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是她的灵魂——南京师范大学110年的追求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9:05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厚生,是她的灵魂——南京师范大学110年的追求

厚生,是她的灵魂 ——南京师范大学110年的追求

一所以师范命名的大学,走过了漫长的110年。110年的不辍耕耘,铸就了她“厚生”的灵魂,110年的默默奉献,成就了她耀眼的光环。

何为“厚生”?南京师大的前身——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博士教给学生“厚生”的含义是:“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

的确,南京师范大学以她的智慧和能力,传承着优良的传统,孕育出丰硕的果实,探索出特色发展之路。 翻开百年师大的青青校史,这里名家辈出、俊彦云集。有“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的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的著名教育家吴贻芳;还有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心理学大师高觉敷、美术大师徐悲鸿、国学大师唐圭璋?? 以育人为本:视教育若性命

“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李瑞清

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南京师大110年办学的思想基础。 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南京师大人立志培养教育家,2003年,率先在全国提出,要变培养“教书匠”为培养教育家,这是教师教育的目标。

为此,南京师大做出了三大动作。

一是2005年在全国师范大学中率先建立教师教育学院,“寓师范于大学”,对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等10个教师教育类专业统一招生管理;对师范生进行“2.5+1.5”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前两年半进行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培养,后一年半进行以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为主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推行本硕连读培养模式。自2010年起,学校每年给教师教育学院增加60个免试保送名额;

二是自2009年起,选拔20位优秀新生赴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进行强化培养,探索跨校联合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新模式;

三是今年7月15日,南京师大启动“校友终身学习计划”,根据南京师大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学科领域的免费培训,实现终身教育。

一份探索,一份收获,南京师大的艰辛探索收获了骄人的成就。

全国第一位博士中学校长,江苏第一位幼儿园园长、第一位中学校长、第一位中师校长都来自南京师大;

在2009年评定的20位“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中,有7位与南京师大有关;

在2011、2012年南京师大组织的大规模校友寻访活动统计中,仅江苏省内,四星级中学学科带头人和校领导班子中,南京师大校友所占比例均超过50%。

一所师范大学何以在教育浪潮中屹立百年,并有如此贡献?

南京师大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教授是这样回答的:“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必须始终坚持的办学特色,只有保持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师范大学才能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方面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以学术为业: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南京师大人潜心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 地科院教授汪永进靠着“板凳需坐十年冷”的魄力,从1993年从事洞穴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近10年的“笃学敏行”,终于在2001年,他的一篇论文被《Science》录用。 采回来的石笋样品,他总是自己亲自手提肩扛,直到亲眼目睹样品完好无损地送进实验室,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休息。“为了搞科研,他命都可以搭上。”学生们这样评价这位为了科学近乎疯狂的老师。

在狭小的办公室里,不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总有他挑

灯夜战的身影,对科学狂热的他,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地科院门卫最了解汪教授的勤奋,因为在年三十和年初一都曾为他打开过大门。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既是汪永进的人生追求,也是一种学术境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境界,他才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这对从事教育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在南京师大,像汪永进这样甘坐冷板凳、甘心吃苦的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南京师大校友杨瑞清是“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大学毕业后,他不仅放弃了城市的教学机会,更放弃团县委副书记一职,守在农村当教师。在别人眼中,放着好的机会不争取,是“傻瓜”,而杨瑞清却不以为然,他在笔记里写道,“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我甘愿做这样的傻瓜,铁心做一辈子乡村教师。”

凭着一股傻劲儿,他摸索出了“学会赏识、扬长补短、促进迁移”的赏识教育思路;凭着一股傻劲儿,他执著地坚守三尺讲台;凭着一股傻劲儿,他痴迷于探索农村孩子的教育之路,让农村孩子在快乐自信中学习。

面对“全国师德标兵”的荣誉,杨瑞清只是淡淡一笑:“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这样的思想,我只不过是一步步地在探索中慢慢实现这个理想罢了。

杨瑞清只是南师大向社会输送25万校友中的一个,像他这样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杰出校友还有很多,这不禁让人们回想起南京师大百年校庆之际的“师德传统与传承”大讨论。

回顾那场激动人心的“三千人大讨论”,南京师大校务委员会主任文晓明教授说:“我们将当下师德的涵义定位于‘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只有赋予师德时代‘支撑点’的科学内涵,才能激励自身不断前行。” 在2007年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南京师大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国十强; 汪永进教授及其长江学者团队的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以沈冠军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2009年在《Nature》上发表封面文章,将北京猿人生存时间向前推进了27万年; 近5年里,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发表论文4篇;南京师范大学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54项,各类科研成果获奖300多项。 以服务为己任: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

“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吴贻芳的教育理念激励着南京师大人110年追求造福社会的教育

理想。

南高师时期,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创办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推广平民教育,从实践层面丰富了师范教育的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共四届毕业生,输送中等教育人才约500人,高级研究人才10人,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金陵女子大学时期,共培养了999名毕业生,人称999朵玫瑰;

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60年中从南京师大走出包括师范生在内的各类毕业生共有25万之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的师范类毕业生,占据整个江苏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宋永忠话里充满自豪。 每一段历史长河中,都有南师大奉献人民和服务社会的身影。从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开始,那个时期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办学理念,南京师大人在探索和实践中,又给予了新的诠释。

如今,南京师大正实现从教学为主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从以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并重转型,从以传统师范教育为主、向以教师教育为突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转型。

在“厚生”精神的引领下,南师大科研队伍中走出了一

批批农业科技员、城镇绿化研究员。

生命科学学院王文教授,成功研究出螃蟹颤抖病防治技术,并于2007年在江苏宝应县全面推广,当年就减少病害死亡河蟹2000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 化学科学院教授周宁琳,发明了仿生态转光农膜,应用后庄稼每亩增收效益达30%;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启银,为水杉打点滴,救活植物活化石??

走在地上、扎进土里,这就是南师大“厚生”精神在学校科研工作者身上的鲜活体现;服务,从国人走向世界,这是南师大“厚生”精神的再度提升。

目前,南京师大在海外共建有4所孔子学院,与海外15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南京师大在国际预科教育中创立“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教学原则,形成预科教育的“南师模式”,让南京师大留学生预科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2010年以来,南京师大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连续两年100%通过的好成绩,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厚生”,是110年南京师大发展历程的见证;“厚生”,也将见证南京师大未来的辉煌。(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9日01 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y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