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706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专业真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12 04: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706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考研专业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中国政法大学706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名词解释(18分)

1、实践

解析: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使用工具等物质手段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的首要形式和基本内容是物质生产活动,实践是人们能动的创造性的物质活动,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社会存在

解析: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费尔巴哈

解析:德国哲学家,主张人本学哲学。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费尔巴哈提纲》,批判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二、简答:(20分)

1、哲学上的物质是本质,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是具体的,试用哲学分析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A.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B.哲学上的“物质”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哲学上的物质其实是针对绝对时空而言的,揭示的是物质的真正本质。

C.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是相对时空中的物质,认为看得到摸得着或通过仪器直接观察到的在相对空间占有体积,具有有质量的就是物质,它运动的速度不能低于光速,还可以在相对空间长时间静止,甚至能被消灭或创生。

D.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内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本原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物质的具体结构和形态;

第二,研究的角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方面去理解物质,具体科学从客体角度研究物质,只把物质看作是人研究的对象;

第三,科学抽象的程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是在科学研究成果上,进一步高度抽象而得出的,哲学范畴与科学概念二者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的本质

解析:A.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B.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三、论述(22分)

试述邓小平的“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原理

解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他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他又指出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个论断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和理解。革命有暴力的、非暴力的,激进的和缓和的等等。革命是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或先进力量否定或推翻旧的生产力代表的行动,它意味着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或旧政权的崩溃,同时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或新政权的诞生。这一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力大解放的过程。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真理,经历了历史的一再检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两次社会大变革,或叫社会革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18分)

1、交换价值

解析: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这就是此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

2、资本积聚

解析: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二、简答(20分)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哪些特征?

解析:资本家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对简单再生产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重大特点。(1)可以发现工资的真正来源。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在上一个劳动过程中自己创造的。由此可见,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2)揭示出全部资本的真正来源。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是从哪里来的,经过一段时间,是会被资本家消费掉,但现在他的资本仍如数存在。可见这些资本都是由剩余价值积累而成的。所以,在工人夺取政权后,剥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当然合理的。(3)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为资本家不断地提供剥削对象的条件。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不仅是商品生产,不仅是剩余价值生产,而且是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2、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解析:A.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是必须要缩短劳动时间,因此就要降低劳动力价值;二是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是要提高相关部门劳动生产率;四是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论述(22分)

试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这样的论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的事情,是私人劳动。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而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互相交换其产品。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私人劳动同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一个特点。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虽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只有当他的私人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他的产品被社会接受了,他的私人劳动才算是被承认为社会劳动。这时候,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他的劳动才被承认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他的抽象劳动才能实现为价值。如果商品生产者的私人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尽管他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曾经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一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定的使用价值,但是不为社会所需要,这就使得这一产品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而且也不能实现它的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制约的。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其根源都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其他矛盾是这——基本矛盾的表现。

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不再是小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不仅社会分工更加深化和细化,形成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且生产商品的活动已经由有一定规模的、有严密内部分工的企业有组织地进行。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仍旧是私人财产。这样,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于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也就会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

论述

1、采用哪种政治、经济、文化模式使落后的国家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10分)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有特色的符合国情的即可

2、试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20分)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苏共垮台、苏联亡国乃是其制度性缺陷导致的。苏联政治体系的上层处于一种麻痹僵化状态,它对苏联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置若罔闻,如:青年的思想动荡(到七十年代后半期这种情况可能更严重);社会上广泛的贫穷现象(据萨哈罗夫院士估计,这牵涉到苏联人口的40%左右);占苏联人口半数以上的非俄罗斯人的民族要求不断增长,这些少数民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分立,但他们要求在全国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方面占有更大的比重。这些情况加剧了苏联政治制度所面临的其他一些问题,如:缺乏更换政治领导人的正规程序,制定政策要经过官僚机构内部错综复杂的斗争。严格限制对大政方针进行创造性的辩论,用苛刻的书报检查制度来扼杀独立思考。问题的要害,在于苏联政治制度的演变跟不上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这种制度本身所引起的苏联社会内部的变化。苏联对意识形态的热情显然已有所减弱,但大国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要求人家承认苏联为世界第一流强国的强烈意识,却显著地增长了,这在统治集团中尤其突出。

其次,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主义。在教条主义方面,苏联表现得尤为典型。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联曾经搞过短暂的直接民主的尝试,随后便建立起议行合一,高度集权的政体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转变虽然确实与当时应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有关,但主要还是基于全面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此外,这样做,也是执政前革命作法的惯性延伸,更为共产党人熟悉和欢迎。然而,来自前人书本上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的惯常作法与现实的实践需要,特别是与苏联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所产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毕竟存在较多矛盾和较大差距。斯大林长期的,极端教条主义的作法,深深埋下后来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制度性隐患——高度集权、僵化,而又缺乏法治的国家管理体制。

第三,苏联没有能正确认识本身的历史定位,未能及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弊端。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的确优越于资本主义。但是,要把这种书本上,思想里的优越性转变为现实生活中优越性,使人确信它的存在,不仅需要假以时日,努力工作,而且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予以自证。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化建设还十分薄弱。社会主义制度从表象上看,主要是对内对外都缺乏应变能力、纠错能力和学习能力,而造成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则是基本制度的民主化程度不高。这使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智慧,既得不到及时顺畅的交流和表达,又得不到完整准确的采纳和吸收。

本内容由中公考研辅导老师整理,获取更多中国政法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专业课辅导、高分学长考研经验,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y7l.html

Top