207。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2)--琴學大觀:唐宋元明百琴展〉,《音樂月 刊》,2000 年第210 期,頁46-49。 朱家炯:〈千禧年古琴藝術節〉,《傳統藝術》,2000 年第6 期,頁32-34。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 樂月刊》,2000 年第211 期,頁50-52。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 樂月刊》,2000 年第212 期,頁50-52。 張顯文圖:〈泠泠絃上聲--話說古琴〉,《漢家雜誌》,2000 年第66 期,頁 44-47。 梁銘越:〈試論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養生術〉,《漢學研究》, 2001 年第38 期,頁406-426。 林孟儀:〈古琴製琴人--林立正:為古木賦予靈魂 〉,《Cheers》,2001 年 第12 期,頁94-97。 王海燕:〈元明兩代古琴歌曲創作與藝術的發展〉,《藝術學報》,2001 年 第69 期,頁81-96。 王海燕:〈醉翁操--古琴歌曲創作藝術〉,《藝術評論》,2001 年第12 期, 頁29-60。 王翰荻:〈昆欄開花.小心肝和老心肝--古琴爺爺〉,《人本教育札記》, 2002 年第159 期,頁68-71。 李美燕、黃揚婷:〈清代琴曲「漁樵問答」的音樂美學析論--以楊宗稷「琴 學叢書」的譜例為主〉,《屏東師院學報》,2003 年第18 期,頁589-623。 李美燕:〈林占梅琴詩中的遊藝生活及美感意境〉,《中國學術年刊》,2003 年第24 期,頁325-342、394-395。 李美燕、黃揚婷:〈從張靜薌「琴學入門」之譜例析論清代琴曲「漁樵問 答」的音樂美學〉,《屏東師院學報》,2003 年第19 期,頁225-293。 馬良懷、侯深:〈風流千古,人琴俱存:漢晉之際的士人與琴的關係之探 討〉,《哲學與文化》,2003 年第353 期,頁83-99。 亓娟莉:〈高山流水,千古風流--談談魏晉名士與古琴〉,《東方人文學院》,
2004 年,頁61-75。 范李彬:〈美的效應:感天地?通神明…--談玄說妙話「古琴」〉,《藝術 觀點》,2004 年第24 期,頁38-42。 程玉凰:〈林占梅與「萬壑松」唐琴之謎〉,《竹塹文獻雜誌》,2004 年30 期, 頁74-95。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和」況之美學意涵研究〉,《藝術學報》,2004 年第74 期,頁41-53。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的儒道佛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5 年第2 期,頁10-15。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5 年第2 期,頁338-347。 袁中平:〈「碣石調幽蘭」--古琴琴譜探微〉,《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5 年第138 期,頁16-25。 焦慧蘭:〈寰宇圓夢--情接千載枯木吟:程惠德的古琴製作〉,《小作家月刊》, 2005 年第132 期,頁85-89。 郭麗君:〈踏雪尋梅琴詩樂〉,《中華文化》,2005 年第3 期,頁76-79。 黃康綺:〈絃外之音--淺談琴道〉,《文明探索叢刊》,2006 年第44 期,頁 89-99。 宋安平:〈中拍國際古琴現身〉,《典藏古美術》,2006 年第162 期,頁135。 李美燕:〈古琴以「澹」為美之意涵析論〉,《藝術學報》,2006 年第78 期,頁209-220。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2006 年第3 期,頁367-374。 謝光輝:〈古琴妙韻〉,《中國旅遊》,2006 年第313 期,頁98-100。 莊秀玲:〈談吳進風古琴的古典美感〉,《陶藝》,2006 年第52 期,頁76-78。 鍾文心:〈傳承與開拓--古琴座談會暨名家演奏會綜述〉,《明報月刊》, 2006 年第492 期,頁119-121。 黃康綺:〈從瑜伽到古琴:身體與聲音關係之初探〉,《宗教與民俗醫療學 報》,2006 年第4 期,頁181-199。 張靜安:〈追尋遙遠的絲弦古調 古琴痴漢--鄭德宣〉,《源雜誌》,2007 年第62 期,頁72-79。 李美燕:〈高羅佩論古琴音樂之美--以《琴道》的論述為主〉,《藝術評論》, 2007 年第17 期,頁211-229。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再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2007 年第4 期,頁424-432。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空間感〉,《止善》, 2007 年第2 期,頁107-128。 張雅婷:〈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國立中央大 學人文學報》,2008 年第33 期,頁143-186。 翁瑞鴻:〈淺談漢魏琴賦中之幾個古琴論題 〉,《中國語文》,2008 年第 611 期,頁32-51。 李美燕:〈從容天圻之琴曲〈歸去來兮辭〉看文人琴的藝術精神〉,《藝 術學報》,2008 年第83 期,頁319-344。 李美燕:〈臺灣琴家容天圻先生的藏琴研究(上)〉,《收藏》,2008 年第12
期,頁114-116。 李美燕:〈臺灣琴家容天圻先生的藏琴研究(下)〉,《收藏》,2009 年第1 期,頁130-131。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之藏琴及辨偽〉,《收藏》,2009 年第10 期,頁 113-117。 劉楚華:〈香江故事話古琴〉,《明報月刊》,2009 年第520 期,頁77-80。 蔡惠琴:〈琴面上搖來搖去的斷紋--讀[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著;熊彪, 許嵐譯]《林西莉古琴的故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9 年 第127 期,頁61-64。 楊元錚:〈晚唐陳康士琴學的片楮零縑〉,《人文中國學報》,2009 年第15 期,頁397-407。 王育雯:〈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9 年第40 期,頁119-171。 李美燕:〈嵇康〈琴賦〉中「和」的美學意涵析論〉,《藝術評論》,2009 年第19 期,頁189-207。 王 鵬:〈古琴:“和”的審美理想與斫琴工藝〉,《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 2010 年第25 期,頁108-113。 李美燕:〈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哲學與文化》,2010 年第6 期,頁5-21。 賴慧玲:〈明代古琴譜論現存概要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2010 年, 頁25-61。 蔡秉霖:〈試論歐陽修音樂美學之「琴意」說〉,《東方人文學誌》,2010 年,頁161-174。 沈 冬:〈“洋客”的琴學研究〉,《讀書》,2011 年第1 期,頁42-46。 典藏古美術編輯部:〈古琴OFF 學〉,《典藏古美術》,2011 年第222 期,頁 96-123。 耿慧玲:〈斯人已遠--評李美燕《琴道:高羅佩與中國古琴(上冊)》〉,《止 善》,2011 年第10 期,頁119-132。 張志威:〈修身養性 : 太極武藝與古琴音樂的思想契合點研究〉,《有鳳 初鳴年刊》,2011 年第7 期,頁273-300。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收藏之琴畫及題字〉,《收藏》,2011 年第1 期, 頁56-60。 李美燕:〈東皋心越之琴道及其自創琴歌研究〉,《藝術評論》,2011 年第 21 期,頁39-65。
Yuhwen Wang. “Music as the Discipline of Disposition—Yue Ji and the Chinese Guqin Tradi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Eds. Wayne Bowman & Ana Lucia Freg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tracted.), 2011. 黃鴻文:〈阮籍作〈酒狂〉真偽之探析〉,《台灣音樂研究》2011 年第4 期,, 頁97-105。 王育雯:〈情境、音樂與審美心靈:「心物二極」立場在古琴審美評價中之問 題〉,《台灣音樂研究》2011 年第11 期。 黃鴻文:〈朱權與琴曲《秋鴻》的關係研究--以譜本比較為進路〉,《關渡音樂 學刊》2011 年第12 期,頁31-45。
朱龍盦:〈古琴譜與指法1-4〉,《中央日報》1959 年1 月22、23、24、25 日。 朱龍盦:〈太古琴絃〉,《中央日報》1959 年。 容天圻:〈古琴傳薪〉,《中央日報》,1971 年5 月16、17 日。 容天圻:〈古琴古箏欣賞會追記〉,《臺灣新生報》,1971 年10 月13 日。 容天圻:〈瑞士籍教授郭茂基 會晤古琴家容天圻〉,《臺灣時報》,1975 年10 月06 日。 容天圻:〈張大千已康復為容天圻題字〉,《新聞報》,1975 年11 月27 日。 容天圻:〈自得琴中趣〉,《世界日報》,1977 年08 月30 日。 陳 煌:〈雨聲?琴聲 與古琴家容天圻談琴〉,《愛書人》,1978 年09 月21 日。 容天圻:〈張大千題辭讚譽容天圻〉,《臺灣新聞報》,1978 年10 月08 日。 張素青:〈為聽古琴郭茂基走遍世界 終在臺灣聆賞容天圻絕技〉,《自立晚報》, 1978 年10 月12 日。 左靜如:〈容天圻其人其事〉,《臺灣新聞報》,1979 年05 月05 日。 程 飛:〈指揮如意 指畫家容天圻簡介〉,《中華日報》,1980 年07 月04 日。 容天圻:〈指韻墨趣談指畫〉,《中央日報》,1980 年07 月08 日。 王馥質:〈容天圻以撫琴指法入畫〉,《民生報》,1980 年07 月11 日。 譚中興:〈琤琤古樂幾成絕響 誰人識得琴韻心聲 容天圻寄情古琴彈秋月 盼同 道研彈曲譜傳雅音〉,《聯合報》,1980 年09 月30 日。 葉紹國:〈古琴與精緻文化〉,《中華日報》,1982 年01 月19、20 日。 譚中興:〈琴聲?墨韻?書香 容天圻雅人雅事〉,《成功時報(晚刊)》,1984 年06 月20 日。 容天圻:〈香港訪琴記兼懷古琴家盧家炳〉,《成功時報》,1984 年08 月 09 日。 容天圻:〈記梅庵琴派〉,《成功時報》,1984 年09 月04 日。 譚中興:〈操琴習畫?旦旦練功力 彈指揮筆?件件不含糊 容天圻苦學有成 古 琴書畫具風格 筆墨水恰到好處 展覽會上見真章〉,《臺灣新聞報》, 1985 年01 月30 日。 譚中興:〈容天圻展琴書畫〉,《臺灣新聞報》,1985 年01 月30 日。 譚中興:〈撫琴筆繪相益彰 容天圻展出作品 目見耳聞、雙重享受 觀畫聽樂、 妙不勝哉〉,《中國晚報》,1985 年02 月02 日。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臺灣新聞報》,1988 年02 月14 日。。 容天圻:〈佬儂溪畔彈流水〉,《臺灣新聞報》,1988 年06 月02 日。 黃智平:〈容天圻演奏古宋琴秋月〉,《中國晨報》,1990 年02 月24 日。 黃智平:〈古琴演奏會即將登場 文化中心邀您齊聆賞〉,《中央日報》,1990 年02 月24 日。 黃智平:〈「弦上的琴操」古琴音樂會〉,《臺灣時報》,1990 年02 月28 日。 黃 吾:〈容天圻的藝術世界〉,《高雄縣青溪通訊》,1990 年5 月號。 陳璧琳:〈彈指之間詮釋琴畫 容天圻是現代鍾子期〉,《中國時報》(南部版), 1990 年05 月08 日。 陳璧琳:〈國畫界的首席「指」揮家 容天圻「指畫」將琴藝融入畫境 轟動兩岸〉, 《中國時報》(南部版),1990 年07 月23 日。 殷延泉:〈容天圻 手指畫 揚名彼岸 手指為筆 指揮如意〉,《民生報》(南 部版),1990 年09 月16 日。 李 冰:〈秋庵墨情醉山水容天圻書畫巡迴展〉,《臺灣新聞報》(南部版),
1990 年09 月30 日。 許宏義:〈琴境入畫境指畫神乎其技 容天圻指下功夫備受推崇〉,《中央日報》, 1990 年10 月01 日。 蘇福男:〈容天圻 當今畫家兼學者 巡迴展佳評如潮〉,《自由時報》,1990 年10 月01 日 黃智平:〈容天圻書畫巡迴展〉,《中國晚報》,1990 年10 月13 日。 黃智平:〈指畫精進新境界 容天圻書畫展值得一賞〉,《中國晨報》,1990 年 10 月13 日。 蔡德昌:〈容天圻 潑墨指畫 另創蹊徑〉,《臺灣時報》,1990 年11 月03 日。 廖銘瑞:〈容天圻書畫巡迴展,開麥拉〉,《中國晨報》,1990 年11 月05 日。 廖銘瑞:〈容天圻書畫假投縣展出〉,《中國晨報》,1990 年12 月07 日。 廖銘瑞:〈撫琴,談琴!容天圻將再度展現優雅的琴韻風采〉,《中國晨報》, 1990 年12 月20 日。 曉 軒:〈容天圻展書畫 指畫尤具特色〉,《臺灣新生報》,1991 年01 月14 日。 蔡德昌:〈大陸藝術界譽之為三百年來第一人 容天圻指畫 出神入化〉,《臺 灣時報》,1991 年10 月12 日。 蔡德昌:〈容天圻指畫 展期至27 日〉,《民生報》(南部版),1991 年10 月 19 日。 廖銘瑞:〈書畫名家容天圻開個展 作品自廿五日起在高市春秋藝廊展出〉,《世 界論壇報》,1993 年12 月24 日。 李 冰:〈彈指雲煙山水情 容天圻出逸塵寰的指畫世界〉,《臺灣新聞報》,1993 年12 月26 日。 廖銘瑞:〈十指作畫三百年來第一人 容天圻指畫傲視海峽兩案〉,《青年日報》, 1993 年12 月26 日。 廖銘瑞:〈書畫名家容天圻個人展 曾為張大千所推崇畫功精湛可期〉,《民族 時報》,1993 年12 月30 日。 彭凱玲:〈容天圻指畫藝術展〉,《中央日報》,1994 年01 月01 日。
台灣古琴研究目錄(博碩士論文)
Ming-Yueh,Liang, The Chinese Ch'in , its history and music, San Francisco :Chinese National Music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 1972.
Ming-Yueh,Liang, The art of yin-jou techniques for stringed zithe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73. 彭聖錦:《古琴音樂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年。 陳啟美:《古琴指法與其樂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金信庸:《《陽關三疊》古曲之研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 年。 玄璟彩:《中國古琴與韓國玄琴的記譜法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9 年。 黃韻華:《古琴音樂美學基礎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王瓊慧:《琴曲〈平沙落雁〉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 范李彬:《〈普庵咒〉音樂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陳美佑:《琴藝文人觀之研究從標題名稱論古琴音樂之文藝性》,國立藝術學 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歐純純:《唐代琴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Huang, Yi-Ping. The Parting of the Way: Three Generations of Ch’in Performance Practice. Ph. D. Dissertation, 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98. 周虹怜:《唐代古琴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年。 馬俊國:《楊時百與近代琴學》,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梁勝富:《古琴琴音之合成與減字譜之解析-撥弦樂器物理模型分析與音樂合成的 新方法》,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博士論文,2000 年。 王瑞文:《實體模擬技術運用於撥弦樂器,滑音處理與古琴輸入法之人機介面研 究》,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 楊湘玲:《清季台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大家族為中心》,國 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魏世雅:《古琴譜字分類及節奏性指法研究以“鎖”系中兩種指法為例》,國立 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戴盛柏:《藝術與社會互為建構的過程以古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 文,2003 年。 李孟芳:《宋代以降琴歌日趨衰微原因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 年。 唐翠蓉:《琴歌《胡笳十八拍》音樂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年。 郭羿君:《古琴琴譜之音樂語義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吳 萏:《古琴工藝初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蔡文宗:《琴韻的空間意象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陳慶隆:《古琴技法對琵琶音樂漢化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 年。 吳怡青:《創造與再現之間-古琴打譜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林致妘:《唐代文人與琴文藝之初探》,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6 年。 洪宏旼:《古琴納音功能之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6 年。 戴雅惠:《廣陵琴派與四首琴曲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陳昌靖:《琴歌聲腔系統之探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年。 蔡幸彤:《古琴琴歌與琴歌譜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 年。 范姜沛文:《台灣古琴美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年。 范智欽:《生漆對於古琴聲音能量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林產科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 年。 羅愛湄:《古琴與中國音樂現代化(1918-1937):以王露、王光祈及今虞琴社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唐文君:《從音樂古籍史料探討古琴與琵琶在指法、記譜上之關連性》,臺北藝術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黃雪婷:《〈碣石調幽蘭〉文字譜實踐—以幽蘭.黃雪婷古琴音樂會為例》,臺北 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楊湘玲:《臺灣古琴音樂之文人性傳承》,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 黃永明:《當代琴樂處境之探討從1949 至 2009》,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0 年。 葉鴻霈:《古琴曲《大胡笳》及《小胡笳》的硏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 年。 吳珮菱:《〈醉翁操〉傳譜研究》,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高毓婷:《梅庵琴派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 論文,2011 年。 陳曉音:《《碣石調?幽蘭》的歷史變遷與音樂詮釋—以吳文光、管平湖及李祥霆 之錄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梁正一:《泛川派〈流水〉與梅庵派〈平沙〉的「裝飾奏」現象:論近代古琴音 樂在新舊之交下的古今之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1 年。 黃勤心:《《神奇秘譜》中的〈鶴鳴九皋〉打譜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 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正在阅读:
台湾古琴研究论文目录01-29
Firs Confession1 读后感07-29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03-01
泵与风机习题05-23
高二写人作文600字:蜕变05-04
图形的周长导学案05-16
2010年赤峰市初中毕业语文提04-23
少儿版 Lesson 11 第二课时02-01
中国电信GPON设备技术要求V1.2 - 2010011904-12
码垛机器人毕业论文 - 图文11-1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论文目录
- 古琴
- 台湾
- 研究
- xxx局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 更换潜水泵安全技术措施
- 服务质量整改报告范文一
- 唯品会营销战略案例研究
- 病理课后题
- 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植物种类及配植
- GCT数学真题2003-2013年真题与答案解析 - 图文
- 骨科手术同意书
- 水总局科3号关于发布《水利工程各阶段水土保持技术文件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 水总局科05-3
- 互联网+药品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春《劳动经济学》答案
- 水工模板模型复习题
-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类会计科目设置及说明
- 智慧城市智慧公安行业解决方案 - 图文
- 小学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整理(最全)
- 重庆市第9届小学语文 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阅读)教案集
- 上海大学 机械设计(1)模拟试题集,最新
- 中国MEMS传感器生产规模分析调研
- 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教师演讲稿
- kids - story -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